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论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转段升级的路径策略

2023-11-26姚则会

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教学能力高校教师信息化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以互联网+、5G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为载体的智慧教育已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智慧教育必然重塑高校传统的教与学流程,带来高等教育教学理念、方法、模式的深刻变革。为此,本研究通过全面了解国内外关于智慧教育研究动态,科学地认识教育信息化1.0和2.0的区别与联系,并以A大学为样本,在调研分析教师信息化素养及智慧教学能力现状基础上,从支撑环境建设、 激励机制营造、分类分层培训、开展成效评测、全面加强协同上提出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转段升级的路径策略,以期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转段升级;路径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2)07-0062-06

一、文献简述

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与学从数字化、网络化正快速向智能化发展。自教育部2018年4月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来,国内理论界关于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的研究进入一个热潮。在中国知网以“教育信息化2.0”作篇关摘检索,时间跨度从2018年1月始至2021年8月止,共获取560条结果,其中又以2019年的研究成果最丰,各类别相关论文共计197篇。不少学者或教育领域实务工作者围绕教育信息化2.0产生的时代背景、行动内容、发展路径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级、不同范围展开论述。如吴旻瑜、武晓菲[1]分析了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客观事实是教育信息化迈向2.0的外因和内因,亦是时代变迁的必然逻辑,与此同时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须高度重视提升师生的“数字胜任力”及 “媒体与信息素养”,促进“终身学习力”的养成。陈琳[2]等从动因、特征方向与本质内涵上剖析了教育信息化的转段升级。转段表现为从“应用驱动”转向“融合创新”,升级则体现在由“器”“术”向“法”“道”、由带动向全面推动、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跃升,转段升级的本质是创新、推动、领跑、智慧,而实现的前提在于全体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与能力,因此,加快建设“引领型、创新型、学习型、专家型”新四型教师,提升智慧时代的教师教学智慧成为历史的必然和当务之急。他和研究团队还在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基础上,从必然性、可行性、理论创新、教育实践的重要性等方面论述了教育信息化在支撑并引领教育现代化中的特殊地位;[3]从“理念与理论、人才与队伍、政策与标准、网络与平台、资源与空间、应用与活动、技术与产业、信息与网络安全等八个方面”赋予教育信息化新的内涵。[4]认为智慧性、智能性、融合性、引领性、人本性、终身性和公平性等,都是新型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5]。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基于这一认识,雷励华[6]等从技术形态、发展重心、发展任務、发展方式、发展目标与发展愿景等方面构建了教育信息化2.0时代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结构模型,提出了基于转化学习理论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模式。

综合上述研究文献,学者们更多关注的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发布以来基于文本政策的解读,并从宏观上对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进行概念界定、意义评价和路径指向,在理论上给予新时代教育信息化以一定的科学指导,但具体到高等教育和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具体实施者的教师,关于他们的实践情况和应对行动相对研究成果较少,因此,笔者拟以此为切入点,采取文献与调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聚焦高等学校教师认识与回应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背景下的真实情况,采取何种措施激励教师乐用善用信息技术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育信息化1.0和2.0的区别与联系

教育信息化的转段升级研究绕不开教育信息化1.0和2.0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只有概念厘清,才能明确前进方向和行动路径。

首先,从语义来源上,教育信息化1.0和2.0是借用信息科学的专业术语,寓意信息技术的版本升级。其次,从时间表象上,十九大之前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教育信息化1.0”;从十九大以后,则进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7]再次,从内涵范围上,教育信息化2.0在基础设施、教学资源、信息化意识、技术能力、发展动力、发展策略、教学支撑作用、技术使用门槛、智能化水平、追求目标等方面均显示出巨大的超越性。见表1。

