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穴位按摩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2023-11-30储莺郑业蔡鸣春汪玲顾炜萍
储莺,郑业,蔡鸣春,汪玲,顾炜萍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医院,上海 201299
脑梗死属中医学“中风”范畴,是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最终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病变坏死的一类神经系统疾病,有较高的病死率、致残率和复发率,国内每年有数百万的新病例。据报道,75%左右的患者在中风后恢复期存在肢体、语言等功能障碍。因此,在恢复期给予有效的康复措施可促进患者各项功能恢复正常,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1]。中风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急性期是指发病后14 d内,恢复期是指发病后14 d至半年,后遗症期是指发病后半年以上的时期。患者进入恢复期后,主要病机为“虚”(气阴虚)、“痰”(风湿痰)、“瘀”(瘀血)[2]。越来越多的医生将中药定向透药疗法结合针灸、热疗、药物离子导入、中频脉冲疗法等运用于脑梗死恢复期的治疗中,使经络气血通畅,阴阳协调,内外兼治,全身得到滋养[3]。有研究表明[4],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缓解疼痛;穴位按摩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法,按摩刺激穴位可舒筋活络、疏通气血[5]。将上述两种治疗方法联合使用,可增强药物吸收能力,提高临床疗效,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从而恢复四肢血液供应,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笔者采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穴位按摩治疗脑梗死,观察其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医院脑病科住院的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脑梗死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6]制定诊断标准:(1)急性起病;(2)大部分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体征持续数小时;(4)脑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脑病;(5)脑影像学检查有明显梗死病灶。
1.2.2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7]制定诊断标准:临床表现符合气虚血瘀型中风的诊断,多见气短乏力、心悸汗出,手足肿胀,面色晦暗,口唇色暗,大便溏泄,舌色紫暗或瘀点瘀斑或淡,边有齿痕,舌苔薄白。
1.3 病例纳入标准(1)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恢复期;(2)首次发病或既往发病但无后遗症;(3)年龄40~70岁;(4)无严重意识障碍,生命体征平稳,病程6~14个月;(5)单侧肢体功能障碍;(6)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病例排除标准(1)伴有其他脑病;(2)精神障碍、近期自主摄入抗精神药物;(3)伴有重要脏器、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4)意识不清;(5)接受过相关治疗;(6)参与其他临床试验;(7)无法正常语言交流;(8)存在影响神经、运动功能的其他疾病病史。
1.5 治疗方法对照组结合临床实际,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3年制定下发《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进行常规护理,并在健康教育、饮食(注意饮食宜忌、注意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僵硬、防止肌肉挛缩)、情志(语言疏导、移情易志)、生活起居(防跌倒、防压疮、防窒息、防烫伤)等方面给予护理。
治疗组给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穴位按摩治疗。穴位按摩:操作者均接受统一的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进行操作,取患侧肢体足三里、阳陵泉、曲池、肩髃等穴位,以点、揉、拿捏等主要手法,采用拇指端点法和拇指揉法,点揉于穴位部位,再拿捏上肢及下肢肌肉,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每次25 min。按摩前应根据患者偏好或舒适度选择体位,过饱、过饥时不宜进行,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暖,每天1次,21 d为1个疗程。穴位按摩结束后,再对上述穴位进行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中药方剂为益气活血方,药物组成:炒桑枝20 g,桂枝20 g,青风藤30 g,三七10 g,炒白芍15 g,透骨草15 g,制没药5 g,制乳香5 g,威灵仙15 g,制川乌9 g,制草乌9 g。每日1剂,中药由医院中药房统一煎制,药液温度保持在38~42 ℃,纱布浸泡药液中,取出后拧干至不滴水为宜,将纱布置于患肢上述穴位处,采用NPD-4BS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将电极覆盖于纱布外,电极与皮肤紧密接触,盐袋或绷带加压固定,塑料薄膜垫于肢体下方,治疗强度对感觉正常的患者以最大耐受为宜,每次30 min,每日1次,连续21 d。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护隐私,密切观察,防止烫伤。
1.6 观察指标
1.6.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8]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1 d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轻度缺损计0~<15分;中度缺损计15~<30分;重度缺损计30~45分。
