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国企融资中财务管理优化的策略建议
2023-11-27龚雪
龚雪
【摘 要】国有企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是国民经济的核心力量。任何企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外部融资,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是拓宽融资渠道、提升融资效率、增加融资金额的关键,是促进地方国企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论文对地方国企的财务管理问题进行分析,从外部融资管理的角度,提出优化财务管理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地方国企;融资;财务管理;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F27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23)10-0179-03
1 引言
当前,国有企业充分发挥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大局的主力军作用。以江西省为例,2022年江西省国有企业资产规模突破7万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3万亿元、利润378亿元。其中,江西省属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 833亿元,市属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 195.1亿元。南昌将市属国企由“9+1”整合重组为“4+2”,成为全省首个国资总额突破万亿元大关的设区市。在当前市场化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持续驱动下,地方国企亟需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不断拓宽市场渠道、提升技术实力、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能够为地方国企创造价值的产能、效能最大限度地释放,然而这些工作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当地方国企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自身现金流、股东支持等已无法满足自身经营发展所需,此时需要依靠外部的融资资金加以支持。
现如今,外部融资方式多种多样,既包括贷款、银行承兑汇票等传统融资方式,也包括发行债券、发行股票等公开渠道的融资方式,甚至还包括私募股权投资、资产证券化(ABS)等新型融资方式。为保证外部融资的顺利开展,企业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合理评估融资方案、有效控制融资成本、合理使用融资资金、统筹安排融资偿还,提升融资的质量与效率,防范融资风险,促进地方国企的平稳健康发展。
2 财务管理优化对地方国企融资管理的必要性
2.1 有效控制融资成本
为实现地方国企的利润最大化,销售最大化、费用最小化是必由之路。融资成本,作为损益表中财务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利润最大化的实现。由于地方国企为地方政府控制的经营主体,具有较好的股东背景,相较于民营企业,在外部融资金额、便利程度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可供选择的融资方案具有多样化、复杂化等特点,这促使地方国企必须选择符合自身实际、成本低廉的最优融资方案。因此,优化财务管理机制,从成本控制的财务角度出发,结合企业各时期的生产经营特点,分别选择最优的融资方案,能够为地方国企领导层提供决策支持,促进企业利润最大化。
2.2 合理使用融资资金
“把每一分钱都花到‘刀刃上”,是资金使用效率的终极目标。由于地方国企承担着当地经济发展的重任,经营中一般具有较多的业务板块。然而,每个业务板块所属的行业在经济发展规律中呈现不同的周期性,导致每个业务板块在不同的时间点往往呈现不同的收益回报。因此,在上升行业周期内,积极增加优势业务板块创造更大价值,在下降行业周期内,主动减少弱势业务板块以减少亏损,显得尤为重要。此时,亟需优化财务管理机制,对每个业务板块的经营状况进行充分研究,结合行业特点,按照投入产出比、资本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加以分析,得出每个业务板块的强弱排名,并充分结合各板块的经营特点,对外部融资资金进行科学分配,实现资金的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2.3 统筹安排融资偿还
融资偿还是借款主体的基本义务,一旦出现本金或利息逾期的情况,将对企业的社会信用产生较大影响,其严重后果甚至影响到企业的再融资功能。尤其是对地方国企来说,其往往存在融資金额大、笔数多、融资方式多样等特点,这就对融资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优化财务管理机制,加强融资后的财务管理,统筹安排营运资金,建立融资台账,做好融资偿还的临期预警,保证每笔融资的本息按期还款,有利于提高地方国企的社会信用度,促进地方国企和投资者的长远发展,为未来的融资提供更多便利。
3 地方国企融资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
3.1 财会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当前,国内外融资环境不断变化,融资模式多种多样,这就对地方国企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地方国企由于成立时间长、员工关系错综复杂,造成财会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对外部融资模式的更新迭代,往往不能做到及时掌握。尤其是县区级的地方国企,由于历史问题,其财会人员呈现老龄化、思想守旧、新事物接受能力弱等特点,日常财务工作主要是凭经验办事,对于外部融资,仅仅了解传统的融资模式(如银行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发行债券等),对于新兴的融资模式,如私募股权投资、资产证券化(AB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知之不深、不透,导致融资成本偏高、融资效率低下等情况,甚至出现到期未及时偿还等融资风险,影响企业整体经营效率,制约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3.2 财务管理制度滞后
