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福建为例*

2023-11-27许莹莹陈建伟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福建医学生

许莹莹,张 叶,陈建伟

(1 福建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2 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3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医学是一门研究和服务人的生命健康的科学,其“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对医学院校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提出了独特的要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区域内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蕴含着丰富的教化思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各地医学院校思政教育培育医学生人文精神可以利用的优质文化资源。特别是具有显著伦理价值的传统医学文化极富针对性,更是独特优势所在。那么,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医学院校思政教育相融合究竟有何逻辑关系?融合什么?怎样融合?本文将以福建优秀传统文化为例,对此作出阐释。

1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1.1 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思政教育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医学生对道理的践行程度,是检验思政教育成效的基本标准。心理学研究表明,文化因素的介入使感情上产生共鸣比纯粹理性的说明教育效果更加明显。文化浸润人心,具有“化成于无形”的功能,用来阐释思政教育中的诸多道理,往往易于学生接受和掌握。而且,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总是首先对自己生活的区域文化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经历一个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由地域文化资源开发而成的思政教育资源,是学生常见常闻的感性材料,能够让学生倍感真实、可信、自豪,进而真正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生思政教育,正是充分发挥文化的情感认同机制。由于医学院校理科生居多,加之专业课繁重,医学生的人文知识和素养相较于文科生更为薄弱,思政教育实效亟待加强。福建历史悠久,在人文资源方面颇具优势[1]。福建的医学院校可以从医学生熟悉的福建优秀传统文化入手,以本土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存、风土人情,特别是富有强大感召力、吸引力、影响力的医学知识、医疗经验和医药学家,激发医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道德熏陶。

1.2 有助于增强医学生的文化自信

思政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政治引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2]。福建地区在历史上曾产生过许多光彩夺目的传统文化。诸如福州寿山石雕刻技艺、妈祖信俗、南音、惠安女服饰、闽台乞龟民俗、闽南送船王等众多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名录的特色项目,以及林则徐、严复、董奉、宋慈等历史文化名人,无不展现出浓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方色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可以充分调动医学生愉快、信任、激情等积极情感因子,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历史上唯一延续至今且从未中断过的古老文明,不仅滋养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1.3 有助于涵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

思政教育肩负价值引领的重要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医学生是未来人民生命健康事业的守护者,社会对其道德素质的期望高于一般社会成员。作为福建人民的思想文化宝藏,福建优秀传统文化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精神,对于培育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避免爱国意识弱化、敬业精神缺乏、诚信观念缺失、友善情感淡漠等倾向具有积极作用。福建儒医文化中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人本主义,医乃仁术、济世救人的仁爱思想,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敬业精神,重义轻利、清正廉洁的道德规范等,更是中华传统医学文化之精华,与当前“新医科”提倡的“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的“新内涵”高度契合,可以很好地帮助医学生牢固树立“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新时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形成医者仁心、严谨求实、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敢于担当的优秀品质。

2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2.1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古语有云:“上医医国。”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具有极其丰富的具体内容和表达形式。在福建,明代以来,抗倭英雄俞大猷、戚继光转战南北,保卫海疆,被后世誉为“俞龙戚虎”。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写下了“开辟荆榛逐荷夷”的光辉篇章。迄至晚清,八闽大地更是涌现出一大批开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新、走变革之路的杰出爱国志士,如“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抗英殉国老将陈化成,“中国船政之父”沈葆桢,中国近代“西学第一人”严复,甲午海战优秀将领刘步蟾、萨镇冰,“戊戌六君子”之一林旭,辛亥广州黄花岗林觉民、方声洞等20名烈士等。此外,福建还是著名的侨乡。华侨素有爱国爱乡、热心公益事业的优良传统。如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著名侨领陈嘉庚、誉满全球的“万金油大王”“报业巨子”胡文虎毕生倾尽全力捐款捐物,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据统计,仅华侨在闽捐资创办的各类医院、医学校分别达十余所之多[4],不但极大地改变了福建的医疗卫生状况,而且有力地促进了西医学在福建的发展。医学院校可以重点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此加强医学生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教育,使医学生更加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爱家园,把“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融入医者的苍生大爱,主动担当,为推动祖国医学进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而努力奋斗。

2.2 培育公民基本道德

医学生是现代社会的一员,医学生医德培育应该从“道德人”的概念出发,首先注重培育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公民基本道德”。福建自古以来强调德智统一,以德统智,孕育了一批内涵深刻、特色鲜明、独领风骚的道德文化资源,可以为医学生公民基本道德培育,如道德认识的形成、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和道德行为的训练等提供丰厚的精神资源。如闽都文化展现出忧国爱民、崇文重教、立德修身、励精图治、雍容儒雅、弘毅精进的精神气质。朱子文化铸就了注重伦理、明辨是非、隐忍自制、刚强不屈、忠诚正直、孝敬顺从、谦逊有礼、修己善群的教化思想。客家文化承载着崇先报本、耕读传家、坚韧不拔、穷则思变、开拓进取、团结协作、勤俭节约、热情好客的思想理念。闽南文化表现出爱拼敢赢、开放包容、重乡崇祖、重义求利、崇文重教的人文精神。海丝文化折射出海纳百川、探索创新、敢闯敢拼、百折不挠、崇尚和平、互惠互利的文化神韵。船政文化展示了爱国、科学、创新、图强的价值取向。妈祖文化具有培养人们仁慈善良、厚德宽容、拯危济困、热爱和平的高尚情操[5]。医学院校可以引导学生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感受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行己有耻”,并坚持不懈地践行之,这既符合医学生青春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也符合新时代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并为不断走向崇高的医德境界打下坚实基础。

