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森的建党理论与实践
2023-11-30曾长秋
曾长秋
[摘 要]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蔡和森不仅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这一组织名称,还最早向国内传播列宁的建党理论,拟在海外筹建中共早期组织。其建党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产生于留学法国期间的建党实践,成熟于在上海主持中央宣传工作。他在党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对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和建党初心使命、对主编党的理论刊物和撰写党史专著有特殊贡献。他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亦有独到见解。
[关键词]蔡和森;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建党理论与实践
蔡和森(1895—1931),湖南省双峰县(原湘乡县)人。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杰出的宣传家和理论家,从中共二大到六大先后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常委,还担任过中央秘书长兼宣传部部长。他不仅一家五口赴法国勤工俭学,而且夫妻同为中央委员。他创造了党史上多个“第一”:最早建议以“中国共产党”作为创党名称,率先在海外开展建党实践活动、最早向国内宣传列宁的建党思想和提出党的初心使命、主编了党中央第一份公开发行的机关报《向导》周报、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党史著作《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和第一部党建专著《党的机会主义史》……尽管学术界对其研究成果甚多,但对蔡和森传播建党理论和从事建党活动的研究仍显薄弱,有必要继续深化。
一、第一个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名称并率先在海外从事建党活动
蔡和森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期间,与毛泽东发起被誉为“建党先声”的新民学会;他率领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期间,拟成立“少年共产党”。在建党实践中,他最早向国内传播列宁的党建理论——因为接触到欧洲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便如饥似渴地阅读并翻译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一些经典著作(均未出版,手抄本),还重点关注法文报刊。他深刻地意识到资产阶级的反动性和共产主义政党的先进性,萌发了建党思想,认为只有建立共产党才能带领工农大众挽救“今日之中国”。特别是列宁的建党思想对他影响极大,他坚定地认为:中国应学习俄国的做法,通过建立布尔什维克那样的政党,发动工农大众举行暴力革命,赶走外国侵略者,打倒本国的封建军阀政府,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权。为此,他向留学生和华工宣传成立共产党的必要性。
1920年7月15日,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为会议起草了一系列重要文件,阐述了建立新型政党的要求。其中加入共产国际最主要的条件,就是摆脱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影响,实行“铁的纪律”,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开展无产阶级革命。蔡和森在法国阅读了这些文件之后感触颇深,在给毛泽东的多封长信中反复强调,中国须“明目张胆地正式成立一个共产党” ①,而且建议国内组建向共产国际靠拢的团体,希望这些组织名称统一叫“共产党”,在性质上与共产国际保持一致;关于入党条件,他强调阶级性和斗争性,排除入阁派、改良派、中立派等投机分子。
1920年夏和1921年初,蔡和森给毛泽东、陈独秀写过三封长信,被党史界称为“中国建党的光辉文献”。例如,他致信毛泽东:若要改造中国,“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 ②。蔡和森还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将来讨论如得一致”,中国应“于二年内成立一主义明确、方法得当、和俄一致的党” ③,建议名称应该叫“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对其主张表示“无一字不赞同”,回信寫道:我们不仅要成立共产党,而且这个党应该“用俄国式的方法去达到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目的,可见湖南建党是由蔡和森直接推动的。又如1921年2月,为了深入探讨“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等问题,蔡和森特意从巴黎给上海的陈独秀写信,坦率交流自己的看法,称中国如要建党,建议取名中国共产党,这比陈独秀写信征求李大钊对上海早期党组织命名的时间更早。陈独秀将蔡和森的长信及自己的复信冠以“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醒目标题,公开发表在《新青年》杂志第9卷第4号。可以说,蔡和森是提出“中国共产党”名称的第一人,其信件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催化剂”。
