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甘肃两当县“换盛隆号”账簿研究

2023-11-28陈志刚

地域文化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账簿

陈 嫘 陈志刚

关注清代商业账簿文献的研究中,专门释读账簿文字的文章有蒋勤、曹树基依据石仓文书中的农家账簿考释账簿数字书写,苏州码在账簿记账中常见,但换盛隆号账簿的记账更为谨慎,几乎不存在石仓农家账簿中常见的忽略位数标记符造成误读的情况,并且严格标记商品的单价、数量与总价,在数字使用上也更为灵活,换盛隆号账簿记账以苏州码为主,混用大小写的汉字数字及其变形。利用账簿研究物价较早的有严中平在20 世纪60年代依据统泰升号商业账簿整理并编制的1790—1850年间北直隶宁津县乡镇的零售物价指数;①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此后的成果主要有阮明道依据徽州吴氏账簿整理的乾隆年间芜湖地区的米价变动;②阮明道:《吴氏经商账簿研究》,《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本)》1996年第6期。彭凯翔依据北京火祖会账簿对清代北京地区近百年间祭祀活动相关的物价数据进行整理。③彭凯翔:《近代北京货币行用与价格变化管窥——兼读火神会账本(1835—1926)》,《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3期。关于物价的研究多以年为单位,在较长的时间段内进行纵向比较,季节性的价格变动被忽视了,换盛隆号账簿中保留着丰富的批发及零售物价数据,可呈现多种商品逐月的物价变化情况。曹树基等学者分析河南丰盛泰账簿的记账以“入”“出”开头表示银钱流动,采取上下分栏,上栏记客户欠钱,下栏记收回的欠款的格式,④曹国树基、李锦彰、王国晋:《“同一账,记两簿”:清代丰盛泰号账本的复式簿记》,《中国经济史研究》2021年第5期。而换盛隆号账簿的记账格式则与刘秋根关注的山西蒲城义兴老记账①刘秋根:《晚清关中乡村商业研究——以蒲城义兴老记四种账本为中心》,《地方文化研究》2019年第6期。相似,设立户头、详列银钱货物往来情况,相较于义兴老记账簿对手工业、养殖业、借贷和土地出佃等多个方面的记录,换盛隆号账簿内容以赊卖货物、钱货来往为主,以地域为划分,详细记载了不同区域赊卖及收进商品名称、单价、数量及相关约定等内容,可以结合地理分布把握乡村市场。关注甘肃地区清代商业账簿的研究暂无,藏于两当县档案馆的“换盛隆号”账簿可做相关研究的补充。

一、“换盛隆号”账簿概述

换盛隆号账簿所记为光绪四年(1878)至光绪十年(1884)部分未结清的净欠账总金额以及光绪十一年(1885)换盛隆号赊卖收兑账目流水。账簿以人名为户头、以地域为划分,记载的272个户头分属18个区域,每个区域第一个户头账面边侧用红纸黑字注明地名。作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写材料,换盛隆号账簿保持着相对固定的记账格式和要素完整的行文。

(一)记账格式

换盛隆号账簿使用印制的腰格通天条账,但账面书写并非“上收下付”的一般格式,而是忽略中间横线,仅以竖线为间隔。欠款人姓名顶格,立于框线之上,姓名下方记载此人全年欠债及还款情况,并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结算。第一栏总述光绪十一年(1885)之前欠款年份及数目,如“十年,除收过下欠货钱二百四十文”②《换盛隆号账簿》,编号第10页,“许开骏”条,两当县档案馆藏。,这是从前一年账簿移抄过来的净欠总金额。接着以月为顺序,详细到具体日期,记载光绪十一年(1885)该顾主在换盛隆号赊还的详细账目,记录要素是相对固定的,引述编号75页“张有财”条:

张有财,伊父呌张□

十年,除收过下欠货钱二串五伯六十四文,兑;

