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 现实基础与转化路径

2023-11-23何义珠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丽水市丽水西南

何义珠

丽水作为浙西南革命老区所在地, 是浙江省唯一一个所有县(市、 区)都是革命老根据地县的地级市[1], 具有悠久的革命历史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曾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是“留有多处革命遗址, 值得重视与挖掘”的红色文化圣地[2]。 1927 年1 月, 浙西南第一个党支部在遂昌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所在地大柘泉湖寺诞生, 隶属中共杭州地委领导。 1935 年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丽水创建浙江省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浙西南革命根据地, 从此, 革命星火迅速燃遍整个浙西南, 书写了23 年红旗不倒的壮丽史诗, 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3]。 周恩来、 刘英、 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辈先烈缔造形成的“忠诚使命、 求是挺进、 植根人民”的浙西南革命精神[4],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丽水人坚定信念、 克难攻坚、 奋勇前行, 更是成为新时代丽水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基本遵循。2021 年1 月, 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 将浙西南革命老区明确为全国12 个革命老区之一, 并提出鼓励浙西南革命老区融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 同年5 月,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 浙西南革命老区迎来了走向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重要历史机遇。 由此可见,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 把红色传统发扬好、 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示精神[5]和丽水市委“将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强大动力转化为全面推动‘丽水之干’的自觉行动”要求[6], 无疑需要加快推进浙西南革命精神的转化, 以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历史见证价值、 精神教育价值、 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等。

一、 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

浙西南革命精神虽然产生于丽水区域, 但它不仅只是属于丽水, 而是属于浙江省和全国的革命精神。 首先, 浙西南革命精神包含的内容博大精深, 它既与中国革命精神品格一致、 一脉相承, 又与浙西南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独特的人文底蕴结合, 体现出具有明显辨识度的地方特色。 其次, 依靠群众、 发动群众、 为了群众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基础底色, 在浙西南革命的实际斗争中,丽水和来丽水参加革命的先辈们展现了共产党人把理想信念化为行动力量的政治品格、 高风亮节的伟大形象、 崇高的革命气节、 舍身忘我的政治担当, 以及对党和人民利益绝对服从的道德品格, 这与中国共产党精神高度契合。 第三, “忠诚使命、 求是挺进、 植根人民”的浙西南革命精神是激励丽水人民继续克难攻坚和投身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和文化建设的精神力量, 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和丽水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有着积极意义和重要价值。

(—)“植根人民”: 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不竭动力

浙西南革命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 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指引下, 在浙西南人民参与革命、 投身革命和献身革命的实践中创造形成的一种战斗精神、 胜利精神和发展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 团结人民、 依靠人民和服务人民的使命与责任担当。 浙西南革命精神依托的是人民最基本、 最广泛的参与和支持, 本质上就具备了一种大众精神和文化的品质。 也可以说, 浙西南人民才是浙西南革命精神真正的创造主体, 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深入贯彻和实现,为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正是因为依靠人民群众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参与地位, 浙西南地区于1949 年5 月全境解放, 又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从经济总量最小的“浙江西藏”蜕变为令人惊艳的“丽水之赞”。

1929 年12 月, 从日本留学回国的进步知识分子、 丽水松阳县人卢子敬(后于193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与陈凤生等人在丽水开展革命活动, 组建农军, 发展群众5000 余人, 与当地土豪劣绅作坚决斗争。 之后, 他们又与红军挺进师一起开展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为缔造“忠诚使命、 求是挺进、 植根人民”的浙西南革命精神作出了贡献。 1935 年, 丽水青田籍华侨林德光、 金直夫、 金映光等先后参加编撰的«救国时报»在法国巴黎出版, 该报是中共领导海外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文报纸。 1939 年, 云和县坪垟岗村建立了党支部①坪垟岗村是云和县农村建立党支部最早的村之一。, 成为畲族人民“浙西南革命精神”的重要萌发地。1936 年3 月, 桂远村建立了景宁县最早的中共党支部,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 先后发展了党员50 多名, 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共产党员。 新中国成立后, 浙江丽水青田仁庄镇罗溪村人林三渔①林三渔(1902—1987 年), 青田仁庄乡罗溪村人, 一生侨居日本, 是旅日著名爱国侨领, 旅日华侨东京总会常务理事、 旅日华侨浙江同乡会副会长。, 多次捐资兴建公路、 桥梁、 学校、 水电站等。

