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农专业大学生专创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2023-11-29曹翔李怡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专创融合人才培养

曹翔 李怡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深入,专创融合型人才培养日益受到关注。对高校涉农专业而言,构建专创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培养目标的必要保证。但是,当前我国高校涉农专业专创融合人才培养还存在实践方式落后、师资资源缺位、评价方式单一和文化氛围营造不足等问题,需从教育体系、实践体系、文化体系和评价体系四个维度构建涉农专业大学生专创融合人才培养体系,以更好地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我国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关键词:专创融合;涉农专业;人才培养

一、背景

2015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創业教育,“专创融合”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在此之前,国内就有学者提出,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存在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现象,并对两者的融合发展持积极态度。如王占仁认为,要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在当前教学体系的深度渗透,就必须做好其与专业教育的系统设计[1]。近年来,我国学者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专创融合课程和实践模式,比如,傅田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总结为以理念融合为本的感知性融合、以课程融合为根的功能性融合、以跨专业融合为点的结构性融合、以项目合作融合为体的社会化融合等多元模式[2]。孙洪凤提出了“六融入”措施,即将专创深度融合理念融入师生心中、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课程标准中、融入实践教学中、融入改革项目中、融入典型案例中[3]。田黎莉从课程教学、师资队伍以及实践平台等维度进行剖析,提出两者融合的新改革路径——现代学徒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1+3”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模式[4]。在国外,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进行人才培养可以追溯到斯坦福大学的“三螺旋体系”。1997年,斯坦福大学社会学家亨瑞·埃茨科维兹借鉴遗传学中“三螺旋”思想,首次“三螺旋理论”。即大学、产业和政府在创新过程中彼此合作并互相影响,各自保持相对独立的地位,形成一个三方合力的闭环[5]。在“三螺旋体系”理论的支持下,斯坦福大学整合教育资源,建立了专创融合的教学、科研和实践人才培养体系。

二、涉农专业大学生专创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传统的农科专业实践无法满足学生专创融合发展需要。实践教学是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耦合的纽带,但实践教学是当前农科类教育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6]。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育认识不足、兴趣不高,实践教师往往由专业教师兼任,受科研和教学影响,专业教师深入产业一线的机会有限。另一方面,部分专业课程的实践活动往往安排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聚焦的主要是课堂知识的验证和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几乎不涉及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实践。另外,在学生毕业实习的开展中,部分合作单位也存在用顶岗实习代替生产实习的现象。

二是师资资源的缺位导致专创融合人才培养不适应市场需求。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时间不足20年,整体上来说,专创融合相关的师资力量还相对较为薄弱。一方面,师资队伍普遍以校内青年教师兼任为主,这些教师普遍较为年轻,往往不具备相关的创业经历和经验,课程讲授缺乏生动性,很多仅是照本宣科。另一方面,专创融合教育的师资队伍培训不足,胜任力不够。目前,高校还没有形成针对专创融合教育教师的专门培训、考核和发展机制。

三是评价方式单一,过度依赖“以赛促创”来体现专创融合成绩。在国内创新创业教育近年来的发展中,“以赛促创”的人才培养模式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这一模式尽管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专创融合素养,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其覆盖面较小,其结果是往往只有少数全程参加比赛并获奖的同学获得了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大多数学生很难从此模式中直接受益。另一方面,即便是参赛学生,其获得的发展也不均衡。创业能力比赛获奖学生往往在专业创新能力上存在缺位;反之,专业创新能力比赛获奖学生往往缺少对创业基本知识的了解。

此外,专创融合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的不足也影响着当前专创融合教育的开展,这就导致目前学生对专创融合教育的认知还很被动,部分教师也尚未充分理解专创融合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三、涉农专业大学生专创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 教育体系

在教育体系的建设上,围绕专创融合这一主线,逐步形成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体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校企合作与高校人才培养相结合,构建高校、教师、企业积极参与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打造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耦合发展的复合人才教育体系。

