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求均衡的新解释及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2023-11-25李大雨

财政科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宏观调控冲动经济学

李大雨 薛 敏

内容提要:西方主流经济学存在微观与宏观不衔接的问题。本文对供求价格机制进行了新的分析,在供求价格运动中区分了有效供求与无效供求,同时考虑了供求与价格在相互决定关系中的时间阶段差异,得出结论:供求价格机制不会使供给、需求和价格回到原出发点,西方学者在微观领域设想的以静止稳态为特征的均衡无法实现,市场自发调节并不能使经济运行时时处于稳定均衡。进一步的原因分析表明,不稳定性、非均衡性正是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宏观调控对稳定均衡的追求应当遵循适度性原则。本文从供求价格运动这一经济运行基本机制角度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学提供微观基础,相应提出政策建议。

西方主流经济学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综合,二者在一些领域存在不衔接问题。单个商品市场均衡理论是经济学的基础,属于微观经济学范畴,但它对供求价格机制的基本理解却关系到对宏观经济运行稳定性和宏观调控必要性的根本判断: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是熨平经济波动,实现经济稳定目标,如果市场机制通过供给、需求、价格的自发调节完全能够获得经济平稳运行,那么宏观调控的经济稳定目标就没有存在必要了。西方主流经济学在微观领域认为,市场自发调节能使供给、需求和价格自动回到原出发点,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情况下,供给、需求和价格能够处于相对静止的、供求双方都满意的稳定状态,之所以能够处于这种静止状态,是由于供给与需求的力量相互制约、相互抵消,称这种均势的静止的稳定即“均衡”;然而在宏观领域,“大危机”发生后,凯恩斯主义占据主流地位,主张使用财政货币政策调控经济运行。如此,微观经济学不足以为宏观经济学中关于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必要性提供支持。

一、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微观市场均衡理论及存在的问题

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1)供给和需求决定价格,某商品的价格由该商品的市场供应量与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之力量对比所决定,供过于求则价格低,供不应求则价格高,供求平衡则价格合理,P*=f(S,D)。(2)供给和需求是价格的函数,由价格决定,生产者对商品的供应量取决于市场价格,价格高则多生产,价格低则少生产,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也取决于价格,价格高则需求量小,价格低则需求量大(见图1),S=S(P),D=D(P)。(3)供求价格机制作用的结果,将会使供给、需求、价格相互形成均势,停留在不再变动、平衡静止的稳定状态,即均衡状态。即:假如价格和数量没有处在P*和Q*的位置上,例如在P1和Q1位置,则价格的分歧、供求量的分歧的力量,将使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发生运动,最终,价格和供求数量自动重新回到P*Q*的均衡位置上(见图2)。

图1 主流经济学供求与价格关系

图2 主流经济学供求与价格的调整

均衡一词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从物理学引入经济学,用于类比经济中相互对立的力量特别是供给和需求相互牵制、力量相互抵消,达成如同物理学的相对静止的稳定状态。西方主流微观经济学市场自发调节实现供求均衡的理论,难以较好解释宏观经济运行波动现象,不能为占据主流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关于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政策主张提供支持。西方经济学一直进行探索,如提出蛛网模型等,但仍未能完全解决这一问题。

二、供求价格机制分析

(一)供给、需求与价格运动过程

不同于西方主流经济学上述模型,本文描述供给、需求与价格的运动过程如下:

首先,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决定价格。有效需求,就是有货币购买力的需求。有效供给,本文定义为适应市场需求、适销对路、能够对冲有效需求的供给。与有效供给相对应的是无效供给,本文定义无效供给为虽然提供给市场,但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品和服务,无效供给不具有对冲有效需求的能力。无效供给是经济社会中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由于社会分工、社会化大生产,商品能否销售,提供到市场的供给究竟是有效供给还是无效供给,还要经历市场的检验,完成“惊险的一跃”。因此,不能把供给全部等同于有效供给,只有有效供给才能参与价格决定,无效供给无法参与价格决定。在区分供给、需求的有效性与无效性基础上,用DE 代表有效需求,SE 代表有效供给,将供求决定价格理论调整修订为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决定价格(见图3)。

图3 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决定价格

图3 中,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决定当期价格和交易量。P0Q0为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相互作用形成的供求一致点;P0为本轮价格,由有效供给SE 和有效需求DE 决定;Q0为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达成一致的交易量。

