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逻辑内涵、时代价值与建设路径
2023-11-29任祥华
摘 要:“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要创新实践,是参照第一课堂的运行机制和工作原理,科学、规范、系统设计的大学生第二课堂学业成就评价制度。“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体现了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遵循了回归生活世界的逻辑,拓展了教育评价实践的空间。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应构建适切的课程体系,记录翔实的教学活动,认证达标的学习成果,反馈权威的评价结论,开发便捷的信息平台,确立可控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发展素质教育;“五育”并举;教育评价改革;“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12-0022-04
一、引言
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的“要重视和加
强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要求,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举措,是国家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实践。为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青年人才培养的独特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明确要求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以此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提升综合素质。为此,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在这种形势下,要全面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并取得预期成效,就必须厘清“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逻辑内涵,明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时代价值,铺就“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行动路径。
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逻辑内涵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内涵的界定可以采用逻辑学常用的“被定义概念=属概念+种差”的方式进行理论分析和阐释。“属”是比被定义项更大一级的范畴,属于上位概念,确定了被定义項的“属”就明确了被定义项所反映对象的类别。第二课堂成绩单上位概念的寻找需要遵循一定的历史逻辑,寻找其本体属性。2002年,为推动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发布了《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主要通过整合教学主渠道以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项目,推动大学生主动参与素质拓展活动。随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念与教育方针的实施,第二课堂的内涵和外延也产生了新的时代变化。新时代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推动了第二课堂教育评价的专业化,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提供了外部条件。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以来,共青团改革力度空前,着力把“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作为高校共青团围绕育人中心任务实施的牵引工程。2018年7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标志着“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一种制度形态正式诞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将与第一课堂成绩单共同构成大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成绩单的两种基本形式。因此,文章把“第二课堂成绩单”的上位概念定位为大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成绩单。
“种差”是被定义项所特有的属性,与其同属的概念的差异性是被定义项本质属性的体现。第二课堂概念的提出被认为是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创新。第二课堂作为培养人才的一个“课堂”的提出是对以第一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变革[1]。第二课堂是相对于专业课堂教学即班级课堂教学而言的,以往,第二课堂被称为课外活动、第二渠道等,因而有了课内与课外之分。但第二课堂与课外活动有着本质区别,第二课堂的内涵比课外活动更加丰富。随着第二课堂活动重要性的日益凸显,第二课堂的提法才逐步被采用,这是一种教育教学意识层面的认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同属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第二课堂的内容、组织形式、时空界限、运行模式都区别于第一课堂(专业课堂),这即是“第二课堂成绩单”概念的种差。摆脱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从整体论的角度上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同属于课堂教学的共同体范畴,是新时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参照第一课堂成绩单的运行机制和工作原理,遵循第二课堂的特殊性,科学、规范、系统设计第二课堂的活动课程供给、网络平台技术、学分评价记录、过程控制管理、记录评价输出、数据分析反馈等要素而建立的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学业成就评价制度。
三、“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时代价值
(一)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发展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在教育目的论范畴内,逻辑起点和终点是统一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这既是制度构建的逻辑起点也是制度实现的逻辑终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实施素质教育转变为发展素质教育,是新形势下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战略决策,是新时代以人的发展为中心、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需求[2]。从本质上说,“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与发展素质教育具有高度
