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沈度小楷书风

2023-11-24刘晏宁南京大学江苏南京210000

收藏与投资 2023年11期
关键词:台阁章草小楷

刘晏宁(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沈度(1357—1434年),字民则,号自乐,华亭(今上海)人。沈度是明代“台阁体”代表书家。其诸体皆擅,明成祖誉之为“我朝王羲之”,并且仕途平顺,官至大理寺少卿,书名满贯朝野。也正因如此,沈度的小楷成为明朝士人追摹的对象,开台阁书风之先河。

沈度传世作品除极少的尺牍和引首外,还有以下诸多形式。

《敬斋箴册》(故宫博物院藏),纸本墨迹,纵23.8 cm,横49.4 cm,61岁作。

《盘谷序》(故宫博物院藏):纸本墨迹。纵133.2 cm,横93.2 cm。

《跋李公麟〈维摩演教图〉》(故宫博物院藏),纸本墨迹,80字,纵34.6 cm,横207.5 cm,55岁作。

图1 (明)沈度《谦益斋铭页》局部 纸本 楷书 年代不详24.4 cm×31.3 cm 故宫博物院藏

《谦益斋铭页》(故宫博物院藏),纸本,楷书,纵24.4 cm,横31.3 cm。

楷书《四箴页、隶书七律诗页》合卷:纸本,楷书纵29 cm,横14.5 cm;隶书纵23.2 cm,横34.2 cm。

《太上三光注龄资福延寿妙寿经》(故宫博物院藏):泥金写本,开本2 7.2 c m×1 1.3 c m,版框22.6 cm×11.3 cm,55岁作。

《瑞应麒麟图赞》(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纸本墨迹,273 cm×61 cm,57岁作。

《归去来兮辞》(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纸本,隶书,纵23.2 cm,横34.2 cm。

《永乐大钟铭》(北京大钟寺藏):钟鼎铭文,23万余字,55岁作。

《圣主得贤臣颂》《与三舅书》《停云馆法帖》卷十等。

一、沈度小楷的师承

关于沈度小楷的师承,一般历史记载均未道及。但是从书法风格上可以看出,沈度小楷应属师承晋唐,得力于帖学,其神韵更多受前朝赵孟頫书风和同朝台阁体书家宋克、陈璧的影响。朱以撒①于《书法名作百讲》中提出:“沈度书法取法宋克,上溯赵孟頫、王羲之、王献之走优美一路。”此外,沈度生活于松江一带,明初这里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甚好,多出名家,如宋克、陈璧等人,都活动于这一带。故而,他们的作品有可能成为沈度学习的范本,对沈度书风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一)惟拜子昂

元文宗为学习汉族文化巩固统治,建立奎章阁,由学士虞集(1272—1348年)撰《奎章阁记》,集历代书法名画作为内府收藏,并集中了一批重要的书家,如虞集、康里巎巎(1295—1345年)等,他们的出现都对明初书坛的底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其中尤以赵孟頫的影响最为深远,明初的几位以书名世的书法大家皆是师从赵氏,包括二沈、三宋等。

表1 赵孟頫《无逸篇》和沈度《谦益斋铭页》单字比较

王镇远于《中国书法理论史》中提出:“永乐朝之二沈(沈度、沈粲)也都取法文敏,沈度博釆唐贤楷法,平稳方媚而流于端雅少变,成为馆阁体之代表。”②这里的馆阁体即台阁体。“然而明前期的书家们多数步入学赵的误区,追求平稳娟秀但极少变化、千篇一律、万字雷同的‘阁体’。永乐、宣德年间,沈度、沈粲兄弟即是其代表。这种缺乏书家个性的书体竟在皇帝的偏爱和推崇下风靡朝廷上下,一时台辅重臣如刘基、危素、王绂、李东阳、商辂等皆以‘台阁体’见长。”③

赵孟頫的小楷简练、流畅、疏朗,字形简单明快,笔画自然优美,以简入繁,以润为美,被誉甚崇。鲜于枢评:“子昂篆、隶、正、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④沈度则更注重自然与韵味的结合,他的字形笔画结构严谨,字体细腻,注重线条的流畅和节奏的和谐。尽管风格各不相同,他们却都有着高超的书法技艺和精湛的笔墨处理能力。

