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意识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研究
——以2023年南京市中考语文作文题为例
2023-11-25江苏范丽娟
◎江苏/范丽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指出:“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引导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培养语言、思维、文化、审美能力。”可见,情境可以连通符号世界(知识世界)与现实世界,激活学习者的思维,促进知识由“认知”走向“实践”。
所谓“情境”指的是真实问题的背景,以解决核心任务或者终极问题为中心的活动场域。可分为:学科认知情境、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上述三种情境分别指向写作的“有效性”“真实性”“思辨性”。在写作教学中,情境是打开写作的“总开关”,激发个体表达的“驱动器”。基于此,情境写作需要以具体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驱动,以立德树人为目的。
一、联系学科认知情境,明确写作要素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学科认知情境本质指向学科本位相关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科认知情境是以获取语文本体知识与提升认知能力为目标的。在写作中,考生需要联系学科认知情境,调动已有知识,挖掘文题内涵,明确写作要素,形成思维进阶。
首先,关注知性理解,激活学科知识。学科认知情境注重引导学生调用和获取学科规律性知识,借助分析、推理、论证等方式探究问题实质。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借助学科认知情境,条分缕析地理解相关概念,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显性的信息。以2023年南京市中考语文小作文题为例。文题要求学生看图说话,运用“说明文”介绍“正确的握笔姿势”。为了有效完成此篇习作,学生需联系“说明文”文体的写作要求,建构“感知——建构——表达”三位一体的写作知识体系。具体如下:(1)明确说明对象——握笔姿势(是什么);(2)明确说明内容——正确握笔要点(坐姿);(3)明确说明顺序——由整体到部分、由点到面等(如,正确处理拇指、中指、食指之间的关系);(4)明确说明价值——个体学习、健康成长等角度。
其次,搭建写作支架,激活写作思维。写作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其中,写作支架是整合、嵌入写作知识和技巧的显性学习支持系统。有效的写作支架可以将写作知识结构化,将写作思维层级化,最大程度地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巧妙联系学科认知情境,嵌入概念性、策略性等写作支架,使作文水到渠成。以上述“正确的握笔姿势”说明文写作试题为例,考生可搭建以下写作支架:(1)概念性支架。运用类似、接近、对比三种联想方式,把握“握笔姿势”的特征。(2)策略性支架。结合“握笔姿势”,运用演绎法建构“观察分析现象——引出说明话题——提出假说——用已有知识推理验证——得出结论”的思维模式。学生习作片段如下:
当下许多小学生由于自制能力差、手掌鱼际肌不发达、铅笔没有支撑点等因素导致握笔姿势不正确,从而影响书写视线,出现“侧着写”“趴着写”等错误姿势。(观察分析现象)俗话说:“凡学写字,先学握笔。”握笔方法的正确与否关系到笔的控制能力,运笔的灵活性,书写的速度与力度等,直接影响着书写的质量。(提出说明问题/指明说明话题)
二、借助个体体验情境,进行真实写作
新课标要求:“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观察与共情激发学生写作情感,让其说真话、写真事。”个体体验情境以写作者认知和知识经验为基础,以生活、实物、艺术为载体,以真实语言表达为动机。
首先,注重个体生活体验,写作“小我”。近几年中考作文题致力于“防套作”,要求考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具体的考题指令,以“小我”的笔触表达“自我”。2023年南京市中考语文卷大作文试题为:
初一新生介绍中学的课程活动,班主任给出三个选项:(1)学农课程,是否一定要参加?(2)文体活动,是否会影响学业?(3)科学实践活动有哪些?要求:任选一个进行写作。
从整体来看,文题强调写作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注重其内在的审美鉴赏和创造。写作中写作主体需要处理好“文题”与“生活”、“指令”与“表达”等关系,建构双重的转向活动,生发出自己的认知。写作时,学生可聚焦“课程活动”一词,联系生活经验,捕捉可亲可感的生活镜头,进而表达出大世界中的小自我。具体为:(1)聚焦自己在一次学农活动中情绪转变的过程,抒发乐享学农、践行劳动教育的主题;(2)选取“盐系少女”与“西瓜甜女”两类代表,运用对比展示文体活动对自我成长的重要性。习作片段如下:
万物始茂,迎夏而立。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同学们拿着铁锹走进农田,卷起了裤腿,弯下了腰,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劳作学插秧。
我小心翼翼地将双脚踩入田里,刚下沾泥,身子就摇摇晃晃的,刚想抬脚走,却怎么也无法从稀泥里抽出来。没办法,再用力一抬脚,差点一屁股坐下去摔成个泥娃娃……
其次,注重生命体验,抒发“真性情”。每个人的生活、生长以及生命体验都是与众不同的。近几年中考作文题评价标准强调写作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抒发“真性情”色彩。这就离不开写作者对生命的体验,关注时代,体验不同人群在特定时代的生命状态。在写作中,创设“场域”,汇聚大千世界的信息,逐渐让写作体验从“个体”走向“群体”,让写作情感能量从“集聚”走向“蜕变”。结合2023年南京市中考语文大作文题“课程活动”,学生可通过“感知天地自然”“洞察社会万象”拓展写作的空间和思维的深度。比如,在写作“文体活动”时,为了让思维更具思辨性,学生可联系社会特殊群体等,与自我展开对比,进而映射出文体活动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引领。再如,考生可以以“难忘的心灵成长”为题,记述自己在文体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探寻生命的价值和成长的意义,表达“文体活动与学业发展”同前行的主题。
可见,面对同样的话题,学生需要联系自己的体验,选择独特的视角,挖掘平淡生活中的“小味道”,写出校园活动中的“小波澜”。
三、注重有效交际情境,回归写作个性
新课标指出:“引导学生运用恰当表达方式,进行口头、书面交流,发展其语言运用能力。”可见表达与交流是写作的旨归。所谓交际语境写作是针对某一个话题,选择特定的读者,进行有意的交流活动,创设有效的交际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写作动机,充实习作内容,回归写作个性。
首先,创设交际情境,选择个性表达。随着新课标的推行,近几年的中考作文题注重联系社会生活,提倡书写演讲稿、读后感、推荐信等实用文,做到了“学以致用”。结合2023年南京市中考语文大作文试题要求,考生不妨巧设交际语境,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比如:
为了迎接新生,学校组建了各类文体社团,你热爱文体活动也想参加。但你的父母担心因此耽误学习,持反对态度。请你给父母写一封信,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文体活动与学业发展的关系,劝解他们尊重并且支持你的想法。
交际情境写作能够有效聚焦话题,避免习作的“假、大、空”。学生更容易围绕指令,联系社会生活,生发自我见解,创作个性化的文章。
其次,关注交际对象,明确表达方式。口语交际能力是重要的语文能力,在具体的交际语境中,考生需要关注身份,学会角色换位,进行真实的语言表达。比如,围绕上述情境,考生需要关注“读者”与“写作者”的身份,选择恰当的口吻,完成书信的写作任务:(1)话题——文体活动;(2)作者身份——刚入学的新生、父母眼中的孩子;(3)读者——缺乏文体社团认知的父母;(4)目的——讲述参加文体活动的目的,分析文体活动对学业发展的积极意义;(5)文体——书信(注意:格式,语言表达得体,情感充沛)。可见,真实的写作需要关注交际对象,设定叙述角度,选择合适的语体,激发写作者与阅卷者之间的共鸣。
总之,真实的情境是完成写作的关键。中考语文作文试题已经开启了“情境”模式,强调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思维、体验与表达并重,真正地实现了“随文而写”“随感而生”。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情境材料,驱动情境任务,从而写出有深度、有个性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