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育融合的逻辑理路、问题审视及解决策略

2023-11-24胡红珍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解决策略

胡红珍

摘   要: 中華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逐渐成为共识,并在五育并举的基础上走向融合。新时代,学校应深化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提供综合全面的育人内容,回归完整性的育人路径。借助整体主义审视当下五育融合的问题,发现五育整体性功能有待增强,五育之间的综合渗透在实践中有待提效,五育共生的文化有待深化。以整体主义作为五育融合问题解决的视点,需要树立系统性设计意识、协同多方力量并厘清五育融合的现实情境,以此探寻五育融合问题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五育融合;整体主义;逻辑理路;问题审视;解决策略

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促使五育并举从理念走向实践,五育融合提供了有效落实方式,以“五育”融合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引,通过融合性的课程教学与管理评估体系,对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进行综合性培育。1 因此,有必要从整体主义视角审视当前五育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五育融合的发展。

一、逻辑理路:五育融合提出的背景及其价值

1.深化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实现国家富强民主

新时代,教育的育人本质得以真正从理念落到实处,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获得了全面实施的条件。2 从教育目标层次来讲,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处于教育目标分类的第一层次;体育作为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第二层次目标,是心理发育的前提和物质基础;劳动教育作为促进受教育者创造性实践能力发展的第三层次目标,是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培育后的创造性应用。3 五育既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又各属于教育目标的不同层次,承担不同的教育使命。

五育融合在教育目标层面主要体现为促进人的智力、身体、精神、情感、社会和审美等全方面的发展,同时发展的过程必须具备动态性和关联性,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进度。由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在内涵及实施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而五育融合并非是五育的简单线性集成,它是对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的深化。五育融合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实践行动的内在动因和价值追求,关注教育系统内外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包容性和统一性,并在交互作用中形成紧密联系,从而达到整体超越部分叠加的表征。

2.提供综合全面的育人内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德育作为其他四育的灵魂,始终贯穿各类学科育人的全过程,既能在五育融合中彰显先导性作用,也能推动五育之间相互衔接、彼此促动关系的深化,由此实现“立德树人”的深化发展。1 智育任务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并使之学会运用知识,2 同时在教育实践中与其他各育相互渗透,是一种基于教育实践的科学认识,而并非纯粹的主观构想。3 劳动教育的思想与实践蕴含在德智体美四育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4 新时代,劳动教育应把握好与其他各育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力求做到以劳动教育涵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增进学生的智慧才干、塑造学生的健康体魄、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实现“五育”系统、有机且高质量的融合。5 五育从缺位、独立、并举到融合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从教育内容层面来看,五育融合体现了育人内容的共性与差异性:共性视角下,德智体美劳融合为一种和谐共生的全人教育;差异性视角下,五育在融合中兼具自身学科特色化的育人内容。五育融合在内容形态上表现为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各育之间的联系,以大单元、大概念的理念统整五育课程内容,并在课程类型上体现为综合性课程、活动课程、跨学科课程和整合性课程,创设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程模式。

3.回归完整性的育人路径,去除学校教育中心化

人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在人与自身、他人及自然的交互中得以实现。学生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中的人,不仅是学校教育中的主体,更是家庭教育中的核心成员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参与者。五育融合以现实的人为基点,力求打破教育的孤岛现象,破解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困境。从育人机制层面而言,五育融合理念的落实最终都要凭借“机制”来落地生根,回答并解决建立五育融合的工作系统、促成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关联、相互作用及探索基于五育融合的育人质量评价新机制三个操作性问题。6 工作系统解决的是五育融合的地点和阶段问题,促进五育融合的实践能够在家庭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和社会教育系统中协同发力,打破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界限,促进校内外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具体到系统部门中,需要厘清以下问题:谁负责五育融合过程中的规划职责、教学职责、管理职责、评价职责?如何促进不同职责人员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动态联结的过程性机制?因此,五育融合作为共同育人的联结点,可以聚集多方力量共同承担育人责任,共同构建优质的育人模式。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可与学校教育形成互补,共同承担育人责任。

二、问题审视:以整体主义审视五育融合的问题

1.五育的整体功能有待增强

五育融合理念的提出是对“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美、缺于劳”的五育失衡和相互“孤立”现状的郑重回应。7 五育融合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蔡元培“五育并举”思想作为逻辑起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两个层次的含义,即人的全面发展是唤醒自然历史进程赋予人的各种潜能素质,使之获得最充分的发展,以及人的对象性关系的全面生成和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8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站在整体主义视角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审视,是整体主义在人的发展领域应用的最初原型。不论是“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五育并举”还是“五育融合”,皆可以看作整体主义的视域观,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要素相互作用后的整体样态。