十一年三月初二日,扯二兰乍子布一丈弍尺,兑,三十,扯白乍子布一尺六寸,兑,二十八,现收钱弍伯文,兑;四月初十日扯二兰乍子布四尺二寸,兑,三十;三月内收来枸皮一捆重二十七斤,兑,价钱二千五百,合钱六百七十五,兑;六月二十一日,本号张手捎伊家内,秤去青盐一斤,兑,五十六,当日收来红麦二斗二升,兑,小号升,三日八十,合钱八百三十六;

七月廿日当面挽清除收过麦、枸钱,下欠货钱一串四伯四十文;

十月十七日收钱一串文,兑,本号张治禄手,当日又取二兰乍子布一匹,兑,一千五百,扯白乍子布四尺四寸,兑,二十,张治禄手捎的;

下欠钱二千零六十三,过。

顾客在换盛隆号赊欠的条目,记录格式是“时间+交易方式+商品名称、数量、单价”;顾客交付换盛隆号的条目,交货的记录格式是“时间+货物名称、数量、单价+总价”,交钱的记录格式是“时间+金额”。交易方式、商品单价以及约定还款日期、商品用途、商品运输方式等信息,以较小字体附注于相关账目的旁侧或底部。

(二)记账符号及数字

准确地认识和解读账簿资料中的数字、符号表达是进行账簿资料研究的基础。换盛隆账簿使用两种红色正楷印章,“兑”一般印在前账移抄的金额总数、交易中出现的具体金额、商品数量上,表示相关信息已核对确认;“过”则印在最终清算的净欠总额下方,表示该账目已移抄至总账。作为一种记账习惯,记账者用毛笔对账目进行勾圈,一种情况是将赊欠记录与偿还的记录一同圈注,二者互相抵消,表示清账;另一种情况是,记账者结算账目时,将并未结清的前账勾圈,在圈后注明本次结算的结果,表示前账已核算。圈内的欠款数目与还款数目可能不一致,实际还款数目往往略低于欠款数目,差额大致在1—20 文之间。这种勾圈方式,能体现出记账者不同时间清算账面的结果,方便账目盘算。

换盛隆账簿中数字的使用混杂了多个类型。包括小写汉字数字、大写汉字数字及个别大写数字的变形,如:乙、弍、伯等;还有一些出于记账者个人习惯的符号表达,如以“の”代表“四”、以“日”代表百。苏州码是账簿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符,以符号〇、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十表示数字零到十,引录一列:

“〢二

千日”

读作〢千二百。表示两位数以上数字时,记账采取上下分列的写法,上列书写苏州码,下列书写对应的汉字位数字符,若最后一位数是零,会将尾数及其单位省略。为便于阅读,本文按读法,以汉字数字形式输录相关数值。

在具体的数字书写上,换盛隆账簿记账并没有特定的规范,但存在一定的规律。表示单价时,汉字“廿”“卅”与苏州码混用,以较小的字体附于商品名称右侧;表示重量单位时,采取汉字数字和苏州码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如“壹斤の两”“〡佰〦十〥斤”。表示具体钱款数额时,大、小写汉字数字及苏州码混合使用,但年末的清算中,列于账面最左侧的总欠款则统一以苏州码表示,如:“以上结清除收过下欠钱〩千〡日〇〦文,过”。①《换盛隆号账簿》,编号第5页,“龚福盛”条,两当县档案馆藏。数字常有略写的情况。最高单位的数值为一时,略写“一”;最低单位的数值为零时,略写零及对应单位;最低的单位略写,如“千五”表示一千五百。

(三)账簿类型

账簿封面显示这是“换盛隆号”在“光绪十一年”的“底账”。底账指原始账本、草稿底册,清代记账仍以“三账”为主要体系,有底账、出入流水账和收支总清账的设置。②郭道扬:《中国会计史稿》下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从账面上看,换盛隆号账簿内容多有涂改,记账者还常常在页头的空白处增加修改或遗漏的内容,显然是一本在赊欠还款业务发生时做记录的即时账本。从具体内容来看,换盛隆号账簿所记内容为柜台货物、银钱的赊出与收入的情况,账目笔迹工整清晰,记账以具体日期为首,数额置于最后,经确认的数额印有“兑”字红章,一段时间内会对账目进行整理,并将结算内容勾圈标注,结算结果写在圈注后方,以便于后期审核或盘算。年终结账时,未结清的账目末尾印“过”字红章,并毛笔手书“过”,净存、欠总金额移抄至下一年的账簿中。账簿中未见钱货当场两清的交易记录,且部分账目注有“此麦为借钱账上过”、“过来借账,下欠利钱四伯五十文”等内容,说明该账簿是专门记载货物、银钱的赊出与收入的日记底账。