(二)“丽水之赞”: 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科学实践

浙西南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富, 但经济上大多属于贫穷落后地区, 被称为“浙江西藏”。 但是,在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引领下, 丽水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出发点和突破口, 不断丰富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内涵, 拓宽和深化绿色发展的路径, 其绿色发展模式上榜成为“国家案例”“国家样本”, 由此引发的“丽水标准”“丽水现象”也引人瞩目。 2018 年4 月26 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专门点赞丽水: “浙江丽水市多年来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 努力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 生态环境质量、 发展进程指数、农民收入增幅多年位居全省第一, 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协同推进。”[7]换言之,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丽水之赞”, 是促进当代浙西南革命精神转化为全面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实际行动, 有利于激发丽水党员干部和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主动性、 创造性, 为丽水高质量发展和创建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提供了强劲的精神动力和准确的方位。

(三)“丽水之干”: 浙西南革命精神的重要行动

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的“浙西南革命精神”, 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浙西南革命精神”, 揭示的都是“丽水之干”的行动自觉和奋斗旗帜。 立足新时期, 浙西南革命精神激励着丽水的党员、 干部、 群众坚定不移沿着“两山”理念指引的方向, 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生态民生和经济民生,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新期待。2000 年丽水撤地设市之初, 产业广、 企业少、 分布散。 工业总产值为171.4 亿元, 只相当于现在丽水一个县域的工业总产值, 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为2590 元, 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60.1%。 2003年, 丽水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生态立市、 工业强市、 绿色兴市”的“三市并举”发展战略[8], 使“绿水青山”逐渐变为“金山银山”。 2007 年,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整体战略构想[9]。 2008 年, 在全国率先发布«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10]。 2009 年, 丽水市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并编制了«丽水市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11]。 2012 年, 丽水市编制了«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发展规划»[12], 提出“绿色崛起科学跨越”战略总要求。 2013 年, 浙江省委、 省政府对丽水作出“不考核GDP 和工业总产值”的决定[13]。 2014 年, 丽水市委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确定为全市唯一的战略指导思想[14], 同年, 丽水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 2016 年, 丽水“十三五”规划明确打造“两山”样板。 2019 年, 国家层面发文支持丽水成为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 2020 年丽水发布全国首份村级GEP 核算报告, 证明了多样的地貌、 空气、 河流等自然资源也是一种可以转化成经济动能的生产力。 由此可见, 浙西南革命精神中坚定理想、 忠于信仰、 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 已经转化成为丽水党员、 干部和群众攻坚克难和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坚定信仰和常态化的日常行动支持。

二、 浙西南革命精神转化的现实基础

(一)浙西南红色资源丰富

丽水地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红军挺进师入浙江后创建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 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党领导浙江的大后方, 又是解放战争时期浙西南游击根据地的中心区。 以刘英、 粟裕为代表的红军挺进师和以叶飞为代表的闽东红军、 闽北红军, 以及广大丽水群众共同参与的长达23 年的浙西南革命战争, 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 留下了众多的革命遗址、 革命文物、 革命事迹, 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浙西南革命精神。 从革命遗址来看, 丽水目前保存下来的革命遗址有429 处(详见表1), 主要集中在松阳、 遂昌、 龙泉等红军挺进师的重点活动区域和庆元、 景宁等闽浙两省红军共同活动地区, 入选全国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的数量也位居浙江省地级市首位, 包括青田县、 遂昌县、 云和县、 庆元县、 景宁县等五县。 从革命文物来看, 可移动革命文物共有849 件/套, 上等级文物就有62 件/套, 主要保存于丽水9 县(市、 区)的革命纪念馆和博物馆中。 截止目前,丽水革命遗址对外开放的有66 处, 其中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南乡革命纪念馆、 龙泉革命烈士陵园等19 处设有陈列展示。