近年来,我国会计、税务等政策日新月异,这就需要财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新的理论。但由于各种制约因素,部分地方国企未及时更新财务制度,造成现有的财务制度过时、财务理论落后,难以满足地方国企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尤其是在融资管理中,存在多种财务管理制度滞后的表现,如向外部(如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财务报表未按照最新的会计准则核算,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导致金融机构、公开市场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产生误解,以致出现融资态度的偏差,影响最终的融资结果;又如人工建立融资台账,未开展基于信息化系统的监督预警、未建立双人复核制度,由于财务人员的疏忽,对融资还款的及时性把控缺失,统筹管理不到位,导致贷款临期无法正常偿还,影响企业征信。
3.3 融资资金用途规划不合理
融资管理是一个全流程的管理过程,但部分地方国企通常更注重融资金额大小、融资利率高低、融资品种、期限长短等融资管理的前端过程,对资金用途规划等融资管理的中间过程关心较少,忽略了融资资金用途的性价比问题,更多是“哪里急需资金就往哪里花”,未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作出全面的剖析,导致对融资资金的统筹安排规划不到位,出现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分配混乱等问题。更有甚者,企业将融资资金用于投入产出比低、生产效率低、盈利能力差的经营板块,影响融资资金的安全,最终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3.4 财务约束机制不健全
融资管理的全流程,不仅与地方国企的融资部门相关,也需要财务部门的参与配合。但在实际工作中,地方国企对财务管理部门的约束机制主要体现在经营指标等方面,较少对融资管理方面作出约束,缺乏严格的约束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导致财会人员可能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办事态度,影响财务管理在融资环节中的工作质量。
4 地方国企财务管理优化的策略建议
4.1 提升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
外部融资环境的不断变化促使地方国有企业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地方国企应坚持深化落实市场化转型,促进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地方国企的财会人员应转变思想、主动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基于市场化的财务思维,从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等渠道获取融资资金,助力地方国企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对于财会人员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对金融、经济等方面知识技能的学习。财会人员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会计基础,也应对金融、经济等方面有所掌握。地方国企应加强对财会人员金融、经济等方面能力的培训,定期组织省内外财经学者和金融机构专业人士举办知识讲座,介绍国家经济形势和金融产业政策,提高财会人员的金融、经济知识水平。
第二,加大对金融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同理,企业发展亦需靠人才。当前,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地方财政增长乏力,传导至地方国企,其融资问题日益突出,缺少金融专业人才是关键因素。因此,从财务管理角度出发,地方国企在财会人才的引进方面,在考察财务知识、会计资质证书的前提下,建议可对具有金融从业经验的人才予以优先考虑,引进精通财务、金融领域的综合型人才,以便后期融资管理全流程的顺利推进。
第三,发挥财务管理层的示范效应。对于地方国企的管理层,尤其是分管财务的管理层,应具有极强的专业素质和识别风险的能力,在日常工作中,为财会人员做好教导和指引,发挥自身的示范效应,全面提升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利用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经验,结合企业经营实际,在财务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出针对融资方案的专业建议,为国企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以便选出最优融资方案。
4.2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部门作为企业中负责会计核算、资金管理、成本控制的重要职能部门,对融资管理中的成本控制、资金使用、本息偿还起到关键作用,这就对地方国企的财务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融资效率,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完善集团财务制度。由于部分地方国企属于集团公司,集团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复杂,必须建立由上至下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母子公司财务数据同步、准确,集团公司可随时掌握子公司的经营、财务情况,以方便集团公司作出整体的融资安排。