(四)商铺经营

商品赊卖是换盛隆商号交易的重要方式。顾主在换盛隆号赊买商品,店家按时价折算成钱,记录在账,后期顾主以现钱、猪肉、枸皮等货物按时价抵还。多数情况下,在赊出商品时,店家与顾主会协商好交还日期、还款方式等信息,备注在账,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准时交还的情况非常少,从账簿记载来看,逾期不还钱并不会产生超时利息,也不影响该欠债人后续在商铺的赊欠交易。另外,尽管店家对账簿数字的记载谨慎明确,计算准确,但在实际还款时,常有“让价”,有记载的最高让价数是一百文。总体来看,商铺主动与其顾客群体保持着相对友好的往来关系。

换盛隆号兼营银钱存寄、借贷业务。商铺有专门的“来借账”,目前佚失,在现存的底账中可见一些顾主在换盛隆号存、借银钱的记载。换盛隆号为顾主提供短期的银钱存管及货物存管,也提供现钱赊借,如:“……又欠賶钱壹串五伯文,兑,现钱,此钱卜借钱立约一张”,①《换盛隆号账簿》,编号第99页,“曹德”条,两当县档案馆藏。当地麦子时价在每斗380 文至400文之间,一串五百文约为4斗左右,属于小额借款,另有多条借钱不收利息的特殊备注,可见换盛隆号与债主之间一般会立借钱契约,且个人向商铺借钱是有利息的,限于史料,目前不清楚换盛隆号借钱利息的具体数据。换盛隆号也向乡民出借麦、豆等粮食,利息皆为50%,属于高利息,借粮数量较小,且基本次年就能交还。换盛隆号进行的借贷活动多是短期的资金或粮食周转,方便了民众生活。另“七月初一日兑收来卜高祥地价钱一十九串文”②《换盛隆号账簿》,编号第150页,“周继魁”条,两当县档案馆藏。这一记载,表明换盛隆号很有可能还进行土地抵押借贷。

二、账簿所见交换商品的种类和价格

换盛隆号账簿记录有光绪十一年(1885)顾主赊购商品的时间、数量、单价及总价,从中可见光绪十一年(1885)两当县的农产品、药材、日用杂货等多种类商品的价格信息、销售情况。

(一)商品及价格体系

换盛隆号账簿记载了换盛隆号经营的85种日用商品、47 种不同花色材质的布料以及76种不同名称的成衣,受成本、时间、交易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一商品在不同时间与不同的人交易,价格往往不同,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内涨落。

1.购进的产品

粮食。两当县“产物食料以麦、豌豆、番麦、黄豆……为大宗”,③两当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清代两当县志校注》,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9年,第315页。换盛隆号账簿中共有103 条收粮食的记录,收购莞豆、红麦及白麦的时间集中在6、7月,收购时间与当地秋收时间相符。莞豆的年均收购价格为284.73 文/斗,成交的最低价格是250 文/斗,最高为420 文/斗,价格集中在270 文/斗到300文/斗之间,共50次莞豆交易中,有23次以280文/斗的价格成交,有13次以300文/斗的价格成交。红麦的年均收购价格为390.24文/斗,红麦以藏土红麦价格最低,为300文/斗,最高价则达到500文/斗,这个高价仅出现一次。红麦收购价格集中在380文/石到400文/石之间,出现最频繁的价格是400 文/斗,在41 次红麦收购交易中,共有22 次以每斗400 文的价格成交。白麦的年均收购价为403.18文/斗,全年共5次收购记录中3次的成交价格为400文/斗,与红麦价格接近。黄豆的两次收购皆在11 月,价格为300 文/斗。收购番麦的时间集中在9 月至11 月,年均收购价格为394.45文/斗,5次交易中3次以400文/斗成交。