表1 丽水市革命遗址分布表

(二)浙西南红色文化资源转化的政策体系已逐步建立完善

2017 年12 月, «丽水市红色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正式实施, 提出了红色旅游的空间布局, 为推动和完善丽水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 2019 年6 月11 日, 丽水市委书记胡海峰在浙江省政府新闻办在杭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以“忠诚使命、 求是挺进、 植根人民”精炼表述的“浙西南革命精神”, 为浙西南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直接的精神指引。 2019 年7 月30 日, 丽水市第四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大力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决定», 提出了强化“浙西南革命精神”理论研究和政策保障的安排, 为其科研转化提供了政策支持。 2019 年7 月, 丽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的«支持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践行的二十条意见», 从项目带动、 融合发展和要素支持等方面综合谋划了弘扬红色精神的整体部署。 2019 年8 月, «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和红色资源价值转化规划»正式发布, 对浙西南红色精神引领丽水高质量绿色发展进行了整体谋划, 提出“一核一带三组团”的空间格局和“一区十景十基地”的重大平台支撑体系。 2019 年8 月15 日出台的«浙西南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发展行动计划»(丽委办发﹝2019﹞46 号), 策划设计了10 条红色旅游线路, 推进遂昌王村口镇、 龙泉住龙镇国家4A 级旅游景区的创建。 2019 年出台的«丽水市红色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 就培育红色乡村示范乡镇、 红色乡村示范村和红色美丽乡村精品线路进行了规划。 2021 年, 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支持浙西南等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 对国家明确纳入浙西南革命老区规划范围的丽水市全域和省内其他革命老区给予重点支持, 旨在推动省内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影响力增强,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三)浙西南红色资源的挖掘、 利用成效正在显现

2007 年丽水市开始对革命遗址进行普查; 2009 年丽水市委党史研究室设计下发了«丽水市党史胜迹普查登记表»; 2010 年2 月丽水市委党史研究室下发了«丽水市革命遗址普查工作实施方案»;2013 年7 月出版的«浙江省革命遗址通览•丽水市», 对丽水市辖区内的革命遗址进行了全面记录。2019 年6 月, 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内涵表述语——“忠诚使命、 求是挺进、 植根人民”正式发布, 自此丽水上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活动, 扩大了浙西南革命精神在省内的影响力。

受到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活动的推动, 一大批相关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成果形式多样,如«斋郎记忆»«中国共产党青田简史»«浙西南革命故事集»«侨心向党: 青田华侨革命人物传略1919—1949»等红色文学作品; «二•五减租歌»«把红旗插遍全中国»«妇女解放歌»等红色歌曲; «浙西南革命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特征»«浙西南革命精神: 思想内涵、 历史坐标与当代传承»«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源流论析»等红色学术研究成果。

红色旅游正在成为推动浙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公共文化产品。 2018 年发改委印发«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以丽水市为主的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旧址群入选[15]。 2018 年12 月浙江省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印发的«浙江省红色旅游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 年)», 公布了浙江省红色旅游重要景区景点名录, 莲都区厦河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旧址、 龙泉住龙镇苏维埃政府旧址、遂昌王村口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旧址、 松阳安岱后苏维埃政府旧址等上榜[16]。 丽水市旅游总收入从2012 年的205.84 亿元增长到2019 年的781.04 亿元, 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 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此外, 红色教育发展态势良好。 丽水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 将全市124 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33 处革命遗址、 4076 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主阵地[17], 形成规模效益。 2021 年6 月, 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旧址群成功入选了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同年, 龙泉革命烈士陵园、 紧水滩水力发电工程、 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旧址)等21 家上榜浙江省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名单。