五育在迈向融合阶段过程中往往被误认为是对德智体美劳的简单线性整合,因而在育人方面缺乏整体性功能。其一,在目标层面,五育融合本应是对教育目标的整体性回归,但在育人实践活动中却存在目标单一化、孤立化问题,缺乏纵向贯通、螺旋上升的整体性目标。其二,在内容融合层面,将五育学科的内容进行简单化的组合,五育本身所特有的学科认识论、思想观念、基本知识结构等学科的基本核心要素都尚未在融合过程中得到整体提升。其三,在育人方式层面,由于学校教育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长期处于育人活动的边缘,这种极度失衡的育人系统不仅影响着家庭、学校和社会育人目标的一致性、合作机制的构建、资源的有效整合,也导致了学校教育的内卷化,削弱了五育融合整体性育人功能的发挥,以致难以满足21世纪人才培养的诉求。

2.五育的实践渗透有待提效

我国对于五育的研究有悠久的历史,尤其是智育研究一直占据五育研究的榜首,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研究一直处于研究的边缘。

五育融合提出后,该理念主要以“一育引四育”的形式呈现在课程形态中,尤以劳动教育为首推动五育融合的研究得到了普遍认可,并以劳动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突破口、抓手,构建五育融合的有效路径。新时代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内涵,借助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的方式,形塑思想道德观,成为全面培养人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美育引领四育过程中,以生活美学的视角为切入口,以生活美学联结五育,解决五育内部割裂、质量评价、时空限制等问题,1 开启美育如何推动五育融合的实践探索。这种以美育为引领的五育融合体系,是将美的文化、意识、能力等影响因素渗透到其他各育中,达到基于美的目标、追求美的过程和塑造美的效果三重境界。体育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构成部分,可以树德、增智、育美、辅劳2,发挥以体育人的综合育人功能。德育作为五育之首,发挥着“引领”作用,这是由“立德树人”的总目标所决定的,它解决世界观和人生观问题,渗透在学校教育的任何形式中。

五育的融合旨在强调五育在渗透作用下生成新的有机体,交叉渗透在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方式和學习评估等有关课程的不同环节中,从根本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达成。随着人们对育人目标整体性认识的不断加强,对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五育之间的同质性如何在课程设计、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等不同方面获得综合性有效渗透,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借助不同的研究方式进行多样化的探索。

3.五育的共生文化有待深化

五育融合作为一种育人路径,经历并举、融通和共生三个阶段,分别解决五育融合的阶段性问题。3 共生阶段作为五育融合阶段中的最高境界,强调五育既呈现整体的共同性,又保持自身学科特有的文化属性,在彼此联系中保持共生共长的态势。因此,在整体主义视角下,五育融合在重视整体性的同时,也要关注五育各自系统之间的共生关系,兼顾五育融合的整体性和五育自身的学科文化属性。

当前,五育融合过度强调融合的整体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五育本身特有的学科文化属性。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举的基础上进行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学科文化属性。学科基础上的五育融合实践是在五育学科本身价值深度解构基础上的融合,具体表现为辩证地分析五育的生存状态,在人的全面发展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从复杂多样的发展状态中找到共生的发展质点。因而,整体主义视角下五育的共生之态是在强调五育保持自身学科文化属性的前提下,经过渗透作用后生成新的有机体,交叉渗透在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估等有关课程的不同环节中。

三、解决策略:以整体主义探寻五育融合的路径

1.树立系统意识:增强五育整体功能

五育融合整体形态塑造的关键在于人类的思维认知,要敢于打破五育之间的边界,弥合五育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差异、物质文化差异以及主体心理差异,形成整体性的研究意识,以此促进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和学习评价等多个领域融合,全面修复五育的失衡现象。课程既是五育融合的基础,也是五育迈向融合的关键载体。目前中小学课程基本是以五育分科的形式进行呈现,各育课程之间的边界导致教学也存在诸多局限性,因此,有必要进行五育融合的课程建设,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实现课程价值与育人价值有效对接,在课程育人过程中促使五育实现协同、转化、融合,并走向共生。

五育融合课程的有效落实关键在于从整体性出发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应挖掘各育要素,教学方法应体现合作性、探究性、综合性与灵活性,关注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教师作为教学设计的主体,是实现五育走向融合的关键,应树立五育融合理念,熟悉教学内容并充分挖掘其中的五育因素。1 教师要基于五育融合教学思想开展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五育的综合性渗透,消除五育的壁垒和边界,塑造全面育人的观念。