其次,价格引导新的(下一期)供给和需求。在这一阶段,价格引导的是全部供给和全部需求,与第一环节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决定价格中的有效供给、有效需求是不同的。全部供求包含有效供求,二者在量上不等,在质上不同。

式中,St+1是下一期供给,Dt+1是下一期需求,价格引导而出的是全部供给和全部需求,不是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这是因为,厂商认为当前价格有盈利空间,于是组织下期生产供给,至于能否成为有效供给还将取决于该供给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因此价格引导的是厂商的全部供给而不仅仅是有效供给;同理,个人和家庭认为当前价格有吸引力,引起了购买欲望,至于能否成为有效需求还要匹配货币购买力,因此价格引导的是全部需求而不仅仅是有效需求。

再次,供给和需求分解为有效与无效部分,形成新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在这一阶段,由价格引导产生的需求中,有货币购买力的需求成为有效需求,无货币购买力的需求成为无效需求;供给中,适应市场需求的部分形成有效供给,不适应市场需求的部分成为无效供给。

其中:PPt+1为t+1 期的购买力,有效需求可理解为需求与购买力的交集;有效供给是符合市场需求的供给,可理解为供给与有效需求的交集。

最后,形成周而复始的运动。供求价格机制是一个连续的运动,是在形式上循环、但在内容上不同的过程(见图4)。在这个看似重复的运动过程中,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决定价格,价格引导出新的不同于此前有效供求的全部供求,进而,不能适应市场的部分被淘汰成为无效供求,剩余的有效供求进入下一阶段决定着新的价格。

图4 供求价格机制的作用过程

(二)结论:供给、需求与价格运动并无回到原均衡点的必然性,静止稳态的均衡不存在

当全部供给、全部需求中的一部分转化为新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后,虽然我们仍有可能在新的有效供给与价格之间、新的有效需求与价格之间建立函数关系,但是由于整个过程中发生了价格引导全部供求、全部供求再分解转化为无效供求、有效供求的变化,新的有效供给与价格的关系、新的有效需求与价格的关系必然与此过程之前有效供求与价格的关系发生改变,即t+1 期SE 与P、DE 与P 的函数关系较t 期会发生改变。这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不同,主流经济学始终有D=D(P),S=S(P),D 与P、S 与P 之间的映射关系不变。由于主流经济学模型的D 与P、S 与P 的映射固定不变,在供求与价格循环决定的关系中,D、S、P 各变量在数值上向起点回归,在理论上易于得出它们趋于静止稳态的结论;而本文对供求价格运动的上述分析及建立的模型中,DE 与P、SE 与P 映射持续改变,因此DE、SE、P 各变量的均衡不能回到原出发点。

设(X,τ)是一个由供给量和需求量组成的拓扑空间,(Y,τ′)是由价格组成的拓扑空间。SE 为有效供给,DE 为有效需求;US 为无效供给,UD 为无效需求;S 为包括有效供给和无效供给在内的全部供给,D 为包括有效需求和无效需求在内的全部需求。se0de0为属于定义域Χ 的初始原像,f0为初始映射,p0为属于值域Y 的初始像。如图5 所示,在定义域中,se0de0作为原像,通过映射f0形成位于值域的像p0;此后,p0并不沿着逆映射f0-1以反函数回到原像se0de0,而是通过新的映射f1引导全部供给和需求,形成新的像s1d1;而后s1d1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无效供求us ud,另一部分为有效供求se1de1,成为新一轮供求价格运动中的原像,并通过新的映射f2形成新的像p1。由于映射改变,不满足不动点定理的条件,因此不存在回归原均衡点的必然性。

图5 供求与价格间的拓扑映射

综上,供求与价格在相互作用中产生了时间阶段和变量的改变,即:供给和需求决定价格,与价格引导供给和需求,是时间上有先后顺序的两个不同阶段,而不是同一时点的相互决定过程;决定价格的是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而价格引导的是全部供给和需求,变量发生改变,并非同一对变量。因此,它们的运动并无回到原出发点的必然性,所谓静止稳态意义上的均衡是不存在的。

