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变成一个和谐交融的“对话场”

2023-11-29邝相群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

邝相群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兴起和深入,反思传统的授受型师生关系并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是大势所趋。师生关系实质上就是对话关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实质上就是说话的能力,和谐的语文课堂实质上就是一个和谐、融洽的“对话场”。

[关键词]传统灌输;课程改革;和谐语文;对话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16-0027-03

《传统下的独白》是台湾著名作家李敖的著作,笔者在这里借用他的书名来形容部分教师开展的语文教学。这种“一言堂”“听我说”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让不少语文教师和学生深感其苦,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热烈讨论。语文教师应认识到在教学中不能将“独白”进行到底。“新概念说话”由“新概念英文”“新概念作文”衍生。“新概念说话”并非指一般学科意义上的说话,而是指教育说话。因为学习和说话是紧密结合的。克林伯格认为,在一切教育中,都实行着一种广泛的谈话,不管以哪种方式占据了主宰优势,相互的广泛谈话始终是优秀教育的一个本质性标准。在他眼中,教育原来是形形色色的谈话,有着广泛谈话的特征。而这便是“教学对话原则”。产生在课堂和课堂中的谈话,我们称为“教学对话”。语文教学活动本质上是对话活动。相关著作指出,课堂教学应在师生双方相互平等的基礎上开展,阅读是学生、教师、文字相互交流的途径。由“传统下的独白”转变为“新概念的对话”是时代所需,势在必行。

一些语文教师开展的“传统下的独白”教学,以全盘包办的方法剥夺了学生的思想权和话语权。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失去了积极性和自主性,被物化和客体化了。但在“新概念的对话”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对象性教学活动中的那种认知与被认知、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体关系,而是某种文化精神性的谈话关系,即“主—主”的关系。师生双方通过相互聆听与言说,分别打开了自身精神世界的大门,在相互理解的过程中实现了精神的沟通与情感的共鸣。对话实际上是在不同个性、不同阅历的人之间开展的平等沟通,涉及知识、情感、思想等的碰撞。语文教学之所以要实现由“传统下的独白”到“新概念的对话”的转变,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培养全面和自由发展的人的需要。这一转变的落实取决于师生对人的基本价值与独立性的尊重,也取决于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可与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而人的自我意识、主观意志等,就是在与其他人的对话中逐渐生成并发展的。

“新概念的对话”教学和“传统下的独白”教学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

首先,“传统下的独白”教学重视教师的介绍、讲解,而“新概念的对话”教学则强调学生的感受及发现。“传统下的独白”教学关注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记忆、理解、掌握与日常运用,致力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内化。以知识讲解为基础的教学,其目标是让每个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而不带任何问题走出课堂。但事实上,这些问题大多是事先由教师预设了结果,而后千方百计地诱导学生提出的。这样,虽然在课堂上,师生之间一问一答,但教师依旧有居高临下灌输知识的权威。教师的问题是有固定答案的,学生只不过是在猜测教师的固定答案罢了。这其实是一种一方强制灌输,另一方被动适应的教育模式。而在“新概念的对话”教学中,学生是读者、听众、讲者、写者,即所有听说读写活动的主体,他们通过在听说读写活动中不断“自得”而发展自己,课堂只不过是为学生之“自得”提供了最佳的环境、最大的空间,以及最具可能性的契机罢了。

其次,“传统下的独白”教学强调训练,“新概念的对话”教学强调实践。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传统下的独白”教学认为知识是能够传递的,学生是不完善的个人,唯有经过教师的训练方可学会知识和掌握技能。雅斯贝尔斯认为,训练人与训练动物类似,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新概念的对话”教学强调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独立认识、诠释、质疑、批判与运用,主张认识基于建构。“新概念的对话”教学是教师主导下的以问题为核心的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点及其意义的过程。有教师参与的平等交流,能够给学生以全新的思维启发,也能够激活学生的深度思维,进而使学生实现对认知意义的重新建构。正如钟启泉的观点,对话性交流突破了单一含义的表达,有着重新构造含义、产生意义的功用。当来自别人的资讯为自身所吸纳,而自身的既有认识又被别人的新视点唤醒了,这就能够形成新的思想。在和别人的交谈中,正是产生了和自己根本不同的观点,才会导致新的意义的创造。

再次,“传统下的独白”教学注重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技巧,“新概念的对话”教学则更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动机、意向、态度。有些人把知识看作一种工具,以至于怎样使用这一工具的技能、知识便成为其关注的焦点,比如听、读时如何提炼中心、抓住核心,说、写时怎样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笔者认为,这其中,听说读写的动机、意向、态度等更为重要。这不只是因为真诚的行动、美好的愿望、诚恳的态度是说话者成功的缺一不可的条件,更是因为它们是语言产生和语言表达的最直接动力,在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真诚坦率是说话者的一种魅力,同时也使得他说出来的话更真实。当然,人们无论如何都无法完全否认和消除由语言技术方面的各种因素造成的种种问题,但当面对一个虚伪的能言会道者,和一个拙于运用语言技术的真诚者时,人们似乎会比较喜欢后者,甚至会和孔子产生同样的想法,即“巧言令色鲜矣仁”。“新概念的对话”教学不会把学生当作社交工具去训练,而是将其视为真正的人来关怀。

