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彭畅:文学不是…… 文学是……必需品

2023-11-29王新伟贾倩颖

大学生 2023年11期
关键词:继父文学

王新伟 贾倩颖

2023年5月,清華大学自动化系2018级本科生郑彭畅创作的短篇小说《台风天》,获得2022年清华大学朱自清文学奖唯一的一等奖。

颁奖会上,郑彭畅说:“文学不是天赋所赐,也不是文学专业所独有,文学是人性、人情和人生,是生活的礼物和必需品。”

手抄千篇而知文

郑彭畅生长在广东汕头一个小县城,小学三年级订阅了《儿童文学》杂志,读着读着就入迷。迷小说、散文、诗歌里冰清玉洁的大千世界,也迷写人状物的好词好句。她听大人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便抄写杂志中的精彩段落。除此之外,也抄过鲁迅先生《华盖集》中的评论和杂感,还抄过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春雪》中细腻的景物和心理描写,一抄就是好几年,抄得自己笔端也有了美感。

四年级时,郑彭畅参加学校举办的“看图写故事”作文竞赛,在一张“小鸡们蜷缩在母鸡翅膀下”的图画前,她不仅从动作上描写了母鸡用翅膀保护每一只小鸡,还从神态和情绪对比上,描写了母鸡在危机降临时的焦虑和小鸡们的天真懵懂,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母爱。郑彭畅获得了这次作文比赛的一等奖。

有一年,《儿童文学》杂志刊登了青年作家三三的短篇小说《时间中的孩子》,郑彭畅提笔手抄段落,抄着抄着落泪了。这是一个表现生死主题的作品。年少的弟弟骑自行车,在居住地附近的陡坡处不慎摔死后,一家人搬离了这个伤心之地。几年后,姐姐敲开当年居住地的房门,发现后来的这户人家,也有一个与弟弟同龄的男孩,一举一动像弟弟,勾起了无限的惆怅和思念。

同样年少的郑彭畅第一次思考死亡。从小说中骑车弟弟的死,首先想到死亡的随机性,谁都可能因意外而死,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其次想到死亡不是孤立的,会给死者活着的亲友带来感情冲击,死亡不是个人的事,认真地活着是对亲友最大的安慰。郑彭畅甚至还朦胧地想到了死亡之后是什么:一个人死后他是否还存在,以何种方式存在?我当下的思考是否能继续存在,会随着身体死亡而完全消失吗?

中学时,郑彭畅开始阅读文学著作,不仅保持手抄的习惯,还增添了读书日记,把日记写成了散文、杂感或分析人物形象的人物画像。一本书拿来,先浏览一遍,用折页角的办法给精彩篇幅做记号,有空闲就抄,借的书更是抓紧时间抄。一次借了著名作家巴金创作的“激流三部曲”,这部书被称为中国现代版的《红楼梦》,郑彭畅一读就爱不释手,尤其是第一部《家》,折页角折得这本书鼓鼓囊囊的,最后没折页角的寥寥无几,索性全书抄写。

摘抄完巴金这部书,郑彭畅有了感悟:优秀文学作品就是一部历史书。巴金通过描写一个封建大家族的衰落,塑造了高觉新、高觉民、高觉慧三兄弟极富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成了那个时代的缩影,预示着旧中国封建宗法制度必然崩溃,新生代必然成长的历史规律。

郑彭畅在读书日记中,为三兄弟撰写了人物画像,把大少爷高觉新在封建礼教重压下的委曲求全,二少爷高觉民从内心斗争走向进步的蜕变,三少爷高觉慧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反抗叛逆,都分析了一遍,深切地感到文学具有巨大的冲击力,能敲开人的心灵。

联想到上小学时关于生与死的朦胧想法,郑彭畅有了清晰的问题和答案:人怎样存在才有意义?假如当下活得非常精彩,突然面临死亡却什么也没留下,这多可怕呀!把有限的生命延长,给生命充值,最好的办法就是记录人生所思所感,留下存在的证明,来对抗死亡或者说“生命消失”。

郑彭畅萌发了文学创作的强烈欲望。

自动化系里“下意识的本能”

2018年9月,郑彭畅进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后,三点一线地白天上课,傍晚进实验室,晚上10点回宿舍。但她再忙也没放弃文学梦,在担起自动化专业学习重担的肩上,再背一只灵魂塑造的文学包。

