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教学管理机制创新探索

2023-11-29王静雅周涛李相强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12期
关键词:物理学科模式创新双一流

王静雅 周涛 李相强

摘    要:立足“双一流”建设的时代背景和基本任务,研究生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质量已然成为影响“双一流”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管理体系也亟待完善。健全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西南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介绍了学院在教学管理机制、课程体系改革和质量评价机制构建与反馈应用等方面的改革思路、具体做法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物理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双一流”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12-0065-03

一、引言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1]2018 年,在《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向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目标靠拢[2],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不断创新和发展研究生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点和引领其向纵深发展的关键要素[3]。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上要求高度重视研究生的教育工作,指出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对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双一流”建设意义重大。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有必要积极探索研究生教学管理创新机制,结合物理学科研究生自身特点,全面、多途径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所需的人才提供保障,为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实践经验和决策支持。

二、学科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西南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在经历了普通物理教研室、应用物理系、理学院之后,发展成立的学院,现在已经成为基础教学、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协调发展,理工融合,前沿科学研究与高新技术研发并举,具有一定综合实力的学院。学院具有本科、硕士、博士3个层次的教育体系。研究生层面涵盖物理学一级学科及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中的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物理电子学等7个招生方向,其中,物理学是博士学位一级授权点。近年来,学院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10名,博士研究生20名。

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在继承并优化传统学科方向的同时,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着力发展新的研究方向,并使培养路径更多元化、个性化。(1)以国家级野外观测台站——西藏羊八井宇宙线观测站、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LHAASO(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和Fermi(费米)卫星等为依托,开展新型宇宙线探测器、天体结构与演化、宇宙线物理及相关前沿交叉学科研究,发展了粒子天体物理方向。(2)依托聚变科学研究所和与日本国家核融合科学研究所联合建设的中国首台准环对称仿星器(CFQS),开展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物理的研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等离子体物理方向。(3)探究在高温、高压、高应变率的极端条件下凝聚态物质的物理性质和材料的力学行为、微观动力学响应特性和探索亚稳态新材料合成方法,发展了凝聚态物理方向。此外,学院还在光学研究领域,开展量子光电信息器件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光学信息处理及超声无损检测,依托光电研究所进行研究生培养,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对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

三、研究生教学管理面临的问题

西南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经过多次修订已日臻完善,因契合研究生培养需求,学生毕业后的事业发展整体效果很好,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沿用传统的研究课程设置经验和管理模式,尽管有一些调整,但没有从社会发展需求方面对管理体系和课程设置进行系统性的改革和再设计。随着近几年研究生招生人數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受到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而衍生的扩招,导致导师对于研究生的指导力度减弱[4-5],加之高校要对研究生毕业进行相应的指标考核,导致大多数的研究生都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而对于自身的综合素养提升重视不足。正是由于科学研究的新目标确立,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新要求等一系列外部因素的影响,使得研究生培养在管理体系、课程设置和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凸显出新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机制不完善

由于研究生培养缺乏系统化的理论指导,分层级的培养体系建设需要持续深化,多元化、差异化的投入机制尚不健全[6],学院在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获批之前,师资和管理保障措施不到位,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动力不足,人才培养工作难以科学有效推进。

(二)管理模式单一,管理体制不健全

研究生管理模式创新性不足,工作重点还是关注研究生的学业管理,完成课业任务,对研究生的自身学习和生涯规划缺少合理指导,缺少对研究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关注。部分管理人员兼任其他职务,专业度不高,容易出现工作职责划分不清晰的问题。

(三)重科研轻素质,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教学形式上,研究生课程继续沿用与本科阶段相似的授课方式,对于研究生阶段需要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思考等能力,在现有的教学形式下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由于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不够完善,部分高校将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作为评判研究生能否达到毕业要求的唯一标准,而对研究生是否具有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注不够,使得学习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进而对研究生的发展、就业造成直接影响[7]。西南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也存在类似问题。

(四)导师队伍质量有待提高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导师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总体数量有了保障,但导师的指导能力参差不齐,师德师风建设仍需加强。导师管理模式和班级管理模式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导师作为研究生阶段第一责任人,与研究生在一起的时间是最长的,但导师本身的教学科研工作压力,导致其对研究生的指导多为学业指导,很少有时间对研究生进行更深入的教育管理,强化思想引领和品德塑造。

四、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创新举措

为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自2019年以来,西南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主要从管理架构优化、研究生培养质量框架研究、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等方面实施了若干改革措施,有效提升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4个方面。

(一)成立学院研究生教育教学中心,健全管理服务机制

为切实加强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合理布局和规划组织,为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提供制度支持和管理保障。学院在综合改革的推动下成立了“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研