在法国留学期间,蔡和森不仅理论上收获颇丰,学生运动领袖的经历也使他积累了一定的建党经验。由于留法青年存在各种思想倾向,为了统一赴法新民学会会员的认识,1920年7月6日至10日,他在蒙达尔纪男子公学召开会议,公开了思考已久的建党主张——提议将新民学会新宗旨“改造中国与世界”作为建党初心,明确提出要“组织共产党,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他进行建党试点,多次在留法新民学会会员聚会时提出要建立一个“与俄国一致”的政党。据尹宽的回忆和贺果(即湖南第一师范同学贺培真)的日记:1921年7月23日(与国内召开中共一大同期),新民学会在法国外围团体“工学世界社”召开年会,蔡和森提议将其更名“少年共产党” ④。此外,蔡和森为争取勤工俭学青年的“生存权、求学权”,鼓动留学生“闹学潮”和发动当地华工声援,领导了“二二八运动”“拒款运动”“占领里昂大学运动”。
由于勤工俭学青年占领里昂中法大学斗争失败,蔡和森等104人被法国军警驱逐出境,组建旅欧“少年共产党”一事搁浅(1922年6月18日由留下来的周恩来等完成)。以往党史只记载了张申府在巴黎成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一事,没有涉及蔡和森的建党活动,只有毛泽东对蔡和森等人从事海外建党的理论与实践评价很高。1936年他在延安对斯诺说:“当时在法国,许多勤工俭学的人也组织了中国共产党,几乎是与国内的组织同时建立起来的。那里的党的创始人之中有周恩来、李立三和向警予。向警予是蔡和森的妻子,唯一的一个女创始人。李维汉和蔡和森也是法国支部的创始人。” ⑤从毛泽东关于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始人”的论断,应确定蔡和森“早期党员”的身份。
二、最早系统传播列宁的建党思想并提出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毛泽东1913年春考入长沙荷花池湖南第四师范,蔡和森1913年秋考入长沙妙高峰湖南第一师范。1914年春四师停办被合并于一师,毛泽东便与蔡和森、李中、罗学瓒等人同学,而萧子升、何叔衡、陈昌等人在高年级。1918年4月14日,他们在蔡和森租住的岳麓山下溁湾镇周家巷成立了新民学会,不久又发起湖南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运动。全国赴法学子达1600多人,其中湖南学子356人,在全国各省仅次于四川(含重庆)的472人。
蔡和森在海外接触到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观察了国外工人运动,思想与时俱进。他虽具备了一定的革命潜质,但为了追求真理和探寻救国救民道路,需要补充理论营养。他在蒙达尔纪养病期间,每日手拿字典对照,“以蛮看报章杂志为事”,择其重要急需者“猛看猛译”,短期内收集了上百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法文版书籍,还如饥似渴阅读《人道报》《共产党月刊》等法文报刊,阅读到列宁起草的《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节译了《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国家与革命》部分章节和《俄国共产党大纲》,遂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如何实施“改造中国与世界”呢?蔡和森认为,从世界大势看有“激烈革命”之必要,因而“主张组织共产党,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他研究各国社会党或共产党的历史,尤其是俄国布尔什维克的经验,意识到有必要在中国建党和发动革命,旗帜鲜明向会员公布自己的主张。1920年8、9月他给毛泽东写了两封长信,引起在长沙新民学会会友1921年元旦聚集潮宗街56号文化书社,连续开三天“新年大会”,专题讨论“改造中国与世界”新宗旨及湖南应否建团和成立“布尔什维主义政党”的问题。蔡和森不仅是留学生海外建党的实践者,也是湖南建党的推动者,他的信件促成了毛泽东等将湖南建党提上日程。
蔡和森向国内传播列宁的建党思想主要通过信件,如给陈独秀的信直言不讳地写道,新成立的党必须奉马克思主义为经典,“马克思的学理由三点出发:在历史上发明他的唯物史观;在经济上发明他的资本论;在政治上发明他的阶级战争说。三者一以贯之,遂成为革命的马克思主义” ⑥。他认为,以此作指导思想才能把握正确方向。因为:这个党必须反对改良,采取革命方法即发动工农夺取政权、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这个党必须联系群众,将党员分布于工厂、农村、学校,成为群众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这个党必须执行铁的纪律,培养有政治觉悟、有组织观念的战士,担负伟大的革命事业。可见,巴黎—长沙的“两地书”是我国最早的建党文献,蔡和森阐述的以上思想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建党思想和建党原则,使自己成为中国系统宣传列宁建党学说第一人。