教育信息化1.0和教育信息化2.0的具体区别则表现为:教育信息化1.0时代支持教育信息化的计算机软硬件、网路带宽、数字化校园环境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教学资源呈现零星式、碎片化、孤立型、分散性、数量少、质量不高;师生教育信息化素养和感知能力薄弱,思想意识呈现自发状态;在技术能力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运用信息化教与学的能力均处于初级阶段。教师在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的动机上也是由学校“要我发展”式外在压力驱动;发展策略则是先在部分地区、部分学校试点,由点及面逐步展开。因为1.0时代受限于技术和资金,所谓信息化教学主要是静态网页+少量资源+部分数据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浅度结合,教学辅助作用不明显,且需要专业化技术团队参与运维,使用技术门槛高;网页呈现形态模式化程序化,多手工调整,耗时长,不易更新,智能化水平低。基于以上原因,教育信息化1.0的发展目标定位在以奠基性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主。

教育信息化2.0则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云存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XR(扩展现实)/MR(混合现实)、“互联网+”等现代科技发展成果紧密相融,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渐趋完善。教学资源也是海量式、系统性、联结型、常态化,且优质资源呈爆炸式增长。师生教育信息化素养和感知能力均比较强,思想意识迈向自觉状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运用信息化教与学的能力已处于更高层级阶段。对信息化的追求变成“我要发展”的内驱力,发展策略亦由试点变为更加自信地面向国内外全面开放,展示中国智慧、中国特色,提出中国方案。[8]对教学的支撑度因为通过海量资源网站+智慧教学应用程序+智能手机+大数据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提质增效作用明显。各类教学工具及网络平台操作简单易用,对师生而言技术使用门槛低,而且教师能够充分结合课堂教学实际需求,通过个人终端系统性一体化实现从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各要素的掌控,智能化水平高,从而教师采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教学的积极性得到大大提高。正因为得益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教育信息化2.0的发展目标追求的是智能化、个性化、现代化,服务终身化和社会化学习需求,它以“体验”为依归、以“数据”为基础、以“联接”为要义、以“开放”为策略、以“智能”为目标,总体是更加开放、更加适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教育。[9]

当然,教育信息化1.0和教育信息化2.0的区别是相对的,二者是一种继承、融合、创新、发展的关系。没有教育信息化1.0时期的建设与技术积累就没有向2.0版本转段升级的基础,而如果没有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目标引领,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梦想就失去方向。只有客观辩证地把握好两者关系,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真正让信息技术变成教育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教师信息化素养及智慧教学能力现状调查

(一)问卷设计及样本选择

为客观了解教师信息素养及应用能力,笔者在A大学按 30岁以下、 30—45岁、46—55岁为年龄段采用在线问卷方式进行了调研。在问卷设计上,按照教育信息化的认知→教育技术应用的意愿→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实际应用率的逻辑架构,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法,以5、4、3、2、1赋值代表“完全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个选项,百分比越大表明对选项的观点认同度越高。为增加问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课题组将受访对象在学科上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公共基础课三个类别,每类别均衡发放50人,回收450份,回收率100%。得出的数据见表2。

(二)结果和结论

数据经过线性回归分析,比较直观地推导出下面三个主要的结果或结论。

1.教育信息化总体素养较高但仍有认识误区

平均76%的受访者认识到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开展智慧教学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受访教师中平均88%的人可以利用搜索引擎、资源库等搜集和下载教学资源用于教学。但也有12%的教师对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教育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不太了解,智慧教学的具体内涵及能力要求认识不深。尤其是46—55岁年龄段的教师群体中高达65%的教师不能依据教学需求,选择和熟练使用各类信息化教学设备,无法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简单的计算机教学软件、硬件、智能教学工具等信息化教学技术运用问题。此年龄段有71%的教师完全不会依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制作与开发教学资源,不能建设基本的支持信息技术教学的信息化教学环境,难以设计符合学习者特征的信息化教学活动等。