三、 浙西南革命精神转化的现实路径

革命精神的转化涉及的要素资源比较多, 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 其实质是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成人民乐于接受的物质、 思想形态或认知图式, 使人民群众不仅能从红色文化中获得经济收益,也能对红色文化产生情感认同, 还能转化成工作、 生活与创新需要的基本动力。 浙西南革命精神的转化可以从空间、 内容和学术等视角进行谋划。 从空间视角来看, 浙西南革命精神的转化应该注重打造红色旅游景点和红色教育示范或研学基地, 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旅游产品。 从内容视角来看, 浙西南革命精神的转化应该注重挖掘红色文化的深层次内涵, 将其融入到当地的教育、 文化、 艺术等领域。 从学术视角来看, 浙西南革命精神生成逻辑、 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时俱进的运用、 价值实现机制的普遍展开等都需要学界研究人员的介入, 尤其是新时代与浙西南革命精神实践运用相结合的新议题要想得到深耕, 相关的研究成果与科普读物的出版与推广将发挥极为关键的作用。

(一)从“一维直线”到“多维空间”: 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空间视角转化

虽然浙西南红色资源的数量大、 分布广, 特色性突出, 但是由于其分布呈现出分散性和独立性的特点, 再加上产权主体比较复杂, 单体资源的价值普遍不高, 还有大量的红色资源更是分布在交通不便利、 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落后的偏远山区, 整体开发利用的难度比较大。 依据浙西南红色资源的空间分布现况, 在挖掘各县(市、 区)重点与特色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 谋划其红色资源转化的重点方向, 在空间上构建“组团式”“连片式”“关联式”的转化路径不失为一条可行的途径。

首先, 理念要先行。 应根据浙西南的自然环境优势, 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念为基本遵循,推动浙西南红色资源向绿色高质量发展转化, 拓展红色文化产业体系, 形成“红色文化+生态农业”“红色文化+经典文创”“红色文化+演艺”“红色文化+旅游”等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例如, 可以围绕“红色浙西南 绿色新丽水”的战略规划, 通过借鉴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的经验, 建设一所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干部学院, 吸引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前来学习交流; 将分布在丽水各地的单体红色资源进行挖掘整合, 以形成不可分割的空间联动发展效果, 并依托浙西南优良的生态环境形成的独特的红色旅游线路, 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在提升浙西南革命老区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同时, 助力当地共同富裕的实现; 借助文旅融合的政策红利, 以红色资源的转化带动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

其次, 加强实体和虚拟场景的连片式整体开发。 从实体场景来看, 可以考虑将以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旧址、 北上抗日先遣队战斗(旧址)、 红军挺进师活动旧址等为代表的九大连片遗址连点成线,进行整体规划, 促进其整体向红色教育和红色旅游转化。 从虚拟场景打造来看, 在将浙西南革命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进行融合的基础上, 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形成、 发展和运用进行沉浸式呈现,更完整、 更具象地揭示浙西南革命精神在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出场的必然性和发挥的主要作用。

第三, 打造“一县一品牌”的红色文化场景。 借鉴“一村一品”的理论经验与实践探索, 按照“一县一品牌”打造一批具有异质性的红色文化展馆和红色教育基地, 为红色文化内容消费的分众化提供支持。 并运用网络技术和VR 技术开设线上红色展览馆, 营造沉浸式的体验空间, 用技术讲好红色故事, 讲好革命先烈、 革命文物、 革命遗存的英雄事迹, 帮助广大党员、 干部和群众了解红色历史、见证发展, 并可以从中汲取思想养分与实践动力。

(二)从灌输式到体验式: 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内容视角转化

浙西南革命精神转化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更为生动、 直观的教育资源, 可以体验红色资源衍生的系列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 可以运用于日常的生活与工作。 也就是说, 浙西南革命精神转化要从内容视角作好文章, 不仅要让革命老区的民宿、 农家乐经营者可以获得直接的经济收益, 还要让浙西南革命老区的消费者, 比如游客、 参与培训的党员干部对红色革命历史能产生共鸣, 启发个人在日常生活、 学习与工作中对革命精神的自觉践行。 因此, 从内容视角看浙西南革命精神的转化,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一是浙西南革命精神内容的生产加工要与最先进的技术相结合, 以此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兴趣和消费意愿, 比如革命战役和革命烈士的故事可通过植入主流游戏的方式, 潜移默化地影响游戏玩家; 烈士故事和由此衍生的精神纳入到群众理论教育和党员主题教育活动中, 并结合不同的专业发展实践进行转化引导; 将革命文献和文物所承载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涵进行具象化处理, 以有效对接具体的实践工作。 二是浙西南革命精神内容的呈现要多样化和趣味化, 比如革命英雄、 革命故事不仅可以通过走访、 调研、 采访等形式进行体验式观察和讲述, 也可以让学生以课本剧或文艺者创作表演的方式进行实景呈现; 三是红色文化产品的形式要与时俱进, 比如可通过盲盒、 书签、 挂件、 手机壳、 手表等实体产品传递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符号, 也可以通过设计、 摄影等方式呈现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实体元素。

