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传统文化,让美术课堂更“接地气”
2023-11-26杨颖
杨颖
【摘要】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艺术文化素养的关键时期,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教师应将传统文化渗透到美术课堂的教学工作中,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鉴赏能力。文章将探究在美术课堂中植入传统文化的方式,为美术教学带来全新的改变。
【关键词】小学美术;传统文化;“接地气”
小学美术教育可以对小学生进行艺术熏陶,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与学习兴趣,而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流传多年的优秀艺术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涵养,让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之下体会到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底蕴,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美感。
一、结合教材内容,利用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创建趣味课堂,诱发学习热情
现代小学美术课堂,应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要体现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愿自觉地完成教师发布的任务。而优质的课前导入,便可以做到这一点。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导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为学生构建起更有趣味性的课堂,能够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新鲜体验,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如在小学美术“皮影戏”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在开课时点明本课要点以及相关的传统文化,以此优化课堂导入。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播放一段《葫芦兄弟》的精彩片段,利用动画片导入课堂,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动画播放完毕后,教师要询问学生:“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部经典动画片的画风与我们现在常见的画风不同呢?实际上,这部动画片拍摄于1986年,是以皮影戏为原型拍摄的一部剪纸动画哦!大家听说过皮影戏吗?”通过这样的互动,便可以直接导入皮影戏的介绍和教学。教师也可以在网络中寻找一些《葫芦兄弟》拍摄时的记录视频,让学生了解剪纸动画的制作方式,再为学生展示传统皮影戏,让学生分析二者的异同,充分发挥出课前导入素材的最大价值。
2.善用媒体设备,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媒体设备创设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媒体情景,为学生营造出具有传统文化性质的课堂氛围,教师要深入解析现代美术教材,寻找其中的文化艺术元素,并利用信息技术,在互联网平台中搜索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将其整合到教案中,让传统文化以自然的形态进入到课堂,强化美术课堂中的文化氛围,使学生体会到艺术之间的碰撞,并从侧面激发出学生的创作灵感与表达欲望,强化了美术课堂表现力的同时,也能够通过情境式的文化氛围给学生带来别开生面的感受。
如在小学美术《剪纸(一)》的教学中,此时学生刚接触剪纸这门艺术,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首先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各地过春节的纪录片,把“年味儿”带到课堂中。挑选的纪录片中要尽量包含各个地区的风俗文化,让学生在看视频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的民俗习惯。在观看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刚刚的纪录片中都出现了哪些重点事件,让学生以语言的形式加以表达,之后再让学生回忆自己家里是怎么过春节的,都有哪些必须要做的事情,让学生对比一下,寻找出其中的共同点。这时就会有学生点出“贴窗花、贴福字”这些内容。由此教师就可以引入本课的剪纸教学。教师要先带领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剪纸艺术,带来几张自己的剪纸作品让学生观赏,也可以搜集网络图片让学生观看,带领学生观察剪纸作品的细节,让学生感受到这种“镂空”艺术的美感。
二、设计新颖活动,以传统文化构建趣味化美术课堂
1.启用VR技术,从生活走进传统文化
“艺术来源于生活”,VR技术这一新颖的教学手段,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加真实的体验感,也能有效提高“美术—生活”的结合效果,能够突出艺术中的“烟火气”,让传统文化不再被束之高阁,展现出其“接地气”的一面。
如在小学美术“玉石文化(二)”一课中,教师应先在课堂中为学生展示一些玉、石类的状态,尽量将一些玉、石等实物带到课堂上,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感受玉石制品的质地与外形特征。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玉器制品,如玉石首饰或者水晶类制品等,让学生对玉、石有初步的认知,也可以简要地向学生描述玉、翡翠、宝石、水晶的区别,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之后教师要为学生讲述在传统文化中玉的地位,如通过君子如玉这一词语,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人对玉器的喜爱之情。接下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个小小的“博物鉴赏会”,引入VR技术,在课上创设了极其真实的虚拟情境,让学生通过佩戴VR眼镜“走进”博物馆,在趋近于真实的场景中欣赏历史文物。教师可以充当本次游览的导游,为学生讲解各种历史文物的故事,还可以适当设计问题,让学生猜测玉器上雕刻的是什么图案?有哪些意义和美好的祝愿?玉器的使用方式又是什么?要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踊跃表达出个人的观点,随后再由教师统一讲解,以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2.组织情境表演,体验优秀非遗文化
小学生的表演欲望十分强烈,而情境表演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扮演非遗传承人,感受作为文化傳承者的自豪感,以此激发学生传承非遗、保护非遗的思想,助力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成长。
如在小学美术“变脸”一课中,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有没有同学了解我国的戏剧种类?你知道哪几种呢?”通过简单的提问,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戏剧的认知情况。之后教师可以引入川剧这一戏剧类型,为学生进行简要的介绍,让学生对川剧产生一定的了解。教师先带领学生观看了川剧表演,让学生安静下来欣赏这一戏剧形式,了解变脸这一项艺术。接下来,教师开展了本课的情境表演活动,教师准备了两套变脸的装备,并邀请学生上台体验,教师还偷偷告知了扮演川剧演员的学生小“窍门”在哪,要如何才能变脸。在情境表演中,学生分别扮演了川剧表演者、助手、主持人和台下的观众,模仿视频中的内容和流程完成了一场精彩的川剧表演。表演结束后,教师又按照教学大纲完成了折纸教学,学生学习后也都制作了好看的面具,既完成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让学生获得了真实的川剧体验。
在走进非遗的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情境表演,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挥、探索、表演的机会,让学生在符合其兴趣取向与心理特征的教学活动中快乐学习,打造寓教于乐的课堂,以此拉近学生与非遗之间的距离,还能够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
三、开展美术创作,在体验与学习中感悟传统文化
水墨画在我国绘画领域中有着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也是我国传统绘画形式的领军者。将水墨画与现代的事物有机结合,让学生使用水墨绘画的技巧,发挥出个人的创新精神,绘制出具有现代特征的水墨画作品,在美术课堂中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才能真正让传统文化植根于现代社会中并发扬光大。
如小学美术“水墨画动物”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水墨画,这时候教师就要从基础教学入手,让学生对水墨画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寻找到我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的资源,在课堂中带领学生观看,并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动画片中的绘画方式上。之后教师要将动画片中的虾与真实的虾的图片用对比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发现这种绘画方式的特点与优点。在这一环节结束后,教师可以从磨墨、调墨色浓淡、正确的握笔姿势开始教起,让学生先学会画点,感受水墨画的不同之处,再由点到线,慢慢引导,直至学生掌握水墨绘画的具体方法。接下来,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让学生思考:水墨绘画在现代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我们可以在什么地方看到水墨画?这时有学生立刻提出:可以用来装饰茶杯,还可以画在衣服上!教师立即对学生进行了表扬,并对学生提出了新的教学任务:请使用水墨画技巧,设计一条精美的裙子,以此体现出水墨画的创新发展,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
水墨画难度较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心,让课堂充满趣味性,让学生在好奇与求知的欲望驱使下学习绘画技巧,并以鼓励式教学维持学生对水墨绘画的热情。
总之,我国的传统艺术文化一直是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赋予我们的艺术瑰宝。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材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将传统文化的内容编入教学计划,培养学生对艺术文化的兴趣,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圍,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增强美术课堂的体验感,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层的了解,实现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冯迪垒.美术教学自创绘本的困境及其突破[J].教学与管理,2020(2).
[2]魏会.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美术主题单元设计[J].教学与管理,2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