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窄式聆听:唤醒儿童对音乐的“第七感”

2023-11-30毛珍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音乐欣赏审美教育音乐教学

[摘 要] 欣赏与感受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部分,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而聆听又是提升小学音乐欣赏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窄式聆听,让学生专注聆听同一风格流派、同一主题、同一情绪情感或同一作曲家的多部作品,以获得同一方向、持续不断的内心刺激与情感体验。这里的聆听更多的是一种听觉与情感的交融,能让学生内心获得全新感受,这种感受就是本文所说的“第七感”。

[关键词] 窄式聆听;音乐欣赏;第七感;音乐教学;审美教育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而聆听又是提升小学音乐欣赏水平的重要途径,聆听作为一种输入方式对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在探索窄式阅读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的研究内容从对窄式阅读的介绍及理论基础的研究拓展到对教学方面的实证研究;研究对象从最开始的大学和高职学生逐渐拓展到中小学生,研究范围也在不断地拓宽。笔者依据窄式阅读的研究模式,试着将窄式聆听广泛应用于小学音乐教学中。

一、窄式聆听的内涵、存在与必要性分析

(一)窄式聆听的内涵

窄式聆听,是指学习者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聆听同一风格流派、同一主题背景、同一情绪情感或同一作曲家的多部作品,来获取同一方向、持续不断的内心刺激与情感体验。本文旨在针对音乐感受与欣赏环节中的音乐要素、情感及风格流派等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实践,让学生在轻松纯净的氛围中,感受音乐欣赏带来的审美体验,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理解音乐相关文化,涵养家国情怀、感悟生命意义、探索宇宙奥秘。

(二)窄式聆听的存在与必要性分析

人脑中有一个器官,以一定的频率向神经细胞发送脉冲信号,这个频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会使人在愉快的时候感觉时间过得非常快,而在紧张情绪下感觉时间过得非常慢。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正是该器官脉冲频率的变化。而一个脉冲周期也就是人类能够感受到的最小时间差,只要事情发生的时间差小于这个时间差,人类的直观感受就会把两个事件认为是同时发生的。根据研究,笔者发现,在小学生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聆听这一输入方式,刺激该器官的脉冲频率,可唤醒学生对音乐的“第七感”。这项研究,首先需要从听觉的刺激来入手。因此,提高学生专注聆听的能力尤为重要。笔者经过问卷调查发现:

1.教师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学中以音乐为本的特点不够明显。

2.学生方面:音乐感知能力及欣赏能力明显欠缺。

基于以上问题,近年来,笔者一直在实践、探索适合儿童音乐欣赏的有效教学策略。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窄式聆听”,让学生通过聆听同一风格流派、同一主题、同一情绪情感或同一作曲家的多部作品,获得同一方向、持续不断的内心刺激与情感体验,大幅度提升了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二、窄式聆听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聚焦学习主题

聚焦学习主题是在深刻把握《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基础上,根据音乐欣赏作品内在的知识结构、逻辑、系统,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来重新整合音乐作品,体现作品的同一性,使作品的逻辑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互相統一,最大限度地发挥作品与学生认知的同化功能。通过聚焦音乐课堂学习主题,窄化音乐作品内容,让学生获得同一方向、持续不断的内心刺激与情感体验,指向音乐欣赏教学的“新路径”。

(二)增强学习体验

音乐能够让人轻松愉悦,使人精神振奋,也能让人悲伤难过。音乐中既饱含情感又蕴含理性,这些美妙的声音都会变成一定的频率,向神经细胞发送脉冲信号,产生这些美妙体验正是因为脉冲频率的变化。

(三)方便学习指导

欣赏与感受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部分,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在音乐教学中,欣赏与感受是音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可将听赏作品按照一定的层次分兴趣、分年龄段、分主题等进行分类整理,通过窄化教学内容,让学生有选择地在音乐聆听中获得同一方向、持续不断的内心刺激与情感体验。这种分层次的窄化教学内容,方便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的感受和欣赏情况,也方便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听赏作品,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窄式聆听,唤醒学生欣赏音乐的全新感受

如果说生活中“音乐听觉”是人接受音乐信息的一种本能的话,那么窄式聆听教学法凸显的就是通过听觉来领会、想象和思考音乐形象的能力,它让学生通过聆听,获得情感体验。这里的聆听并不是简单用耳朵听,更多的是一种听觉与情感的交融,内心与审美的超越,学生对音乐产生全新的体验感,也就是笔者所说的“第七感”。

(一)通过主题聚焦窄化内容,指向一课一得

音乐源于生活。教师选取音乐内容的时候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贴近生活。选取同一个或多个同系列的内容主题,力求与所选择的内容在时间或者环境相协调的情况下开展实践教学,以期让学生获得同一方向、持续不断的内心刺激与情感体验,指向一课一得。具体内容选择可按照季节主题内容、节日主题内容、故事主题内容、生活主题内容、德育主题内容五个方面来划分。

1.季节主题内容。季节主题内容,能提高学生对生活常识的认识。在教学中,季节主题内容除了欣赏关于季节的乐曲,如《春姑娘》《小池塘》《西风的话》《铃儿响叮当》,还可通过体验不同乐曲去感受“季节情绪”的不同。如此,有助于学生对季节的变化形成更准确的认知。

2.节日主题内容。节日主题内容,是让学生在不同的音乐氛围中体验不同节日包含的情怀,也可以作为其他学习活动的辅助主题内容,如呼应春节的《过新年》、端午节的《赛龙舟》、中秋节的《爷爷为我打月饼》、国庆节的《我和我的祖国》等。对于年代久远的歌曲,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形成符合其经验的认知。