最后,“传统下的独白”教学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而“新概念的对话”教学往往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因为传授型课程的目的是传授方法,则必然要强调结果。李维鼎老师主编的《语文言意论》对中国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法下的课文教学所展现出来的轻过程而重结果的特点,做了如下说明:一是诵读不足,分析介入太快;二是咀嚼时间不足,过程结论的说出速度太快;三是探索不够,矛盾分歧消解太快;四是欣赏不够,理性说明太快;五是整合过程不够,阅读结束过快。总结来说就是过程展开不足,结论获得过快。“新概念的对话”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学会说话,因此强调过程是必然的。事实上,结果通常并不具有战略上的价值,就像体育运动,如果旨在强壮体魄,那么也就不会十分在意如何在体育比赛中获胜。因为语文教学中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对人类精神方面的影响往往相当深远,而学生对语言内容的反应也常常是复杂多样的,所以必须注意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教学的目标导向,同时还应该重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特殊感受。众所周知,对于同一个文本,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学作品是可以有多种解释的,这正是发挥人的想象力的地方,应当鼓励学生做出多种解释。教师应引导学生基于自身的学习积累与感情经历去感受文学作品,在课内和课外,把书本知识和自身的读书积淀有机连接,对文学作品进行有个性的解读,并在自身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产生与众不同的感受。

综上所述,“新概念的对话”教学表现的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交汇、理性思维的撞击和人生情感的沟通,强调对话主体彼此之间的“精神敞开”和“相互接受”。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双向交流关系。学生对话的目的并不仅限于专业知识的获取,还在于认识和了解专业知识的获取方式,进而培养与他人协作的能力,最后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为人处事”的目的。摒弃“传统下的独白”教学,而实施“新概念的对话”教学,是时代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新概念的对话”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并处理好三种问题。

一是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因为对话本就关涉师生间民主、和谐、平等的关系。唯有构建了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热烈的体验、讨论氛围。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思想差异。每位学生的想法都是教师应该重视的。一旦学生在交流时有了自己的想法,教师就要进行回应和引导。当学生得到了充分的激励、鼓舞、启发、感化后,他们的思维就能够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开放,由此他们就能够产生富有生机活力、具有创造精神的新体验,并能够在交流互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全新的认识。假如教师在课堂中是“独语狂”,学生也就只能随声附和,那便根本谈不上师生之间完全地敞开心扉,进行公平、和谐的对话。真正的对话,涉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教材编写者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教师与教材编写者之间的对话、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对话等,其有利于师生共同分享知识、经验,共同享受语文世界的精彩和美好。

二是要正确处理实验结果和实验过程之间的关系。部分教学忽视步骤,重视的是可以转换为考试分数的多种结果,如学生的字词理解、中心思想探究等情况,但这样就将产生结果的生动步骤刻板化了。此种教学屏蔽了学生的自主感受,也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性,使其学习过程扁平化。这样的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意义与生命发展的整体关怀,也缺少了引导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具体过程,与“新概念的对话”教学的基本原则相悖。教师要启发学生全神贯注地去感受文本,并通过对话去认识文本、理解文本。而对于结论,最好是像苏格拉底那样做,由学生自己去体会总结。教师不能强求学生对同一文本的感受、认知一致,最好能引导他们通过交流,落实感受、认知上的“求同存异”。

三是要恰当解决预设任务和开放性问题。根据现代教学论的观念,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有预设,又要开放地加入弹性教学元素。对话是非预设性的,在教学中应成为常见的现象。通过对话能揭露生活的实質,各种趣味甚至各类思想都隐含于对话之中。教师应敏锐地捕捉对话中的火花,让不同的学生有互动与争辩的机会,从而升华预设的教学任务。布卢姆认为,“人类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好的课堂往往涉及精彩的对话,这类对话是引人入胜的,是让人乐在其中的。某一节课教育总体目标落实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妨碍学生的整体发展,因为最重要的是要培育学生独立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品质。教师应积极关注卓有成效的对话,以换来学生心态的开放、自我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力的迸发。

当前,已有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意识到了“传统下的独白”教学的落后,也真切感受到了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概念的对话”教学的深刻内涵和无穷魅力,并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正因如此,语文教学改革得以焕发新的活力并渐入佳境。

[   参   考   文   献   ]

[1]  李镇西.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J].阅读,2016(4):4-8.

[2]  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3):33-39.

[3]  李玢.世界教育改革走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  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  孔庆东,摩罗,余杰.审视中学语文教育[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
《财政与金融》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
《建筑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改革之初探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双证融通”课程改革与探索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少学时专业的《工程制图》课程改革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试析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微课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改探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