以赵孟頫小楷《无逸篇》为例,应为其四十六至四十八岁时的中年之作。彼时,赵孟頫的小楷技法已经炉火纯青,整幅作品结构精严,点画绝妙,整体风格刚健中不失婀娜,颇有晋人古意。对比沈度的经典小楷作品《谦益斋铭页》,二者在结体和用笔上几乎一致,尖锋入笔,收笔处略作停顿,许多笔画刻意拉长,一些笔画之间有牵丝连带,撇捺舒展;结构精巧,重心左高右低,字形外拓,风格典雅洁净,从中可以窥见沈度对赵字用功颇深。

其中,如赵孟頫《无逸篇》中的“度”字和沈度《谦益斋铭页》中的“度”字捺画均向右伸展,有刻意拉长强调主笔之意;又如“羲”字与赵孟頫小楷《无逸篇》中“羲”的结字均是左边高右边低,上窄而下宽,戈钩拉长;再如“恭”字 的撇与捺笔画开张角度几乎一致,同样采取上窄下宽的结体方式。

“明代的书法思想从根本上还是赵孟頫复古主义的延续。尤其在明朝前中叶,学书者莫不出之堂庑。”⑤沈度的书法风格深受前朝书家赵孟頫的熏陶,为时代所致。赵孟頫的书法精神和技艺为沈度后来的书法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启示,使沈度的书法能够在赵孟頫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并在台阁体书法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取法宋克

宋克(1327—1387年),字仲温,号南宫生,生于元泰定四年(1327年)的江苏长洲(今属江苏苏州),他虽为台阁体代表书家“三宋”(宋克、宋璲、宋广)之首,但其最为精湛的当属章草。彼时的明代,章草作为非主流书体,几乎绝迹,但是宋克以一己之力让章草再次焕发了生机。明代王世贞在《弇州山人四部稿》中记载:

尝论章草自二王后,仅一萧子云,即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米(芾)以至赵吴兴(孟頫),负当代能声,而不一及之,黄长睿刻意其学而无其法。国初宋仲温,可备述者。然波险太过,筋距溢出,遂成佻卞。观仲温《急就章》结意纯美,以为征诛之后,获睹揖让,而后偶取皇象石本阅之,大小行模及前后缺处若一,惟波撇小异耳,此岂亦仲温临象本耶⑥。

这一方面源于他对魏晋古法的传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宋克家资甚富,相较于其他人,有更多机会广泛临习前代诸家法书真迹,这也为他之后的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宋克的小楷则在师法钟繇的同时,将章草、今草和狂草糅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风貌,打破了元代赵孟頫书风笼罩的状况。刘灿铭于《书法鉴赏》中提道:“他的真书取法钟繇,追求古雅与朴实的意蕴,深得《乐毅论》的意趣;草书得‘二王’之意,笔势较为开放,今草作品中夹杂着章草意韵,而独具格局。他的章草尤为人称道,从总体上来看,虽然还是赵孟頫与邓文原一路的面目,但筋骨强健、动势较大,用笔锋利,创造性地融小草、狂草、章草于一体而浑然天成,打破了章草上下字之间不连笔的祖法,将索靖、皇象笔下古质朴茂的书风特色转化为他笔下清刚典雅的书风,或许这些正得力于他的侠气。明初陈璧、沈度、沈粲等人的书法均不同程度受其影响。”⑦詹景凤(1532—1602年)亦称:“自洪武而下自永乐,多法詹(希元)、宋(克)。”⑧这其中就包括陈璧、沈度等人。

图2 (明)宋克《陶渊明诗长卷》局部 纸本 楷书 25.9 cm×627.9 cm 1550 年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藏

马宗霍辑于《书林藻鉴》卷一中记载道:

仲温在胜国时,以书名云间,其源出章草。后二沈扬波云间,士人比比学之。至钱原博辈滥觞,几以仲温为恶札祖,以世人不多见宋书,从其末流论也⑨。

“沈度虽也师宋克楷书,但‘为了迎合皇帝的喜爱与写件的具体要求,必然要偏离宋克而愈趋纤株妍媚’⑩。沈楷点画全走弧线、皆含弯度,字形外拓,大部分字都含拉长之画,形成如舞女般的翩翩姿态;书写较快,点线间有牵连,让沈楷在圆熟之上平添了一些动感。”⑪