第二,完善奖惩制度。一是鼓励财会人员参加基金、银行等经济、金融类考试,对于取得相关资质证书的财务人员在工资、绩效考核上予以一定的奖励;二是对地方国企融资管理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财会员工,给予奖励、职务晋升,为其他员工樹立正面典型,提高员工积极性,但对融资管理不到位,造成融资失败、本息技术性逾期等情况的员工,应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第三,完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一是妥善做好外部融资的事前安排,包括确定融资方式、融资渠道,明确融资期限、利率等。二是稳步推进外部融资的资金使用。地方国企应结合经营实际,综合考虑投入产出比、盈利能力、资金周转率等方面,对地方国企的各个经营板块进行排序,确保融资资金合理分配,做到资金尽其所用,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三是扎实做好外部融资的事后管理。对每笔外部融资业务建立系统台账,实施系统预警或人工双人复核制度,条件成熟时,可通过“机控”替代“人控”,把信息化技术嵌入融资管理流程当中,做到融资后的动态及时管理,统筹规划临期融资的本息归还,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预警,防范潜在风险发生。
第四,完善财会人员岗位制度。地方国企应对财会人员队伍进行合理调配,明确财会人员的职责分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设置融资管理专职或兼职岗位,指定专人负责对接融资管理事宜,保障融资工作的有序推进。
4.3 充分发挥财务引领和监督作用
通常来说,地方国企的融资流程在地方国资委和企业管理制度、公司章程等制度框架下进行,全流程涉及地方国企的多个部门,因此,融资程序普遍较为规范。但要想把融资做深做实,财务管理环节不可或缺,需充分发挥财务的引领作用。与此同时,由于地方国企的总体规模较大,外部融资金额往往在千万元以上,有时甚至高达数亿元,在如此大体量的融资金额面前,难免存在部分地方国企领导和员工方向走偏的情况,这就要求财务部门充分发挥针对融资全过程的监督作用。
因此,对于财务部门充分发挥引领和监督作用,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主动学习新兴事物。财务部门作为资金管理的职能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引领作用,主动学习新兴事物。例如,新兴的交通导向型开发(TOD)、生态环境治理导向型开发(EOD)等投资模式和资产证券化(AB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融资模式,提高项目融资能力、存量资产盘活能力。
第二,培养敏锐的市场嗅觉。面对变化莫测的市场,国企财务部门应审时度势,适时对融资方案进行优化调整,保障融资方案符合企业实际利益需求。例如,在当前的利率下行趋势,当月与上月或许存在5~10个BP甚至更高的利率空间,为财务费用的降低提供了可能,这就对财务部门的应变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如何合理选择融资期限、融资利率,以控制财务成本。
第三,强化财务监督管理。由于融资金额巨大,为国企管理层选择融资方案创造了寻租空间。因此,务必加强内部监督管理,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尤其是强化财务部门的监督作用,让财务管理人员参与融资管理的全流程,避免出现负责人“一言堂”的现象,确保融资全流程的公正、公开、公平,保障地方国企的健康稳定发展。
5 结语
地方国企是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撑,资产、收入等规模体量数以亿计(以南昌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例,截至2022年,公司总资产2 682.55亿元,营业收入825.48亿元,有息负债888.62亿元①),因此,其融资规模往往数额较大。如此大规模的市场活动,涉及会计、金融、法律等各种专业领域,对地方国企的融资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部门作为融资活动的重要一环,为地方国企管理层的融资决策提供数字依据,为金融机构、公开市场的融资规模评估提供数据支持,时刻发挥监督管理作用,保障国企营运资金的平稳运行。因此,地方国企应高度重视融资过程中的财务管理优化,控制融资风险,将融资活动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实现地方国企的高质量发展。
【注释】
①数据引自Wind数据库和企业预警通APP。
【参考文献】
【1】李盛華.地方国企在融资过程中财务管理问题分析[J].财会学习,2021(35):19-21.
【2】韩桂花.关于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融资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2(5):127-128.
【3】苏海员.国企融资过程中的财务管理路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3,26(14):37-39.
【4】欧阳际.国企融资中财务管理的问题和建议[J].中国产经,2021(14):148-149.
【5】范艳军.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与融资渠道问题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22(12):183-185.
【6】司晓蕾.试述国企融资过程中的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J].商讯,2022(1):61-64.
【7】孙欣.城投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J].商业2.0,2023(20):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