APP下载

“后真相”网络环境下提升意识形态安全的策略研究

2023-11-30莫丹

华章 2023年5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提升策略安全

[摘 要]近年来,网络新闻反转不断、网暴频现,“后真相”造成的社会危害越发严重。文章通过分析“后真相”的形成原因,剖析其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受众理性认识、社会主流价值等方面的不良影响,提出通过主流媒体、自媒体、网络平台和主要受众群体等方面共同发力,捍卫新闻舆论的真实、客观、公正,廓清“后真相”,还网络一个风清气正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后真相;意识形态;安全;提升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受众日趋广泛。然而,国际与国内、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等界限却愈益模糊,网络舆论场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近年来频现网络新闻反转,造成的舆论乱象亦层出不穷,“后真相”问题愈发受到关注。“后真相”(post-truth)作为一个舶来词,发轫于政治领域中,用以描绘在影响“民意”时情感价值优先于事实真相。它反映了在现代社会里,在技术和文化相结合的作用下,影响“民意”的要素出现了新变化。基于“后真相”网络环境下如何应对新变化,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亟须研究提升“后真相”网络环境下提升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效策略。

一、网络环境下“后真相”的形成

(一)平台内容把关不严,网络新闻反转不断

自媒体流行以来,凭借自身丰富的形式和内容、简短又直观的传播过程,使得自媒体成为越来越多人了解新闻的渠道。由于自媒体是源于普通大众,又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中的媒介,本身不具备媒体人的基本素养,或者从事自媒体报道的个人或团体的新闻工作基本素养参差不齐,导致在传递信息过程中,无法确保自媒体不掺杂个人情感因素,不能稳站第三方视角报道整个事件。如何避免为了获取流量而刻意制造悬念、放大矛盾的标题党?如何甄别别有用心的政治力量借题发挥,煽动受众情绪,引导舆论走向?此类问题,层出不穷,也成为“后真相”网络环境下提升意识形态安全思考的重要方向。

(二)平台算法推送辅助,受众情感极化走偏

平台算法是指计算系统通过受众个体对某方面内容的浏览停留时长、浏览轨迹、评论动态以及个体的圈群关系等,计算出受众个体对不同内容的感兴趣程度,从而确定用户喜好关键词,完成用户画像。平台通过算法结果给受众个体推送其感兴趣的内容,不断满足其信息需求和深层情感需求,为其带来舒适的使用体验,进而提升用户黏度。受众在平台算法的辅助下,一方面不再需要主动搜索,即可获得大量自己喜闻乐见的信息,听到与自己立场和情绪相近或相似的声音;另一方面自己可能不再是单纯的信息和舆论接收者,而成为新的热点舆论的产生者。

根据“偏颇吸收”理论,人们普遍按照自己的偏好来吸收信息,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在“偏颇吸收”机制下,由于平台算法的辅助,平台向受众推送的内容与受众的情感形成了双向促进。需要注意的是,当观点或情感相近或一致的受众,在平台算法的推波助澜下形成了抱团又不断扩大,不同的声音更难被接收,信息茧房逐渐形成,回音室效应不断增大,受众情绪会走向分化。随着网络舆论的发酵、融合、放大和碰撞,两极对抗情绪逐渐形成,一旦某种社会现象或热点事件触碰到了大众心理痛点或敏感点,受众情绪就会被迅速引爆,情感宣泄取代信息真实性成为受众关注的首位,这部分受众即典型的“立場优先”“情绪先行”团体。在信息爆炸时代,自媒体鱼龙混杂,当平台管理失当,受众情感被挑动后,情感影响价值判断,继而对事实真相进行重新加工,情绪化加剧,以致忽略了事实真相。

