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实践”教育视阈下“四位一体”师范生培养模式研究

2023-11-26赵婧温昕邱海洋

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四位一体实践生活

赵婧 温昕 邱海洋

摘要:“生活·实践”教育是在继承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基础上实践并发展出的教育理念。“四位一体”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生活·实践”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立足于高校师范生培养中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它将“一践行、三学会”的目标落实到高效课堂、小组活动、社团实践及教学大赛四个环节中,借助高效课堂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依托小组活动展现“融合式”培养路径,凭借社团实践培养学生“六力”,强化教学比赛实现“知行合一”。在“双减”背景下,能够为国家输送更多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师范人才。

关键词:“生活·实践”教育;师范生培养;四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2)07-0016-06

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既要契合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又要顺应当今时代和世界发展趋势,坚持民族性和时代性、“国情”和“世情”的统一[1]。“生活·实践”教育是华中师范大学陶行知研究团队在继承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基础上,立足于当代中国国情,实践并发展出的教育理论,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创造性再生与创新性发展。在当前“双减”政策落地面临诸多问题的背景下,师范院校开展“生活·实践”教育,发挥“生活·实践”教育的优势,更有利于培养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师范类人才,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赋能。

一、“生活·实践”教育视阈下“四位一体”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建构

(一)“生活·实践”教育的内涵

“生活·实践”教育理论是在继承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基础上实践并发展出的教育理论。“生活教育”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2]634 ,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生活·实践”教育继承了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的三大原理,并创新性发展为六大原理:生活即学习、生命即成长、生存即共进、世界即课堂、实践即教学、创造即未来。这是以生活为中心、实践为方式的教育,是以生活为内容、实践为路径的教育,是源于生活与实践、通过生活与实践来实施、为了生活与实践的教育,其宗旨是让教育通过生活与实践创造美好人生[3]。

“生活·实践”教育理论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适应现代社会育人方式的转变,与未来智能化教育相适应的,更适合当前国情的教育理论。“生活·实践”教育理论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注重社会实践和实践育人指示要求,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方式变革,是源于生活与实践的教育,是通过生活与实践来实施的教育,也是为了生活与实践的教育[4]。

(二)“四位一体”师范生培养模式

“四位一体”师范生培养模式即:高效课堂+小组活动+社团实践+教学比赛。其中,以教师教育课程等课堂教学为引领,以小组活动参与实践为深化契机,以社团实践为深度体验,以教学技能比赛为检验。它将“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目标落实到高效课堂、小组活动、社团实践及教学大赛等四个环节中,激发了学生主体意识和学习潜能,提高了师范生的专业素养与教育教学技能,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师范生坚定的职业认同感与高尚的师德情怀。

“四位一体”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深度契合了“生活·实践”教育理论,在“生活·实践”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尤其注意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即生活力、实践力、学习力、自主力、合作力、创新力;强调创设真实的生活场景,通过各种实践,塑造师范生精神品格,提升师范生职业素养。“四位一体”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是立足于高校师范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是在师范生培养的一线教学中,总结出的适合本专业师范生教育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是尝试为破解师范院校“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教学(学习)与实践”相脱离的难题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生活·实践”教育视阈下的“四位一体”师范生人才培养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 [5]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的目标任务[6]。将“生活·实践”教育理论运用到本科高校师范生培养中,探索“生活·实践”教育视阈下的“四位一体”师范生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不仅是强化师范生综合能力的现实需要,更是顺应宏观政策的必然所需。

(一)借助高效课堂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素养的界定与遴选”项目,建构了“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为主要内容的核心素养框架,内容覆盖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维度。2014年,我国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7]。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明确提出这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师范生既是学生,又是未来的人民教师,这一特殊属性,要求他们既需要具备核心素养,又要具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能力。

