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让之篆书书法特点

2023-11-24崔文华宁夏大学宁夏银川750021

收藏与投资 2023年11期
关键词:包世臣邓石如行笔

崔文华(宁夏大学,宁夏 银川 750021)

清代篆书书坛有三大高峰,即邓石如、吴昌硕、吴让之。然而,近代以来对邓石如和吴昌硕的研究甚多,对于吴让之的研究在篆刻方面侧重稍多,对其篆书研究并不多。关于吴让之篆书的研究,有郑力胜①的《〈吴让之年表〉补遗》。笔者对吴让之的一些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这有助于更加具体、线性地进行研究。沈金慧②的《吴熙载书法研究》是从其书法启蒙、创作方面和书写特点、历史地位这些方面来阐述的。祝竹③的《吴让之的印学贡献和印史地位》是从吴让之的篆刻成就方面进行分析的。冯天祎④的硕士论文《探究吴让之篆书的中和思想》是对吴让之的书学思想和艺术风貌进行全面论述的。王名茗⑤的《吴让之篆书风格特征浅谈》是对其成熟时期的用笔和字形结构、字法进行的细致分析。通过以上罗列的研究论文及文献,吴让之的研究可被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历史事实的基本陈述;其二是对吴让之书法的品评;其三是对吴让之篆书书法特点的探索和分析。这仍然是一个主流研究方向,本文将从探索研究吴让之篆书书法特点入手。

一、社会背景及清代书坛

清代碑学书法兴起,金石学逐渐达到顶峰,激发了很多书家对篆、隶书的研究热情。清代早期的隶书代表人物是王时敏、傅山以及朱彝尊等。到了清代中期,隶书以取法汉碑的面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代表人物有金农、陈洪绶、伊秉绶。因为清初书家对汉碑的临习尤为重视,所以之后的书家对于隶书才更加融会贯通。清代在篆书方面的里程碑式人物是邓石如。他在汉代篆书的基础上加以借鉴和发挥,让清代书家在篆书的应用方面大大提升。吴昌硕大胆的用笔与厚重的用墨、吴让之修长的线条,使篆书迎来了发展的新曙光。

二、吴让之生平及书法特点

(一)吴让之生平

吴让之(1799—1870年),字熙载,原名廷飏,后来因为避穆宗名讳,所以更字为让之,也作攘之,号让翁、师慎轩、晚学居士等(图一)。他长期生活于扬州,一生活动范围在扬州和泰州之间,为了躲避战乱,吴让之在54岁时,流寓到泰州,并且在泰州写了很多作品。晚年的时候落魄穷困,潦倒而终,享年72岁。他精于书法,尤其擅长篆刻,是包世臣的入门弟子,早年就向包世臣学习书法,包氏对他的指教甚细。吴让之学习包世臣的行草可以达到乱真的效果,其一生受包世臣的影响极大。但是包世臣对篆书并不擅长,因此,吴让之的篆书、隶书以及篆刻,主要是取法于清代碑学第一人邓石如。古朴虽不及邓氏,但以灵动胜之,在晚清书坛上享有盛誉。

图一 吴熙载肖像

(二)书法特点

以他的篆书《宋武帝与臧焘敕》(图二)为例,这幅作品内容是宋武帝给臧焘写的一封敕书,是吴让之晚年心手俱老的作品,共114字,现藏于日本。在字形结构以及用笔的处理上已经非常成熟老辣,属于清代篆书的佳作代表。帖中的笔画大部分是方形,接笔处方圆结合,线条看上去十分遒劲。点画飘逸灵动,字形瘦长舒展,整个字的重心靠上,线条的起伏提按使笔画更富有弹性,起止处扎实古朴,行笔劲健有力。虽然从整体上看,他的点画没有邓石如的点画厚重,但是,字形的灵动活泼却是改变了前人的面目,具有独特的秀美神韵。以至于后学之士学邓石如者也大多取法吴氏。

图二 吴熙载《宋武帝与臧焘敕》

在用笔方面,吴让之注重用中锋行笔,方圆结合。他将《乙瑛碑》的笔法和《天发神谶碑》的用笔糅合在一起,点画在起收和转折的地方抑扬顿挫,尤其是在转折的地方运用抹转的手法形成了内圆外方的笔法特色。在末尾收笔的地方以尖笔出锋,线条潇洒更富有意趣。在结构方面,整体字形上紧下松,结体疏朗,横画之间的距离均匀,竖画中间部分具有向内的弧度,转折的地方利用毛笔的弹性顺势转向,行笔从容富有韵律,一改唐代篆书呆板、平正的用笔,使字形结构疏密有致。章法上很是严谨,但是又由于轻重疾徐的用笔产生了强烈的书写节奏,浑融且流畅,不显拘谨,避免了刻板,给人一种别样的视觉效果。

