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成果的全面梳理与总结
——《当代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述评
2023-02-16贾梦召
贾梦召
中国近代为重要的文化转型期,故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目前国内对近代中国文化史研究成果显著,但由于起步较晚,学科反思和总结不足,在研究成果方面存在着见树不见林的问题。因此,对当代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成果的细致梳理和总结尤为必要。2022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中国历史研究院左玉河研究员主编的《当代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一书,全面总结和展现近代文化史研究的成果和现状。该书视野宽阔,不仅立足整个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而且对比和借鉴了西方相关学科的理论,对我国文化史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总结。
一、宏观层面的深刻总结和探讨
学科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论方法等宏观层面的研究深刻影响学科发展方向。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历史发展脉络和理论方法影响和决定着当下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的研究趋势,对这一宏观层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价值。《当代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一书在前三章从宏观层面入手,对该研究领域内的重要问题及其研究成果进行认真总结并进行深刻探讨,在客观总结既有观点的过程中引发读者就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为当下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和助力。
首先,在中国近代文化史的发展脉络方面该著作进行了全面总结。我国的文化史研究随着20世纪初新学与旧学、中学与西学的论争起步并取得初步成果。起步时期的中国文化史研究主要以宗教、学术、艺术、教育等为研究对象,在深受西方文化史研究影响的同时,也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治史风格,偏重史料完备与叙述完整的研究。①左玉河:《寻求意义:深度解释与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深化》,《河北学刊》2017年第2期。该著作首先回顾了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并全面总结了不同时期取得的成果和学者关注的重点。通过对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当下总体的研究现状和趋势的梳理,为当下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科的理论建设是一个学科长远发展的基石,一个学科的发展成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学者对学科理论的不断总结、反思和推进。在梳理中国近代文化史发展脉络之后,该著作直面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学科理论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并进行总结和思考。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成果在改革开放之后由微而著便反映了学科理论建设的重要作用。当代学界对中国近代文化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近代文化的发展规律、性质和特点、中西文化关系、近代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讨,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代中国文化史研究的理论层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学界也围绕这些理论问题进行了较多的论争。该著作围绕学科研究的理论方法进行探讨,总结学界关于理论层面的各种代表观点,在客观陈述理论问题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表达观点,引导读者思考问题。
其次,在系统总结学界关于学科发展脉络和理论建设的观点之后,著作深入考察中国近代文化结构、文化特征等关于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重要问题,充分归纳学界的重要学术成果,分析相关问题,呈现学术界对各种问题的研究和讨论程度。同时,著作也对研究任务、研究范式进行成果分析。最后从近代史研究的机构和课程设置这一重要科研教育层面梳理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认为中国近代文化史在科研教育和宣传方面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后,在当前不断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并不断走向成熟。除此之外,作者也指出,近代文化史研究也存在着非历史主义倾向、理论方法有待深化等问题。
二、微观层面的多维度系统归纳和考察
《当代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一书对具体的微观层面进行了多维度的系统考察。对微观层面的成果梳理主要表现在具体的研究对象上,如近代教育史研究、近代文学艺术研究等。在微观层面的成果梳理中,选取何种研究对象进行成果梳理体现着作者对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对象的深刻见解。面对学科对象泛化的弊病,该书采取了按照中国近代文化演进的逻辑,采取抓重点领域进行成果梳理和分析的方法进行总结,并且既以纵向的时间维度进行考察和分析,又以同一时间段内不同学者持有的不同观点的横向维度进行成果梳理和对比。
