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双新”背景下汉字育人实践探索

2023-11-24

教师博览 2023年10期
关键词:识字双减汉字

盛 欣

(南京市陶行知学校,江苏南京 2100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博大精深的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它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和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载体,其本身更是一种灿烂的文化,不但自身结构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因素,而且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之美。可以说,在文脉上汩汩流淌的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发展、团结向上的一大法宝。作为教师,我们理应深耕汉字学习研究领域,深入了解汉字,传承汉字,充分发挥汉字的文化纽带和文化传承功能,以及汉字本身包含的育人功能。

“双减”“双新”背景下的汉字教育,更应强调育人为本,注重实效,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汉字学习规律,拓宽汉字学习路径,着力让学生在主动识字的过程中,发现汉字的构字规律,触摸并感悟汉字的文化内涵,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审美情趣,提高综合素质,发展核心素养。

一、树立汉字教育新理念

(一)字里有乾坤

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极富智慧的文字符号,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是国家统一之本,是国人立命之神。它是中华民族生产、生活、思想、审美和情感的载体。有了汉字,中国历史由口耳相传转化为以文字为媒介的客观记载;有了汉字,中华民族才得以了解过往、记录今天、昭示未来;有了汉字,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傲然挺立,中华文化的殿堂里才会鸿函钜椟、浩如烟海。说中国话,写中国字,做中国人,带给每一个中华儿女深入心灵的自豪感和归属感。由思维方式、情感和道德意识等所构成的独特的“中国心”,都浓缩、集聚在中国字之中。

字里有乾坤,字里有古今,字里有大道,字里有人生。如果我们的母语教育仅仅停留在“识字”层面,只是就字论字式的机械教学,只把汉字作为阅读、写作的工具,那不仅是对汉字的辜负,还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立足于学生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涌现,以至于大部分学龄前儿童不再是零识字起点。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教材中所列出的生字,有些可能只是概念上的生字,而并非事实生字——孩子们事先并不认识的字。如果我们的汉字教学仍然只是为了扫除学生的阅读障碍,仅仅机械地就字识字,把教材中的每一个生字列举出来,一字不落、不加分析地教学生记忆笔画、笔顺……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得到学习的增值,这样的汉字教学也将成为食之无味的“鸡肋”。

在当下数字化时代,学生学前识字量的变化,迫使教师着眼于学生的学情。除了有针对性地教学生识字,扎实落实基本任务之外,教师必须开阔自身教育视野,从“认识几个字”的旧观念中走出来,重构识字教学。

汉字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载体,汉字最大的作用是育人。作为教师,我们理应深入研究,不断探索,赋予汉字新的生命和活力,开发其发展思维、发展语言、促进学科学习、丰富儿童生活、培养审美意识、渗透人文教育以及发展个性等育人功能。

二、培养汉字学习能力

新版课程方案要求我们注重儿童学习的自主性,关注儿童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标也在三个学段分别提出“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这要求教师在探索汉字教育的过程中,不但要关注学生当下的识字,而且应把视线投向远方,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教师可以统筹各种学习资源,丰富汉字在学生眼中、心中的形象。

(一)充分利用教材,得法于课内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遵循着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梯度发展序列,无论是字谜、对子,还是儿歌,都利用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象形、会意、形声等构字规律融合其中,并向学生渗透字族的概念,帮助学生发现字与字之间的内在联系。“双减”要求教师以课内“提效”为前提实现课外“减负”。教师应当充分认识教材编排的特点,挖掘其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习识字方法,探索识字规律,推进学生的“真学习”。

一年级下册识字三《小青蛙》一课中有“青、清、晴、睛、请”几个生字,根据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学生认识这几个字并不难,甚至不少学生课前已经认识其中的几个字。此时的识字教学,便应再向前一步,走向汉字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青”字家族的奥秘,并生发由内而外的喜欢。

师:很多小朋友喜欢青色。“青”,最初指春天刚长出的叶子青青的、绿绿的样子,这样的青绿色看起来舒服又美好。所以咱们祖先造字的时候,用“青”来表示“美好”。带“青”的字所表示的事物大多能给人带来美好的感觉,你发现了吗?快和同桌讨论一下吧。

生1:干净的水叫“清”水,清水纯净透明,很美好。

生2:有太阳的日子就是“晴”天,太阳出来了,照在身上很舒服。

生3:“情”代表美好的感情,比如我和爸爸妈妈之间的亲情、我和同学之间的友情。

生4:说“请”表示有礼貌,会让人觉得美好。

生5:“睛”就是我们看到美好事物的眼睛。

师:你们太厉害啦!看,这就是“青”字大家族,它们都有美好的意思,你们喜欢它们吗?