夜深人静,她上网浏览一些文学类公众号,发现不少作者写的幻想或时光穿越类小说点击率较高。她判断这些作者和读者中有许多都是自己的同龄人,对无法预测的人生道路产生茫然,便创作或阅读超现实的文学作品来排解青春的烦恼……

联想到自己的经历,郑彭畅有了强烈的共鸣:从家乡高考的佼佼者,到清华校园里的平常者;从高中毕业之前“被循规蹈矩地安排”,到现在要自主决定未来的人生;尤其是离开熟悉的家人和家乡,孤身一人北上求学,突遇陌生环境、紧张生活和繁重课业,好一阵子黑云遮日似的被压抑……烦恼和孤独、流汗和流泪交替出现,和许许多多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年轻人一样,郑彭畅也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苦涩和挫败。但她又倔强地想,我们从家人和家乡的怀抱里飞出来,遇到风雨便要掉头吗?

郑彭畅决定写一篇科幻小说,投到微信公众号,争取用文学力量回答青春的迷茫。她利用课余时间创作了4000多字的短篇小说《会飞的鱼》。小说讲述了一位刚参加工作的程序员,独自在某城市租房子打拼,除了每天编写游戏软件外,就是简单乏味的独居生活。一天偶遇一条会飞,也会说话的凤尾鱼后,与这个属于不同生物种群的生命成了跨界朋友。这条鱼名叫鱼小香,因主人喜新厌旧——喜欢羽毛华丽又会巧舌卖弄的虎头鹦鹉而冷落了自己,便一跃而起,离家出走,从鱼缸里只会吐泡泡讨好主人的宠物鱼,变成了自由翱翔的飞鱼,虽然处处遇到波折:飞翔时险些被张着大嘴的白鹭吃掉,在鱼塘里抢食被相互碰撞的鱼群挤得昏天黑地,在沙漠里困了3天,留下一张满是沙粒的麻木脸……鱼小香说,在困境时的愿望很简单,“活下去再说”,比如在沙漠里就要抛弃一切幻想,只剩下找到水源、喝水、出去。鱼小香离开程序员时留下一句话:“让飞行变成我下意识的本能,就是最好的活法!”

郑彭畅把这篇小说通过邮箱投稿,却一直没被采用。她决定把追求文学变成自己“下意识的本能”,报名参加学校选修课“戏剧剧本基础写作”,练习“人物素描”“散记”等文学基本功,一学期竟写了《女二十岁》《女四十五岁》《男六十岁》《男八十岁》《学校里的“其他人”》《卖花的老爷爷》《我的婚礼》《我的离婚》等十几篇。同宿舍同学反映,郑彭畅晚上借亮写作,大灯灭了亮充电台灯,台灯没电了亮笔记本电脑,电脑没电了亮手机灯,能折腾一夜。

郑彭畅写人物素描《男八十岁》前,观察到患有老年痴呆的老人,脖子上挂着写着家人联系方式的牌子,常坐在路边或公园里等什么人,便收集有关老人失常的新闻报道,知道了这些老人在等记忆中的亲人。郑彭畅了解到,日常生活中,失常老人暴躁易怒,有孩子脾气,但情绪稳定时最先关心的总是子女吃了什么,穿得暖不暖,工作压力大不大,即使丧失记忆也不会忘记父母之爱,仿佛成为本能。于是,郑彭畅在《男八十岁》中写了一位怀揣热煎饼的失智老人,在儿子小时候的学校路边等候的故事。这篇小短文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也令课上不少同学深受感动。

一次,郑彭畅坐出租车与司机聊天,听到司机说自己和妻子以前在外地打工,让两个初中没毕业的孩子也去打工,挣不了多少钱却耽误了前程,现在后悔不已。听到这里,郑彭畅忽然想起幼时自己的一个农村女同学,因家里有5个孩子、经济条件不好,初一便辍学去帮父亲摆摊卖肉制品。父亲还说:“省下钱给男孩读书。”郑彭畅想,教育不仅是立国之本,也是贫困人口走向文明富裕的通行证。可是还是有些人仍然活在家境困难或重男轻女的阴影里,很难扛起教育兴家的担子。这个问题不是小事,她觉得不能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还要通过文学作品让更多的人知道。

“戏剧剧本写作”课上,郑彭畅写出了自己的第一个剧本——独幕剧《招娣》。全剧只有姐弟两个人,他们生活在一个三代同堂、重男轻女的家庭里,祖辈父辈都认为女孩子上学是白花钱,便强迫学习成绩差、打算学手艺的弟弟上高中,却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姐姐初中毕业就辍学,并听从长辈的安排准备嫁人,逼得姐姐决定靠外出打工改变命运。剧终时,郑彭畅让姐姐说的那句“不是长大了就都好了,自己不抗争什么都没用”,振聋发聩。

为什么不愿意向人诉说呢?

