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新能源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2023-11-27穆岩白玉竹郝歌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双碳产教融合新能源

穆岩 白玉竹 郝歌

【摘  要】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依托风、光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新能源倍增工程、“沙戈荒”风光基地建设,助推国家“双碳”战略实施。职业教育作为产业工人培育的主体,在响应新能源产业工人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论文通过深入分析内蒙古自治区现阶段新能源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从政企校三方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思路,按照《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中的具体举措,结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指导,提出建设新能源现代产业学院,开展新能源产业人才在校定向培养、企业职工培训、人才开发评价全流程人才培养服务,支撑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F426;F272.9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3)10-0071-03

1 引言

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内蒙古自治区能源生产总量约占全国的1/6,外输能源占全国跨区能源输送总量的1/3,在保障全国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内蒙古自治区准确把握“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全区新能源装机总规模达到1亿千瓦以上,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在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两率先”“两超过”发展目标,即在全国率先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率先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2030年新能源發电总量超过火电发电总量;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意见》(内政发〔2022〕6号)明确,要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制造两大千亿级产业。

新能源产业发展中,资本、技术、土地等要素依靠政府政策引导、企业资金投入等方式相对容易解决,但产业链所需劳动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滞后性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产业发展。新能源发电、装备制造业等产业链中涉及设备安装、调试、用能服务等产业工人用量比例高,如何培育一支留得住、高素质的新能源产业工人队伍,是决定内蒙古自治区新能源产业能否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区情以及企业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方面的实践探索,提出了新能源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建议。

2 新能源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工人队伍存在缺口

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新能源装机容量约5 291万千瓦,预计“十四五”期间新能源项目新增并网规模将达到5 000万千瓦,这也就意味着新能源发电企业的用工总量将要翻一番,有一半的用工缺口需要填补。同时,伴随着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这个千亿级产业的发展,不但带来了新的就业岗位,也对产业工人技能提出了新要求[1]。

2.2 企业招工难、留人难

在整个社会层面,相对于公务员、白领,产业工人、技能型职业等蓝领岗位先天性吸引力不足。新能源发电企业以及大部分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多位于相对偏远地区,工作环境相对较差,配套设施较为缺乏,难以吸引优秀人才。与此同时,位于艰苦偏远地区产业工人离职率较高,并随之带来了技能提升意愿较低的问题。

2.3 企业培训体系不够健全

相比较于发电集团,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参与进来的新能源发电企业、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以及其上下游企业大部分为轻资产运营[2],紧盯抓住核心业务,投资建设完善的培训中心和培训体系概率很低,导致产业工人之间交流学习、培训提升机会相对较少,不利于技能提升。

2.4 职业教育对产业发展支撑不够明显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目标[3]。内蒙古自治区内职业院校,需要在培育产业工人队伍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但调研内蒙古自治区内14所高职高专院校发现,电力相关专业设置了6个,且缺少装备制造、光伏等专业,未能覆盖新能源全产业链。同时,教育链和产业链之间没有形成有效衔接,学校育人和企业实际用工需求方面存在偏差[4]。

2.5 产业工人职业发展不够畅通

尽管我国已建成完善的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但考虑到不同企业不同实际,技能工人在劳动收入增加、技能收益增量、职业技能提升、职业转型通道等方面并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机会[5],其职业地位在职业结构体系中属于较低层级,大多数没有得到与其技能等级相匹配的社会地位。

3 新能源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利形势

内蒙古自治区在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工程中,急需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方面深度对接产业发展,以高质量人才培养满足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基于内蒙古自治区资源优势、教育资源基础、企业用人需求等,应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念,形成政企校高效联动、供需精准对接的工作格局,不断推动新能源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3.1 新能源产业发展具有稳定性

从国家的角度,要推进“双碳”战略落地,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因此,新能源产业将作为我国能源战略的一项长期政策。

从自治区的现状来看,“十四五”期间将坚持大规模外送和本地消纳、集中式和分布式开发并举,推进风光等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发展,重点建设包头、鄂尔多斯、乌兰察布、巴彦淖尔、阿拉善等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到2025年,新能源成为电力装机增量的主体能源,新能源装机比重超过50%。

内蒙古自治区新能源产业发展将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因此在新能源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方面也应对接新能源产业发展,持续开展定向培养、职工培训等方面工作。

3.2 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指出,围绕构建绿色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优化升级、扩大现代产业就业容量;培育自治区培训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技师、高级技师培训等新能源产业企业中,设备安装、调试、用能服务等一线技能人员用量比例高,需培养大量的产业工人。受限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工作环境等因素,采取人才引进方式解决产业工人短缺问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采取本土化培养与属地化就业的方式,实现“招生即就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产业工人队伍的稳定,实现推进产业发展、促进地区就业的“双赢”。

3.3 職业教育一定程度上契合产业发展布局

从职业院校的位置分布来看,内蒙古自治区高职高专电力相关专业的院校分布在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鄂尔多斯、乌海、锡林浩特、兴安、阿拉善,自治区“十四五”规划中将重点建设包头、鄂尔多斯、乌兰察布、巴彦淖尔、阿拉善等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院校分布与新能源基地布局较为吻合,便于新能源产业人才本土化培养与就业,保证产业工人队伍的稳定,为自治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劳动力保障。

从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来看,现阶段已经形成可观规模,内蒙古自治区高职高专电力相关专业包括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供用电技术、发电厂及电力系统、风力发电工程技术、输配电工程技术6个专业,其中风力发电工程技术面向新能源风力发电企业培养专门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在面向产业培养人才方面做出了实践工作,对于下一步针对新能源产业工人队伍的定向培养、职业技能培训等积累了经验。通过整合、协调、优化各院校已有教学资源配置,建立起面向新能源产业工种的专业体系,可以实现更为充分的产教融合,满足新能源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需求。