(三)舆论发酵管理失控,主流媒体干预不及时不到位

一般来说,舆论的传播会经历潜伏、爆发、持续、淡化四个时期,受众情绪被感染则是从舆论传播的潜伏期一直到持续期才达峰值。所以,管理舆论发酵的最佳时间排序是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现实中,不少“后真相”现象的发生是由于平台管理不当,主流媒体发声不及时(又多是在核实事实真相后才发声),而公安机关对社会危害性较大的不当言论的追责则更是滞后。这就使得舆论在发酵和传播过程中,在平台算法的助推下,形成信息茧房,“抱团”不断扩大,受众的理性逐渐被消解,甚至会滋生出一些阴谋论反智主义的错误认识。虽然主流媒体澄清不实报道后,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受众的极端情绪,引导受众调整思路,理性判断和分析事实真相。但此时,受众在情绪影响下对事实真相的误解已经形成,一些由误解造成的伤害或潜在形成的刻板印象已难以逆转。一旦主流媒体发声不及时,部分受众就会忽略主流媒体澄清的事实真相,坚持自我情绪判断下的认知,使得主流媒体的权威言论遭受信任危机[1]。

二、“后真相”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不良影响

(一)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话语权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话语的传播者与接收者,内容和反馈。话语权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具体表现为思想上就是的意识形态争夺。在信息爆炸时代,任何一个网民都能成为信息的接收者、报道者和传播者,拥有万千粉丝的网络大咖也常以蹭热度、博眼球等方式摇旗呐喊,可谓众声喧哗。此时的受众往往会根据自身阅历、圈群、利益和喜好等形成“抱团”,在信息茧房效应下,每一个“抱团”里的意见领袖的声音对团体成员的影响至关重要。需要警惕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西方敌对势力和国内某些别有用心者往往借助社会热点事件,以裁剪事实、编造谎言、故弄玄虚的手段建构虚假叙事,企图制造舆论,操控受众情绪,攻击、抹黑、丑化党和政府的形象,企图争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后真相”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实质上是现实生活中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斗争的一种折射,要牢牢抓住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就必须在现实生活中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提升人民群众的理性认知。

(二)消解受众的理性认识

“后真相”不是指不讲真相,而是指在事实真相发掘的过程中,比起事实真相本身,受众更注重情感宣泄和信念表达,更能接受与其情感和立场相近或相似的虚假信息,而真相往往经历了舆论持续发酵、冷却后才显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情感”和“舆论”格外显眼。何种舆论谁能短时间聚集情感和立场相近或相似的受众,何种舆论就能占据制高点,情感和立场的共鸣比舆论的正确与否更重要,理性逐渐被消解,感性取而代之,继而出现了“立场优先”“情绪先行”。在近年的全球公共卫生大事件中,一些较有影响力的西方媒体或政客肆意针对中国,煽动民众情绪,如时任美国总统的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文称“中国病毒”……一时间掀起了无数病毒溯源风波。时至今日,尽管越来越多证据指向美国才是病毒的罪魁祸首,但针对中国的负面舆论却已大幅增加。可见,在“后真相”中,当舆论主导者刻意回避事实,抓住受众的情感痛点后,通过裁剪、歪曲事实、故弄玄虚等手段误导受众,并引导其追随和呼应。尽管后来出现了反转,受众已不再对事实真相那么感兴趣。在信息爆炸时代,后真相现象将越发频繁,当理性被消解殆尽,思维固化,人难以对所处世界的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离散社会的主流价值认同

“后真相”下网络传播的信息并非全是虚假信息,报道者为获得“尖叫效应”,有时会采用“移花接木”或“偷梁换柱”的方法,或者伪装成某个社会热点事件的亲历者,捕风捉影,对事实真相进行再加工,借题发挥。“后真相”下的信息“即信息内容介于真实与虚假之间,不完全客观也不完全虚构,全然是一种情绪化的现实。”五花八门。受众在“抱团”后,多元化、自由化的价值诉求不断冲击主流价值的共识基础。“后真相”助推受众个体的政治价值陷入多元,从而离散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聚合力和主流价值认同。“后真相”泛起,由此诱发的传播利益化、立场化、情绪化、排他性等症候,不仅是在挑战国家治理现代化,还有可能引发受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抵触和反叛,动摇主流价值的共识基础,离散主流价值认同,“后真相”亟需廓清[2]。

