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素草书对黄庭坚的影响与启示

2023-11-24张冰贺沈阳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辽宁铁岭110000

收藏与投资 2023年11期
关键词:怀素黄庭坚笔法

张冰贺(沈阳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辽宁 铁岭 110000)

在唐代,草书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与发展,以其激荡的笔画和奔放的形态而著称,它摒弃了规范的笔画结构,追求自由、奔放、豪迈的艺术表现力,字形变化多样,线条纵横交错,富有节奏感和生动性。唐代是草书笔法的剧变期,在这一时期,书家注重情绪的宣泄和创作状态,多用篆籀笔法。相比于楷书,草书的线条圆转质朴无装饰,注重即兴创作,追求书写的瞬间性和灵感的迸发,书法家们常常在灵感出现的刹那完成作品,呈现直接且生动的艺术效果。

宋代在浓郁的文人风气下,整体审美风尚比唐代内敛、含蓄,草书的表现形式更加含蓄,掺杂着书家的审美理解,强调笔画造型的丰富性和艺术性,强调整体布局的安排,线条多用顿挫与提按,在字形结构上注重字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协调性。

黄庭坚的行草书俱佳,早年学草走过许多弯路,他在《书草老杜诗后与黄斌老》中自述:“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1]在黄庭坚少年时期,周越的书名大盛,黄庭坚便受其影响。不想,好友钱勰批评其字近于俗,这对黄庭坚如当头棒喝,但若非如此,也不会促使黄庭坚自省。黄庭坚的草书突飞猛进是在被贬黔州之后,他偶得怀素《自叙帖》,夙兴夜寐,勤于研习,悟得妙理。王明清在《挥麈录》中提道:“绍圣,贬黔中,始得藏真自叙于石扬休家,谛观数日,恍然自得,落笔便觉超逸。”[2]后来又上溯怀素的老师,兼收张旭与颜真卿,在前人的草法当中汲取特点,呈现出自我审美艺术特点。自古瘦硬方通神,黄庭坚认为怀素用笔浑厚连绵,笔姿劲挺有力,云:“予尝见怀素《自叙》草书数千字,用笔皆如以劲铁画刚木。此《千字》用笔不实,绝非素所做,书尾题字亦非君谟书。然此书亦不可弃,亚栖所不乃也。”[3]

一、得其笔意

黄庭坚对于自己的功力相当自信,《墨蛇颂》中称:“自疑怀素前身,今生笔法更老。”[4]怀素《自叙帖》中锋用笔,线条流畅,具有韵律感,颇具篆籀气,字形多化方为圆。黄庭坚认为怀素“用笔以劲铁画刚木”,在绍圣初年的草书作品《廉颇蔺相如列传》(图1)中,他用中锋行笔,“为”“赵”“伐”等字转折处以圆化方,给人以婉转圆润的感觉,方圆兼备,曲直相映,一些长笔画的摆动,势必会造成一部分的留白,字与行的章法布局就会依次调整,调节整体空间的疏密节奏,强化了视觉效果,深得怀素笔法。黄道周说:“《廉颇蔺相如传卷》大草书,法近怀素,有萧疏和简淡的意境”。《诸上座帖》中的“复”中锋涩笔书写,转折处圆转回旋,顺势与下一个字相连,继而重新蘸墨,以意蕴深沉的笔墨继续,书写营造出虚实对比的视觉效果。

图1 《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字与行的布局安排上,黄庭坚花费了不少心思,《诸上座帖》草书部分字与字间较为分明,整体块面结构明显,虚实相当,通过控制书写的节奏,在头脑中构思安排整体效果,大胆地将字形笔画向外延伸将字与行做连接摆动,行气摆动较大,行的外轮廓呈现出不规则图形,墨色的浓淡变化、线条的虚实相生使得整幅作品具有节奏性。怀素《四十二章经》与《李白忆旧游诗卷》章法类似,字间连绵倾泻而下,行气疏朗,以字轴的左右摆动展现了整体画面的动态。

