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初中语文课程提质减负教育研究

2023-11-26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教育教学研究室

新教育 2023年29期
关键词:提质民族初中语文

□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教育教学研究室 陈 健

民族地区初中语文课程提质减负教育研究的主要背景是基于当前教育改革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需求。民族地区的初中生由于自身文化背景和地域差异,面临着语文学习的独特困境。一方面,他们需要学习掌握自己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维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他们也要面对国家通用的标准化教学内容和考试要求。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特点,学生在学习语文时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如何在保证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减轻学业负担,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民族地区初中语文课程提质减负的重要意义

民族地区初中语文课程提质减负的重要意义在于全面提升民族地区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首先,通过提质减负,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减轻他们的学业压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其次,提质减负能够更好地适应民族地区的特殊教育环境和学生的文化背景,注重培养学生对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他们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方面的能力提升。再次,通过提质减负,能够更有效地将语文教学与学科整合,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的学习框架和思维方式,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民族地区初中语文课程提质减负还能够促进教育公平和地方发展,帮助民族地区学生实现更好的教育资源分配和发展机会,推动民族地区整体的教育水平提高。因此,民族地区初中语文课程提质减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二、阿克塞县中小学教育力量发展现状

全县现有中学、小学、幼儿园各1 所,在校在园学生(幼儿)1930 人,其中:县中学共有学生681人(含敦煌中学高中异地办学315 人),少数民族学生253 人,占县中学学生总数的37.15%;县小学共有学生768 人,少数民族学生377 人,占县小学学生总数的49.09%;县幼儿园共有幼儿481 人,少数民族学生230 人,占学生总数的47.82%。全县在编教职工178 人,有专任教师165 人,其中县中学专任教师54 人(少数民族10 人),县小学专任教师65 人(少数民族13人),县幼儿园46人(少数民族20人);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均达100%;95%以上的教师普通话水平达到国家语委规定的二级乙等以上标准。教师专业职称中级以上144 人,占专业技术职称教师总数的83.72%,其中:正高级教师6人,副高级教师73 人,中级65 人。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69 人,市级领军人才1 人,县级领军人才5 人、市级名教师1 人。全县现有校外培训机构7 家(均为非学科类),从业人员10 人。

三、民族地区初中语文课程提质减负教育工作原则

民族地区初中语文课程提质减负教育工作的主要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化发展和多元化评价。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和学习风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注重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同时,要将语文教学与学科整合,并重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性的学科认知。最后,要注重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思维,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这些原则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建起民族地区初中语文课程提质减负教育工作的基本框架。

四、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课程存在的短板问题

首先,民族文化传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外部文化的冲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变革,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当前的初中语文课程缺乏民族文化传承元素的有机融入,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程度不高,导致民族文化传承出现断层的现象。其次,民族语言文字的延续和传承问题亟待关注。在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学生的母语并不是普通话,但当前初中语文课程主要以普通话为基础进行教学。这给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语文带来一定的难度,且难以真正使他们用得熟练、践行于生活之中。此外,由于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民族地区的民情习俗和情感认知出现下降的趋势。语文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情感认知、民族情感的意义重大,但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课程重视度不高,缺乏对民族民情习俗的深入介绍和理解,学生对自己民族情感的认知程度不深、不全面。

五、民族地区初中语文课程提质减负设计策略

1.学生整体混合编班,推动双语班级设计

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师在推动课程提质减负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推动学生整体混合编班和双语(汉语、哈萨克语)班级教学设计来实现教育目标。首先,教师可以积极倡导学生整体混合编班,通过混合编班的方式将不同民族、不同语言背景的学生放在同一班级中。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包容心态和团队合作精神。其次,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双语(汉语、哈萨克语)班级教学。在汉语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语言需求和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在保留自身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基础上,也要适度开设哈萨克语教学,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自己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知识,促进自身民族特色的发展。教师还应当注重与学科教师的合作,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机结合,实现学科整合。

2.实施汉语授课模式,开设公共哈语课程

民族地区语文教师在推动提质减负的过程中,可以实施汉语授课模式的同时,开设公共哈语课程。首先,教师可以将汉语作为主要的授课语言,注重培养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合适的阅读材料、设置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和语言应用水平。其次,教师可以开设公共哈语课程,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自己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在哈语课程中,教师要注重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民族传统、习俗和民情民俗。通过汉语授课模式和公共哈语课程的双向开展,可以既满足学生学习汉语的需求,又保护和传承自己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3.精心选择教材内容,关注分层内容设计