三、“后真相”网络环境下提升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策略

(一)传播媒体方面:主流媒体增强政治意识引领,自媒体承担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从来不是单纯的业务工作,讲政治是第一位的。”这就要求主流媒体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经济中资本是逐利的,是有可能为了流量和直接经济利益而忽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作为主流媒体,必须责无旁贷地站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场上,及时报道事实真相、及时澄清不实报道、及时引导正确舆论走向。“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每一个社会人都是理性的,这就决定了每一个社会人都能被他认可了的真理说服。作为主流媒体,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的指导,时刻保持理论上的清醒,把提升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建立在社会热点新闻的权威报道上,必然能有效遏制“后真相”的传播和影响。

“后真相”意味着“立场优先”“情绪先行”,泛娱乐潮流下,要受众保持甚至提升理性认知,不应仅仅依靠主流媒体。《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要求传媒和相关业务从业人员要加强道德修养、强化道德自律,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对社会道德领域热点问题的引导,以事说理,以案明德。网络大咖拥有万千粉丝,号召力不容小觑。以网络大咖为首的自媒体,其言行举止应时刻与国家法律法规、中央政府文件的要求保持一致,做到以官方核实的社会热点事件说理,以事实清楚的案件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不胡言乱语、不以讹传讹、不逞口舌之快。“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网络大咖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的一员,有责任和义务大力弘扬爱国主义,践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因此,在网络上不仅公开发表的言论应与主流媒体的核心观点一致,还应积极利用自身影响力引导舆论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正面承担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

(二)网络平台技术方面:突破传统算法桎梏,加强信息传播风险管控

平台为了增加用戶黏度,通过大数据分析,向受众源源不断地推送其感兴趣的内容,并过滤掉其不喜欢的声音,助推信息茧房形成。要打破信息茧房,不再令受众“作茧自缚”,并且还能让受众在驳杂的信息中“抽丝剥茧”是传媒的理想状态。要实现之,就要行业协会监督和立法部门监管相结合,突破传统算法桎梏,全局优化新算法,加强行业信息传播过程的风险管控。具体来说,一是完善信息分类。即通过设置特定的信息分类,将关于某一社会热点的报道进行分类,筛出观点重复、内容抄袭的信息,对其实行限流,以防止同一种声音被过度放大。二是完善智能分发,先根据信息分类结果决定是否对推送的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对于高风险的信息不予推送,对于较高风险的信息强行加安全提示;再过滤信息中“点赞员”账号的操作(“点赞员”即职业给别人点赞、转发、评论而活跃的个人或团队),防止该信息在小流量池中通过欺瞒点赞量,评论量,转发量和视频完播率等评估指标,从而进入下一流量池,遏制虚假信息的进一步传播;最后,智能识别与主流媒体核心观点一致的信息并加大推送,辅助放大主流媒体声音。三是优化辅助分发,在已有的算法推荐指标基础上,完善反标题党、反谣言审核,进一步严厉打击标题党、造谣、恶意传谣的账号。为提高用户体验,还可在算法模型中增加内容影响力、实效性等评估指标,优化推送算法。多措并举,营造更加良好的平台生态。

(三)教育供给方面:定位网络重点人群,精准开展网络素养教育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在网民年龄结构分布中,10-19岁占比13.5%,20-29岁占比17.2%,这两类群体相加的占比超过任一年龄段的群体占比,且数量庞大,是影响全体网民价值判断的重要群体,从长远来看,这两类群体还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毛泽东主席曾说:“思想这个阵地,你不占领,别人就会占领”。可见,争夺对青少年和青年的意识形态阵地已刻不容缓,精准加强对中学生和大学生的现代网络素养教育势在必行[3]。

结束语

具体来说,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分年龄分阶段引导其正确认识网络的本质、“后真相”的实质、人与网络的关系及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其在网络世界中的反思与鉴别能力,突破刻板印象的禁锢,及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参考文献

[1]李升祥.关于反转新闻中受众情绪化问题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8,9(02):52,54.

[2]蒋鹏祥,叶秀.后真相时代的“算法”规训研究:以“非现实性冲突”为切入点[J].现代法治研究,2020(4):26-34.

[3]曹竞.“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的突围策略[J].视听界,2022(1):104-107.

作者简介:莫丹(1987— ),女,壮族,广西忻城人,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后真相”时代网络新闻的受众心理研究,课题编号:2021ky1302。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提升策略安全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新闻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