山货。两当乡民靠山吃山,以枸皮、药材等山货出售给换盛隆号,枸皮即枸树皮,枸树又称“构树”,是乔木的一种,树皮可作造纸材料:“……将枸皮蒸熟,捣澜作浆,用帘成晒,名曰黑纸”。①略阳县地方志办公室编:《明清略阳县志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15年,第751页。黑纸以90文/刀的价格在两当本地销售,也远销外地,“榖纸销售之途为秦州、兰州及陕之凤翔”。②两当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清代两当县志校注》,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9年,第315页。枸皮收购集中在4 月,年均收购价为2531.94 文/百斤,在收枸皮的47 次记录中,45 次的收购价格为2500 文/百斤,余下2次购入数量较多,分别为300 斤和859斤,收购价为2600文/百斤。戊己以“两”为单位,收购价格最高为290文/两,最低为220文/两,年均收购价是263.29文/两,收购时间集中在6、7月,收购量基本在三两以内。换盛隆号账簿共记录了7次收戊己的信息,总收入量是21.9两,价值5766文。《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及戊己:“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古以十干配五方,戊己属中央,于五行属土,因以“戊己”代称土。账簿亦有收“土”的记载:“二十九日收土七钱,价钱二百二十,合钱一百五十”,③《换盛隆号账簿》,编号2页,“郑登荣”条,两当县档案馆藏。“土”与“戊己”可能指一种用于治疗脾胃的中药材。

此外,乡民也从山间采集木、柴、草以及皮毛等山货。收木材的记录有两条,分别为桐木和长阳木,价格为100文/尺和66.67文/尺。木材的收购不同于枸皮按重量计价,而是根据长宽由店家与卖主协商定价,也没有明确的单价。换盛隆号收柴、草同样不按重量计价,而是以“背”为单位,“背”是乡民装柴、草的量器,柴有稍子柴、快子柴、毫柴、枸干柴之分,价格也有所不同,依次为80文/背、60文/背、40文/背、55文/背;草则分成小豆草、谷草和麦草,价格分别是60文/背、50文/背和50文/背。

猪肉。收进猪肉的年均价格为51.61文/斤,有记录的8次收购中,7次的收购价为50文/斤,剩下的1次收购了17 斤猪肉,价格为56文/斤,收购价较高可能是因为这次交易的数量较大,如在枸皮收购数据中体现的规律:单次购入的数量较大时收购价格会有所提高。

2.出售的商品

粮食。换盛隆账簿中仅有9条在光绪十一年(1885)赊卖粮食的记录,赊卖番麦的记录集中在2月至4月,出售的均价为421.82文/斗,大数量批发的价格为420文/斗,零售的价格则在430文/斗到450文/斗之间。红麦的出售记录仅一次,价格为550 文/斗。赊卖白米两次,分别在6月和8 月,白米的价格远高于麦、豆,年均售价为1450文/斗。两当地区米价最高,豆价最低,麦价居中。

布。换盛隆号零售布匹的单位是“尺”,批发则以“匹”为单位,一匹约五十尺。商铺经营的布料有二兰、月兰、白、红、桃红、毛红、蛋青、皂青、元青、染青等花色,包括乍子布、枣阳布、细布等不同样式的土布,以及皮布、料子、洋布等不同材质。售价最高的是花旗布,年均售价为86.5文/尺;其次是洋布,年均售价为63文/尺。土布是换盛隆号主营商品,其价格远低于花旗布和洋布,年均售价为27.8文/尺。在记录在册的468次土布交易中,最高价为38文/尺,最低价仅20文/尺,有166次成交价是30 文/尺,144 次成交价为28 文/尺。乔布和皮布的价格略低于土布,年均售价分别为22 文/尺和20.87文/尺,梭布的年均售价最低,仅为10文/尺。料子的情况比较特殊,在零售中,料子的年均售价相对较高,为44.67文/尺,但单次销量增大时,料子价格便大幅下降,在销量分别为半匹、一匹、二匹的三次售卖中,料子均价仅为8.32文/尺。布匹价格全年相对稳定,除料子外,零售和批发之间的价格差也并不明显。