2.3 弘扬医学职业道德

医德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医学生医德培育应该站在维护医学职业尊严的高度,进一步要求医学生弘扬医学职业道德。一般来说,医德包括医者对医术、医者对患者、医者对医者三大方面内容。古代医德作为现代医德的重要来源,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在漫长的医学实践中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完备的体系框架,对诸如医者在学医习业、诊病施治,以及处理医患关系、医际关系、社会关系时应遵循的道德准则都作了较为合理的规定,可以为培育医学生高尚医德提供丰富的价值指引。就福建而言,早在三国时期,就涌现出杰出的医学家董奉,其医术高明,医德感人,同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宋代以降,福建医学得到长足发展。据民国《福建通志》记载,明代名医有37人,清代名医有38人。由于我国古代医儒同道的特点,历代医家大多具有儒家文化知识背景,并深受儒家思想观念影响。他们在行医活动中,奉行儒家行为规范,或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在临床上活人无数;甚或格物穷理,著书立说,在理论上有所建树,皆穷其一生在为“大医精诚,止于至善”的医道观作了生动、感人的注解。传统儒医故事是医学院校思政教育中的经典素材,把可亲、可敬、可学的医学先贤事迹恰当地融入思政教育中,不仅是医学院校思政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提高思政教育亲和力和培养医学生职业素养的极佳途径。

2.4 树立全球卫生理念

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和加强全球卫生治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全球卫生理念的医学人才。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历来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其海纳百川的优良传统可以为培育医学生全球卫生理念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据研究,海外药物于西汉时期传入福建。宋以后,福建传统医药对外广泛传播,又善于吸收外来医药文化,使之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卫生保健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1974年,在福建泉州湾出土的一艘宋代沉船中,发现乳香、水银、朱砂、槟榔等大量药材,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外医药交流的盛况。近代西学东渐,福建开始出现数百年中医学与西医学和谐共存和发展的局面,进一步推动了福建医疗卫生事业的现代化进程。思政教育引导医学生从中外医药交流互鉴的历史传统中认识人类生命科学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的,以此树立全球卫生理念,心系祖国,关注世界,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成为具备全球化视野,能够应对全球卫生挑战的医学人才。

3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与路径

3.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6]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石,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则为思政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将福建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重点在于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深入解读马克思主义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以此提高医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理解水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7]。只有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激浊扬清、正本清源,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奋斗终身的医学人才。

3.2 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3月22日考察福建武夷山朱熹园时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8]新时代,传统文化赖以生长的土壤业已发生深刻变化。传统文化建立在古代农耕文明基础上,与现代工商文明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院校思政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移植和运用,而是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语境下,根据思政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医学生专业特点和学科特色,对其从内容到形式等方面进行重新阐释和改造,赋新其文化内涵,完善其表现形式,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以爱国主义为例,一方面,传统爱国主义不只是千百年来人们形成的对祖国的一种朴素感情,而且也是带有强烈忠君色彩的意识形态。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亦写下“人事如棋浑不定,君恩每饭总难忘”的诗句,即具体体现,其历史局限性不言而喻。因此,必须就忠君与爱国两者之间的关系作深刻的理论辨析和澄清,引导学生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真正理解、把握、践行爱国主义。另一方面,传统爱国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雅俗共赏的体系,既有简单明了的叙述,也有含蓄内敛的表达。教师在融入传统爱国诗歌时,可以辅以具体生动的历史人物故事,并充分借助现代电子技术和新媒体的优势,通过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和视听结合的立体感觉实现传统话语转换,使其更加符合新时代医学生思政教育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习惯。

3.3 打造思政教育的“立体课堂”

