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优化非营利组织资金运作管理路径的思考
2023-11-26韩振菲
韩振菲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财会服务中心;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政府职能不断转变,我国非营利组织呈快速增长、稳步发展态势,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公益慈善、扶贫济困、乡村振兴等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22)》数据显示,截至2021 年年底,我国社会组织总量为901 870 个,比2020 年增加了7 708 个。良好的资金运作体系是保障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基础,但目前中国非营利组织的资金运作管理较为滞后,低于整体发展水平,成为制约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研究非营利组织资金运作管理尤为重要。随着数字经济飞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创新应用,“互联网+”公益蓬勃发展,非营利组织资金运作管理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应结合新时代“互联网+”背景,优化非营利组织资金运作管理路径,解决资金瓶颈问题,提升非营利组织财会监督能力,增强社会公信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非营利组织资金运作环节分析
非营利组织区别于企业的特质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且聚焦于社会公众关注的领域。非营利组织也需要产生必要的收益以支持其开展活动,但收入和支出都是有一定限制条件的。非营利组织资金运作环节主要由资金的筹集、资金的应用、资金的监控三部分组成。
(一)资金的筹集
非营利组织资金的筹集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非营利组织自创收入形成的内部资金,即非营利组织通过直接提供产品、劳务的所得或通过投资获得投资收益等收入。根据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第五十八条规定:非营利组织收入按其资金来源分为捐赠收入、会费收入、提供服务收入、政府补助收入、投资收益、商品销售收入等主要业务活动收入和其他收入。二者相比,后者的范围更广泛、更为全面。政府资助是国内国外常见的非政府组织资金组成部分,既有直接的资金投入,又有专项扶持,同时还出台相应政策优惠鼓励、支出和引导企业与社会公众的爱心捐赠,在大力宣传下,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为非营利组织提供了健康的成长环境。会费收入在我国非营利组织收入中占比较大,反之提供服务收入、商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较小,侧面反映出自立性有所欠缺,组织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升。投资收益也是非营利组织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些年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的背景下,金融风险加剧了非营利组织取得、兑付投资收益的不稳定性。另一部分是通过负债融资等筹集的外部资金,如银行贷款等,出于安全性考虑,只有少数非营利组织进行负债筹资。
资本是非营利组织的血脉,从创立、生存到发展,都必须不断地筹资[1]。互联网时代,非营利组织资金筹集方式有了更多选择,既有利用互联网公开募集资金,也有尝试股权转让等非传统捐赠方式,故应不断优化资金筹集管理,选用合法有效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合理分配各种资金并保证各形态资金的适宜占有程度。
(二)资金的应用
非营利组织资金的应用是指,非营利组织为其自身生存、发展、开展业务活动以实现使命而发生的资金耗费。与企业不同,非营利组织资金的应用更注重社会效益。资金应用一般按照用途分为项目业务成本与管理费用,应科学规划各项目支出,监督资金流向与达成效果,合理控制管理费用占总支出的比重,确保最大限度实现社会效益。
(三)资金的监督
资金监督是影响非营利组织资金运作的重要因素,“胡曼莉事件”“郭美美事件”等贪污、挪用善款的问题发生,暴露出我国非营利组织资金监督的短板。资金的监督分为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两方面,内部监督包括组织内部财务、审计部门监管和内部监事机构的监督等,外部监督包括独立第三方机构审计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等[2]。多数非营利组织从架构上会有监事或成立监事会,在资金募集、管理、使用、增值等重大事项决策时发挥监督作用。但根据民政部调查,很多监事会或监事的意见未能充分表达出来,在决策中仅仅表示同意或不同意,未能反馈建设性意见,作用发挥效果不足。非营利组织内部财务、审计部门的日常自查、专项检查跟第三方审计机构的年度审计可能会受制于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管理层、审计购买服务等因素,影响审计监督效果。社会监督往往通过对外公开财务预算和定期的财务报告,使社会公众能看到资金的筹集与流向,保持组织财务透明度。
我国非营利组织资金运作与管理的规范性、透明度的不足,是阻碍社会公众参与公益事业的原因之一,也是面临财物不足的原因之一。“互联网+”为政府监督、社会监督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也成为倒逼非营利组织提升财务透明度的重要因素。
三、非营利组织资金运行现状
纵观我国非营利组织资金运作方面的发展与演变历程,可以看到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资金运行管理方面,从资金的筹集、使用到监管、效果评价的各环节都存在需要改进之处。下面从外部环境、组织运行、监督机制方面分析非营利组织资金运行不足之处。
(一)外部环境需要完善
一是法律法规制度仍需完善。近些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公益慈善组织在第三次分配中的重要作用,相继出台或修订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为提高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透明度和维护利益主体权益提供了制度保障。但目前仍存在法律内容条款粗略、奖惩机制不明晰、实操性有待提升等问题,给现实执行带来一定阻碍,容易出现钻漏洞的现象。二是社会公众慈善意识与行动存在差距。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公众慈善意识蓬勃发展,主要体现在对参加公益活动的目的、动机有了比较理性的认识;对慈善事业制度建设表现出更高程度的关注。但社会公众慈善意识与慈善行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多数慈善行为依托官方或半官方的引导,这种“被要求”的行动不能保持日常化、持久化。究其原因,是公众对组织透明度、监督等方面颇有微词,缺乏信任,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慈善意识。