宋克存世小楷墨迹《陶渊明诗长卷》笔法、结构与沈度小楷《敬斋箴册》有许多相似之处。笔法中锋行笔,点画灵动,圆润秀挺;结构严谨,意态秀美。如“如”字,变横画为挑画,与右半边的“口”形成错落之姿,字形偏扁;“哉”字戈钩拉长,左高右低,重心往左倾斜,戈钩向右上方出尖;“念”字撇画均拉长带出牵丝,上半部分“今”字简化书写,且最后一笔与下半部分“心”字连贯书写,整体潇洒飘逸。

葛鸿桢于《吴门书派—明代书坛中坚》中分析:“明初松江二沈(沈度、沈桑)曾私淑宋克,所学当属此类风格。他们为了迎合皇帝的喜爱与写作的具体要求,必然要偏离宋克而愈趋纤秋妍媚。”⑫总而言之,作为同朝代、同地区的台阁体书家,沈度的小楷风格明显或多或少受到了宋克小楷风格的影响。

(三)师从陈璧

陈璧(生卒年不详),活跃于洪武年间。洪武年间(1368—1398年)秀才,曾官解州判官(从七品),字文东,号谷昜(阳)生,华亭(今上海)人。

“宋克游松江,璧曾从其受笔法。然陈多正锋,而宋多偏锋。”⑬从“洪武间秀才”和“宋克(1327—1387年)游松江”的记载来看,他应比宋克年少。作为宋克的学生,陈璧也是诸体皆擅,尤擅草书。

明代丰坊(1492—1563年)在《书诀》中记载:

“陈璧,字文东,松江人。官解州同知,永乐初不仕,年八十余。弟子沈度思天下惟璧为愈己。”⑭

朱炎初、朱佩明于《金山古今谈》中提及沈度时写道:“明代书法家,师承陈谷阳,工草、隶,尤长楷书,笔法婉丽见长,并博涉经史,文章清新。”⑮虽然从年龄上看,陈璧与沈度相差较大,但是历来书学相关研究论文多认同二人的师承关系。王世贞的《奔州山人书画跋》跋陈文东小楷《圣主得贤名臣颂》,认为云间派是由陈璧和二沈推衍而成。

“文东名璧,华亭人。国初以书名家。沈民则学士《出师表》,字颇大。民望大理《虞书·益稷篇》,字小如文东。余每见二沈以书取显贵,翻翔玉堂之上,文皇帝称之为我明右军,而陆文裕独推陈笔,以为出于其表。今一旦骈得之,足增墨池一段光彩。然是三书圆熟精致,有《黄庭》《庙堂》遗法,而不能洗通微院气,少以欧、柳骨扶之则妙类。盖所谓‘云间派’也。”⑯

表2 沈度《敬斋箴册》与宋克《陶渊明诗长卷》单字比较

此处,王世贞认为“有《黄庭》《庙堂》遗法,而不能洗通微院气,少以欧、柳骨扶之则妙矣”,言语间虽不乏贬义,但是将陈璧和二沈书风同归为“圆熟精致”的“云间派”,对三人的关系进行了归纳梳理,为沈度师从陈璧提供了可能的佐证。陆深也曾于《俨山集》中言:“国初书学,吾松尝甲天下。大抵皆源流于宋仲温、陈文东。”⑰陈璧在松江书名远播,且时间上先于二沈。沈度之小楷、沈粲之草书正是取法于陈璧,加之王世贞认为三人同属云间书派。故而,可以推论陈璧对于二沈和宋克小楷书风的传承或许起到了承接作用。

二、沈度小楷的风格

(一)沈度小楷的笔法

沈度小楷笔法完备、法度严谨、技法纯熟,笔画主要使用修长且富有弹性的长线条,使得每个字都呈现出端丽丰润、飘逸的姿态,线条圆润,弧形居多。明初陶宗仪于《书史会要》第二十四章提及沈度小楷时说:“评者谓其楷书,如美女插花,鉴台舞笑。”⑱这一点在他的作品《谦益斋铭页》中尤为明显,这篇作品虽然篇幅简短,但是笔法考究,字字精美,是研究沈氏小楷的不二选择。沈度十分重视落笔和起笔,线条粗细、轻重变化丰富,撇捺舒展,笔断意连,左右开张有度,自然甜美;戈钩挺拔,出勾处自然上挑;横画富有弹性,尖峰入笔,起笔、收笔明显;竖画整体略长,略粗于其他笔画,显得挺拔有力,富有动感;点画巧妙不做作。用墨非常均匀,没有浓淡、干枯对比,以致墨色极为相近。整体端庄洁净,辅以恰到好处的牵丝连笔,气息沉稳平静。其间线条虽略显丰腴妍媚,但富有弹性的线条极具美感,庙堂之气跃然其间,令人观之神怡。

