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量感培养的教学策略探究
2023-11-30林阳海
林阳海
【摘 要】要切实发展与提升小学生的量感意识,教师可以从运用生活亲材、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积累体验方面入手,进行教学策略探究。
【关键词】量感培养 深度学习 教学实践 核心素养
量感是十大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尽管量在学生生活与学习中屡屡出现,但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概念,常常被学生所忽视。基于此,教师要围绕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等诸多实际,积极地驾驭各种有益资源,创设更为适宜的情境和探究活动,引領学生较好地建构量的认识,形成科学的量的感知,使得量感得以发展,最终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运用生活素材,丰富学生的量感感知
生活中承载量的素材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受到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数学归纳能力及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学生对于生活素材的选择、转换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视角去酝酿教学,充分驾驭各种素材,挖掘素材中的量感,以此构建合适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形成探究者,促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触摸、交流与反思中较好地感知量的存在,形成厚实的量感感知,为量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二上“认识厘米”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在熟悉的素材中感知量的存在,形成有关量的积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身体,利用“身体尺”来助推整个学习活动开展,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身体部位认识各种长度,形成清晰量的表象,最终形成好量感。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手指甲,或用尺子测量自己手指的宽度。同时,鼓励学生开展同伴互助学习,通过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让在具体情境中初步建立“大拇指的宽度接近1厘米”“中指的宽度大约是厘米”等系列感知,形成对应的物象,为学生更好地建构厘米认知积累好素材,形成丰富的学习表象。
二、创设探究情境,强化量感积累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学习行为。教师要以新课标的精神为主导,结合教学内容,依托学生生活实际、学习状态等要素,把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使量的感知更为直观、具体,有助于学生去观察、分析、分类、归纳等,帮助学生积累更为丰厚的量感。同时,教师还应创设合理的探究情境,让学生立足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等开展必要的探究研学活动,以强化量感,促进量感积累,为量感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例如,在人教版五下“体积的意义”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一些事例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展开必要的学习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量的存在,形成有关量的积累,最终促进小学生数学量感培养。在课上,教师提前准备一个手提袋,并把不同的物体放进袋子中,鼓励学生进行必要观察、思考与交流互动。随着这一些物品越放越号,学生发现手提袋中放入的物体总有一个极限,不能无限制地存放物体。学生在同伴互动、实践体验反思中逐渐获得“手提袋内部的空间是固定的”这个结论。由此来联想书包、课桌的抽屉,还有不同的箱子、教室内部等,学生会初步感知到空间的存在,并体会到空间大小。
接着,教师在后续的系列探究中,鼓励学生模仿乌鸦喝水的场景,往一个瓶子中灌入水,把石子放入瓶子中,学生观察到水面上升,清晰地感知物体占据一定的空间。因此,为学生搭建系列深度学习探究情境,既能有助于学生用眼观察、促使其手动操作,还能利于学生进行思考与交流,从真正的具象中感受到体的积存在,让看不见的、抽象的体积概念变得看得见、摸得着,为体积概念的提炼提供丰富的量感,达成有效地强化量感的学习目的。
三、注重体验积累,提升量感品质
在新课标背景下,革新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开展有效学习活动是根本。让学生经历必要的知识形成过程,但使他们学会观察、思考与数学表达,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学习活动经验、体悟量感的重要举措。因此,教师组织各项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系列化的学习活动中进行知识的抽象与归纳,逐渐形成、积累量感,构建完整的量感的体系。
例如,在人教版二下“克和千克”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操作类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重量的体验和感知。首先,教师让学生用天平测量1克的黄豆大约有几颗,并用手感知1克的重量,由此形成1克的量感。接着,再测量10克黄豆的颗数,用手进行感知,由此形成10克的量感。继续增加重量,让学生逐步感知100克、500克以及1000克(即1千克)的重量。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促使学生对重量积累感知体验。
教师还可以创设一个称一称、比一比的活动,先让学生称量10个苹果重量,感受几千克的真实存在,再引导他们去称量1个苹果、1个樱桃等小物品,帮助学生体会几克与几千克之间的差异。这种对比性的学习活动,会让学生形成较为理性的感知,利于学生较好地建立起千克、克的基本表象,为他们后续灵活应用知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知识、经验、思维的支持。
四、加强估测体验,发展量感
量的估测既是发展量感的目标之一,也是发展量感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在不借助测量工具的前提下对量有比较精准的感知能力。这种感知能力的培养,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鼓励和引导学生不断地运用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估测,在教学过程的规划中应包含对学生估测的策略和精准度的培养。首先要建立一定的单位量感基础;其次在估测过程中须将估测和精确测量恰当地结合起来,然后,不断地反馈及修正,进而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例如,在人教版三上“毫米的认识”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道这样的练习题:请在家中养吞时,分别估测及用尺子测量蚕宝宝在第6天、第12天和第20天时的身长,看看你的估测结果的结果是否相同,并把结果填入下表。
该题是一道估测与实测的练习题,体现了“估量结合”的设计意图,该道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别估测一条蚕的在第6天、第12天、第20天的身长,然后再让学生用尺子分别去量一量这条在这几个时间点的身长。通过估一估、测一测,不断估,学生的量感得以积累。教师在进行与量感有关的教学时,经常引导学生通过这样的估测练习,促使学生的,量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综上所述,量感是人对现实世界中事物的量的直接感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是小学阶段数学能力培养重要目标之一。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基于教育改革的思想,及学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注重学生的量感培养。在具体实施量感培养时,要重视量感的“经验性认知”的本质要求,着力引导学生从持续、多维地在量的体验中积累量的认知及感知逐步形成对量的有感,进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伶俐.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有效策略[J].天津教育,2022(12):17-19.
[2]陈银萍,刘世清,张娟.小学生数学“量感”及其培养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2,38(3):31-34.
[3]潘珍珍.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优化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24):84-85.
信息: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小学生量感培养的实践与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ZX21-195)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