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有效领导经济建设的理论底蕴与实践经验

2023-11-30曹丽莹

党政论坛 2023年6期
关键词:经济建设实践经验中国共产党

曹丽莹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党领导经济建设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基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内在规定、本质属性以及根本立场的实践探索过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汲取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要继续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做好对国情国力的战略研判、深化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认识,不断提升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经济建设;理论底蕴;实践经验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回望过去,党始终站在战略高度,研判经济形势,规划发展路径,指引前进方向,有效领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以更大的政治魄力和责任担当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因此,在党领导的经济建设实践中汲取经验参照,有助于深化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一、中国共产党有效领导经济建设的历史回溯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主动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以坚定的政治定力和魄力有效领导经济建设。面对革命、建设、改革与复兴四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形势和主要任务,党始终审时度势,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在统筹发展大局中推动经济建设并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1921—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经济主张与初步实践

中国共产党深刻意识到经济工作具有巩固政权、赢得民心的政治作用,积极开展经济工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济探索中,党根据革命形势的需要提出了一系列经济主张,包括开展土地革命、纠正轻视经济建设的错误思想、采取多项经济措施等,既有效保障了革命战争所需的物资供给,又巩固了工人和农民的生产联系,起到了聚民心促生产的积极作用。

一是认清中国社会的经济形态及特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经济形态下,封建专制的剥削、官僚资本的压迫以及帝国主义列强的操纵使得中国的乡村和土地问题具有了社会革命的特殊性质。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联合农民阶级开展革命的重要性,因此,党在领导革命时既要关注农民“个体的生存性感受”又要重视农民对生产的渴望 ②。为此,党围绕土地改革问题先后开展了包括土地革命、减租减息等在内的经济工作,不仅有效调节了当时的生产关系,还巩固了革命的经济基础,有效宣传了党的政治主张和施政方针。

二是辩证处理革命战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革命战争与经济建设是革命时期不可回避的两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以正确的指导思想统筹革命与经济建设,取得了支援革命和改善群众生活的历史成效。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批判当时国内思想界“以农立国”思潮的基础上初步达成了“以工立国”的思想共识到土地革命时期作出“经济建设必须是围绕着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的” ③重要指示;从抗日战争时期落实经济保障工作到解放战争时期调整指导思想、制定经济方针来引导经济建设的正确走向,有效兼顾了战争与建设问题。

三是采取多项措施推动经济建设。经济建设的复杂性和全面性使党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来开展经济工作,如分别采取工农商多项措施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在提高领导经济工作水平的基础上又积累了相关建设经验,在这一时期,农业社会的大环境决定了经济建设的主要方面是发展农业生产,保障物质供给和群众基本生活。对此,党中央围绕农村土地这一核心内容提出了多项土地政策,以满足广大群众的土地诉求。从大革命时期的“限制田租”到土地革命时期的“没收地主土地”,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到解放战争时期的“耕者有其田”,中国共产党关于土地改革的思想在革命实践中逐渐成熟。除发展农业经济外,工商业的健康发展也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一环,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提出保护和鼓励工商业发展的主张,在抗日战争时期采取保护、发展与奖励的经济措施,在解放战争时期提出劳资两利方针,肯定民族资本主义的不可或缺性。

(二)1949—1978年: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与曲折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国内经济环境,党中央致力于社会主义的建设与探索,在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尽管历经曲折,但也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为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是发展与社会主义阶段性特征相适应的生产力。从唯物史观来看,生产力始终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党根据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发展生产力为目标,着手规划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时代课题。新中国成立之初,党提出恢复国民经济的主张,采取了包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发展工农业生产等在内的经济政策,提出实现社会主義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项任务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就工业化而言,为社会主义提供物质保障,建立起大规模的现代化工业、发展起现代化农业以及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等,筑牢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就社会主义改造而言,消灭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形式,即逐步从低级到高级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党还着手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约束,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肯定了陈云关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这些富于创造精神的经济方针是党探索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初步成果,但囿于建设经验不足和客观经济规律认识不够,经济建设并未取得预期成效。

二是变革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中国共产党深刻意识到只有变革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状况才能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与这种落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要完成向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过渡,必须对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继续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包括调整所有制结构、探索经济管理等。在所有制结构调整方面,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把单一的公有制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但实践证明,纯粹的公有制形式脱离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现实状况,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在经济管理方面,采取了适合经济发展阶段的具体管理措施,如综合平衡的发展计划、探索中央与地方经济管理权限配置、改善新的政企关系、改进全民所有制企业管理模式及尝试推行农村生产责任制。为之后经济建设提供宝贵经验。

(三)1978—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与实践探索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深化经济理论研究以及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发展课题,在改革开放初期积蓄发展力量,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篇章。

一是坚持解放和发展先进生产力。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继续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探索社会主义实践,思考如何促进生产力发展,“改革也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三个有利于”等主张是党中央对生产力内涵做出的科学阐释。