(三)从学术研究到科普应用: 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学术视角转化

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独特性和资源性如何转化为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同步推进的丽水实践, 学界的介入是不可忽视的有效路径。 首先, 应组建覆盖面广的科研团队, 提升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社会影响力。 浙西南革命精神虽然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一员, 但由于提出的时间不长, 区域影响力仍显不足, 全域、 全学科覆盖的科学研究可以快速、 有效、 有力地推进其在社会层面的出镜率和影响力。 比如, 通过科研团队的研究可以从更多层面和更大的范畴去挖掘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形成转化的基础; 浙西南红色故事的梳理和革命文献文物的整理与研究, 可以整体还原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历史面貌, 为其辐射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工作领域提供素材, 进而提高革命精神的影响力和转化力。

其次, 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推动浙西南革命精神从学术性向科普性转化。 一方面依托出版和影视行业, 推动浙西南革命精神成果的文化性和娱乐性转化; 另一方面借助元宇宙、 区块链等现代科技技术, 复刻还原浙西南革命的重要场景和革命故事, 让群众在沉浸式的氛围中引发对浙西南革命精神运用于现代工作、 生活及学习领域的思考与反思; 再一方面依托“红绿金”融合的政策红利, 通过开发红色创意产品、 定制红色农文旅研学套餐、 参与体验式革命路线和革命活动等, 提升浙西南革命精神从文化资源向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同步转化。

第三, 纳入中小学校校本课程建设, 扩大浙西南革命精神基础受众的覆盖面。 浙西南革命精神作为红色基因和中国共产党优良品质的代表, 需要持续不断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校本课程的建设实现这一革命精神的传承发展成为浙西南革命精神转化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为保证校本课程转化的有效性和示范性,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纳入校本课程的内容必须是地域性明显、 融合性突出和共鸣性较强的故事、 文物等, 以保证校本课程内容的可读性、 可推广性和教育的有效性; 二是讲好浙西南革命精神故事, 要依循中小学生群体的知识认知规律, 结合漫画、 小人书、 手写标语等进行趣味化处理, 提高浙西南革命精神在中小学生群体中的接受度和转化性; 三是要设计体验式和参与式的内容, 通过绘画、 互动答题、 数字游戏闯关等加深中小学生对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理解和运用。

第四, 融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 创新“红色文化+”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构建。 一是应该由政府相关部门统筹安排, 基于浙西南革命精神资源的类型、 分布等特征, 去开发成系列的、 丰富多样的、层次性分明的红色公共服务产品, 并将其纳入图书馆、 博物馆、 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 让人民群众可以更方便快捷地接触和理解浙西南革命精神; 二是通过会议、 团体交流和各种协会组织的活动,推广浙西南革命精神及相关红色文化产品, 扩大其转化的渠道和效果; 三是依托企事业单位的公共阅读空间或私人创建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展示、 陈列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相关文化素材和公共文化产品, 在更多场景中形成对浙西南革命精神潜移默化的推广氛围。

猜你喜欢

丽水市丽水西南
“潮”就这么说
丽水市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丽水发现新物种
浙江丽水邮储扶贫助古村美丽蝶变
Country Driving
浙江丽水:打好劣V类水剿灭战
一路向西南——然乌湖、米堆冰川
西南丝绸之路及其对西南经济的影响
丽水市特色足球展示
丽水市美术教师新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