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外语专业拔尖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2023-11-29孙超
摘 要:根据国家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需要,黑龙江大学启动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该项目为俄语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了专项路径,打造了全新的学习和发展平台。在这一培养计划框架下,黑龙江大学俄语专业根据自身办学特色,组织开展了俄语专业拔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文章跟踪研究该项目的实施情况,在肯定已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反思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本硕连读+跨学科+研究型教学”的培养模式,以优化拔尖人才培养方案,为我国外语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提供参照与启示。
关键词:俄语专业;拔尖人才;探索与实践;基础学科;本硕一体化;跨学科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12-0007-03
一、引言
新时代,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为国家间政治较量、经济竞争的重要一环,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已然成为世界各国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是指“既有健康的体魄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又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情操;既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又有初步的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既有优良的心理素质,善于独立思考,又具有合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1]。
为满足国家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进一步夯实学校办学特色,黑龙江大学自2019年起在本科阶段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旨在进一步提升基础学科领域拔尖人才培养水平,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家国情怀、人文关怀、世界胸怀,追求学术理想、勇攀科学高峰,促进人类进步的基础科学领域的领军人才。文章主要梳理了黑龙江大学俄语专业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路径,分析了培养成效并提出了优化举措,以期为高校外语专业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照路径与启示。
二、黑龙江大学俄语专业本硕实验班项目概况
(一)培养目标
俄语专业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在外语教育、外交、经贸、语言服务、国家安全等各类涉外行业中熟练运用俄语和母语从事教学、翻译、研究、管理等工作的国际化、融合型俄语专业拔尖人才。
为适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俄全面战略协作及黑龙江国际交流对外语工作者的现实需求,培养目标在综合素质方面,要求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事务的意识;在专业素质方面,要求学生应具备扎实的俄语语言基础,丰富的俄语语言文学专业及文化知识,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区域研究能力。
(二)育人机制
1.高考招生组建实验班是主要模式
通过高考招生选拔学生组成俄语专业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高考招生分为省内招生和省外招生,省内为零本招生,省外为一本招生,每年招生计划是20人。同时根据省内外考生的高考成绩,动态调整具体分配名额。
自2019年设立本硕实验班以来,该班省内考生的高考分数要比普通班学生的高考分数平均高出25分左右。高质量的生源为实验班学生的后续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滚动淘汰机制是质量保证
在对学生进行动态调整过程中,实验班实行课程考试挂科一票否决制,即将挂科作为淘汰的首要条件,任何一门课程不及格者直接淘汰至普通班学习;同时,实验班学生如严重违反校规校纪,受到记过或记过以上处分,也须转至普通班继续学习。实验班每学年进行一次学习成绩末位评审,由主要任课教师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根据过程考核和期末成绩,将一定数量的学生分流至普通班。普通班学生可根据个人意愿及教师推荐向学院提出申请,由学院组织面试考核,主要测试学生的语言素养、人文知识储备,经考核合格后可进入实验班学习。
普通班参加选拔的学生的学分绩点排名必须在全专业前30%。选拔综合成绩由学习成绩和面试成绩组成,其中,学习成绩折合成百分制后占60%,面试成绩占40%。实验班原成员、普通班參与选拔学生分别按成绩排名,最终确定实验班淘汰学生和普通班进入实验班的学生。
结合实验班学生的学分绩点情况,确定具体的淘汰分流原则。综合2019—2022级本硕实验班学生实际滚动情况,大二上学期动态调整比例保持在30%左右,即6人,普通班参加选拔的学生人数按照实验班被淘汰学生人数150%的比例确定,即9人;大三上学期动态调整比例为15%左右,即3人,参与调整的人数为5人。经过2轮滚动选拔,实验班学生的专业成绩和综合成绩在大四学年初的保研工作中均能达到学校的最低要求,这一机制确保了实验班学生的学习质量。
3.本硕贯通式培养是创新模式