(二)沈度小楷的结体

在结体上,沈度的小楷作品整体平正舒展,以方正为主,字形随每个字不同而变化,张弛有致,内涵丰富。以其作品碑版拓印小楷作品《与三舅书》为例,整体略微向左倾斜,形成向右上斜出的势态,结体都有内部严谨、边围宽疏的特点。其中,左右结构的字,左收右放,中间空间留出,使得每个字虽然用笔严谨但是有透气感,不至于过于死板;上下结构的字,采取上大下小的结构,如“感”“舅”“慰”等字,清秀自然,不失雅致,归于晋唐传统;以戈钩、竖钩、长撇为主笔的字,字形拉长;以撇捺舒张为主笔的字,捺画加重、加粗;以长横、横折钩为主笔的字,字形压扁,加强对比。整体结体惠风和畅,赏心悦目。“沈度楷书为最工,被明太祖誉为‘我朝王羲之’,其用笔有古意,起笔多有曲意,结构虽然有流媚之嫌,但也时有钟王意趣。”⑲作为台阁体书法,其结体平正、端庄舒展、风格华美,符合统治阶级的需求和审美标准。但是同时由于结体缺少变化,意趣不足,而历来备受批评。

(三)沈度小楷的章法

图3 明 沈度《谦益斋铭页》纸本 楷书 24.4 cm×31.3 cm故宫博物院藏

图4 明 沈度《停云馆帖·卷十·与三舅书》楷书 碑版 尺寸不详故宫博物院藏

图5 明 沈度《敬斋箴册》楷书 23.8 cm×49.4 cm 1418 年 故宫博物院藏

沈度小楷中的章法以《敬斋箴册》为例,用极细的乌丝栏分隔,横有行纵有列,行列整齐,分布均匀,行列间距适中,疏密有致。另一幅作品《不自弃说》,这幅作品书写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彼时沈度时年69岁。整幅作品为立轴形制,画有1.5 cm×1.3 cm的方格,字均居于格子正中。整体布局仍是横有行纵有列,分布均匀。沈度其他作品亦是如此,变化不多。这主要与他书写朝廷官府公文有关,有明确严谨的格式要求,但这并不妨碍其作品呈现的效果,反而形成了一种美感,这种美感正是“官楷”特有的法度严谨之美。

笪重光(1623—1692年)于《书筏》中写道:

“名手无笔笔凑泊之字,书家无字字叠成之行。黑之量度为分,白之虚净为布。横不能平,竖不能直,腕不能展,目不能注,分布终不能工。”⑳

故而,这种规范的格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沈度个性的抒发。收敛性情,束缚灵感,也是台阁体自古以来为人争论的一方面。过于严谨的格式规范必定趋同,最终造成陷入模式化、落入窠臼的局面。

沈度温润丰腴、婉丽飘逸,具有庙堂气象的书风背后,是明初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以及他作为官方职业书手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抛开这些因素,对其作品进行艺术层面上的赏析,实在有无的放矢之嫌,而且也未免有失公允。

台阁体书法作为明代出现的独特艺术形式,自然具有其不可否认的艺术价值。因此,作为后世学书者我们应当更加辩证地看待台阁体书风在审美维度上的探索,不能因为片面地追求情绪表现、情感表达而陷入另一种极端,割裂了书法与中国文化内涵的关系。对于台阁体书法审美的认识要结合时代特征,重视矛盾这一事物间的属性关系,纠正以“一刀切”的思维全盘否定台阁体书风的倾向,以更加包容开放的观念看待台阁体书风和台阁体书家。

猜你喜欢

台阁章草小楷
近现代章草观念及其创作(上)
大同小异
——曾来德小楷展
节录《尚书·君奭》小楷
讨源皇象 规模右军 试论赵孟頫对章草的复兴
年 味
美丽的鹿台阁
谈张耀山的简章
章草对联
明清修建三台阁研究
文征明最娴雅的小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