以该书第四章近代文化思潮研究为例,著作主要梳理了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和新民主主义四个大的文化思潮研究的成果。在对保守主义的研究中,首先以纵向的时间维度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对不同时间段的学者关于保守主义思潮的观点和研究特色进行考察。同时又以横向的维度进行梳理,分别将学界对保守主义的“中体西用派”“国粹派”“东方文化派”“新儒家”等流派的研究进行细致梳理。除此之外,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各种澎湃激荡的文化思潮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充满着对立互动的复杂关系,如何梳理一种思潮与其他思潮的关系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该书充分关注到这一方面的问题,在纵向的历史发展和横向交流互动上进行充分考察。
同时,著作的重要价值并不局限于对既有研究成果的梳理上,梳理过程也体现着作者对该领域研究的深刻见解。比如对近代文化论争研究的成果梳理过程即深刻体现了这一点。著作在对文化论争的研究成果进行充分总结后,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学界关于近代文化论争的研究部分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初始阶段(从1950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崛起阶段(20世纪80年代)、持续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和深化阶段(21世纪以来)。这四个阶段的划分呈现出不同时段文化论争研究的特点,包含着作者对近代文化论争研究的深刻见解,为读者深入且全面了解近代文化论争研究成果提供了基础和助力。通过对四个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后,作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学术界对于中国近代文化论争的研究是逐步发展并走向繁荣的,并认为从研究理念、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上看,近代文化论争研究前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简单化、教条化的模式已被突破,研究方法、视角日趋多元化,在价值评判上也不断摆脱意识形态的干扰以及摆脱了感性化、情绪化的色彩,而更趋于客观平实的理性分析和思考。①左玉河主编:《当代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第130页。
通过阅读,读者可以发现这种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分析不仅具有从历史角度上对近代文化史研究成果重新思考的价值,也具有对当下研究现状提出建议和给出参考的学术关怀,充分展现出作者对近现代文化史的充分理解和深厚的学术功底。
三、直面研究瓶颈而彰显出的现实价值
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经历曲折的发展后存在着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例如,文化史理论方法的滞后已不能满足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的问题,②张昭军:《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之检讨与反思》,《河北学刊》2021年第3期。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史研究本土化问题,等等。在这一背景下,社会文化史勃然兴起,成为文化史研究的新趋势。在这一研究趋势中,文化史可以借助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较快发展。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兴起部分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但自身也存在问题和研究瓶颈。该书直面当下中国文化史研究新趋势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解决问题、突破瓶颈的突围之路。
社会文化史是以文化视角透视历史上的社会现象,对社会生活做文化提炼。作者认为社会文化史研究必须将研究从历史描述或者说生活文化现象的概括层面提升到文化内涵层面,关注文化生活现象背后的深刻文化内涵,探究社会生活背后隐藏的历史意义。而目前的中国文化史研究多停留在历史描述的层面上,属于表层的社会现象描述。③左玉河主编:《当代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第719页。面对这一现象,该书指出,寻求意义是文化史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文化史研究的突围之路。
站在历史研究的整体层面,作者指出历史研究的重心在于历史解释,认为历史具有叙述与解释的双重特性,但真正的历史必然寻求意义,而意义不是“叙述”所能呈现的,是需要“解释”才能揭示的,故历史的本质在于通过解释来寻求意义。④左玉河主编:《当代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第721页。历史的基本特征是描述和记录,但记录的历史只能产生史料,而不能产生历史成果,必须依靠史学家的解释才有意义和内涵。同时,文化也具有与历史相同的特性,文化符号代表一定的文化观念,研究文化符号必须解释其所代表的文化观念才能真正探寻出文化符号的意义。因此,该书提出文化研究的本质是解释文化符号,以揭示文化符号的方式发现其象征意义,寻求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意义,那么社会文化史研究的使命就在于寻找意义,以解释方式寻求历史意义自然成为文化史研究的重点。
该书提出以深度解释方式深化对社会文化史的研究,之所以要运用深度解释的方式来进行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原因,在于社会文化史不同于实证史学,它主要不是像实证史学的叙述方法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是通过逻辑分析进行深度解释,探寻活动背后的深层意义,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探寻深层次的文化动因。因此,社会文化史所采用的方法不是历史叙述法(描述法),而是历史(文化)解释法。①左玉河主编:《当代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第727页。至此,该书提出核心观点,认为深度解释是深化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有效途径,并提出要做好深度解释,必须创建中国自己的文化解释体系,这也成为深入社会文化史研究至关重要的一步。至此,作者不仅解决全球视野下的文化史研究本土化问题,又对社会文化史研究的理论进行了重要建设,该论述极具思想性和价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