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联想与想象、思考与探究,发现大部分带“青”的汉字都有美好的含义,让汉字的美妙深深镌刻在学生幼小的心田。教师借助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对汉字探本求源,体会汉字构形的“系统性”,发现字与字之间形体上的关联,由学一个字延伸到认识多个字,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感受汉字包含的美妙意蕴与美好情趣,学生对汉字自然也越发喜爱。

(二)紧密联系生活,得益于课外

在立足于课内的同时,教师还应当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积极识字,从而得益于课外。我们可以利用校本资源,开设类似于“汉字溯源”“猜字谜”等汉字系列校本课程,通过有趣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竞赛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敏感性,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创造性。比如在学习“称”和“秤”这两个字形、读音相似的汉字时,很多学生容易混淆,这时教师可以立足学生的真实需求,引导学生课后自主研究如何准确区分“称”和“秤”,将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至课外,由教师告知答案转向学生自主探究。在汉字校本课上,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的探索与发现。

小组1汇报:

生A:我们重点研究了“秤”字。(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杆秤边说边指)同学们看,这就是杆秤,它由秤钩、秤杆、秤砣等组成。古时候,人们用秤来称粮食,所以“秤”的左边是个禾木旁。

生B:称重时两边保持平衡,秤杆是水平的,所以“秤”字的右边是个“平”字。

生C:“秤”字左边的“禾”指粮食,右边的“平”表示公平。“秤”能公平、准确地确定粮食的重量。

小组2汇报:

生D:我们重点研究“称”。这个字的含义比较丰富。它原来的字形就像一只手提起一条鱼,正在称估它的重量,所以它的本义就是“称重量”,如“称量”。到了小篆的时候,人们在左边加上了“禾”字,表示人们常常称粮食的重量。

学生E:称东西时要说出东西的重量,所以有了“说、叫”的含义,如“拍手称快、自称”,引申为“名称”,如“简称”。称出来的东西是公平的,就又产生了赞扬的含义,比如“称赞”。

生F:用天平称东西的时候两边重量是相同的,又产生了“对称”的含义,这个时候,它读第四声,而且是前鼻音,表示“适合、相当”,如“称心、匀称”。

小组3 汇报:我们小组把这两个字放在句子里来区分,比如这句话:“妈妈每天都要用电子秤来称体重,想保持身材的匀称。”同学们知道怎么读吗?

儿童的想象总是新奇而又富有诗意。在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汉字的方法后,教师不必拘泥于汉字的理据,而是通过汉字书写秀、创意画汉字、汉字故事秀等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赋予汉字的横竖撇捺折以生命的信息,让汉字充满浪漫的色彩,从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主动识字,乐于识字,探索适合自身的学习汉字的路径,培养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比如在“汉字生活秀”中,学生可以用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物件来摆汉字,甚至用身体来拼汉字。

字符中抽象与具象的内在关联,让汉字成为激发人的想象力和情境思维的重要媒介。教师巧妙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规律,联系生活进行联想、想象,便能有效唤醒学生主动识字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潜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三、触摸汉字文化内涵

数千年来,中国人一直使用中国字,研究中国字,从中国字里领悟修身处世之道。“温柔敦厚”是汉字的形象之美,将“天地人事”汇集于一字中是汉字的内涵之慧,将对外界的情感体验呈现于字里是汉字的人情之善。

我们的汉字历史悠久,每个汉字的演变都充满了魅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领略汉字形义演变的过程,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大多数汉字的形体结构都保存着古人造字的文化背景,无论是观物取象,以形表意,使人见字而识形,见形而知义的象形字,还是组构巧妙,“合二字三字之义,以成一字之义,使人观之而自悟”的会意字,都可以让人通过其形体特点窥视我们祖先的生活场景。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汉字本身的文化内涵,带领学生坐上“时光机”,尽情地想象我们祖先的生活场景,感受古人的造字智慧,享受一场场文化寻根之旅,欣赏、感受汉字独特的风采和神韵,触摸、体悟汉字本身的情绪与温度。

学到汉字“玉”,便可以一起品味蕴含了东方精神的“玉文化”;通过学习汉字“信”,学生知道一个人说话做事要讲信用,这就是“人言为信”;通过学习“孝”,学生知道这个字的本义是一个小孩子背着老人,这就是“孝顺”,从而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教师讲的是汉字,传授的却是做人之道。长期下去,学生眼里的“汉字”便不再是一个个独立抽象的“符号”,而变成一种有故事、有情韵、有温度的历史与文化。

汉字在发展的过程中,将社会文化不断地凝聚其中,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认识,体现了我们的祖先对生活的态度和他们卓越的观察、深邃的思索、细腻的体验、恢宏的想象。这便要求教师不断了解它,研究它,和学生共同享受一场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盛宴,让学生在文化的浸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热爱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认识汉字不仅是阅读、作文的基础,还是做现代中国公民的基础;学习汉字不仅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还是体会和认识民族文化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理应在汉字教育研究领域深耕,共同书写传承汉字文化的奋进之笔,让祖国语言文字在孩子们心中生根,让中华文化进驻每个孩子的心田。

猜你喜欢

识字双减汉字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识字
识字儿歌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识字谜语
巧妙引导,快捷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