换盛隆号账簿共记录出售成衣101件,主要是袍子、棉袄、马褂、衫子,也有棉裤、帽子等。成衣的年均售价为904.07文/件,价格最高的是一件洋兰料新女大袄,未注明码数,价值1750文,最便宜的是宗色娃绸马褂,码四钱,价格仅为240文。

青盐、茶。盐、茶的单位是“斤”和“两”,偶尔也用量制单位“斛”记价,根据账簿所载信息换算可知两当县当地1斛等于1斤,1斤为16 两。青盐交易以零散、频繁为特点,换盛隆号账簿记录的180次青盐交易中有158 次交易量在2斤以内。青盐价格全年保持在每斤50—60文,年均价格为52.73文/斤,出现最多的价格数值是50文/斤,共出现89次,其次是56文/斤,共出现48次。账簿所记载的20次茶叶交易中,交易量最高为半斤,共5次,其余皆在四两以内,茶的价格在每两15文至20文之间,年均售价为17.76文/两猪。猪在乡村农家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换盛隆号账簿记载有赊欠猪的情况及收回猪钱的记载,猪的均价为每口500 文左右,根据账簿所记,其收回的猪钱分别为1000文、1050文以及500文,推算商号赊卖出猪约8口,换盛隆号有可能本身从事猪的养殖。

铁制品。换盛隆号账簿记录有10条的铁锅交易信息,共售出13口,价格偏高,均价为1033.46文/口。铁锅又分成毛边铁锅、訚铁锅、一尺六锅、一尺八铁锅和二尺锅,毛边铁锅售出4 口,价格均在1300 文/口以上,最高为1550文;訚铁锅售出4口,价格略低于毛边铁锅,但价格也在千文上下,最低价也在960文/口。铁锅以尺寸计价,尺寸越大价格越高,一尺六锅仅360文/口。大麻铧又称大麻鈋,是一种犁具,以“片”为单位,换盛隆号账簿共记录了84次大麻铧或大麻鈋的赊卖交易,其中64次的售价是120文/片,记录在册的最低价是110文/片,最高价则是150文/片,年均售价为117.91文/片。大麻铧的销售集中在1至8月,与两当的农耕时间相符,价格稳定。

日用品。换盛隆号还售卖毛边纸、黑纸、桃红纸等纸张,香、烧纸、黄表、炮、门神等年节用品,以及门钉、詹钉、皮胶、油蜡等日用杂货,种类齐全,基本能满足乡民的日常生活所需。限于篇幅,此处仅挑选数据较多、具备参考意义的几个产品详述。毛边纸全年销量为345 张,记账以十张为单位,年均售价为28.99 文/十张,共14 条记录中,11 次的售价为30文/十张。黑纸为本地所产,收购价为90 文/刀,零售价为100 文/刀。黄表即黄表纸,账簿也记为金表、京表,以刀为单位,年均价格为49文/刀。烧纸价格相对较低,以合为单位,30 次交易记录中,有21 次的售价为60 文/合,年均售价为57.3文/合,当地度量衡一合为五刀,换算得烧纸的价格是11.46 文/刀。换盛隆号记账时,根据商品价值采取不同的记账单位,将数字控制在相对好计算的范畴。

3.工价

换盛隆号账簿中存留有一些支付工价的记录,涉及的工钱有札纲脚头手工钱、打番麦工钱、賶去麦工钱、木匠工钱、银匠工钱、牛工钱、驮良食马工钱和忙工身钱。賶去麦工钱、银匠工钱是顾主从换盛隆号借支现钱,用以支付其付给工人、银匠的工钱,这两项为换盛隆号支出的款项,余下皆为顾主为换盛隆号提供劳动服务,换盛隆号支付工价,折钱记录在账。明确记载的工价有驮粮食马工的工资是每人每天180文,打番麦工的价格是40文/个,木工的价格是80文/个。