三、主编党中央第一份公开发行的机关报、较早阐述中共党建理论
1921年10月,蔡和森归国,年底在上海经陈独秀和陈公培介绍,与李立三一起办理了入党手续(都无预备期)。不过,蔡和森后来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自己填写俄文表格,认定自己是1920年入党的,回国不过是重新登记罢了。归国时他任临时团中央宣传部主任,主编团刊《先驱》并在上海大学和平民女子学校讲授社会进化史。1922年6月召开中共二大,他参与起草《中国共产党宣言》,为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作出了特殊贡献。他在中共二大当选中央委员(后为第三、四届政治局委员,第五、六届政治局常委),其妻向警予也已回国,虽未出席中共二大,却缺席当选候补委员,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女部长(妇女部)。1922年8月“西湖会议”决定停办秘密出版的《共产党》月刊,创办公开发行的党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党中央任命蔡和森主编《向导》,经过一段时间筹备,1922年9月13日周报在上海问世。他夜以继日地伏案工作,因日夜操劳,肺病加重,经常咯血。他还经常向国内外热心读者或革命者募捐,解决办报经费问题,以维持组稿、编辑、印刷、发行工作的正常运转。
蔡和森主編《向导》历时三年(1922年9月至1925年10月),出版116期。他除了以“本报同人”“记者”的身份撰写新闻稿,还发表了署名“和森”“振宇”的理论文章,前后达156篇,不取分文稿酬,是仅次于陈独秀的高产作者。周报面向工农和进步人士,贯彻旗帜鲜明的办报方针,既有重点突出的内容,又有喜闻乐见的形式,发行量从数千份增至十万份,影响日益扩大。他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栏目,从第25期起开辟《中国一周》《世界一周》专栏,从第56期起新辟《政治常识》《什么话》专栏;在重大节日推出《五一特刊》《十月革命特刊》,在纪念日增设《列宁去世一周年纪念特刊》《孙中山先生特刊》。另外,特设《外患日志》《读者之声》《各地通信》等专栏沟通各地信息。1925年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他以《向导》为阵地向工人和市民进行鼓动。
蔡和森主持党中央宣传工作期间,为党中央起草文件并在党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这些文章题材广泛,内容包括:根据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探索中国革命基本问题,阐述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前途,以及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作用;系统宣传党的建设理论及党的政治主张,贯彻中共二大提出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民主革命纲领,为推动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和大革命的高潮到来作了理论准备。这些文章不仅体裁多样、文笔通俗,而且思想深刻、观点鲜明,如提出了“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用民众武装解除军阀武装”等重要观点,有些内容甚至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政治纲领的基本思想,对此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亦有诸多贡献。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他对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均有独特见解。
在组织建设方面,建党初期蔡和森就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系统和纪律条款向国内传递,使襁褓中的中共早期组织有参照版本。1920年9月16日,他给毛泽东写信,首次提出“党的纪律为铁的纪律”,党的组织为极权组织,必如此才能培养先进分子,以“适应战争时代及担负偌大的改造事业”。他为中共二大起草文件,意识到党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必须走向规范化。当时,陈独秀在党内搞一言堂、家长制,蔡和森看不惯,多有批评。针对李汉俊为代表的“合法马克思主义”,他亦有批评之词并与之斗争。鉴于大革命失败留下的教训,他按照“八七会议”精神,意识到必须建立健全党内的民主制度,给党员应有的权利,如实行民主选举、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他强调,党组织每一次改造都是一次刮骨疗伤的过程,要从最小的支部着手,自下而上进行根本性改造。同时指出,党组织不要变成狭隘的小团体,而要成为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革命大党。为此他提出三点要求:剔除机会主义分子和投机取巧者,反对“左”倾冒险主义,力戒对知识分子过分排斥。以上论述,他所著《党的机会主义史》就是明证。
