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自然嫁接

2023-11-26张丽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3年10期
关键词:语文学生

张丽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外延,也是资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论述中,明确“学校要整合区域和地方特色资源,设计具有学校特色、区域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落实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要求,增强语文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课程实施的开放性”,为将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强化了支撑。“区域和地方特色资源”包含范围极广,从饮食习惯到节日礼俗,从多姿多彩的服饰到精妙绝伦的手工、独具特色的地方方言均可收纳,在整合中,一线教师不一定只能“等靠要”,由学校分派任务,可以立足实际,按课堂所需、自身所想、学生所盼,撷取本地自然、人文资源,从学生生活出发,构建有本地生活味道的语文课。笔者所在的景东县安定镇,彝族人口占比很高,有很多的彝族“密撒把”文化有待发掘、传承,将之嫁接到语文教学,既可以提升学生对单元任务群下的知识建构能力,又可以传承地方文化,还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很花心思,回报也很丰厚。

一、寻找契机,搭建文本与密撒把文化对话的桥梁

密撒把一般为彝族支系香唐人的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的普洱、玉溪、楚雄、大理和西双版纳部分县,与其他民族呈现明显的大杂居状态,自身小聚居特质更明显。景东县安定镇,就是密撒把在普洱的一大聚居点,在与汉文化的互相影响中,仍保留着较丰富的密撒把习俗,本地学生见得也多,将之与小学语文教学自然嫁接,学生不会陌生,比较重要的是,要以合适的契机切入。因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民俗风情为主题,编排的《北京的春节》《腊八粥》《藏戏》乃至《古诗三首》,都在反映民风民俗,这样的亲缘性,让密撒把文化的引入显得很自然。

教学《北京的春节》时,当学生被老舍笔下热闹、喜庆、忙碌、团圆的氛围深深感染,为学生能更好地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如果只是泛泛而谈,学生找不到话题来交流,或是没有侧重点,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效果就不一样了。于是,笔者借助课后“阅读链接”和习题“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述加以整理:

①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第三件事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②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还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③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通过反复品读,学生感受到老北京春节孩子们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的情景,接到“想一想自己过春节时都会做哪些事,和文中老北京的孩子们过春节的活动有什么异同”任务后,学生的思绪立马回到现实生活中,经过思考、回忆后,显得很兴奋,交流踊跃:

生示例一:我们密撒把过年有很多习俗,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收压岁钱。压岁钱,又名压祟钱,吃过年夜饭后,爸爸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发给我们姐弟,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孩子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因为小时候的我经常生病,所以爸妈对这件事十分重视。在除夕夜,妈妈将用红包封好的压岁钱放在我们的枕头底下。放压岁钱时,嘴里还不忘说些祝我们平安健康成长之类的话。我们看到放有压岁钱的红包,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但此时不能打开,要枕着红包睡一晚,初一早上再打开,让喜乐平安伴随我们度过一整年,真是太令人高兴了。

生示例二:我们密撒把最具特色的春节习俗是初一一大早男人要起床做汤圆,而且先要做十二个半个拳头大的汤圆,代表一年十二个月(闰年做十三个),做好后供在家里神堂,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做事圆圆满满,之后才做一家人吃的汤圆。吃了甜糯糯的汤圆,代表每人又长了一岁,而且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代表着甜甜蜜蜜、团团圆圆,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师:同学们,过年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寓意吉祥的习俗?

生:过年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生:过年贴福寓意福到来。

……

学生兴致极高,因为他们又沉浸在刚刚过完春节的快乐之中,畅所欲言地讲述着密撒把人过春节的吃、穿、玩、乐。此时我又让学生自学“阅读链接”内容,推荐其他描写除夕的文章,在对比阅读中再次感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民族民间文化,知道尽管有异同,但人们对春节习俗的重视和喜爱之情是一致的,将爱家乡情怀扎根心中。