(三)供给冲动和需求冲动:非静止稳态均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需求不能全部转化为有效需求在于收入的有限性,供给不能全部转化为有效供给在于竞争的残酷性。那么,经过多轮博弈之后,为什么不能形成稳定的有效需求和稳定的有效供给呢?在物理学的力学研究中,的确存在着因相反的力达到势均力敌而使物体处于相对静止的稳定均衡状态。然而经济不同于物理,经济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范畴,决定供给和需求的“力”本身都是在变化的,相应地,变化的供给和变化的需求必然不断达成新的平衡,由变化的供给和变化的需求决定的价格和交易量必然也经常地变化,无法向原均衡点回归而形成相对静止的稳定状态。

供给和需求之所以经常处于活跃变化之中,原因在于供给冲动和需求冲动。本文定义:供给冲动,是指即使在总的市场容量没有改变,市场需求并无增量或增量不大的情况下,一些厂商也必然具有的为追求利润、追求市场占有率而增加产量、创新产品的动机与行为;需求冲动,是指即使在收入没有改变,并无增量或增量不大的情况下,消费者在微观上由于个人生理和心理成长、家庭情况变化等也必然出现的调整改变消费偏好和消费策略、使需求发生变化的动机与行为,表现在宏观上是社会消费结构变化。

供给冲动和需求冲动的动力来源主要有:追求利润,追求创新,竞争压力和动力;人口结构的客观改变,如老龄化、年轻化,社会审美或价值取向的变化,如流行元素改变,追求新奇与变化等。

正是供给冲动和需求冲动,使得即使在市场容量没有变化、消费者收入没有变化,生产技术没有变化,价格没有变化的极端情况下,生产者出于对利润的追逐、对占有更大市场的愿望,消费者出于对新事物的爱好和升级需求的愿望,也会因主动调整自身的供给和需求而使商品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发生改变。

(四)供求与价格的连续运动及长期均衡路径

尽管供给和需求不会回到原出发点,但由于供给是以需求为导向、受需求引导的,价格是调节供求彼此接近的关键因子,供给和需求还会在未来某一时刻出现再次达成均衡的情况。当然这种均衡是暂时性的,不会静止下去,由于供给冲动和需求冲动,它们很快会离开现有的均衡。它们的数量关系在运动中调整发展,不断背离和达成新的均衡。均衡不是静止稳态均衡,而应被定义为由若干均衡点构成的路径(见图6)。

图6 供求动态均衡路径的形成

因此,就某一时点看,均衡是暂时的;从长期看,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形成的路径。当然,本文提出的这种动态均衡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均衡的定义是不同的,本文认为均衡不是静止不动和回归起点的平衡,而是动态调整和发展变化中的平衡,其背后的原因,在于无论供给者还是需求者,满足是相对的,寻求改变是绝对的。

三、相关启示和政策建议

(一)相关启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一是过去不可以改变,未来具有不确定性。西方主流经济学由于没有区分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引导供求是有时间顺序的两个阶段,没有区分有效供求和无效供求,对供求价格机制的理解出现循环论证,并得出静态稳定均衡的结论。事实上,供求价格运动是不断扬弃原有均衡、不断创造新的均衡的动态过程。供求均衡点是不断改变的,下一个均衡点在哪里,要由新的有效供求来决定。二是经济运行的客观状态具有非稳定性。事实上,如果经济变量处于西方主流经济学推崇的均衡,这并不是一件好事。这虽然得到了稳定的效果和目标,但国民经济却将陷入几乎静止的稳定状态。可见,过度追求稳定将以发展停滞为代价,发展与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三是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不对称性。供给冲动和需求冲动推动发展变化,说明在供给和需求这一矛盾体中,必有一方要率先打破原有均衡状态,才能引起新的相互适应,引起运动和发展,因此,发展是原有的平衡不断被打破的过程,打破平衡、供求力量不对称才能引起运动发展,发展的动力正是不对称性。

(二)政策建议

从以上启示可以看出,一方面,宏观调控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供求价格机制并不能自动使经济运行处于人们期待的稳定状态;另一方面,宏观调控不能过于追求经济稳定,因为经济运行的常态就是非均衡的,发展恰恰来自非对称性,过分追求稳定会扼杀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据此,本文提出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优化宏观调控措施的政策建议。

1.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激发市场活力

由于供求价格运动这一基本经济运行机制是不断创造新的均衡点的过程,供给冲动、需求冲动、供求发展的不对称性是经济活力和发展的源泉动力所在,因此对于供求关系周期变化引起的经济波动,如果处于经济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不致形成连锁反应、系统性风险,可以考虑减少干预,以保护市场活力。如果波幅过大,预判将超过社会经济可以承受的范围,且市场并无自发纠正的迹象,则应当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实施宏观调控,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