2.不同群体和个体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差异明显

调查发现,不同群体和个体教育信息化水平差异明显,其中公共基础、社会科学两大类型任课教师信息化应用面更广。公共基础课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军事理论等属于量大面广的课程,班级教学如果不借助智慧教学工具很难高效管理班级活动,吸引学生关注。而通过新型智慧工具的恰当使用,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科学类则因为学科强调步骤演示,更倾向于通过传统板书将原理和定理抽丝剥茧,环环推导验证,因而在现代教育技术工具的运用方面相对需求少,范围小。另外撇开学科之间差异,高校教师个体之间也存在信息技术水平及认识上的巨大差异。有的教师特别是30岁以下新入职教师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愿最为强烈,30—45岁中青年骨干教师能积极投入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造,持续关注最新的智慧教学工具载体研究,大胆尝试各类新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勇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而46—55岁区间的部分教师更习惯于传统的讲授形式将学科知识通过课堂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在观念上也比较排斥信息化教学形式。

3.个体积极主动融入并经常性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者不多

在目前高校整体重科研轻教学的背景下,教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低,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方式的更少。一堂信息量大、学生获益的智慧教学活动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备课过程,需要搜集并整体相关资料,萃取其中精华并转化成教学素材,同时需要在对学情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目标,根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遵循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设计好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选择采取何种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这些要求无疑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因为教学作为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育人育才工程,与相对短平快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相比,其评价衡量的指标难以量化,尤其是在关乎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的技术职务晋升上权重比较低,从而更难以调动教师投身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热情。此外,多数高校教师已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按部就班,改变意味着打破原有格局,短期内需要更大付出,同样在现有激励制度供给下,教师从理性经济人出发宁愿选择因循守旧。

四、A大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转段升级的路径策略

高校改革,改到难处是教学,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10]在信息化教学转段升级上尤其如是。因为教师是一切教育方针教育政策的最终贯彻者,而信息技术转段升级必然打破传统课堂教学范式,需要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从而带来一线教师短期的“阵痛”。如何激发教师理性認清形势,积极接纳新生事物,A大学通过体制机制设计,从支撑环境建设、 激励机制营造、分类分层培训、开展成效评测、全面加强协同上形成了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转段升级的清晰路径,如图1所示。

(一)以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为基础,包括硬件和各类应用软件建设,从平台上为教师投入信息化教学创造前提条件

在硬件上,首先建成高清多媒体教学网络环境和16间支持开展智慧教学的各类智慧教室,其中依托超星“一平三端”的多功能智慧教学活动室,融教学培训、微格训练、教学研讨于一体,是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模拟融通全校信息化教学设施的重要训练基地。其次提升云计算数据中心对外提供服务的能力,增加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网络信息中心全力保障系统稳定可靠运行。再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建设必要的教学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XR(扩展现实)沉浸式体验区或仿真实验室以替代实体成本高昂或风险巨大或现实无法模拟的实践训练,诸如历史场景、军事竞技、航空航天、海洋环保、极限运动、自然灾害逃生教育,通过AR/VR/MR/XR人机交互制造的视觉和动觉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比单纯的语言讲解或图片展示更能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

在软件上,一方面自建大容量、超带宽、安全、冗余可靠的高水平网络平台,支撑基于在线的校本教学活动开展;另一方面加强与校外优质教育资源库对接,让师生有更多的选课建课权。同时注意加强平台与平台之间数据联通共享,将1.0时代松散耦合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基于系统工程思想和融合创新应用原则,重新整合形成体系完整、主次分明、路径清晰的良好网络化教学支撑环境。从体制机制上破除各自为政、分散建设的“信息孤岛”现象,形成统一门户并一键通行,为教师积极采用信息化教学创造基本条件。

(二)以体制机制建设为引擎,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与激励措施设计紧密结合,从制度上激发教师积极投身到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行动中