的契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其一,第一课堂指向大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第二课堂指向大学生专业素养之外其他素养的提升,开辟第二课堂,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具有特别适切而独特的意义和作用;其二,从第一课堂拓展至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大课堂,这本身就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重大进展;其三,发展素质教育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模式或制度[3]。“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作为大学生第二课堂学业评价制度,所遵循的是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所体现的是发展素质教育的模式。总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涵,扩展了素质教育的范围,延伸了素质教育的时空,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发展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二)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回归生活世界的必然逻辑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4]。大学生活的五彩缤纷也决定了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多样性,大学生学业成就可表现为学习认知能力、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互促4个维度[5]。因此,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培养必须回归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不仅如此,大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也必须回归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其实就是回归人的完整的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而言,回归生活世界,其实就是回归由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同构成的总体性的实践活动,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第一课堂的实践活动。同时,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不是一个齐一的、线性的单向度世界,而是一个由多重矛盾关系所构成的丰富多元的复杂性世界,或言之,是一个多面的世界、可能的世界,以及各种生活形式共存的世界。显然,第一课堂无法包含大学生的“一切可能的生活”。“课业学习、联课活动、课外活动、勤工助学、人际交往、休闲娱乐”6类情景同等重要[6],第一课堂情景与第二课堂情景共同构成了蕴含着无穷发展可能性的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从根本上讲,教育意味着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可能生活,教育应尽可能地帮助大学生创造可能生活。这正是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本质要求和必然逻辑。
(三)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应然选择
互联网改变了思维方式,更改变了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移动学习、泛在学习让学习更加便捷,课堂学习之外的余暇时间被正式纳入正式学习时间[7]。与此相适应,第二课堂延展了第一课堂的教学时间,拓宽了第一课堂的教学空间,契合了互联网时代学习的时空逻辑。“第二课堂成绩单”工作体系提供的网络及移动终端平台,能够实现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信息化和便捷化,切实保障第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即时性和客观性。具体而言,“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借用大数据支持,能够全程记录大学生第二课堂的所有活动,能够实现个体或全局数据的无损采集,从而增强记录评价的可靠性和权威性;“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借鉴第一课堂的評价标准和运行机制,将大学生参加的每项活动都按照一定的学分当量赋予一定的学分分值,并及时呈现在网络平台的第二课堂成绩单上;“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通过建立数据反馈机制,对大学生第二课堂的所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整体评价,并将相关结果及时反馈给大学生本人。总之,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能够实现大数据时代教育评价的3个环节——“信息数据收集—价值判断—结果反馈”的有机统一[8],也成为新时代大数据技术推动下实现大学生第二课堂学业成就评价科学化和专业化的应然选择。
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建设路径
(一)构建适切的课程体系
构建适切的课程体系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的基础性工作。第二课堂课程的供给方是全校范围内所有部门和院系及相关的校外资源。第一,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应综合考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大学生不同发展需求,以及校园文化传统,设置可供大学生选择的第二课堂活动分类菜单,并根据形势变化动态调整课程内容。第二,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应着力凸显第二课堂的实践性,开发足量的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遵循“做中学”原则,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锻炼和提升相关能力和素养。第三,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应充分体现第二课堂的生成性,正确处理课程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辩证关系,切实关照和保护大学生的差异性和创造性,为大学生的个性化表现留出足够空间,提供充足机会。第四,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应协调处理与第一课堂课程之间的关系,坚持第一课堂以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大学生的智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主。第二课堂以拓展综合素质、发掘和培养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为主,涵盖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使第一课堂课程与第二课堂课程相辅相成、互补共生,真正完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根本任务。
(二)记录翔实的教学活动
记录评价体系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的核心要素,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与课程的详细情况,建立健全的记录、审核、评价机制。记录评价体系的建立一般应坚持“实时记录,客观为主,兼顾主观”的原则,以科学的量化标准或合理的主观定性为依据,可采用记录式评价、学分式评价等评价方式。在高等教育学分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借鉴第一课堂学分制的原理,从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中为第二课堂设置相应学分,一方面能够显著提升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参与程度;另一方面也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提供了可能性。纳入高校整体人才培养方案的第二课堂必修学分制度,必须发挥“指挥棒”作用,严格限定大学生必须完成规定学分方可毕业,生成实体的第二课堂成绩单,盖章后装入大学生档案,同时将“第二课堂成绩单”学分作为学生日常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另外,记录评价方式要坚持权威性原则,充分认识“第二课堂成绩单”学分的权威性,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第二课堂学分与第一课堂学分具有同等效力,在实施过程中要杜绝“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运行管理过程中的“人情义务”,要制定严格的学分制度规范并严格执行,以制度规范杜绝学分的随意性。
(三)认证达标的学习成果