(二)商品交换

梳理换盛隆号账簿所记载购进、卖出的主要货物数量,可以了解以换盛隆号为中心的商品交易情况,现列表如下:

表格1 换盛隆号赊卖商品价值量(单位:文)

换盛隆号出售的商品以手工业品为主,也涉及当地农民家庭不自产的盐、茶、麻油等农副产品。布料是换盛隆号的最主要的商品,光绪十一年(1885),换盛隆号布匹赊销总量为12568.1尺,成衣101件,总价值为435,275文,其中土布的销量最多,共售出12,229.6尺,占商铺布匹赊销总量的97.3%。青盐、番麦、铁锅及麻铧是换盛隆号出售的重要商品。青盐虽以零售为主,但数量较大,全年总销量为346.65 斤,总价值17,318文,是换盛隆号除布匹成衣外贸易价值量最大的商品。番麦是批发出售量最大的粮食种类,最高单次售出2 石。铁锅的出售并不频繁,但单价在千文以上,故总价值量靠前。此外,还有烧纸、黄表、香、门钉、扣子、棉布架子、棉花弦等商品,全年总价值量均在千文以内。

换盛隆号按时价向乡民收进山货及农副产品。收进的货物中,以粮食总价值量最大,共收进粮食302.55 斗,对应的总支出为99,962 文。枸皮、猪肉是换盛隆号最常见的收进产品,光绪十一年(1885)共收枸皮3785斤,收进猪肉63.5 斤。收入的枸皮是如何处理的,受材料所限暂无法得知,但可以推测两当县境内应当存在一个规模不小的造纸作坊。

总的来说,换盛隆号是一个农副产品与手工业产品的交易中心。乡民以自产有余的粮食、猪肉和采集的枸皮、戊己等产品,交卖于以换盛隆号为代表的商号,并购买衣布、铁锅、农具、纸笔墨、婚丧庆吊用品、祭神拜祖用品等手工业品,同时,商号还出售盐、茶、麻油等当地小农家庭难以自产的生活必需品,以及粮食种子、双月猪儿等生产资料。换盛隆号在市场上承担着流和补充农副产品与手工业产品交的作用,以满足乡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以换盛隆号为中心的市场空间分析

盛隆号的经营范围主要在两当县城及周边村镇,雇有驮工、脚户、木匠、打番麦工等帮工,并在“杨家店”“陈家沟”等地设“站房”,其商品既直接面对民众零售,也对下一级村镇商户进行批发。

(一)本地市场及销售空间

两当县位于秦岭南麓,“全境横广凡五十余里,而纵长则三百里有奇”,①两当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清代两当县志校注》,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9年,第312页。县域南北皆为高地,万壑分流、群山错峙,“山崖石壁,地亩畸零,引灌无龙首之渠,整齐无鱼鳞之册,是以出息无多”,②(清)德俊修,(清)韩塘纂:道光《两当县新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342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61页。农业生产条件不佳。两当县原本“舟楫不通,商贾不至”,“外商持布缕诸物,叩门与乡人市,乡人以粟易之”。③(清)德俊修,(清)韩塘纂:道光《两当县新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342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86页。清道光以后,其商贸得到发展,“今也客商聿至,较初年蹱增华矣”。④(清)德俊修,(清)韩塘纂:道光《两当县新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342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85页。利用森林资源优势,两当“党参运至沪上……榖纸销售之途为秦州、兰州及陕之风翔”,⑤两当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清代两当县志校注》,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9年,第315页。逐渐成为重要的药材与榖纸原产地。两当县城最初有东街、西街、南街和北街四条主街道,后增新街一条,其中“商之繁、人之庶,以东街较显焉”。⑥两当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清代两当县志校注》,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9年,第310页。换盛隆号位于东街之上,正对新街,产生于光绪十一年(1885)的账簿中有明确记载的商号至少8家,提及铁匠、银匠、教书先生、黄麻糖客、染房、脚户、马户等多种行当,商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换盛隆号在记账时,共划分出18 个地带,以一个主要村庄或两个相邻村庄的地名为标题,用红纸黑字将地带标题列于账面边侧。两当县分三大镇,村庄多以“寺”“崖”“堡”为聚居点,设有24堡。1927年,两当县改堡名村,基本沿袭原村庄名称,结合县志记载,比勘现代地图,笔者对账簿所记录的地名进行核认。账簿所载顾主生活的区域主要在两当县城北、东北、东、南方向。