在思想建设方面,蔡和森凭借其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丰富的马列主义常识,一直关注提高党员的理论水平。他认为,党不仅要有正确的组织和政策,更要有统一的思想来引领。他不仅创办了《向导》周报,还撰写了《社会进化史》和《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开辟了一块块颇具影响力和战斗力的红色思想阵地。《社会进化史》根据他授课的讲义整理而成,1924年5月在上海民智书局出版,15万字,后来翻印了3次,成为当时宣传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本畅销书。他对党内各种错误观点的批判也是不留情面的,例如1928年6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蔡和森在会上作政治报告,对农民土地问题、职工运动问题有深刻阐释。他提出中国革命发展不平衡性、农村武装割据可能性等问题,批评了党内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他认为国共合作期间陈独秀放弃领导权,将一切工作交给国民党是错误的;鲍罗廷则犯有教条主义错误,动不动就把列宁的话套在中国实践上,而党内领导人则让共产国际代表任意摆布。他把党员的思想素质摆在第一位,认为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组织,必须由思想进步、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党员组成。这些党员来源于无产阶级,代表着党组织的根本立场,“不能确信及遵守的要除名”。
在作风建设方面,蔡和森对此多有建树:一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他从译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列宁建党理论获得知识,并在实践中运用,如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中写道:“要把马列主义形成自己的理论的武器”并“应用到实际中去”,不能照搬教材和别国共产党的经验,避免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二是提倡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他告诫党员深入群众开展斗争,“我们惟望结合伟大的革命群众的势力,尤其是最能革命的工人阶级的势力”,其“目的要建筑在最大多数贫苦群众的幸福和全国被压迫民族的对外独立之上” ⑦。他在《党的机会主义史》中提出,要加强党内民主,与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进行不懈斗争。三是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他提出:“不要怕讨论和批评”,要“尽可能发展党内讨论” ⑧。他带头刀刃向内、勇于自我批评,在八七会议上主动承担大革命失败的责任。他说,自己虽然提出了“发动自己的势力去扑灭一切反革命和阴谋”的意见,但没有下决心与国民党决裂。他不畏高位,对陈独秀、张国焘等主要负责人进行严肃批评,还指出李维汉的“法律主义”以及彭述之等的悲观主义带来了严重后果。他甚至批评共产国际代表罗易和鲍罗廷坚持改善与国民党左派的关系,导致中共走上了一条不符合国情的错误道路。他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帮助党组织创造了既坚持真理、又修正错误的良好氛围,对后来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
四、撰写了第一部中共党史和第一部研究中共党史的专著
1925年10月,蔡和森参加共产国际第五届执委会第六次扩大会议,会后留莫斯科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1926年初,他应中山大学中共旅俄支部邀请,分几次作了题为《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的长篇报告,系统回顾和总结了中共创建五年来的历史及经验教训。这是党的负责人执笔的第一部党史专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讲授之前,蔡和森对讲稿进行了精心设计——对为什么要研究党史,研究的目的、任务和对象是什么都有恰如其分的表述,相当于写“绪论”。在正文部分,他根据国情对党产生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党的发展阶段和组织机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内生活、党在革命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经验教训及发展规律,也用一定篇幅进行阐述。报告运用列宁的民族殖民地理论,指出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并第一次在概念上区分民主革命两个阶段:五四运动以前为“旧阶段的革命运动”、之后为“新阶段的革命运动”,这些观点使人耳目一新。