1.6.2 运动功能评分采用Fugl-meyer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9]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1 d后运动能力进行评价:严重运动障碍计0~50分;明显运动障碍计50~<85分;轻度运动障碍计85~<95分;运动正常计95~99分。
1.6.3 日常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数(barthel index,BI)[10]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 21 d 后日常活动能力予以评估,包括大小便、修饰、进食、穿衣等基本生活活动能力,20分以下说明功能严重缺陷,生活需完全依赖,20~<40分说明生活需较大帮助,40~<60分说明生活需部分帮助,60分以上说明生活可自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7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NIHSS评分、FMA评分和BI评分的变化情况制定标准。治愈:NIHSS评分降至0分,FMA评分恢复至正常范围(95~99分),BI评分恢复至正常范围(100分);显效:NIHSS评分降低≥4分,FMA评分提高≥10分,BI评分提高≥20分;有效:NIHSS评分降低2~3分,FMA评分提高5~9分,BI评分提高10~19分;无效:NIHSS 评分降低<2分,FMA评分提高<5分,BI评分提高<10分。
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n×100%
2 结果
2.1 两组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分)
2.2 两组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分)
2.3 两组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B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BI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BI评分比较 分)
2.4 两组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中风按病情轻重、病位深浅可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传统中风包括突然头晕、半身不遂、说话歪斜、口齿不清或无声、身体局部麻木等主要症状[11-12]。但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头痛头晕、语言障碍、记忆力减退等都被归属于“类中风”症状[13]。西医治疗中风急性期多给予对症处理,在恢复期辅以药物结合康复训练[14]。中医则采用针灸、口服中药汤剂、针药结合、穴位按摩等多种方法治疗中风。中医定向透药可通过微孔技术进行靶向治疗,在脑卒中的治疗中得到很好的应用[15],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外治法。中医定向透药疗法结合了热磁、仿生按摩、药物导入等技术,可降低皮肤阻力,促进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管壁通透性,改善局部微循环。此外,在电场作用下,药物离子可定向渗透到患部深处,刺激穴位,但不会发生严重疼痛,且可防止患侧肌肉萎缩[16]。此外,穴位按摩是经络和穴位保健的重要方法。刺激经络和穴位,具有调节气血、加速新陈代谢、疏通经络、增强体质的作用[17]。经络是连接脏腑和四肢末节的枢纽,可与脏腑沟通,连接四肢,运行气血,滋养全身,抵御外邪,平衡阴阳[18]。经络穴位保健是中医保健的重要部分,穴位按摩通过适当的手法刺激特定部位,沿着经络进行轻柔按摩,通过经络传导,疏通气血,调和经络,畅通关节,增加局部气血,并防止肌腱韧带粘连、肌肉萎缩等,改善营养状况,强身健体,提神醒脑[19-20]。
NIHSS评分主要反映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FMA是基于Brunnstrom量表6级功能分级的基础上进一步量化精确发展而来,是专门为脑卒中患者设计的运动功能评估方法。BI则是一种反映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综合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经治疗后,治疗组NIHSS、FMA、BI改善程度均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显著,提示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穴位按摩可有效促进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中医定向透药疗法以炒桑枝、桂枝、青风藤、三七、炒白芍、透骨草、制没药、制乳香、威灵仙、制川乌、制草乌等主药组方配合治疗[21],方中三七、乳香、没药活血化瘀通络,为君药;炒桑枝、青风藤、透骨草祛风邪、通经络,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经止痛,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共为臣药;炒白芍养阴柔筋、制川乌、制草乌温经通络[22],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祛风通络之功效。通过中频电流将药物离子导入皮肤而发挥温热作用,可增加局部组织通透性,使中药更好地发挥疗效[23]。穴位按摩采用多种手法,重点按摩足三里、阳陵泉、曲池、肩髃等穴位[24]。足三里属于足阳明胃经,具有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的功效;阳陵泉属足少阳胆经,用于治疗筋病时,可疏通经络、通利关节。辅之以肩髃、曲池等穴位按摩,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平阴阳,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运行,防止气滞血瘀,有效缓解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改善病理状态[25]。
综上所述,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穴位按摩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可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活动能力,从而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