究生教育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心根据现有学科布局,设立7个教研室。重点梳理中心和下设教研室职能,明确中心和教研室在研究生招生、研究生教学、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研究生奖学金评定、研究生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研究生毕业就业等全过程的作用,制定规范中心和教研室活动的管理性文件,构建出扁平化管理模式(图1)。中心在学院的领导下负责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承担学院安排的学科建设等相关工作任务,负责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考核与津贴分配。中心的成立落实了学科的主体责任,完善了考核机制,在学院年终津贴和其他可支配津贴中划拨研究生教育教学专项津贴,从发挥研究生教育工作作用的角度对津贴进行分配,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工作绩效的激励效应,解决了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重难点。中心的扁平化管理模式也为更精准、更有效地实施教学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构建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培养机制有效性

针对目前研究生培养质量存在的概念界定不清、认知和应用混乱等问题,西南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关于如何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大讨论,深入研讨分析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概念、影响因素、重要性和质量提升策略,并在全体导师中达成共识。学院一直以来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工作的重点,出于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复杂性的综合考量,2020年学院对研究生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框架性探索,首先拟定《物理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框架》文件,主要从师德师风、研究生招生及生源情况、培养过程、培养结果、用人单位及校友反馈等方面综合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以该文件为基础,制定物理学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和制度文件,并通过集体研讨、访谈、问卷等方式征求相关导师对评价体系和方法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可实施的系统性评价体系文件,包括《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教育教学发展规划》《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关于深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和质量管理的意见》《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办法》《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奖学金评定改革意见》和《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教育教学津贴分配指导意见》等工作细则,按照文件规范执行,做到工作细节有据可查,工作程序有据可依。

(三)改革研究生专业课设置方式,修订培养方案,打造物理特色研究生课程体系

西南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再次修订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物理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课程优化原则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以学生为中心,消除因人设课,大幅度缩减现有研究生课程,使专业核心课程与物理学学科评议组建议的核心课程相一致。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目标为打造精品课程和课程团队。第二,加强和规范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管理,增加研究生培养环节的学分要求和质量把关,施行“一人一档”制的研究生学业档案管理制度,并进行相应的检查督导,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三,以“研”为中心,改革专业课设置方式,以科研团队围绕项目为导向设置多门专业课,由各教研室根据研究生培养需要拟定专业课课程大纲,开展精英化课程团队授课。每个研究生培养团队根据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拟定课程大纲,以便更加精準地开展研究生所需知识的教学,因材施教,注重研究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四)探索培养质量评价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反馈应用

持续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同时,探索评价方法和结果在研究生教育各环节中的反馈应用。主要包括: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综合考量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结果,使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与培养质量挂钩;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设置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点,将导师指导情况、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等纳入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促进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管理;将研究生创新创业、科创竞赛等综合素质提升情况纳入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促进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将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结果应用于奖学金评定中,建立以培养质量为标准的奖学金评定体系;将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结果应用于研究生教育工作量计算中,将培养质量与工作量挂钩,形成相应的计算原则和分配办法,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和评价结果反馈应用于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各环节,用于调节或指导研究生教育各环节的具体实践过程,从而形成系统、长效的解决方案,全面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

五、结束语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依托学校“双一流”建设,在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方面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继续探索博士研究生毕业与学位分开机制,着手提高授予学位标准要求,实施硕士研究生毕业“指导教师—研究生”共同评价机制;建立物理学一级学科青年创新团队,优化研究生导师结构,合理调整导师遴选标准,提升研究生管理队伍服务育人水平和信息技术服务支撑能力,在学科建设经费、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科研办公条件、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通过管理机制、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新形势,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管理效率,为实现研究生教育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提供了改革思路与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  李朋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博士生培养相关问题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39(3):23-25;46.

[2]  郭毅,双羽.“双一流”背景下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工作机制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12):62-63.

[3]  耿有权.“双一流”建设视域中的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8):1-5.

[4]  王花,王亚君,吴庆明.“双一流”背景下农林院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路径: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76(12):11-13.

[5]  郭艳利.改革开放40年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政策的回溯与思考[J].法学教育研究,2020,31(4):363-378.

[6]  包水梅,李祖赠.多源流理论视域下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政策议程设置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5-46.

[7]  孙雷,孙勇.基于流程管理的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工作优化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76(9):90-92.

收稿日期:2022-11-18                                                          修回日期:2023-04-25

作者簡介:王静雅(1987—),女,山西太原人,西南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研究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2年西南交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导向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提升策略和保障机制研究”(YJG5-2022-TY001-5)、“提升物理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方法探索与改革实践”(YJG5-2022-TY001);2020年西南交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以提高物理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导向的评价方法研究及教育教学改革实践”(YJG4-2020-Y037)

猜你喜欢

物理学科模式创新双一流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新探
高中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培养
关于物理学科探究模式的探索
试论物理教学中创新力的培养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基于手机应用软件的幼儿园家园联系模式创新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