2023年2月,清华大学朱自清文学奖截稿日期快到了,郑彭畅决定腾出一周时间创作一部短篇小说,把主题确定在人的心灵沟通上。

郑彭畅的家乡广东汕头潮阳区是一座“千年古县”,郑彭畅从小就感受这里的祭拜文化,经常坐在祠堂或庙宇里听祭拜的人念念有词,还与母亲一起下跪和上香。她想,家乡祭拜者为什么愿意对神诉说,不愿意对人诉说?

在北京上学期间,郑彭畅又发现,在许多社交媒体平台上,很多人会因为观点相左或一个细枝末节的分歧而发生争执,这种现象在匿名的网络上会演变更甚。她听一些人说,网络就像一个个网格,把每个人划分在自己的小小茧房里,人们渴望理解,但又出于自我保护而封锁自己,甚至面对很多熟悉的人,离得很近心却很远。与他人相互理解的钥匙在哪里?

2023年寒假,郑彭畅在与家乡人的聊天中发现,虽然与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对世界的看法有天壤之别,但聊到祭祀活动的安排,已故家人的往事和家乡生活的八卦等家庭生活方面,又会有很多共同语言。换句话说,人和人之间不论地位高低、富裕与否,却都在人的情感领域存在共鸣,存在共同的对真善美的感受和理解。这不就是心灵沟通的钥匙吗?

郑彭畅的创作灵感瞬间被激发,她以家乡的葬礼为背景,构思了一位高中生主人公与陌生亲友交流的故事。主人公所在的家庭是一个新组家庭,他按照母亲的要求,跟着继父回乡参加祭奠仪式,不仅与继父的亲友都是陌生人,与一起生活不久的继父,也存在着心灵的沟壑,对继父的关心总是报以冷脸。葬礼是神聚的地方,多少神也解不了人心的疙瘩。郑彭畅明白,解铃还须系铃人,神解不如人解。她让主人公的堂弟作为解铃的突破口。

堂弟与主人公是同龄人,都是歌手周杰伦的粉丝,他帮主人公收拾家具、向主人公倾诉对自己父亲大男子主义的不满,都没有拉近与主人公的距离,但聊起周杰伦的歌曲《七里香》时,两颗心一下子就碰撞到一起了。这首歌描写了夏日田野里的初恋,有“雨下整夜,我的爱溢出就像雨水;窗台蝴蝶,像诗里纷飞的美丽章节”这样优美的意境,一下子打动了两个高中生对爱情懵懂的理解和向往,他们聊起自己的生活,也聊起“有没有交女朋友”,又自然而然地聊到主人公的继父,竟有一段尘封的爱情故事。十几年前,继父上大学时爱上了主人公的母亲,虽然这段恋情没有修成正果,但继父却珍藏心底,用不结婚苦恋那段情缘,在主人公母亲的婚姻破裂后,毫不犹豫地掏出了心底的爱。听到这里,主人公的心融化了。

鄭彭畅的家乡多台风,她设计了台风天强化主人公与继父的关系。台风来了,继父冲出去收被风雨刮走的衣服时,主人公心情很紧张,生怕继父出危险,在胸前双手合十,不断地念叨“没事的,没事的”。继父回来后,他又小声地说:“知道台风大,你还出去……”郑彭畅将自己这篇1.7万字的小说命名为《台风天》,寓意心心相印的灵魂相通,会经历一场台风天一样的洗礼。

2023年5月,清华大学朱自清文学奖揭晓,《台风天》被评为唯一的一等奖。

责任编辑:贾倩颖

猜你喜欢

继父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一头卖不掉的牛
一头卖不掉的牛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一头卖不掉的牛
一头卖不掉的牛
文学病
像极了父亲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