对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学习成果进行达标认证,是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关键环节。要顺利开展这项工作,需要重点做好3方面的基础性准备。一是分门别类制定第二课堂学习成果的客观标准。根据“五育”并举的相关要求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第二课堂学习成果的客观标准均可以用能力单元来表示。二是建立第二课堂学习成果认证的质量保证机制。高校要制定相关政策,对第二课堂所有类别学习成果认证的执行标准及其组织管理做出严格规定,确保第二课堂学习成果评审规则和认证程序的统一性和严肃性。高校管理部门和学院学团工作人员应为大学生第二课堂学习成果的获得、累积、认证,以及与第一课堂学习成果的衔接和转换,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三是输出第二课堂成绩单。第二课堂学习成果经认证后可在系统自动生成并输出。第二课堂成绩单的最终呈现和输出形式可分为2种,一种是在实现第一课堂教务系统的基础上,将第二课堂成绩单总体学分嵌入第一课堂专业课程成绩单;另一种是参照借鉴第一课堂学业成就评价制度,专门设计相对独立的第二课堂成绩单。
(四)反馈权威的评价结论
在新技术推动大数据教育评价日益专业化的时代,教育评价数据采集的无损、价值判断的精准和结果交付的高效已成为DT时代(以服务大众、激发生产力为主的技术时代)数据分析的逻辑理路[8]。首先,利用“第二课堂成绩单”信息采集系统,全过程、全样本、全自动地采集高校整体或者学生个体的第二课堂数据,全面提升信息和数据质量,着力实现第二课堂大数据采集的无损化和可靠性,确保反馈信息的权威性。其次,对“第二课堂成绩单”信息采集系统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充分利用关联规则分析、神经网络分析、决策树分析、多层线性分析等大数据处理技术对第二课堂数据进行对比、交叉、聚类等分析,将数据转变为半结构化、结构化数据,进而科学精准地判断第二课堂数据背后蕴藏的本质和规律。最后,将第二课堂权威数据和结论的反馈分为整体与个体2个层面,对高校整体结论可采用定期数据分析报告的形式呈现,对大学生个体可采用“数据画像”的形式呈现。
(五)开发便捷的信息平台
“第二课堂成绩单”网络信息平台的设计开发是在互联网时代实现“第二课堂成绩单”客观公正的记录评价功能的物质前提和必由之路。“第二课堂成績单”网络信息平台在顶层设计上要突破大学校园信息孤岛林立、迭代性差、体系化缺失等藩篱,设计开发具有简洁性、易操作、快速迭代的产品,同时要满足学生用户、管理用户和社会用户3方面的需求。学生用户端的设计要为大学生提供可依据兴趣选择的第二课堂活动与课程信息,使大学生可以通过web端或手机移动端报名参与活动和课程。管理用户端设计要满足“第二课堂成绩单”管理部门的权限设置管理、活动课程管理、学生组织管理、评价记录管理、数据统计分析、成绩单管理、数据挖掘反馈等功能,要确保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权威性,而且要实现在web端和手机移动端并行操作。社会用户端的设计要满足社会用户选人用人的实际需求,设计开发可供社会用户查询“第二课堂成绩单”的便捷端口和通道,实现社会、学校、学生三者之间的无缝连接和有机统一。
(六)确立可控的保障机制
“第二课堂成绩单”工作体系的过程控制须做到有制度、有机构、有监督。“有制度”是指“第二课堂成绩单”工作体系要制定包括学分制度、课程开发制度、课程审核制度、课程发布制度、课程督查制度、举报反馈制度等在内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保障“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执行的权威性和规范性;“有机构”是指“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应建立专门的运行机构,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并明确各自的任务,按照第二课堂教务处的职能开展工作,实现与第一课堂教务处的顺畅衔接和有机整合;“有监督”是指“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应建立专门的第二课堂督查队,督查第二课堂活动和课程的开展情况,同时可通过管理技术平台系统设置的举报功能,实现对第二课堂运行过程的全程监控,保证第二课堂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总之,“第二课堂成绩单”工作体系的过程控制,通过建立有制度、有机构、有监督的“三有机制”,形成了“事前规范、事中监督、事后反馈”的完整工作闭环,能够切实保障“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顺利实施和达到预期成效。
五、结束语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新时代第二课堂教育价值理念的再次彰显,是第二课堂育人评价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大胆探索,是互联网时代高校第二课堂工作走进学生生活世界的大胆尝试,更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重视过程评价、树立科学成才观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9]、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重要举措。“第二课堂成绩单”工作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需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权威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以分为2个方面,一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应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制度建构,以人才培养一盘棋思维做好制度的顶层设计;二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工作体系内容的“六要素”之间要整体推进,组成和谐有序的结构,发挥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差异性原则是要正确认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系和区别。第一课堂以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大学生的智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主;第二课堂以拓展综合素质,发掘和培养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为主。权威性原则是要充分认识“第二课堂成绩单”学分的权威性,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第二课堂学分与第一课堂学分具有同等效力。中国大学具有很强的熟人社会气质,其本质是人治[10]。杜绝“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运行管理过程中的“人情义务”,制定严格的学分制度规范并严格执行,以制度规范杜绝学分的随意性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长久运行和内涵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蔡克勇,冯向东.大学第二课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53-60.
[2] 袁振国.不忘初心 发展素质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8(1):5.
[3] 王义遵.深刻领会 积极做好“发展素质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8(1):31-37.
[4]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8.
[5] 李宪印,杨娜,刘钟毓.大学生学业成就的构成因素及其实证研究:以地方普通高等学校为例[J].教育研究,2016(10):78-86.
[6] 岑逾豪.大学生成长的金字塔模型:基于实证研究的本土学生发展理论[J].高等教育研究,2016(10):74-80.
[7] 谭维智.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时间逻辑[J].教育研究,2017(8):12-24.
[8] 朱德全,马新星.新技术推动专业化:大数据时代教育评价变革的逻辑理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1):5-7.
[9] 陈平,吴永波.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77(4):6-8.
[10] 胡娟.熟人社会、科层制与大学治理[J].高等教育研究,2019(2):10-17.
收稿日期:2023-03-29 修回日期:2023-05-17
作者简介:任祥华(1983—),男,山东沂源人,山东工商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领导与管理、大学素质教育。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全环境立德树人)研究专项“新时代‘四级五维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22CSZJ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