二是注重社會主义经济关系的总体研究。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强化了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研究,形成了包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在内的多层面的经济理论整体研究框架。在对经济制度的探讨中,党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从提出我国实行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要求到最终明确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④再到“两个毫不动摇”的思想,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党在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不断突破理论局限,开展了递进式的理论探索: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 ⑤到党的十四大正式宣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再到将政府和市场关系定位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逐渐完善。

三是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基于对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经验的科学总结,继续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时代课题展开了一系列探索。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⑥命题,指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战略步骤、主要特征等,成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同时,党制定了长期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战略安排,即从“三位一体”的基本纲领到“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有序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

(三)2012年至今: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效保障。

一是用新发展理念破解新常态经济发展困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作为统领我国经济发展的行动先导,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和引领性 ⑦,同时,新发展理念内涵也在实践中得到深化和丰富,具体表现在创新发展加速推进、协调发展有序进行、绿色发展持续推进、开放水平和质量全面跃升、发展成果共享度显著提升,不断推动新时代经济向高质量迈进。

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以“人民为中心”是党领导经济建设的根本立场,是党领导经济建设的价值旨归。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立足时代发展,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新时代经济发展提供了价值遵循。党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不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是以党的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在正确把握经济发展方向、创新领导经济方式、提高治国理政能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深化了党对领导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二、中国共产党有效领导经济建设的理论遵循

实践证明,党能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无产阶级政党的内在规定、本质属性以及根本立场为理论遵循有效领导经济工作。

(一)党有效领导经济建设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 ⑧。中国共产党要践行初心使命就必须重视物质资料的生产,这是党领导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前提条件。列宁曾对此作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 ⑨的论述,强调了无产阶级政党与发展生产力之间的必然联系。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经济建设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领导经济工作的理论学说。不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⑩。

(二)中国共产党有效领导经济建设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

先进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立党之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要突出党的先进性特征,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兼具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优越性双重特征,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力,是党有效领导经济建设的集中体现。如何在经济建设中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一直是党领导经济建设的核心主题,也是党能否进行有效领导的基本要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考察中就阐明了计划和市场两种配置资源方式的特点,揭示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与发展规律,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指导。就计划和市场的本质而言,二者只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并不存在社会制度方面的根本矛盾。唯物史观也指出,计划和市场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辩证统一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断激发经济活力、持续增强经济发展动能。市场可以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机制来高效灵活地配置资源,但市场主体的逐利性也暴露了仅凭其自身进行资源配置会存在经济失衡、资源浪费等弊端;而政府作为国家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机关兼具维护阶级统治和公共利益的双重属性,政府可以对市场调节的缺陷进行及时修复。

(三)党有效领导经济建设是人民性的根本践行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品格,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历史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因为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带领人民从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到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回应人民对物质文化需要的诉求到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在发展中回应民生关切、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都体现了党的根本立场从来都不是一句抽象的口号,而是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相统一的原则落实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力求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有效领导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

(一)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

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是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利推进的政治前提。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党在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规律的基础上,站在国家发展和人民需要的战略角度对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作出一系列适应性调整和体制机制的创新性改革,既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又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我国经济体制转变和不断完善为例,从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苏联经济学著作中关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等于‘全民所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到党的十五大从所有制层面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再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形成了“所有制、收入分配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一个“双三元” !1叠加耦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新概括不仅超越了苏联教科书式的固化模式,而且更深化了党对经济规律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殊规律的认识。

(二)立足国情与时代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

时代是思想之母,任何脱离时代发展需要和实践要求的经济政策与主张都是无源之水。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济建设服务于革命需要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高国内生产、加快工业发展的战略安排,从改革开放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任务到新时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课题,党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发展理念和思路适时调整,有效推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新形势,我们要高度重视对发展环境的分析研判,深刻洞察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勇于在变局中谋新局,奋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辩证看待政府与市场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党有效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离不开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深刻探讨,如何正确处理二者關系,党也经历了漫长的实践探索。革命战争时期采取有计划的经济方案保障战争供给的主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初步按照苏联计划经济实践模式和马克思“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的原则开展经济建设的安排,“计划”自然成为当时社会主义国家合乎逻辑的选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逐步深化了对“计划与市场”问题的理论认知,于十四大转为“商品经济”的话语体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破解机制体制障碍,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 !2。

注释: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6页。

②林尚立:《革命与乡村:中国的逻辑——读〈革命与乡村〉丛书》,《中共党史研究》2008年第1期。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3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1页。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⑦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11页。

⑧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7页。

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23页。

⑩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70页。

!1韩保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是什么》,《瞭望》2020年第21期。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16页。

作者系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熊易芳)

猜你喜欢

经济建设实践经验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促进性别平等的政策演进与实践经验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核电站一回路水压试验实践经验
法国养老服务认证工作的实践经验
经济新常态及深化改革浅析
浅谈高中数学学习在经济建设中运用的设想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