3.故事主题内容。故事主题内容让抽象的音符更生动形象,更能激发儿童探索音乐的渴望。富有故事情节的音乐作品,更容易让儿童通过自身体验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从而更好地让他们融入音乐情境。

4.生活主题内容。生活主题内容主要来自儿童的日常生活,能够让音乐作品与儿童的生活经验产生关联和共情。这类主题内容常常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让儿童通过联系日常生活,加深对音乐作品的印象和认识,促进音乐生活化。

5.德育主题内容。德育主题内容,主要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价值追求。这类主题内容可以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感恩和热爱,如歌曲《热爱地球妈妈》、纯音乐《森林狂想曲》等。这类内容可以引发儿童情感的升华、对生命的敬畏、对大自然的热爱。

综上所述,以上五类主题虽然不能完全体现音乐内容的多样与丰富,但能够基本接近儿童的音乐认知水平。

(二)通过具身体验强化感知,指向丰实感悟

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聆听贯穿音乐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很多时候,学生难以做到注意力长时间集中,或者难以安静地聆听,导致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亟须让音乐回归生活。教师可将抽象的音符与学生熟悉的角色联系起来,让他们运用自己喜欢的角色熟悉和分辨乐器的音色,把单一、空洞的音乐变得可感知、可触摸。

如在小学音乐欣赏课《朝景》的教学中,教师课前准备一些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角色,让他们听这些卡通人物声音的音色,再将这些熟悉的音色和将要欣赏的《朝景》里出现的乐器的音色联系到一起,如单簧管—小鸟、双簧管—鸭子、圆号—狮王等,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动物角色熟悉和分辨乐器的音色,把单一、空洞的音乐听赏变成可视、可感的动物角色;学生对比每种卡通动物的性格特点,如当听到单簧管的音色时,身体随音乐舞动,体验小鸟的可爱;当听到圆号的声音时,氛围变得威严,学生动作也随之变得缓慢,体验狮王的威严。

音乐体验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鉴于低年级的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较少,教师要在生活中带动学生勤观察、多思考,用心感受;在教学中,采用直观有效的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地让学生体验音乐所带来的快乐。

(三)通过指导深化训练,指向素养提升

1.让聆听习惯有章可循。聆听是音乐欣赏的灵魂。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具备良好的聆听习惯。虽然小学生的听觉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但这并不能成为忽略培养聆听意识的理由,良好的聆听习惯对感觉、知觉发展至关重要。在课堂中,教师通过发出音乐指令,让学生对音乐做出条件反射;通过带着问题去聆听的方式让学生集中精力去感受、去思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欣赏内容等进行层次划分,分阶段、有章法地组织欣赏,循序渐进、有机整合,最终让聆听习惯变得有章可循。

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需要,选择风格相似或者同一作曲家的多部作品,通过不断地激发、引导,培养、巩固学生的兴趣,进而用这些感染力强、趣味性高、贴近生活的作品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内涵、把握音乐形象,充分体验音乐带来的审美感受。

2.让聆听审美民味十足。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积淀,是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体现着一个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现在很多学校的音乐课堂教学方式丰富多彩,但是针对传统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少之又少,民族音乐难以立足于音乐课堂。基于此,笔者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每天安排课前五分钟的“优秀民族音乐进课堂”活动,并精心挑选民族音乐作品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民族音乐的无穷魅力,进而弘扬和传承民族音乐。

如苏教版小学三年级音乐欣赏《侗家娃娃幸福多》这一课,笔者先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引导学生:“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历来都是独树一帜的,民族音乐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再引导学生聆听侗族民歌《松鼠歌》,让学生充分感受少数民族歌曲的特点,继而引出统一风格的侗族大歌《蝉之歌》《大山真美好》等,让学生爱上民族音乐。又如,绛州鼓乐《滚核桃》这一课,笔者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感受北方锣鼓曲牌鼓点娴熟多变、切入出神入化,再引导学生听赏锣鼓片段,紧接着引出锣鼓系列的其他听赏作品。再如,京剧《梨园英秀》这一课,笔者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感受我们国家独一无二的京剧唱段,并把它们搬上课堂,与学生一起体验表演动作,感受戏曲的魅力。

3.让聆听意识知行合一。音乐意识是一种主动的、充满魅力的思维形态。音乐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首先应当注意教学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学会抓住音乐学习过程中的灵感,带着兴趣学习音乐;其次,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学生喜欢的音乐作品入手,让他们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畅游;最后,慢慢扩大欣赏范围,让学生接触更多的音乐作品,循序渐进以获得更好、更高级别的音乐审美体验。

音乐是艺术,教学亦是艺术,而大道至简,与教学初心不谋而合。具体到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要突出音乐教学特点,把复杂的方式简单化,紧扣聆听这一根本途径,引导学生在音乐中涵养家国情怀、感悟生命意義、探索宇宙奥秘,回归音乐教学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梁仕俊.窄式阅读在高一英语课外阅读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

[2]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陈贻玲.音乐教育的音乐意识培养与思维能力促进[J].北方音乐,2015,35(19):207.

[作者简介]毛珍(1983—    ),女,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市黄海路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学。

猜你喜欢

音乐欣赏审美教育音乐教学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巧用图谱 事半功倍
谈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音乐欣赏中的审美心理定势分析
浅析音乐欣赏中的审美心理定势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之社会艺术功能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