2.供给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应是适应需求、创造需求的自然发展过程

供给要适应需求。在供给和需求这对矛盾中,需求更具主动性、变革性,产业结构的演进升级最终是由国民收入的增加、需求质量的提升、需求结构的变化所推动的,是一个适应需求变化而自然成长的过程,如果脱离需求升级强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最终只能背离均衡,难以长久。

供给要创造需求。从前文分析可知,即使在需求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竞争压力、对利润和市场占有率的追逐动机也会形成供给冲动。新技术的运用、新设计的推出、新产品的投放,这些供给创新中能够激发消费者潜在需求、帮助潜在需求实现的成功创新,将带动需求的改变和升级,创造出新的、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均衡。

3.需求侧应激发和释放潜力,同时防范流动性风险

大力培育中等收入群体,增强对本国经济的需求支撑。高收入者的部分需求冲动超出了本国的生产技术水平,对本国生产的促进作用有限;而低收入者的需求冲动低于本国产业平均技术水平,对一国供给质量的提高几乎没有贡献,低收入群体比重过大还会把本国经济牵制在低端产业,难以向中高端迈进。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对供求平衡也是不利的,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高、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中等收入群体是稳定市场的重要力量,中等收入者的消费是与本国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的消费,是本国供给的有力支撑。因此,要适当控制收入分配差距,建立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状分配结构,为供给与需求的协调适应、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为此,需要进一步调整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充分发挥累进调节作用。

加强对“热钱”的监管,打击过度投机。需求冲动中,对商品实际需求的变化是引导供给变化的力量,但是脱离实际需求的市场投机行为在现实中不可避免。适度的投机有利于市场交易活跃,一定程度会促进繁荣,但投机行为过多,会人为放大供求失衡,加剧供求矛盾,使得投机者从中渔利。为此,应当完善期货、证券、能源、重要原材料和农产品市场法律法规,加强对专门从事投机的大额短期资金特别是国际游资的跟踪,当“热钱”“游资”大量进入某个行业时,应进行监控和预警,对投机炒作产品造成价格剧烈波动、大幅背离供求关系的行为,依法采取限制交易和处罚措施。

4.健全市场基础制度,建立灵敏有效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发现机制

价格应能准确地反映供给和需求的对比现状,能反映未来一定时期供求变化预期,只有这样,价格信号才能正确引导供给和需求。

治理垄断,消除壁垒。只有竞争充分,市场主体对供求关系和价格信号的反应才能灵敏,市场机制才能有效发挥调节作用。治理垄断、消除市场壁垒是市场机制运行的条件,也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先决条件。宏观调控应当建立在规范健全的市场以及市场的自发调节机制基础上。

畅通信息,引导供求。巨大的经济波动来自供求严重背离,来自供求价格机制未能对供求差额及时作出调整。若使供给和需求对另一方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畅通信息必不可少。为此,应当重视对供求关系的预判和相关信息的发布。对反映总供给与总需求关系的宏观经济指标,增强发布的及时性、准确性;对基础产品、支柱产业产品等对国民经济影响较大的商品,监测供求和价格变化,做出预判和指引。畅通信息,帮助公众建立正确的预期,从而引导供求,起到柔和平抑波动的效果。

5.增强政府干预的针对性,按行业细化税率

运用宏观调控工具对供求进行干预时,往往需要考虑不同行业因素。例如,对于国家短板、需要重点鼓励发展的行业,可保持一定的超额需求,当经济运行过热、需要平抑需求时,对这类行业干预力度应当从轻;而对于发展过剩或一般性产业,需要通过竞争提高产业质量,当经济运行过热、需要平抑需求时,对这类行业干预力度应当从重。我国目前企业所得税设置一般税率和小微企业税率,并按照扶贫、环保等国家鼓励政策要求设置了优惠税率;增值税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一般纳税人按照行业设置税率,但行业设置较粗,在宏观调控时难以根据战略需要实施针对性、差别性政策。建议可将行业进一步细化,按细化的行业设置税率,这样运用税收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时,可以更加灵活、更有针对性地调节行业供求。

猜你喜欢

宏观调控冲动经济学
结婚是需要一点冲动的
“冲动”不是真担当
简明经济学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土地利用规划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探讨
经济学
宏观调控“三部曲”
经济学的优雅
宏观调控侧重于“稳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