在提质减负教育理念下,民族地区语文教师应该精心选择教材内容,并关注分层内容设计。首先,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选择适合他们的教材。对于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教材内容应该注重反映他们的民族文化、语言和习俗,提供符合他们生活实际的情境和案例。其次,教师应该关注分层内容设计,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兴趣特点,将教材内容进行分层设置。对于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简化版本的教材或者更加容易理解的课文和阅读材料,帮助他们逐步提升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对于学习过程较为顺利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挑战性较强的教材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此外,教师还应注意开展个别辅导,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材料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比如,初中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内容时,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成效,落实提质减负教育理念,可以设计分层教学内容:首先,教师简要介绍抗美援朝战争和志愿军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兴趣。然后,教师朗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学生跟读理解。学生阅读文章后,回答一些基础问题并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志愿军中的英模和英雄人物,如邱少云、黄继光等,在战斗中展现出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探究志愿军中的可爱人物,以及他们的可爱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并对我们有何启示。接下来,教师讲解如何写一篇有关志愿军优秀人物的文章,学生撰写一篇表达对他们敬意和赞美的文章,并与同学互相交流、修改与提出建议。最后,学生在班级或整个学校展示他们的文章,分享志愿军英雄人物的形象和影响。最后,学生讨论关于志愿军和英雄主义的问题,思考志愿军值得尊敬和敬仰的原因,以及他们的精神对当代中国和个人有何启示。通过以上的分层教学设计,可以全面促进学生理解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深入了解抗美援朝战争和志愿军,培养学生情感和价值观,提升写作能力,同时也推动学生拓展阅读和思考能力。

4.创设趣味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趣味文化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提质减负教育理念。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各类比赛和竞赛,如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写作比赛等,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语文才华和创造力。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还能提高他们对语言表达的需求和认识。其次,教师可以结合文学作品和民族特色,开展一些特色文化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去当地美术馆参观民族艺术作品,或者在学校内举办诗歌朗诵会,通过参与亲身体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

比如在实际的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选取著名的哈萨克民族传统故事,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故事进行表演。可以鼓励学生在表演中运用身体语言和音乐元素,展现哈萨克民族的独特文化特色。同时也可以设计语文知识相关的文字游戏,如填字游戏、成语接龙等。游戏内容涵盖词汇、阅读理解、写作技巧等方面的题目,以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选择或自己创作一首哈萨克族风格的诗歌,并进行朗诵。可以要求学生在诗歌中表达对祖国、家乡、亲人等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哈萨克民族文化的自豪和热爱。或者设计一个有趣的语文知识竞赛,通过多种形式的题目,如选择题、填空题和判断题等,考察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奖励制度可以设置为个人和小组两个层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合作。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趣味性活动,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并了解哈萨克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5.设计拓展补充内容,丰富拓宽学生视野

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拓展补充内容来丰富学生的视野,落实提质减负的教育理念。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宽阅读范围,选择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优秀文学作品或者经典名著,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扩展他们的阅读视野。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当代文学作品和社会热点话题,组织讨论会或写作交流,激发学生对时事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线上文学论坛或写作比赛,运用视频制作技术创作微电影或微视频,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文表达能力,拓宽学习的视野。

6.重构课程评价标准,关注动态学习过程

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重构课程评价标准,关注学生的动态学习过程,来落实提质减负的教育理念。首先,教师可以从传统的考试形式转向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可以采用观察记录、口头表达、课堂互动、学习记录册等方式对学生的参与度、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进行全面评价。这样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其次,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的评价任务,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项目制作。例如,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度研究,并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进行展示和评价。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改进。

六、结语

综上,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拓宽学生视野、拓展补充内容以及重构课程评价标准等方式来落实提质减负教育的理念。这些举措旨在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养和动态学习能力。同时,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又关注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只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课程提质减负的目标,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受益,为更好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提质民族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我们的民族
提质和增量之间的“辩证”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为城市提质而歌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调解提质升级见成效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