建立五育融合育人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监测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评价方法不仅要具有多样性,更需要科学有效性。首先,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加强校内评价系统与校外评价系统的协同,找到不同教育类型中评价的核心要点,在评价理念上达成一致性,建立体系化、标准化、科学化的五育融合教育评价新体系。整体主义视角下五育融合评价的主体不仅仅是专家、研究者,也包含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管理者等相关人员。其次,在评价内容上,不应仅追求五育各自的学科价值,更应注重五育之间的融合渗透,主要表现为五育各学科的评价和五育融合的总体评价,在各年段评价内容的横向和纵向上也应体现出差异性。再次,在评价规模上,构建区域层面和课堂教学层面两种评价模式,结合宏观评价和微观评价的双重优势。最后,在评价工具上,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搜集多模态的有效证据,从图像、文本、视频等多种形式中寻找五育融合实施中的多重效果。

2.协同多方育人:促进五育综合渗透

五育融合空间维度上的运行机制表现为教育媒介共生共建、教育者分工协作、教育系统外部协同育人,共同实现五育融合目标。2 整体主义要求把握协同育人内涵,突破学校教育藩篱,促进家庭、学校、社会的有效联合,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好的学校是一个由个人与社会目标、共同期望等组成的相互关联、相互映照的整体,而家庭、学校和社会构建的协同育人机制弥合了家庭、学校与社会在文化、价值观和共同期望之间的差距,促进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

协同关系在本质上可以理解为一种命运共同体,共同体内的成员共同承担责任,分享经验,改善学校氛围,并能够基于各自角色开展系统化工作,创造协同育人价值。协同育人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有必要坚持民主平等、力量集中与多向沟通的原则。民主平等原则有助于开展长期合作,保持开放性对话,相互倾听,尊重各方的意见和观点,以此促进文化的理解,建立协同文化。力量集中原则有助于创造多样性的育人资源,收集多方育人建议,是解决复杂性育人问题的关键。多向沟通原则意味着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育人系统之间需要及时分享信息,助力提升家庭和社会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参与度。概言之,力量集中和多向沟通是协同育人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行动,有助于减少行动过程中的阻碍,提高行动效率,减少资源的消耗,提升行动者参与变革的信心和力量。民主平等是协同育人可持续化发展的保障,有助于融合信念、意志和情感,为协同关系的维持提供动力源。

3.厘清現实情境:深化五育共生文化

五育融合过程中要厘清复杂的五育情境,洞察动态联结的五育活动,创造五育融合的多元价值,从而深化五育的共生文化。首先,厘清复杂多变的五育情境是对五育融合环境的考察,是开展五育融合的首要环节。五育走向融合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复杂性问题,因此,不能以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固化问题解决的路径,不能满足于一个阶段时间内的考察分析。应该构建一个清晰的逻辑顺序,将不同情境中不同阶段的五育融合问题进行联结,从整体视角开展历史性的五育融合实践。其次,洞察动态联结的五育活动是厘清五育融合复杂情境的关键步骤,是促进实践中的五育走向融合的枢纽。五育活动作用的对象是解决复杂的育人问题,而如何将这些复杂的育人活动进行动态联结,则有必要基于整体主义视角进行探究。

深化五育的共生文化需要追求多元价值,永葆生机活力,促进各育研究走向和谐。五育融合的价值既是对五育实践的主体和客体而言的,同时也是对五育自身存在的价值定位,主要表现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引领中国特色化育人实践。整体主义强调超越学科割裂的局限与弊端,寻求整合内在价值与外部价值的统一,联通个人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领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全面系统的思维方式。

The Logical Reasoning, Problem Review and Solution-based Strategies of “5-Dimension” Education

—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Holism

HU Hongzhen

(School of Education,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Abstract: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ic of China,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aesthetics and labor” has gradually become a consensus, and with the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5-dimension” education moving gradually towards integration ,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has been deepened, providing comprehensive educational content, and returning to the integrity of the educational path. Using holism to examine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the integration of “5-dimension” education, this paper has found that the overall function of “5-dimension” educationneeds to be enhanced, the comprehensive penetration between “5-dimension” education needs to be improved in practice, and the culture of the coexistence of “5-dimension” education needs to be deepened. When holism is adopted as the perspective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arising from integrating“5-dimension” education ,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systematic design awareness, collaborate with multiple forces, and clarify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integration of “5-dimension” education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olution-based strategies for the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integration.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5-dimension” education, Holism, logical reasoning, problem review, resolution-based strategy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解决策略
面向教育信息化2.0的区域线上教育实践研究
五育融合视野下西藏高中学生劳动素养提升探究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处理策略
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在体育课中设计有效的自主合作学习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