俄语专业着眼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实施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建立本硕衔接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及配套制度体系,推进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有效衔接和交叉融合。第四学年,对入选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进行考核,排名在本班前50%的学生可获得推免资格。如果学生选择留在本校攻读硕士学位,则实施“3+1+2(或1)”本硕贯通式培养,即学生在第四学年提前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同时,对学生实行本科与研究生双重管理,对本科论文选题和研究生论文选题进行整体设计。学生还可以提出申请,选修研究生课程,以此作为对本科选修课程的替代课程。
2019级实验班共有6名学生选择了“3+1+2”本硕连读模式,他们在大四学年全程参与研究生课程学习,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目前,6名学生均保持着较好的学习状态,在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定工作中,有4名学生获奖。
4.课程体系是重要内容
俄语专业采用“前期厚基础,后期重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思路,在前两年注重俄语语言技能和英语语言技能的基础打造,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价值判断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创造力及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实验班与普通班统一实行俄语专业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但为实验班学生设立单独的科研创新特色课程模块,包括学科前沿拓展型课程和科研创新型实践课程,每门课程均可记作本專业的同等值的专业选修课程。具体内容如下。
(1)专家科研讲座课程(参加10次科研讲座获2学
分)。开设“校内高水平导师、国内著名学者、海外知名专家”3个层次讲座课程。
(2)科研课题实践课程(2学分)。依托论文写作及学校本科生创新创业课题等设立该课程。
(3)外交外事人才系列课程(2学分)。依托学院口译水平突出、资历深厚的中俄问题专家设立该课程,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4)第二外语强化课程(4学分)。依托学校西语学院或外语部经验丰富的英语教师设立该课程,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和水平。
5.个性化培养是强化措施
实验班导师的配备采取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方式。同时,根据学生年级情况,采取分段配备导师的方式。大一学年配备1位学业导师,重点进行人生观、专业兴趣和学习方法指导;大二、三、四学年每个学生配备1位科研导师,重点进行科研能力的指导。科研导师为学术领域造诣深厚或实践能力极强的专家。导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计划,指导学生的学习,每学期末对学生指导情况进行总结;组织并带领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在三年级末、四年级初,学院根据学生学习效果、导师与学生的双向志愿,由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领导小组组织专家选定学生的本硕一体化导师。
6.国际化发展是主要动力
依托黑龙江大学全方位对俄办学战略及优势,俄语专业充分利用与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相关院校签订的合作协议,开展寒暑假短期访学、大三或大四学年插班进修学习、教师交流、联合科研、共同举办或参与学术会议等活动;聘请海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术大师和专家作为学生国外学习的指导教师,请他们主持或参与教学,担任部分主管课程的教师或开展相关领域的讲座;邀请有海外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课程改革,“推进课程的国际化,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2]。
三、黑龙江大学俄语专业本硕实验班项目培养成效
自2019年起,俄语专业已招收5届实验班学生。文章以2019级本硕实验班拔尖人才培养为例,分析该项目的培养成效。在该班20名毕业生中,9名学生保研,分别进入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继续深造(其中,有6名学生留在本校);1名学生获国家公费名额留学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Peoples Friendship University of Russia);4名学生分别考取南京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和黑龙江大学继续深造;1名学生进入外交部工作;1名学生考入选调生;4名学生分别进入部队、国企等单位工作。不难发现,这些学生在思想、学业、社会服务等方面均有较大提升。这与实验班设立的初衷是吻合的。
2019级实验班共20人,其中党员17人。学生秉承着“追求卓越,携手共进”的班级精神,使得班级归属感和凝聚力不断增强。该班学生始终秉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学习成绩斐然。全班20人均获得过各级各类奖学金,共计66人次。在大三学年,有9名学生获得公派留学资格,其中有6人获“中俄政府奖学金”。实验班学生获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累计14人次,班级获2019—2020学年校“先进班集体”、2022—2023学年“优良学风班”等荣誉称号。
实验班学生平均学分绩点高达9.167,俄语专业四级考试通过率100%,优秀率75%;俄语专业八级考试通过率95%,优秀率35%;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100%;英语六级考试通过率95%。各项指标均领先其他班级。
实验班学生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表现出色。9人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7人次获国际赛事奖项,2人次在黑龙江省大赛中获奖。其中,金同学获得2020年全国高校俄语大赛低年级组一等奖、第一届“外研社杯”多语悦读大赛俄语组二等奖;刘同学获得2020年全国高校俄语大赛低年级组二等奖;曹同学获得2022年全国高校俄语大赛高年级组二等奖。