“四位一体”师范生培养模式注重提升师范生的核心素养,构建师生和谐互动的高效课堂。在课堂上,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云教育”等途径,依托“藍墨云班课”“超星学习通”等平台,打通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线上与线下教学”的双向渠道。此外,借助混合式教学、探讨式教学模式,有效吸收优秀课程资源,进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些举措实现了从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的深刻转向,最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8]疫情之后,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已经到来。将人工智能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教育形式上的最大变化[9]。在育人方式上,“四位一体”师范生培养模式努力适应时代的变化,创造出高效且面向未来的信息化课堂。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开展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深入推进MOOC、微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信息化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提升师范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实现育人方式的创新与转变。

(二)依托小组活动展现“融合式”培养路径

“生活·实践”教育主张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为途径,实施“融合式”教育,将学校与社会、家庭和大自然,教师与学生,身与心,知与行,本土与域外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完成对人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价值塑造 [10]。

“四位一体”中的小组活动,契合了“融合式”的要求。小组活动不限制活动地点,可以将“教室、操场、图书馆、报告厅”作为活动场所,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并培养学生合作共享的精神,锻炼了他们的领导力与组织能力。以往,学生都是凭兴趣参与课堂内外活动,但“四位一体”模式中的小组活动要求理论联系实践,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增加了云班课的讨论,最终呈现出“融合式”育人的优势。师范生不管在课内还是课外,都可以抛开表达的顾虑,大胆呈现自己的思考。小组活动分成课上和课下多种小组,布置的作业、汇报等都以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的形式呈现,要求所有同学必须承担相应的分工,并在学期末进行相互评比,从而真正实现人人参与。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课内课外多种形式的活动,完成了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转变,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的深度融合。

在组织师范生参加小组活动和社团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课上课下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多元化、立体化、融合式的“生活·实践”师范生育人体系。这一体系对于形成并完善师范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增强对目前教育现状的了解,激发起师范生的教育情怀,增强师范生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促进其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成长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

(三)凭借社团实践培养学生“六力”

“生活·实践”教育立足陶行知先生的“三力”理论,综合考量前述核心素养的研究,提出通过“六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生活力、实践力、学习力、自主力、合作力和创新力。国学研教社成立十余年,一直致力于为信阳市中小学义务讲授国学课程。学生依托社团实践,以国学老师的身份走上中小学的讲台,体验真实情境下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激发起师范生的使命感与荣誉感,又能够锻炼自身的教学技能,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团活动注重学生身心体验,可以充分凸显学生个性、引导学生互动协作,开展社团实践可以有效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力、学习力和合作力。另外,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不可能闭门造车,不真正走上讲台就无法体验到教学本身的酸甜苦辣。而往往一个新手教师在成长为熟手教师的过程中,一定会被要求不断实践。因此,本模式依托国学研教社,为学生创造真正讲课的机会。通过这种积极参与和实战演练,引导师范生的目光从“象牙塔”转向社会与中小学,进而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生活、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观察并思考“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发展”的教育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生活力、实践力、创新力得到了充分提升。

“生活·实践”教育还注重智商、情商、意商并重。意商“是用以反映人的意志品质及其发展水平的一个概念,包括意志的自控性、果断性、坚毅性、持久性等,它是与人的意志过程密切相关的,是人在克服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如克服干扰、知难而上、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等。”[11]447社团实践,是意商培养的有效途径。在社团实践中培养“六力”可以使学生不仅具备广博的知识、较高的创造才能和平稳而健康的心态,还能产生坚忍不拔的毅力、一往无前的精神和直面竞争的勇气,使之朝向美好生活[12]。

(四)强化教学比赛实现“知行合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事” [13]。“生活·实践”教育与时俱进,注重实践,强调“实践育人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使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中亲身体验知识的获得与建构,或在实际应用中证实已有的知识,获得现实感、实践感,形成实践创新的观念,养成必备的实践品格和关键能力。实践育人通过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来提升人的实践能力,突出学生主体、立德树人、生活习性、活动形式、综合整合与协同共进六层意涵。从外延上讲,实践育人包括一切通过构建实践育人的环境,在实践中通过亲力亲为的方式以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型转化为目的的教育活动。”[14]