吴让之的另外一件代表性作品是《谢东宫赉米启》(图三),是四条屏的形式。《谢东宫赉米启》和《宋武帝与臧焘敕》的风格有所不同,前者属于俊秀一路,而后者则代表雄健之风。吴让之经历了四朝,主要活动于道光至同治年间。这幅作品就是吴让之寓泰期间所作。字帖上的单字高8厘米,宽6厘米。原作单字高23厘米,宽12厘米。可想而知,这幅作品的气势之宏大,堪称小篆之中的榜书。吴让之将小篆的字形处理得更加瘦长爽利,转折处方直,通篇下笔果断,纵横奇崛,动人心魄,具有很强的力量感和冲击力,整体显得古拙雄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小篆在邓石如的基础上又发展出新意。

图三 吴熙载《谢东宫赉米启》

三、吴让之书法发展的不同时期

书家书法风格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成长经历、学识的积累而逐步形成的。风格的确立是极为困难的,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史记》中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想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必须要师古。因此,要从吴让之的学书经历来论述他的书法风格。吴让之的书法风格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以下从自学期、初成期、成熟期来探析吴让之篆书书法风格的形成。

(一)自学期

吴让之自幼便喜欢文墨,他在儿童时期就对笔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接触了名家真迹,拓宽了眼界,但由于没有人指导,所以并没有真正理解书法的真谛。他从15岁开始接触汉印,之后被其所吸引,摹习数十年。这个阶段是他临摹和自学的时期,他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后见完白山人作品,至此吴让之结束了迷茫的自学时期,确定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为今后的学书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初成期

吴让之书法风格的初成期是在道光年间(1828—1849年)。在这个阶段,他在三十岁时见到邓石如的作品并且为之所迷,至此,吴让之放弃了之前所学,开始全心全意学习邓氏。邓石如的篆书和玉箸篆对吴让之的篆书书法有很大的影响。吴让之还学习了汉代的碑额结字以及用笔的特点,而吴让之在这个时期已经有了汉印的扎实基础,并且受到汉碑额倒薤篆书曲弧线的影响,篆书风格已初具雏形,结体稳健,字形瘦长。吴让之是包世臣的入门弟子,他的学书思想是可以追溯到包世臣的。包世臣二十八岁时与邓石如结识,包世臣是邓石如的学生,邓石如对包世臣的影响很大,吴让之还和包世臣学习过篆书。客观上讲,吴让之并不算是邓石如的直系学生,而是经过包世臣这个“中间人”的相授,相当于是邓石如的再传弟子。吴让之在这一阶段不仅受到包世臣的熏陶,还有包世臣对邓石如书学思想的传授,吴让之的篆书书法风格也逐步形成。

(三)成熟期

吴让之在五十岁以后,开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因为前期已经有了深厚的积淀,所以这个时期是他篆书风格的成熟阶段。并且他的书法风格是不断变化的,在这个时期的创作中,他不断加入新的元素,产生新的创作思路,最终达到人书俱老的境界。此时,他篆书作品中以中锋为主要笔法,同时垂露、悬针兼容。笔画之间具有变化,笔笔不同,装饰意味强烈,结体稳健,风格灵动秀美。吴让之晚年时所书《赠砚山五体册》,这幅作品用笔中锋、转折处外方内圆的特点非常明显,笔力稳健,通篇气息高古,婉转流畅。且吴让之在初期已经形成的垂露收笔的特点上,又加上汉代碑额倒薤篆的特征,最后形成结体内擫修长、出锋收笔的样貌,此时其篆法明显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四、结语

综合以上,以吴让之的代表作和书法发展形成期为切入点,通过对他的师承以及用笔特点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吴让之篆书在用笔方面,多运用中锋行笔。其一,要达成这样的书写效果,古人谈到可用兔毫毛笔。篆书聚毫中锋行笔的用笔方法是自唐传至今的正统用笔法。其二是吴让之在书写过程中,转折处的行笔方法是转折搭接的方法,最后形成内圆外方的面目。其三就是在收笔处作垂露出锋的处理。通过对吴让之篆书特点的分析总结,笔者对吴让之的学书经历、书写风格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这对我们今后的学习也有较为深刻的影响。

第二,吴让之的篆书是非常具有个人风貌的,他在吸取前人养分的基础上还承袭同代人的书法衣钵,例如包世臣、邓石如等,他取众家之长来丰富自己,虽然尊师但又不刻板,经过不断探索,百经磨炼,最后自成一家,开创出崭新的风貌,是为清代篆书楷模。吴让之的篆书书法风格为清代以及后世习书者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后世篆书大家赵之谦、吴昌硕等人,无不受其篆书的滋养,其篆书更将对我们现当代人学习篆书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猜你喜欢

包世臣邓石如行笔
静观
——邓石如书法艺术展
硬笔书法运笔技巧(中)
硬笔书法运笔技巧(下)
图说书法(185)
论邓石如篆书艺术的当代意义
邓石如篆书《唐诗集句》
包世臣碑帖理论的重新审视
——以《艺舟双楫》为中心
王羲之《兰亭序》与赵佶《千字文》笔法之比较
包世臣《答三子问》中察拟观的审美价值
王忠义教你写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