他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指出“我们的政治路线是反帝国主义和军阀的联合政策,这是党的中心政策”,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革命中不仅领导工人阶级,而且领导一般群众作民族解放争斗……引导全国民众作反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民族革命” ⑨。根据自己参与制定中共二大纲领的体会,他在报告中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阶级关系和革命任务,认为工农联盟对促进国民革命成功的重要性,“我们无产阶级惟有组织势力,由资产阶级底下把农民拉过来,方能推倒资产阶级建设共产主义而成为统治的势力” ⑩。对于民主革命的任务,当前要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分“两步走”达到所设定的目标:第一步“负有民族革命的责任”,第二步“由民族革命进到无产阶级革命”。经过以上两个阶段,“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达到共产主义社会”。随后他将讲稿整理成书,以5万字的篇幅和史论结合的写作风格,使这本党史专著既有历史学科的特点,又达到了政治理论专著的质量。
另一部研究中共党史的专著,蔡和森写于从莫斯科回国以后。他于1927年8月在汉口参加了“挽狂澜于既倒”的八七会议,会上不仅开足火力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思想,还与毛泽东一道力主开展土地革命、举行湘鄂赣粤四省农民的武装起义。他临危受命,会后赴中共北方局主持工作,向中共顺直(河北)省委作了题为《党的机会主义史》的长篇报告。他分析党犯错误的主客观原因,认为中国共产党以8岁年龄,领导民族民主革命以至建立苏维埃政权的过程,超过西欧两世纪以上的历史。这样幼稚的党领导这样伟大的斗争,犯错误必然难免。
《党的机会主义史》的价值在于:首先,蔡和森把党内生活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陈独秀右倾错误形成的过程及产生的原因。他特別声明:“党不是从产生那日便是机会主义的”,自它诞生一直到五卅运动,党的路线基本正确。而党内之所以出现“机会主义路线”,是因为大革命后期对国民党的压迫节节退让。其形成的几个阶段:始于国民党二次代表大会期间,形成于“三三〇事件”,中共五大前后抛出的“西北学说”(苏联顾问鲍罗廷提出向西北发展联合冯玉祥)则是其体系化,而至八七会议得到了纠正。蔡和森对以上四个阶段所做的划分,基本上符合历史事实,并从政治上驳倒了“党内机会主义贯彻始终”的污蔑之词,维护了党的形象。
其次,蔡和森结合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和国民党的演变,研究了机会主义的表现及特征。他指出,领导机关的机会主义危害严重,既贯彻执行了共产国际及驻中国代表的意图,又给了地方各级党部以不良影响,并在蒋介石、汪精卫等叛变时无所作为。鉴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需要痛定思痛,通过“此次的改组,获得八年来中国革命之丰富的经验与教训”。他列举了陈独秀右倾错误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时,一部分干部起来抵制的事实,说明党内的“正确力量”并非听之任之,甚至鸦雀无声,而是时刻出现呐喊和抗争。
再次,蔡和森在写作上体现了客观公正的原则,并采用史论结合和对比衬托的手法。他对所涉及的人和事采取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评价,既批评共产国际代表鲁易(应为罗易)和苏联代表鲍罗廷,也指出李维汉、张太雷、罗亦农等人“右倾”,更对时任总书记陈独秀“断送中国革命前途”直言不讳。他以当事人的身份写当代史,叙事如同写回忆录,内容的史料价值很高,评论亦具权威性。他总结失败的教训,在于为今后开展斗争提供借鉴。由于夹叙夹议,不但说服力强,而且体现了作者的研究有深度和广度,为后人研究党史保留了善本。
后来,蔡和森在香港被捕、在广州惨遭杀害,其牺牲时的惨状被称为“中国革命的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盗取天庭火种造福人间,蔡和森是用马列主义点燃中国革命烈焰的“播火人”。他以短短36岁生命,留下了70余万字的理论著述,为建党理论与实践筑起了一座丰碑。
注释:
①②③中国革命博物馆等:《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61、130、131页。
④贺培真:《留法勤工俭学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6-107页。
⑤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三聯书店,1979年版,第133页。
⑥蔡和森:《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新青年》第9卷第4号,1921年8月1日。
⑦蔡和森:《蔡和森文集》上,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14页。
⑧蔡和森:《蔡和森文集》下,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916页。
⑨⑩蔡和森:《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6-67、17-19页。
作者系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王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