“生活·實践”教育秉持“知行合一”的理念,综合多方资源为学生“六力”培养提供实践平台。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更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践行“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巩固和反思。2016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提出“教育实践贯穿于教师培养全过程”,提升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是当前师范生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四位一体”师范生培养模式中,除了通过社团实践提升教育实践能力之外,还可以通过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在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中,既可以增进师范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可以通过比赛训练其技能,改进其教学环节,并引导师范生对教学实践活动本身进行感悟与反思。团队老师指导师范生参加文学院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信阳师范学院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河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以及全国微格教学技能大赛四个级别的大赛。通过不同级别的参赛训练,提高师范生专业素养,培养拔尖人才。在选拔和具体指导学生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团队教师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使学生在比赛中得到历练,开拓视野,发现不足,提升自我,不断精进。通过教学比赛等各种实践,不仅践行了“知行合一”,而且使学生增进了教育情怀,使得师范生更具有从教意愿,更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地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具有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更容易成为富有爱心、责任心,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成长的教师。

三、“生活·实践”教育视阈下“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成效

通过近些年的实践,“四位一体”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显著。

(一)调研显示成效显著

我们对近三年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重点调查“四位一体”模式对培养学生高阶能力、人格与意志力的培养、教学技能实践能力、教师资格证获得率、竞赛获奖率,相关专业考研率的实施情况与效果。(共发放问卷800份,其中有效回收问卷756份。)

问卷的主体部分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与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情况,设置的问题有:(1)“四位一体”的师范生培养模式是否有效提升你的核心素养?(2)你认为“四位一体”模式中的高效课堂教学效果如何?(3)你认为“四位一体”模式中的小组活动有效提升了你的哪些能力?(4)你认为“四位一體”模式中的社团实践可以提升你的哪些能力?(5)你认为“四位一体”模式中的社团实践对你产生哪些影响?(6)在“四位一体”的师范生培养模式中,你的生活力是否得到有效提升?(7)在“四位一体”的师范生培养模式中,你的实践力是否得到有效提升?(8)在“四位一体”的师范生培养模式中,你的学习力是否得到有效提升?(9)在“四位一体”的师范生培养模式中,你的自主力是否得到有效提升?(10)在“四位一体”的师范生培养模式中,你的合作力是否得到有效提升?(11) 在“四位一体”的师范生培养模式中,你的创新力是否得到有效提升?(12) 在“四位一体”的师范生培养模式中,你的意商是否得到有效提升?

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教学效果满意度较高;学生的“六力”(生活力、实践力、学习力、自主力、合作力、创新力)显著提升;学生意商明显提高。通过构建有效课堂,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很大改变,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有95%的学生认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效果良好;94%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外小组活动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97%以上的被调查者非常认可社团实践,认为通过国学研教社的社团实践,可以体验真实情境下的教学,从而增强实际教学中问题解决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职业荣耀感,增强了职业的认同感,有效提升了教育情怀;93%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通过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提升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增强了自己教师资格考试面试的信心。还有95.5%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能力如:生活力、实践力、学习力、自主力、合作力、创新力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提升。对自己“意商”的提升方面,选择“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占到 92.85%。尤其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认识到教育就是要以心灵灌溉心灵,用生命感动生命。

另外,通过“四位一体”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改善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品质,提升了学生的学识及综合素质。与往届学生对比,教师资格证考试通过率显著提高,学科语文教学专业的考研率逐年提升。2019届毕业生的教师资格证通过率仅为75.6%,2020届便提高到82.3%,2021届的通过率已经达到89.6%;2019年考取学科语文教学方向研究生有22名,2020年就达到30名,2021年录取的结果是32名,考取人数逐年增长。