东向及东北向的经济相对活跃。账簿所载“烧炭沟石灰山一带”“刘官峡上下一带”“刘官店春树坪一带”“杨家店上下河川一带”,对应今两当县烧炭沟、石灰山、灵官村、杨店镇等地,位于两当县城以东。“彦家河周家沟一代”“夏家庄上沟一代”“袁家沟赵家山”“陈家沟上下一代”“王家沟上下一带”对应今两当县颜家河、周家沟、夏庄村、袁家沟、陈家沟、王家沟等地,位于两当县城东北。东北红崖寺有社学一所,账簿记载刘官店有教书先生,名姚光恺,姚光凯全部账目皆转记在李老爷账下,可能是富户李老爷所聘。李老爷全年在换盛隆号购进商品的价值量在12 串文有余,单次最多购进青盐51 斤。此外还有商户周继魁,全年购进商品37 串文有余,其中布匹24疋,并交付换盛隆号地价钱19 串文;商户姚维焕,字号典顺魁,向换盛隆号售出黑纸150刀;商户唐忠财全年购进商品价值量14串文有余;商户严大梁全年购进商品价值量17串文有余。换盛隆号在东三十里杨家店及东北约十五里陈家沟设有分铺,称“站房”,站房相关的5 条记载中,杨家店铺内经营杂货生意①《换盛隆号账簿》(编号第64页,“姚焕魁”条,两当县档案馆藏)载:“四月初七日在杨家店欠賶钱壹串五伯文,兑”;《换盛隆号账簿》(编号第65页,“李汉江”条,两当县档案馆藏)载:“〢年在杨家店铺内,除收过下欠货钱弍串九伯零四文,过”;《换盛隆号账簿》(编号第105页,“史廷逄”条,两当县档案馆藏)载:“五年,在杨家店除收过下欠货钱壹串弍百六十八文,兑”。,陈家沟铺则以出借番麦为主②《换盛隆号账簿》(编号第105 页,“史廷逄”条,两当县档案馆藏)载:“六年,在陈家沟站房欠良去番麦弍斗,兑,加五利,过”;《换盛隆号账簿》(编号第68页,“郑有富”条,两当县档案馆藏):“十八日,在站房欠良去番麦贰石,兑”;《换盛隆号账簿》(编号第130页,“王三招”条,两当县档案馆藏):“十八日在站房欠良去番麦壹斗五升,兑”。。

与北向商户的贸易活动中,徽县帖字钱的流通相对频繁。“庙沟并柳里坪一带”“松山沟梁家山一带”“北岩沟上下一带”“张家沟麻地沟”“金昌沟花岩沟”“麻地沟上下一带”“上店子立渠里一带”,对应今两当县庙沟里、柳林坪、梁家山、北崖沟、花崖沟、麻地沟、上店子、立渠村等地,其中归属麻地沟一带的太阳寺距离最远,太阳寺位于县城北八十里。北向顾主中以商户游明魁购进商品总价值量最大,全年约39串文有余,其中33串文用于购买布匹,另有因未记明价格而不计入计算的乍子布27疋,游明魁的交易记录中,提及生隆兴、荣盛全、生隆典、德顺魁等商号,此记录使用徽帖字钱七张。同样使用徽县帖字钱的顾主还有游远凤、吴家泰、姜恭明、罗立瑞。商户梁文章全年购进商品价值量17串文有余,铺内雇有伙计;此外北向立渠里还有木匠一位,名严正长。