姜同学和韩同学主持的“当代俄罗斯汉学研究机构及汉学家数据库”项目获评国家级大学生科研能力项目。在2023届校级优秀论文中(共4篇),有2篇论文的作者是俄语专业实验班学生。
实验班学生在专注俄语学习的同时,更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例如,全员积极参加社团、学生会、民乐团等学生组织,参与各项文体活动,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汇演”中,全班学生与俄罗斯留学生合作演出了多个节目,取得良好反响。
四、项目优化举措
尽管俄语专业本硕实验班的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交叉学科培养力度不足、国际化水平急需提升、科研牵引作用不突出等。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如下解决措施。
(一)实施本硕一体化培养机制
文秋芳等人指出,“本硕贯通模式是培养高端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成功之路”[3]。国家所需要的外语拔尖人才是具有国际视野、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因此,高校应深入探索本硕一体化培养机制,加大统筹规划力度;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出发,重视拔尖人才培养的长期性与整体性;可将本科和研究生2个培养阶段打通,对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进行统筹安排,提高培养质量和效率[4]。
(二)探索“双语+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都对荣誉教育进行了探索,其中,跨学科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很多学者指出,美国在二战后推出的以跨学科学习为特征的“语言和区域”研究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成为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5]。
新时代,学生只掌握一门外语很难满足国家对外语拔尖人才的需要。因此,高校必须加强跨学科培养,通过设置跨学科课程、開展跨学科研究(论文选题建议围绕“外语+对象国研究”或“外语+其他专业研究”开展),切实把跨学科培养走深走实。
(三)深入推行研究型教学法
改革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和科研训练的空间。研究型教学法是指通过激励机制,“使教师把科研成果及时反映到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与现实相近的教学情境,通过解决开放性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将科学精神、科学意识、科学方法内化为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方法”[6]。教师可通过研究型教学、探究式学习、自学小组、科研小组等形式,创新教学方式,“推动科研成果与前沿知识、科研思维与研究方法融入教育教学”[7]。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和养成探索性学习的良好习惯;切实开展专题研讨会、期末汇报会和体验式学习等教学方法创新,为学生提供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机会。
五、结束语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项目在黑龙江大学实施以来,已经走过了4年多时间。这一项目将黑龙江大学的办学特色和俄语学科的历史积淀进行了融合,为俄语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了发展平台,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养、价值观等方面有了极大的提高。由此可见,只要始终坚持本硕一体化培养理念,持续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探索出一条具有校本特色的外语专业拔尖人才培养路径,就能为黑龙江省打造向北开放高地和中俄战略合作贡献黑龙江大学俄语学科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杜枫,周冉.研究型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15.
[2] 吕成祯,钟蓉戎.荣誉教育: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57.
[3] 文秋芳,王艳.“英语+X”本硕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成效:基于学生视角[J]. 外语界,2015(5):25.
[4] 刘素梅,王助,苏莹莹,等.对《北外国际化战略人才培养计划》实践的反思[J].中国外语教育,2018(2):7.
[5] 龚献静.美国高校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的经验及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12,10(3):88.
[6] 王牧华,全晓洁.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及启示[J].教育研究,2014,35(12):152.
[7] 崔媛,高璞玲,李灵东.核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76(10):10.
收稿日期:2023-04-21 修回日期:2023-10-24
作者简介:孙超(1972—),男,黑龙江逊克人,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俄语教育、俄罗斯文学与文化。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新文科视阈(域)下的‘俄语+高端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WY2021006-A);黑龙江省本科高校首批外语教育改革创新项目“课程思政视阈(域)下外语类专业教学理念与实践创新研究——以俄语专业为例”(HWX2022002-A);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专项课题“黑龙江省对俄全方位合作紧缺人才培养现状调研”(GJE1422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