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2023-11-26杨忠妮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3年10期
关键词:长方体学案学习者

杨忠妮

数学是小学的主要学科之一,在整个小学学科体系中占重要地位。在过去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占主导地位,主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理念更多是停留在“讲授—接受”的层面,学生作为学习者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真正意义的交流,获得的可理解的输入不多,因而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近年,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如何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广大小学教师十分关心的核心问题。众所周知,高效教学与学生中心地位的充分体现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相对其他学科,小学数学学科教学难度大,更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凸显学习者中心地位,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我结合近年的实际操作经验,提出并实施了一些教学策略,在落实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学案导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组、提炼教材,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层次的有启发性、指导性的学案,对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在设计导学案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其次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再结合学生认知特点设计问题探究、课堂练习等,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重现知识生成过程,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导学案为学生提供明确学习的目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式,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充分融入知识建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中心地位,使教学过程由“教”变为“导”,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复习与整理”时,由于这部分内容包括了小学阶段学过的所有立体图形,复习时可以让学生回忆有关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通过点、线、面、体的维度对立体图形的特征进行梳理,站在平移、旋转这两个几何变换的观点重新认识立体图形,再对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进行系统复习,认识形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较清晰的知识网络,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本课知识容量比较大,因此设计导学案时,灵活运用课前回忆整理、课中反馈补充、即时训练的方式对基础知识进行夯实,然后结合精选习题进行关联,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整理迁移知识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创建数学情境对于学生而言可以有效地提升其对于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于相关内容的探索欲望,进而更好地进行主动学习。”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并非一无所知,实际上他们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这是儿童学习数学与成人不完全相同之处,这也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的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从而运用的原因。因此,在教学中可创设学生感兴趣、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情境,将教材上抽象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的形象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把数学原型展示给学生,以此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创设“乌鸦喝水”的情境,组织学生讨论:(1)水面为什么会上升?(2)水面上升说明了什么?(3)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交流,有效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发学生自主探究。

三、自主探究,亲历知识形成过程

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说过:“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年版)》)中也指出:“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种手段,利用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并在小组活动中将学生推向主体地位。”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只有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才能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如,在教学“认识长方体”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用不同长度的小棒搭长方体,在弄清楚12条棱的关系后,让学生思考:“一个长方形框架,拆掉几条边我们还能想出原来长方形的大小?长方体框架呢?拆到至少剩下几条棱,还能想象出原来长方体的大小?”本节课的难点是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拆棱的活动让学生感悟长方形的大小是由它的长和宽决定的,而长方体的大小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通过搭长方体框架,以及拆棱想象原来的长方体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四、重视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课标(2022年版)》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于每个孩子的遗传基因、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孩子在认知、能力、语言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孩子的学习目标始终都保持在“最近发展区”,从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互相帮扶,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当小老师帮助潜能生,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如,在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提出如下两个问题:1.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2.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张饼?(妈妈比爸爸少吃了多少张饼?)让学生从其中选一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计算过程,并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圆饼图、线段图或利用分数的意义)来表示计算过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方法,通过交流,优秀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其余同学也学到了不同的方法,感悟殊途同归,进一步理解这个数学问题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样的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提升,实现了学生个性化发展。

总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通过学案导学、创设情境、自主探究、重视差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显著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长方体学案学习者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乡愁导学案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