南向的记载相对较少。“李家山上下一带”“金洞遍梨子坪”以及贯沟里、王家平、郭林家沟,对应今两当县李家山村、金洞乡、贯沟村、王家坪、堡子村等地,位于两当县城以南。南五十里有亮池寺,设社学。南向有商号永顺魁,雇有伙计名老樊;郑有富全年购进商品价值量42 串文有余,以布匹和番麦为主,另支使出现钱约8串;商户龚福盛光绪十年(1884)赊欠16 串文,铺内雇有伙计,并代“郑家货郎”偿还衣钱。

换盛隆号的销售市场以两当县为中心,最远到距县城八十里的太阳寺。换盛隆号可直接提供零售服务的范围是有限的,从开设在杨家店、陈家沟等地的分铺可见两当县城以下的乡镇还分布着多个基层市场,这一级市场是消费者出于降低贸易中的交通成本的考虑形成的,即两当县至少存在以县城为中心的中间市场和以不同村庄为中心形成的多个基层市场,村镇商户在换盛隆号的批发进货具有勤进快销的特点,极少大量囤货。粮食、盐、茶等一般性商品,在任何一级市场的商铺都能购买,但基层市场的商铺不能消化大量产品的购进,所以粮食、枸皮等产品作为原材料多从乡镇运自县城出售。换盛隆号收进原材料,转卖手工作坊进行加工后,产品又通过商号在本地市场出售,甚至售往区域外的市场,商号即是加工作坊与原材料市场的中间站,也是本地市场和区域外市场的连接点,起到了沟通基层市场和手工作坊的作用。

(二)帖字钱

换盛隆号账簿的记载中,分“徽县帖字钱”“太阳寺帖字钱”等以地名前置的凭票,及“日兴魁帖字钱”“直义成帖字钱”等以商铺名称前置的凭票。帖字钱的流通,以立票者的社会信用为基础,受这一局限,帖字钱的流通范围有限。帖字钱承担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性质接近纸币。换盛隆号账簿记载的帖字钱涉及相交的三个区域,包括徽县帖字钱14张、徽县永宁河帖字钱1张,凤县方石铺帖字钱1张,两当县太阳寺帖字钱2张、日兴魁帖字钱2张、直义成帖字钱1张。21张帖字钱中,仅1张面值为500文,其余面值皆为1000 文。以商号名称为前置的帖字钱,商号即为立票者;以地名前置的帖字钱,代表该帖字钱的立票者在该地区,但流通并不局限在该区域内。太阳寺、永宁河及方石铺皆是县以下的村镇,村镇一级帖字钱的流通证明部分村镇已经具备了有足够信用支撑的“金融中心”,这个“金融中心”大概率是一个商号。帖字钱在不同层级的市场间流动。徽县、凤县帖字钱在两当境内的流通,可见以县为单位的小区域市场间也存在比较活跃的经济联系。

结 语

换盛隆号账簿记载了顾主在商铺赊买商品、交还欠款及出卖农产品的情况,具体地反映出商品的价格数据,以及乡民自产有余的农副产品与小农家庭无法自产的手工商品在农村市场流转的状态,揭示了清末甘肃东南地区农村经济生活的真实形态。县一级的市场,存在着不止一个资金流通量较大的商号,出售农户所必需的生活用品,并在村镇设置有分铺、站房,驮队在县与村镇之间运输商品。农户生活必需商品在本县的商号基本能得到满足,以家庭自产的产品,或采集的山货,折钱记价,向商铺直接换取生活所需手工商品,是当地农户常见的交易方式;在经济周转不便时,农户还可以向商号支借银钱。换盛隆号商铺的经营及其与顾主的互动,是清末陇东南地区乡村经济生活的缩影,商品买卖已然成为乡村生活的重要环节,农户通过采集、出售原材料以及购买手工商品,在乡村市场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猜你喜欢

账簿
燃烧的账簿
山西潞城大众剧团账簿考述
旧账簿
大账簿
卖账簿
关于对营业账簿减免印花税的通知
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对营业账簿减免印花税的通知(2018年5月3日 财税〔2018〕50号)
●营业账簿印花税有什么减免优惠?
宝宝日志
浅谈会计账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