目前全国高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均逐步升级完善,各类智慧工具也层出不穷,但如何激发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大潮中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显然离不开体制机制的激励。教师职业虽然强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推崇“牺牲自我,成就学生”的高尚品德,但教师也是社会人,也有生存与发展的需求。生存需求意味著衣食住行、安全感及社会交往等侧重于物质性的保障得到满足,发展需求则希望在前者基础上能够得到他人尊重并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基于人本主义的理论,A大学在调动教师接纳并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方面,以激励机制建设为引擎,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做好制度设计。一是成果认定。从教师关注度最高的职称晋升和岗位职责入手,将教师参加各类信息化教学评比竞赛获奖成果列入其中,等同科研成果;二是项目驱动。学校在教改立项上设立信息化专项,资助教师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做好课程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三是加大奖励力度。每年度统计并评比信息化教学优秀教师给予物质与奖金奖励,让老师的信息化建设成果得到直接的经济回报;四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一方面宣传信息化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另一方面宣传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实施举措,特别是将典型人物选树好,在全校开展宣讲或组织教学观摩,让所有教师感受到基于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智慧教学的必然性、必要性及成就感。

(三)以分类发展为重点,将培训对象细化为新进、青年、中年,职前和在职教师等类型,实施精准培训和个性化发展

首先是加大培训要求。将培训时数作为教师岗位职责与晋级晋职的必备条件,根据岗位职级不同,设定不同时数。同时,职能部门设计年度培训方案和培训内容、包括从理念到实际操作、从宏观到微观、从入门到高阶等系列菜单式培训项目供教师自主选择。

其次是理清培训主次。新入职教师教学经验欠缺,但热情高,接受新生事物快;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经验相对成熟,对信息化的认知与运用更趋理性和成熟,易于和乐于借助信息化教学工具深入拓展教学技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调查也反映出一部分老教师同样希望跟上时代发展,在传统教学中尝试应用信息技术以体验师者的成就感。而“有丰富教育经验和内涵的老教师,他们一旦掌握了技术,与过去的教育教学经验相结合,就会迸发出新的能量。”[11]因此,A大学在实践中形成了“牢牢抓住一批(新入职教师),引领提升一批(青年骨干教师),逐步向外扩展大批(全体教师)”的分类培训思路,从点到面,由浅入深,有的放矢,逐层推进,重在实效。

最后创新培训形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解决教师在培训过程客观存在的工学矛盾。在信息化高度发达和持续预防新冠肺炎后疫情时代背景下,A大学尤其注重发挥在线培训不受时空限制和避开人员大规模聚集的优势。在线培训让培训对象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通过各类智慧教学工具载体的接触,也间接提升了 参训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四)以成效评测为依据,建立明晰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考评标准,形成一个基于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有信度和效度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事实证明信息化教学与现代科技发展相似,在现实中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对教学而言,只有信息技术娴熟、学情掌握透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理解到位、责任心强的教师能较好地借助技术力量倍增教学绩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反之则可能使教师过度依赖在线资源和学生自我学习,整个教学组织和学生学习呈现无序状态,导致教学过程的低效或失效。正因如此,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A大学邀集学科教学专家和教育技术专家,从理想性与现实性相契合的角度对信息化教学的标准提出指导性意见,在此基础上再由学院安排基层教研室根据课程属性,结合各院的信息化教学设施和师资情况集中进行备课,以统一标准,节省人力物力。

基于教育的特殊性、复杂性,教育既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认知发展、人格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更要在懂得总体发展规律基础上,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并学会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善于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对症下药。因此,在评价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的成效时,A大学将近期目标与长远影响结合,构建了一套适合国情、校情的综合评价模型。如图2所示。

A大学一方面看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教学手段与教学工具的使用比重,考查容易量化的诸如投票/问卷、抢答、选人、作业/测验、任务、直播、互评分、讨论回帖等参与性活跃度指标,另一方面更检测学生深度思考习惯的养成,以成果为导向,将过程考查与结果考查、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据此再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绩效作出科学合理的认定,这样更有利于信息化教学在学校顺利实现转段升级并行稳致远。

(五)以部门行业协同为保障,联合全校师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相关责任单位,合力推动全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转段升级