二、定勾连点,激发学生探究密撒把文化的欲望

不少本地学生,生活中随时能体验到密撒把文化,正因习以为常,难以深究。教学《腊八粥》时,学生读完腊八粥的熬制过程以及八儿喝腊八粥后的满足样子,也很想品尝品尝。笔者就请学生说一说喜欢的食物,大多數学生想到的是麻辣烫、烤肉、辣条之类的,尽管说这些没什么不对,但可以看出学生对中华传统美食关注度不高,对本地密撒把代表性食物也有些视而不见,这不得不说是件憾事。可当引导学生再想想过节都吃些什么、密撒把都有哪些独具特色的食物时,学生说出了东包肉、炒血、锅巴凉粉、苦荞粑粑、端午节草药汤……显然,不是学生不知道,只是这些食物在他们看来普通甚至土,以至于不想说。随后,笔者布置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仿照《腊八粥》的写法,写一写自己有话想说的食物。有了教材的指引,从句式上看写某种食物不难,但材料、做法,要得详情,需打听请教。学生交来的作业,还是以密撒把代表性食物写得为好:

生示例1:刚上幼儿园的小孩子,初入职场的毕业生,满头银发的老人,提到安定锅巴凉粉,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酸酸辣辣,口齿生香的感觉呢?安定锅巴凉粉色味俱全,好吃至极。把豌豆磨成面粉,用细腻的粉加上适量的水,按比例在锅中放上香油、盐等加热搅拌均匀,待熟后变成糊状,然后再在加热的锅贴上拉出一张一张的锅巴,拉出来的锅巴放在干净的簸箕里铺平叠放,一张与一张中间又放上糊状的豌豆粉,如千层饼状,晾凉后切成细条,放上事先准备的香辣油、甜酱、木瓜醋水、花生碎、葱姜蒜等佐料拌匀。单看拌好的锅巴粉颜色就足够引诱人了,再闻闻散发出的香味,就能不自觉地咽三口唾沫,更何况是大碗大碗摆着,大口大口地往嘴里塞呢!

生示例2:无论是背着书包的孩子,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抑或是蹒跚步履、两鬓斑白的老人,提到安定东包肉,谁不是嘴里就立时涌出一种香香腻腻的感觉呢?把猪三线肉较肥的部分割下来,整块焯水后,再切成小正方形状,将准备好的盐、红曲米、各种香料等合拢来,在锅中按比例放水加热,直至水分收干即可使用,一坨坨东包肉规规矩矩地躺在碗里,穿着红彤彤的外衣,在大老远就能闻到香味,真令人嘴馋,入口配上酸酸的炒血,肉香软糯,直达心里。单就空气中散开来的丝丝香味,就足够吸引人了,走进再看看那熟悉的食物时,还是抵不住从舌根深处泛起的馋意。

……

学生写的不止这些,也不局限于密撒把饮食。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内化,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向生活,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也增强了学生对密撒把饮食的热爱之情。无论以后长大了走到哪里,全国各地各民族的饮食肯定会吸引学生的胃口,可记忆中的味道永远会如影随形,而且离乡越久,印象越深,因为那里承载着浓浓的乡情。

除了饮食,为更好将课堂内外有机融合,节日活动、乡土传说等文化资源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探究欲望的好素材。从《古诗三首》到《藏戏》的学习中,学生从不同体裁和题材的文章中再次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如:《迢迢牵牛星》《藏戏》借助民间传奇故事的叙述来体现;而《寒食》《十五夜望月》借助传统节日来突显这一习俗。这些有传奇色彩的内容学生本来就感兴趣,都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笔者趁热打铁,安排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一些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和富有传奇色彩的曲艺戏剧,可以侧重在搜集密撒把文化。布置这样的任务,学生周末回去通过问长辈、上网查找、翻阅有关书籍等方式,收获不少。在反馈交流中,让师生都大开眼界。

生示例1:旧时,安定境内最出名的戏剧要数花灯戏了,它始于明初,由屯田戍边军士及过往商贾传入,早期与耍龙、舞狮、崴花灯统称“玩灯”。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其表演也逐渐变化,除保留“玩灯”的习俗,还逐渐演化为“花灯戏”。花灯戏有故事情节、有人物、有台词、有曲调,如《开财门》《拐干妹》《小放牛》《墙头记》《金善记》等,这些戏目一般由境内富户、官绅及爱好者组织,常在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重大庆典时演出,影响深远,深受境内人民群众喜爱,一直广为流传。直到改革开放后,花灯戏作为农村传统剧种,因其剧目生动形象,还是作为演出的主要形式,随时能赢得观众的喝彩。随着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许多农民投入市场经济和第三产业,大部分业余演出没有传承下来,加之电影、电视的普及,花灯戏也逐步萧条。