(二)运行困境需要突破
一是融资结构不合理,自创收入比例低。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捐款,其他类型收入占比较低,难以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二是缺乏资金运作能力,闲置资金运用效率低。非营利组织从资金募集到资金使用存在时间差,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差进行适当投资,实现保值增值。但从实际效果来看,非营利组织进行投资增值较少,投资收益占融资总量的比重低。主要考虑资金最终去向为公益活动,对资金安全性要求较高,更偏好收益固定、风险低的产品;组织缺乏专业人才,投资能力受限。三是新的融资方式未得到充分利用。“互联网+非营利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巨大潜力未充分挖掘,部分非营利组织受自身条件限制,无法在互联网渠道公开募集资金。
(三)监督机制需要健全
一是缺乏对非营利组织运营过程的监督。政府部门在非营利组织登记管理上有明确的规定并执行,但在运营过程中缺少相应的监管[3]。如《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公募基金会组织募捐,应当向社会公布募得资金后拟开展的公益活动和资金的详细使用计划。然而在现实中少有基金会可以做到这点。资金提供者与服务对象既是非营利组织资金运营的利益相关方,也是外部监督主体,就资金提供者而言,小额度的捐助缺乏监督动力,就服务对象而言,有部分是弱势群体,一定程度上存在信息不对称,利益诉求与权益维护缺乏渠道,难以进行有效监督。对非营利组织的双重管理机制有时会弱化业务监督。二是非营利组织自律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一方面是我国尚未形成权威的行业自律机制,难以获得真实有效的评价、监督信息;另一方面是机构内部治理机制存在问题,部分组织财务管理不完善,对预算管理重视程度不高,预算编制业务部门参与度低,缺乏相应的内控制度等。
四、非营利组织资金运行管理路径优化建议
在互联网时代公益背景下,关注到非营利组织资金运作的各关键环节,但其管理和运作尚存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发展。针对资金运行主要问题,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政策支持固然重要,非营利组织也要积极发展自身,从开拓多元化筹资渠道、健全财务管理机制、完善内部监督评估机制等方面发力。
(一)开拓多元化筹资渠道
一是市场化运作增加自创收入。非营利组织应吸收学习市场运作经验,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搭配不同的投资标的构建多元化的投资组合,分散降低金融风险,实行资金保值增值。建立面向社会的多元化筹资网络,在拓展自创收入时,充分分析目标市场、了解受众对公共产品或服务的需求,设计高质量的服务项目,不断优化升级,提升对筹资对象的吸引力,使其自愿“买单”。同时通过服务项目挖掘潜在的筹资领域。二是加强与企业、国际公益组织的交流与合作[4]。企业捐赠在社会捐赠中占比较高,是非营利组织可以争取的重要筹资渠道。非营利组织应牢牢把握机会寻求合适路径,有策略地与企业开展合作,通过业务合作、项目合作等方式走好双赢之路,但也应注意合作企业的行业口碑、综合组织以及是否与非营利组织宗旨相契合。我国大部分非营利组织缺乏与海外公益组织等机构的联系与交流,因此应积极争取海外各类主体的援助,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国际援助模式,学习吸收优秀管理经验。三是探索“互联网+公益”模式。非营利组织应提升运用互联网工具获取和传播公益信息的能力,有效把握行业信息,积极实践互联网公益创新方式,打造符合时下慈善文化的优质公益项目品牌,提升项目宣传质量与信息交流效率,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5]。
(二)健全财务管理机制
一是重视全面预算管理。通过资金的预算管理,合理安排非营利组织一定时期内的资金运动,应增强组织全体成员全面预算管理意识,科学规范编制预算,各部门细化项目预算,形成合理预算指标,强化预算管理执行进度,并完善绩效考核体系,进而促进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安排合理支出结构。两个百分比的要求对组织有效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合理的支出结构则是要求在组织效率与资金的稳定性之间寻求较为平衡的状态。三是构建风险防范体系。成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构,对筹资、投资、资金使用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并加以防范,根据组织自身管理理念、投资政策、风险偏好、成本费用等多种因素理性筹资和投资,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要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前期论证,最大限度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研判,采取多项措施严格防范风险,确保资金安全。应在投资政策制定、投资产品筛选等环节适当增加投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士进行指导,或选择专业的投资咨询公司等进行合作,完成多元化投资组合,实现资金保值增值。四是做好财务分析与评价工作。非营利组合应重视财务分析工作,可以借鉴企业资金管理的方法,对组织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财务状况、效益情况等进行分析与评价,及时发现问题,查明出现问题的主客观原因,为未来的资金运行提供经验,从而保证组织有计划运行。
(三)完善内部监督评估机制
一是非营利组织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与评估制度,充分发挥决策机制、内部监督机制作用,规范完善资金运作管理制度,资金支出、项目运行要严格遵循办法规定,强化资金、项目的审核标准与力度,从决策到执行、评价、披露做到全流程监督。二是提升信息公开的效率与质量,利用互联网丰富信息披露的渠道,定期向社会公众提供项目进展与财务报告等信息,做到公开透明,充分接受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的监督,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对网络负面舆情及时回应并做好有效改进,不断提升公众信任水平。三是加大宣传交流力度。要对组织的好经验、好做法利用传统纸媒、网络互联等渠道积极宣传,形成良好社会效应。要与行业内头部非营利组织多交流学习,吸收借鉴优秀经验,不断提升自身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