教育信息化虽然经过1.0初期的“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后期的“MOOC”“SPOC”等项目式推动,累积了一定数量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名师,但两者目前仍以零星点状形式分布于全国高校中,数量与质量均与国家要求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存在差距。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受当时教育技术发展水平限制,另一方面更深层的原因则是部分高校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存在多部门多头建设,经费分散或重复投入,导致整体建设及使用效益差的乱象。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一所学校甚至地区多部门的联合联动,特别是发展规划、教师培训、组织人事、教务管理、教学技术保障等部门间的大力协同配合,也需要学校与专业从事教育信息化研发的企业之间大力协同,密切配合,才能使信息技术在多维力量支配下由外而内作用于教师,切实将技术转化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胜任力。在此理念指导下,A大学连续在学校的十三五与十四五规划中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写入其中,更将规划所涉单位固化在具体的实施方案上,明确各自职责,分段设定必须完成的目标任务,同时积极与国内实力雄厚的知名公司合作,共同推进校园的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有力推动了全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与智慧教学能力快速转段升级。

五、结语

随着《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和《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建设成果的陆续显现,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目标指引下,特别是经过2020年我国利用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和先进的视频通信技术,实现了居家隔离抗疫与“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双重胜利,进一步证明并加速了信息化转段升级步伐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高校教师只有正确认清信息化发展给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与时俱进,利用信息技术主动求新求变教学模式,才能立足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站稳和站好讲台。

参考文献:[1] 吴旻瑜,武晓菲.教育信息化2.0的时代逻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之一[J].远程教育杂志,2018(4):4-10.

[2] 陈琳,刘雪飞,冯熳,陈丽雯.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动因、特征方向与本质内涵[M].电化教育研究,2018(8):15-20.

[3] 陈琳,陈耀华,毛文秀,张高飞,文燕银.教育信息化何以引领教育现代化?——中国教育信息化25年回眸与展望[J].远程教育杂志,2020(4):56-63.

[4] 陈琳,文燕银,张高飞,毛文秀.教育信息化内涵的时代重赋[J].电化教育研究,2020(8):102-108.

[5] 陈琳,陈耀华.智慧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特征论[J].中国电化教育,2020(7):30-37.

[6] 雷励华,张子石,金义富.教育信息化2.0时代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内涵演变与提升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21(2):40-46.

[7] 雷朝滋.教育信息化:从1.0走向2.0——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走向与思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1):98-103,164.

[8] 胡钦太,张晓梅.教育信息化2.0的内涵解读、思维模式和系统性变革[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6):12-20.

[9]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 html. 2018-6-10.

[10] 教育部高教司.高校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EB/OL].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1/52921/mtbd/202102/t20210224_514644.html. 2021-02-23.

[11] 邢星.教育信息化2.0:深度学习、学校变革、智能治理[M].人民教育,2018:122-123.

Discuss path strategy about the upgrading of information teaching ability of college teachers

——based on practice exploration at H University

Yao Ze-hui

(Anhui University,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Hefei, Anhui, 230601, China)

Abstract:The pace of integrating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education and teaching has been accelerating,Smart education with Internet+, 5G communication, big dat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s the carrier has become a new trend of global education development.Smart education is bound to reshap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 of colleges, and bring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teaching concept, method and mode of higher education. therefor ,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earch dynamics on smart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and connection between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1.0 and 2.0 scientifically,and H university was used as a sample,on the basis of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intelligent teaching ability,the information teaching ability of college teachers is proposed from supporting environmental, incentive mechanism,classification and hierarchical training, effect evaluation, and strengthening coordination.

Keywords:university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ability; transfer segment upgrade; path strategy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教师教学发展联盟2020年度资助项目“智慧教育与抗疫双驱动下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转段升级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姚则会,男,安徽肥西人,硕士,安徽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高校教师与学生发展.

猜你喜欢

教学能力高校教师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SPOC背景下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
MOOC环境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与途径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