生示例2:我知道除了花灯戏是主要戏剧外,安定还流传过洞经、杀戏、话剧、京剧、玩灯、相声快板、打歌、唱山歌等多种歌舞戏曲。杀戏在本地被称为“砍刀戏”“马灯戏”,也由屯田军士及商人传入,至新中国成立前亦已失传。但打歌、唱山歌等多种歌舞戏曲,近年受到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的重视,如今发展得那是一派欣欣向荣。

生示例3:我也收集到了一些民间故事和民间歌谣。如:《山神送猪》《山峰的由来》《民间用锁的来历》《鸭子和大鹅为什么要乱叫》等,这些民间故事虽然短小,但蕴藏着密撒把祖先们征服大自然的意志品格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荐给大家去阅读。

……

这样的交流学习,巩固了课文内容,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学生借助文本,将教材活学活用。为了这次交流,有些学生甚至找到《安定乡志》,了解到了很多知识,为进一步走进安定、认识安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实践体验,从课文走向生活,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以其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等特征赋予了语文新的学习方式,使语文教学焕发出更新的生命力。本单元教材没有安排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但是為了能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开展得得心应手,笔者在上完《北京的春节》后,就安排学生收集本地密撒把人一些民风民俗习惯。

(一)了解什么是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是指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具有多样性,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

(二)风俗的范围

节日的风俗,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礼仪上的风俗,如婚嫁、迁居、小孩满月、盖房上梁的仪式等;饮食习惯上的风俗,如特色小吃、传统菜品;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如民族服饰、村落、民居、民间工艺......

(三)通过查阅一些资料或者询问长辈,了解家乡到底有哪些特别的风俗并填入表中。如下表:

……

在开展分组走访调查、查找资料证实以及学生亲身体验等活动后,学生收集到的家乡特有风俗内容很多,通过小组汇总再在班上整理,制作“家乡民风民俗作品集”,学生在反馈交流中表现得异彩纷呈。笔者在班上也顺势营造了相应的氛围,如:在教室里粘贴安定屯兵驻扎过的彝族历史名人李文学画像;粘贴常用语(彝汉双译);粘贴民间艺人精彩表演的图片;在黑板报上设一个“密撒把文化快餐角”,分组负责,每周更新;借助校园广播,播放密撒把人打歌调、大帮腔调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内外学习有机融合。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的立足点不仅仅局限在某个知识点了,而是打开了思维的大门,意识到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密撒把文化作为彝族文化乃至祖国文化的一部分,一枝独秀绽放在安定这片土地上,一股深深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此时,学生还能不爱家乡?不去主动传承吗?

四、注重整合,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习作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大难题,学生习惯于写空话、套话,脱离生活实际,因此写出来的文章无法打动读者。民风民俗单元的习作话题是“家乡的风俗”,要求学生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或者是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本次习作话题不仅与单元的主题紧密结合,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经过一次收集家乡风俗的实践活动后,学生更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了。

(一)出示习作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列习作提纲

选风俗        服饰、节日、饮食、生活习惯……

明条理        由来、流程、意义

表感受        情感、喜爱、看法

(二)选择恰当的题眼切入正题

如果本次习作直接用《家乡的风俗》为题,就会显得太大,而且容易给读者千篇一律的感觉,切题小一点,更有利于表达中心,学生就自己选定的内容来拟题,建议题目新颖点,这样不仅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而且在读题目时就可以给人一目了然的清晰感。如:

①端午节(传说由来,比较其他民族过端午节的特点)。【略写】

②家乡习俗(找山上的草根树皮配上鸡肉煮一锅草药汤。做法、作用、吃饱后的满足感等突出特点。【详写】

③与众不同的美食承载着自己儿时的记忆,表达爱乡之情。【略写】

东方的狂欢之夜

——彝族火把节

①歌曲引入,了解火把节的来历。简介密撒把人与外族人过节的异同。【略写】

②密撒把人过火把节的过程:a.白天祭祖祈求保佑;b.晚上娱乐活动:点火撒香面、围着火把打歌感受快乐。【详写】

③表达爱乡之情。【略写】

通过用思维导图梳理,仿照课文的某些写法,必要时范文引路等方法,一篇篇具有家乡特色的文章在学生笔下诞生了。有些学生是这样写的:

生示例:

情在一锅草药汤中

五月,正值盛夏时节,一个万物充满旺盛生命力的时节,它悄然来到了人间。家乡的人们,也开始为欢庆这个季节独有的节日——端午节而忙开去了。

说起彝族密撒把人的民风民俗,两个字“很多”。但对端午节,我情有独钟。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历来传说不一,但人们习惯性认为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因此必吃粽子,沿海城市的人们还有龙舟比赛的习俗。我们密撒把人通过电视看赛龙舟的精彩场面,自己动手包粽子,以示对屈原的缅怀。但我们还有自己沿袭的习俗,那就是熬草药汤。

进入五月,爸爸就开始上山挖草药根了,有鸡刺根、牛蒡根……我知名的、不知名的全被爸爸挖回来,那些沾满泥土的根,在我和妈妈的辛勤努力下,摇身一变就变成白白净净,嫩而多肉的食物,看去就很诱人。我们把它们洗净以后放在冰箱里待用。五月初五早上,一家人早早起床,吃过早点以后,妈妈开始包粽子、蒸粽子。爸爸开始弄草药汤,先杀了一只家养的土鸡,收拾干净,然后将事先弄好的那些草药根放大锅里,加上适量的水,烧大火煮。而我也进进出出,期待着美食的诞生,但尽管我再怎么着急也等不来。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时间在一分分溜走,香味不断刺激着我的味蕾,但不经爸妈同意,我不敢擅自打开锅盖,因为吃不熟的粽子会伤到胃,而吃熟不透的草药根是会中毒的。所以尽管再馋,我还是控制着自己。我拿出上星期从街上买来的端午线,想自己拴在手上,但是无论我怎么做也拴不稳,妈妈见状,在一边忙中偷笑,我也够无奈的。11点半的闹钟终于提示了,我一大步跨进门,哇!那一个个穿着绿皮外衣的粽子乖乖地躺在盘子里,脱下外衣,里面的糯米粒颗颗饱满,咬一口香香糯糯的,火腿馅也蜂拥而至往嘴里奔。端起碗,我舀了一勺爸爸的杰作——草药根汤,刚入口味道一般,但喝下去以后有一股淡淡的回甜味,而且还有各种草的芳香,拿在手里嚼一根,面面的、甜甜的,越嚼越想嚼,肚子鼓得撑不住了,但筷子还放不下去,嘴巴还停不下来。这时我问爸爸:“为什么端午节要吃这个草药根呀?”爸爸说:“端午节气候变热,人们受气候影响容易得病,喝过这碗草药汤,既可以除湿、扫毒,还可以补充人的体能,正所谓‘五月五,换肠肚,往后的日子里就会健健康康的,来年生活多姿多彩,有滋有味。”听了爸爸的话,我知道了祖先们是如此聪慧,那时候没有很好的医疗条件,祖先们就靠山吃山,想着想着,我不由得竖起了拇指。

饭后,妈妈为我拴上了端午线,说是小孩拴端午线,一年到头都会健康平安。这个端午线可要戴到火把节才能剪下来烧掉。

一家人其乐融融过端午,享受着这份独特的民俗风情,令我再次陶醉在这浓浓的乡情中。

学生通过搜集材料,又有生活体验,有了点滴的感受再深入思考,下笔的时候就能写出真实的文章,表达出真情实感。在平时生活中,只要多留意,其实能成为学生独特而新颖写作素材的内容屡见不鲜。可见,运用丰富的密撒把本地文化资源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唤醒他们的言语潜能,表现为爱说想说,激发写作的意愿,解决“无米而炊”的困难。

五、结语

语文教学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教材,也不应当仅仅只为了考高分,而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教材作依托,从学教材到用教材,从课堂走向课外,使本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人文素养,拓展知识面,陶冶情操和审美情趣。只要能建立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将语文教学和身边的本地文化资源有机融合,不必舍近求远就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元化、有趣味性的学习空间,就能为语文教学开辟更新更有效的教学途径,使教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不仅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文化認同感和包容性思维,同时也增强学生对本土优秀文化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激发其对语文的学习热情。

猜你喜欢

语文学生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聪明的学生等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