(二)完成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

团队老师们紧密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全面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充分融入优秀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将学科前沿知识、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及时吸收学习科学、脑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课程结构上加强教育专业知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四位一体”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在教学效果的访谈中,很多学生反馈,实践导向的教学改革效果明显。17级李国栋同学说“虽然时有受挫,但是一看到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心里便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时刻提醒自己不断精进。与此同时,也萌发出一种为人师表的自豪感。”

同时,老师们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主动投身于实践导向的专业教学与创新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改革中,为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和专业教学质量提高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近三年,团队中有3位老师获批省级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完成了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

(三)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并推广

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推动了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推进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实践型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了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四位一体”师范生培养模式,是师范生师德修养与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可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师范生,并使之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主动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具备团队互助和合作学习能力。使师范生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除此之外,团队教师教学成果显著,团队中两位教师被教学发展中心聘请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咨询专家”;本人以“四位一体”教学参赛荣获河南省青年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四位一体”创新模式,获批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并获得了第五届西浦全国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这一模式得到领导、专家的肯定,已经在省内各兄弟师范院校推广,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四位一体”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将“生活·实践”教育理论运用到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中的典型案例,在当前基础教育“双减”政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更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它将“一践行、三学会”即“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新时代教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高效课堂、小组活动、社团实践活动及教学大赛等各个环节,通过这些环节的精心组织和设计,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大大激发了学生主体意识和学习潜能,将现代教育理念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大大提高了师范生的专业素养、教育教学技能,同时使学生获得价值感、成就感,于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坚定的职业认同感以及高尚的师德情怀。这一创新模式取得了一定的实效,这对于新时代教师教育的创新发展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洪宇,曾嘉怡.何谓·为何·如何:“新时代小先生行动”的三个基本问题[J].教育评论,2022(11):3-13.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34.

[3][9]周洪宇.“生活·实践”教育的要义、意蕴与实施[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3):1-8.

[4]赵婧,温昕.坚守与开拓:四十余年致力于建构“陶行知学”——访陶行知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周洪宇教授[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54-60.

[5]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810/t20181010_350998.html,2018-09-17.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2014-04-08.

[8]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25》[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2019-02-23.

[10]邱燕楠,李政涛.从“在线教学胜任力”到“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J].中国远程教育,2020(7):75-76.

[11]申国昌.新理念、新领域与新范式——周洪宇与教育文化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447.

[12]刘来兵,周洪宇.“生活·实践”教育:内涵、目标与实践路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156-164.

[1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让青春在奉献中焕发绚丽光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综述[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21-05/03/content_5604566.htm,2021-05-03.

[14]周洪宇,胡佳新.知识视域下的实践育人及其意义向度[J].教育研究,2018(8):19-27.

A Study on the Quaternity Cultivation Model of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Practice Theory

Zhao Jing, Wen Xin, Qiu Hai-yang

(School of Literature,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Henan 464000)

Abstract:TheLife·Practice educational theory is an educational theory that has been practiced and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ao Xingzhi's life education.The Quaternity Cultivation Model of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is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Life·Practice education theory.It has implemented the goal of One practice, Three learning into four sectors,such as efficient classroom, group activities, community practice and teaching competitions. It cultivates students' core qualities by virtue of efficient class, displays Integrated training path by relying on group activities, cultivates students' Six Abilities by virtue of community practice, and strengthens teaching competition to realiz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it can foster more normal college talents for the national basic education reform .

Keywords:Life·Practice Educational Theory; Cultivation of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Quaternity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生活·实践”教育视阈下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2021SJGLX442);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2021年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双减”背景下陶行知思想的当代价值(2021-YJS-11)。

作者简介:1.赵婧,女,安徽萧县人,文学博士,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2.温昕,女,山西太原人,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硕士研究生;3.邱海洋,男,河南信阳人,博士,信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

猜你喜欢

四位一体实践生活
漫生活?阅快乐
推进“四位一体”土地制度改革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生活感悟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