黄庭坚草书结体突出的特点是中宫收紧向四周开张呈辐射状的字形结构,笔画向四方空间大胆穿插,欹侧错落,字形随字轴摆动安排位置,大小错落别致。怀素《四十二章经》(图2)中锋用笔,字间的连接不似《自叙帖》般连绵圆转,多有方折,“可谓”“便得阿罗汉”等字的连接处多见折笔,转折处干脆利落,帖中最多的字便是“佛”字,字字作出区别,有瘦硬有圆润,往往在笔画之间作强转折,观黄庭坚的草书作品,可以猜测黄庭坚极大地吸取了此件作品的特点。《诸上座帖》(图3)草书部分章法上字距较近,行距明朗,“耍弄唇嘴”等字也是笔意连绵,多做转折,随字轴摆动左右腾挪。“恐”字上半部分“巩”重心偏右,下半部分“心”起笔就在偏左位置将重心拉回来,下面“伊”字原本应该写大,但黄庭坚未如此处理,却将最后一撇向左下方用力甩出,为下方“执”字腾挪出空间,使其成为字眼。黄庭坚在继承怀素的笔意上融入自己的艺术理解,形成了一种独具风格的审美表达。

二、得妙于心

黄庭坚和怀素都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佛教在唐宋时期非常流行。佛家思想追求精神上的超越和内心的宁静,对书家的创作思想有很深的影响。如《题绛本法帖》中写道:“书家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5]黄庭坚认为得书法妙理关键在于自悟,提出了“得妙于心”的概念。《道臻师画墨竹序》云:“夫吴生之超其师,得之于心也,故也不妙……,故余谓臻欲得其妙,当得妙于心。”[6]排除一切可能干扰我们内心平静的因素,以虚静为基本准则,强调书法的创作需要从内心感悟到字形的变化和笔墨的奔放。怀素的草书作品也强调心境和笔墨的统一。他在《论书》中云:“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品藻讥弹。”[7]他注重内心的净化与超越,在书法创作中追求一种内在的宁静和超脱,通过禅修和冥想来深入自我,静心悟道。在静谧的书房中,他与笔墨相伴,内心不断与笔墨融合,将自我融入每一个笔画之中,追求笔墨的自由流动和奔放张扬,尽情地抒发内心的情感和意境。无论是行草、楷书还是隶书,他都能巧妙地运用墨色与笔法,做到了然于胸,以快速的笔画表达内心的激情和冲动。怀素的影响使得黄庭坚在书法创作上更加勇于突破传统的束缚,他不再拘泥于形式,而是更加注重内心的表达和个性的展现。他学习怀素的用笔之法,尝试用更加大胆和粗犷的笔触来表现自己的情感。

三、悟得理法

黄庭坚早年心高气傲,急于求成,过于追求符合当时时代的书法审美。黄庭坚认为自己草书不精的根本原因是未能脱俗,“盖俗气未尽者,皆不足以言韵也”[8]。黄庭坚强调想要脱俗,要讲究韵味,然而脱俗不单单是在书法领域上有所成就,还取决于书家个人修养和文化素养的高低。

自汉代以后,草书被人们广泛认识和推崇,自此,人们对于书法艺术开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识,后经过魏晋时期二王的推动与发展,草书成了一种重要的书体,这一现象体现了草书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唐代文化环境开放、热烈,书法作品展现了更为豪放和感性的风格,情绪的宣泄是主导草书创作的思想主流,众多草书僧人以癫狂的状态来创作草书以追求震人心魄、痛快淋漓的气势。然而,一度萎靡的宋代草书却展现了不同的特点,草书以其方便书写的形式而闻名,在宋代,它演变成了文人追逐的艺术形式。随着宋代文人之风盛行,整个社会环境都变得内敛,人们更多自省内修,这种转变也体现在书法作品中,呈现出含蓄的风格。书法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要宣泄自己的情绪,同时还要兼顾作品最终呈现的效果。这一转变意味着书法从实用性向艺术性转变,书法家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表达。

猜你喜欢

怀素黄庭坚笔法
《李思训碑》笔法临析(十)
清 郑燮 行书节录怀素自叙轴
鲜于枢 草书论张旭怀素高闲草书帖
几多笔法写思情
笔法与临摹
俱天成,极奇妙!——闲聊画面石的独特笔法
黄庭坚书论(上)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林散之《徐瑶论怀素草书》欣赏
老僧也食肉——怀素草书《食鱼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