第一,立足课堂教学,做到明理增信。课堂是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进行职业道德、人生价值、人生理想教育时,可以选择若干典型的古代福建医者仁心故事,如南宋长乐妇产科朱端章、明代宁化儿科聂尚恒、清代建宁眼科黄庭镜等名医专注诊病施药,拯救无数患者的事迹,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情景再现。引导学生注意医者所展现的患者至上、尽职尽责等职业精神,并结合传统文化的“义利之辩”展开相关讨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讲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时,可以开展探究式教学,引导医学生从地方传统文化中看古人与自然的关系。福建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诸如朱熹“天人一理”“节用灭欲”“仁民爱物”等思想,对于帮助医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明确自然为万物之母,人起源于自然、依赖于自然,人类疾病的产生、预防和治疗都与自然息息相关,从而养成治未病,适应自然作息规律,养生等医学人文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专业课如“诊断学”“预防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等,可以穿插讲授传统医学理论和实践,如南宋三山杨士瀛提倡“四诊合参”,明代建阳熊宗立研究运气学说,侯官萧京阐发脾肾元气论,清代福州林作建运用三阶段法治疗温病等,引导医学生正确理解中西医的关系和中医所包含的科学精神,并以某种病症为基础进一步思考如何将传统医学的诊疗思路和方法与现代医学结合,以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高整体临床水平。“医学伦理学”可以选取代表性的案例,如医患矛盾、医疗误诊等,引导医学生运用和合文化中的“以和为贵”“和实生物”“和而不同”思想,正确认识医患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即双方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和谐的医患关系并非要求完全一致,而是建立在共同目标追求和不同利益需求基础上的相互信任、合作与良性互动,以此帮助医学生学会尊重患者的意愿和权益,理解患者的处境和感受,树立医患合作共赢理念。“医古文”课可以开展专题式教学,专门介绍地方传统文化中的医理医论,如北宋“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苏颂编撰的《图经本草》,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刻版药物图谱。南宋“法医学之父”宋慈撰著的《洗冤集录》,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清代闽侯著名学者陈梦雷主持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全书520卷,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医学类书等,以此引导医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智慧和创造力的民族,中医药是世界科学文化的宝贵财富,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为振兴中华医药卫生事业而努力学习。

第二,增进校园文化,做到润物无声。环境是影响学生思想行为的重要因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可以设计富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医学人文精神的人文景观,包括创立文化馆、建设文化长廊、摆放历史名人雕塑、张贴名人经典标语等。如福建中医药大学精心打造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时珍园、仁心亭、大医亭、保生桥、苏颂桥、士瀛桥、杏林大道、董奉广场、河图洛书、二十四式太极拳雕塑等充分展现福建传统医药文化魅力与内涵的人文景观,通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浸润式教育,陶冶师生人文情操。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可以借助重要传统节庆日组织校园传统文化节,举办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会、经典诵读、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摄影展览、艺术演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福建医科大学每年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活动和高雅艺术进校园文化交流活动,旨在通过越剧《信陵君》、诗歌会《时间的玫瑰》、乐器合奏《半壶纱》、杂技专场等充满传统文化特色又极具创新的视听盛宴,帮助医学生近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其“仁医仁术”教育示范基地获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依托“仁爱”“仁德”“仁礼”主题专项活动,大力传承仁心仁术,弘扬国医国粹,培养“德术并举”的优秀医学人才。

第三,加强社会实践,做到知行合一。思政教育要在“知、情、意、行”上下功夫,尤其应当实践“行”,使学生在知行结合中,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据统计,福建全省现有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村落等1 281个[9]。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所在地区的各种教学资源,建立一批教学实践基地,开展现场教学、专业课实习、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

如可以开展“探寻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奋进前行力量”现场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前往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福州马尾船政局、厦门市集贤楼等地,实地学习林则徐、严复、林觉民、沈葆桢、陈嘉庚等先贤事迹,感悟闽文化爱国主义、追求真理、严谨治学、实干创新等精神内涵。开展“弘扬杏林美德,传承医者精神”暨临床技能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前往福州市长乐区董奉草堂纪念馆,缅怀杏林始祖董奉及同为长乐籍的清代名医陈修园,学习先辈们的医德医术。开展“近代中西医交汇时期福建医学成就”专题调研活动,组织学生考察近代地方政府、海外华侨和外国教会在闽创办西医医院、诊所、医学校、医刊等方面的情况,以及以“中西汇通派”为代表的省内中医界人士对传统中医学发展创新的积极探索和学术贡献,思考新时代医学跨文化交流和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开展“九九敬老叙传承,健康义诊暖人心”志愿服务活动,让医学生在集传承节日习俗、培育节日新风、公益健康义诊为一体的尊老、敬老、助老活动中,弘扬孝道文化,践行孝道美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开展“弘扬花桥善举,传承慈济文化”暑期“三下乡”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泉州花桥慈济宫,学习宋代名医吴夲从一个乡村郎中成为神医的传奇故事,以及泉郡施药局一百多年来坚持施医赠药的优良传统,了解慈济宫一味颇具地方特色的传统中成药“金汁”的由来和制作过程,并举办爱心义诊活动,为基层民众提供送医送药送健康等相关诊疗服务。

此外,还可以开展传统医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如组织医学生到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省人民医院、国医堂、泉州市正骨医院、漳州老瑞林药店等地学习中医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了解中药材的药理作用、配伍原则及方剂制备,并进行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推动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融合。组织医学生深入乡村并进行记录、整理和研究传统民间医术知识。

4 结语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文化自信角度寻找精神力量,鼓足高校思政教育底气,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在理念上、内容上和方法上的重大创新发展。各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大国良医的重要阵地,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育人,同时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把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使思政教育更接地气、更入人心,这对于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增强医学生的文化自信,涵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高尚医德素养和丰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新时代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福建医学生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福建医改新在哪?
来吧,福建求贤若渴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