4 新能源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思路与举措

聚焦构建内蒙古自治区新能源全产业链工人队伍培养体系这一根本目标,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秉承非营利性办学合作基础,以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为基本工作原则,联合职业院校、新能源发电企业以及上下游产业,共同推动成立内蒙古新能源现代产业学院,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努力走出一条新时代培育产业工人队伍的新路子[6],为内蒙古自治区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4.1 成立新能源现代产业学院,重点加强本土人才培养

内蒙古自治区新能源产业发展,需要的前沿技术类人才,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解决,但是对于从事维护、检修、安装、调试的蓝领工作,本土化培养是解决招工难、留人难最好的方式。在国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政府、高校、企业共同参与成立自治区级的新能源现代产业学院是开展本土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新能源现代产业学院一方面可以结合产业布局优先考虑就近招生,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国家、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振兴等工作部署针对性招生,实现产业工人就近招生、按需培养、精准就业,形成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与生产力。条件成熟后,新能源现代产业学院要开展新能源产业人才终身职业教育,按照工种建立职业技能培训标准、技能评价标准,针对性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认定人才体系建设,为企业扩展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提供标准依据,最终构建起产教协同定向培养、技能提升培训与评价、教培资源共建共享、产研协同创新体系,实现新能源现代产业发展、产业工人职业教育等全方位产教融合。

4.2 深化产教协同发展,引入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改革

新能源现代产业学院的专业群设置若想精准对接产业链需求,需要学校在发挥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开展专业改革,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用性[7]。在这个过程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企入教参与职业教育改革是必要的一环。一是在与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中,企业充分发挥产教协同育人主体作用,建立“四个双元”培养模式,落实培养院校、委托单位“双主体”,突出学科体系、岗位要求“双面向”,明确学校课堂、生产一线“双场所”,实现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认证”;二是积极助力“三教”改革,接收优秀教师赴企业参与实践工作,开发专业教材及配套课件,积极将电力生产一线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融入教学;三是共建共享资源,根据定向培养专业建设实训基地,用于校内学生培养、企业职工培训、企业职工能力评价等全方位、多维度开展职工终身职业教育,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四是选派企业专家、技术能手等高技能专家担任职业院校授课教师,在开展技能教学的同时,更加注重强化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教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实现学校育人与企业文化、技能更好地融合。

4.3 扩展职业发展渠道,提高产业工人队伍获得感

企业作为用人主体,建立健全培养、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提高相应待遇,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一是要充分保障产业工人的劳动所得、技能收益、职业转型、技能成长等方面的权益,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打破产业工人晋升天花板、开展技能培训等措施,健全向一线产业工人倾斜的分配制度,培育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氛围[8];二是企业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构建与企业生产岗位相匹配的技能等级序列,优化完善培训管理、培训课程、内部培训师等资源体系,全面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构建为岗、为绩、为能付薪的三元平衡工资结构,为扎根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发展打开“新天地”;三是企业鼓励产业工人参与技术创新等工作,建立创新成果按要素参与分配制度,鼓励产业工人专注生产、专研技术并开展创新工作,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效率;四是企业组织劳动和技能竞赛,发掘优秀产业工人,建立效能评估及激励机制,形成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引导职工专注技艺、提升技能。

4.4 推进配套鼓励政策落地,形成多方合作良性循环

国家产教融合、职业教育等方面的政策中明确指出,企业可以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场地和管理等要素,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对产教融合型企业,按照规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等支持,落实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减免及其他税费优惠,但目前这些配套政策還没真正落地。尽管国家已经明确,企业要在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但是教育事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参与,教育链和产业链的对接终究还是要依靠政府,否则的话就又回到普通教育的老路上去了。构建政企校三方联动的新能源产业工人培养体系,政府通过出台政策鼓励推动优势产业工人培养,搭建平台发布产业工人供需信息,建设公共资源用于地区产业工人培养;企业开展产业技术革新,发挥主体作用推动职业教育紧跟产业发展,建立健全产业工人培养与职业发展机制;学校特别是职业院校要充分对接地区优势产业人才需求,对接行业企业开展专业调整、资源配置,以德为先、以技为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支撑产业发展。

综上所述,内蒙古自治区毗邻京津冀经济腹地,拥有化石能源、新能源资源优势,新能源产业在国家能源电力绿色转型中迎来发展机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加强新能源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势在必行,通过政企校协同建设新能源现代产业学院是培养新能源产业工人的有效抓手,在有效支撑产业发展的同时,带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地区就业,实现多重效益。

【参考文献】

【1】杨真懿.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策略分析[J].中外企业文化,2023(06):232-234.

【2】罗鹏翔.技能型社会背景下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山东工会论坛,2022,28(05):42-52.

【3】刘晶晶.基于职业教育的产业工人培养模式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4):7-9.

【4】娄树国.构建实施符合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要求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培训,2022(01):28-30.

【5】廖香根.新时代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的机制研究[J].河北企业,2023(09):84-86.

【6】王前进,辅小荣,张春富,等.基于产教融合的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人才支撑体系的构建[J].江苏科技信息,2020,37(23):5-7.

【7】刘晓蓉.职业教育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耦合及路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44(S2):100-102.

【8】刘晓,陆宇正.新时代我国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的政策寻迹与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0(09):97-104.

猜你喜欢

双碳产教融合新能源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门”的背后
顺应新能源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