一方面,立足“三全育人”发展战略,依托校内外导师,协同育人,建立“校内+校外导师资源库”,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其中,资源库的校内师资力量由学校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心理咨询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共同组成,重点围绕专业知识教学、科创比赛指导和专创融合氛围营造开展工作,对学生进行专业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校外导师由企业高管、职能部门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村“新农人”典型担任,注重发挥校友的积极作用,通过社会实践平台、就业见习、团体辅导和个别访谈等形式,为学生职业发展、生涯规划、专业学习提供指导,发掘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学生,并联合企业给予结对支持,延伸校企协同育人实效。另一方面,构建包括专创融合理论、专业创新思维训练、专创融合实践等模块组成的专创融合课程,打造专创融合学习“小班制”,串联起四个阶段(科研小组、研本创新工作室、师生创新工坊、专创融合苗圃) 的专创融合提升路径,实现分年龄阶段开展课程和分发展阶段推动创新。

(二) 实践体系

在实践体系建设上,关注学生对专创融合教育体系的应用与反馈,进一步构建“导师+平台+项目”的实践育人体系,整合“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资源,采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成绩单”耦合发展模式,推动学生专业创新技能在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创新创业赛事中得到提高。

一方面,通过“访企拓岗”等活动,将学生实践场所扩展到更多企业,促进学生进入大型养殖企业、饲料生产企业等,实现学生生产实习常态化。打破课堂和实验室的壁垒限制,通过体验式教学促进学生对行业企业的了解,引导学生结合知识和专业技能,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增强学生投身生产实践的能力,为就业早谋划、早准备。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实践基地,推动大学生科创、创新创业赛事、“三下乡”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等常态化实践创新活动耦合发展,建立学生深入社会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关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應用与反馈,促进学生专创融合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三) 文化体系

在文化体系建设上,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化+思政”的方式推动专创融合观念落地生根。通过建设专创融合教育专业社团、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朋辈引领优势等途径,分年级、分阶段开展不同形式的专创融合教育氛围营造,推动专创融合观念落地生根。

一方面,通过课程思政引领青年。以专业教育学习和创新创业发展为主题,通过读书会、宣讲团、志愿服务、专业技能比赛、专业文化节等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专创融合氛围。注重挖掘和学习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文化渲染,使学生深入理解自身所学专业与国家前途命运的紧密关系,唤醒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同时让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内获得创新创业发展潜力。另一方面,围绕创新创业赛事、寒暑假社会实践和专业技能比赛等常态化活动,激发学生专创融合意识,将“以赛促创”的同心圆进一步扩大。注重朋辈引领和校企资源互补,举办专创融合团队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了解行业现状,培养更多掌握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性思维、具备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四) 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包括专业教育学习成果的评价和创新创业能力和成果的评价,其中创新创业的评价往往存在滞后性,这就导致了单纯结果导向的评判标准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在评价体系的建设上,要形成过程与结果、专业知识与实践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全过程”创新创业课程考核评价机制,积极开展师生互评,依托政校企协同育人,引入第三方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

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企业成为专创融合人才培养的参与者和评价主体。校企双方首先通过研讨明确人才培养需求,进而共同制定课程建设的各项内容,如教学目标、师资组成和实践活动等。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企业的全程参与可以使人才培养可能存在的短板被进一步发现,进而使专创融合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得到持续优化。另一方面,修订体现专创结合理念的新农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创新过程性考核方式。改变传统考核简单依靠出勤率、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的考核模式,灵活开展考核评价。尝试引入先进的评价机制,探究学生专创融合培养的要素、内涵及其权重,构建专创融合人才培育的指标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36(05):56-63.

[2]傅田,赵柏森,许媚.“三螺旋”理论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机理、模式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04):74-80.

[3]孙洪凤.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改革探究:背景、诉求与路径[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1):86-88.

[4]田黎莉.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认知偏差及改革路径:基于现代学徒制视角[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5(07):186-192.

[5]贺佳琪.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及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22.

[6]陈欣,王海香.“新农科”背景下地方农林院校实践教学探索与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3):187-188.

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苏省扬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学生工作) 专项课题项目“新时代大学生‘专创融合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jxg2021-12。

作者简介:曹翔(1996-),男,安徽淮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李怡(1991-),女,江苏滨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王昕)

猜你喜欢

专创融合人才培养
基于专创融合理念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策研究
独立学院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发展策略
浅析民办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基于“创新工作室”的高职电子类专业专创融合教育改革的研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