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滦州市韩新庄子村瓮棺葬

2023-11-23张海超

寻根 2023年5期
关键词:滦州灰陶唐山

张海超

瓮棺葬的由來

将瓮与罐等陶器拼合在一起当棺用,然后把装着尸体的瓮棺埋在地下,由此产生的安葬方式及葬俗被称为“瓮棺葬”。瓮棺,多用来存放死去孩童的尸体,存放成人死者的瓮棺比较少见。《辞海》对瓮棺葬的解释为:“瓮棺葬是用陶瓮或陶罐做葬具,一般用以埋葬幼童。我国的新石器时代至汉代较为流行。”

瓮棺内很少有随葬品,埋葬地多为居住区内房屋的附近或室内地面之下,部分地区发现专门的儿童瓮棺葬墓地。瓮棺的葬具组成多为日常生活使用的陶器,葬具数量为2至5件不等,个别为1件。对接和套接为较常见的瓮棺葬具组合方式,由多件葬具组成的同一瓮棺或同时使用对接和套接两种方式。

韩新庄子村瓮棺葬

1996年春,京沈高速修建至滦州市韩新庄子村附近,工人们在清理路基时发现有疑似古墓的痕迹,遂上报至文物部门。接到报告后,省、市、县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立即成立考古发掘工作小组并开展实地勘查工作,初步确定其为瓮棺葬遗址群。为确保文物安全,考古发掘工作小组随即对其展开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韩新庄子村瓮棺葬遗址群由此产生。

这座遗址群是当时河北省考古工作的重大发现。该遗址位于韩新庄子村东偏南方向,经考古专家鉴定,出土文物所处时期为战国至汉代。为了最大限度确保文物不被埋压在高速公路路基之下,考古发掘小组对该遗址进行了初期的考古发掘和后期的补充考古发掘,此遗址发掘范围达7000余平方米,共发掘瓮棺墓葬261座。这些瓮棺大部分为西北至东南方向排布,多数由2~5件葬具拼合而成,葬具种类有:盆、罐、瓮、钵、豆、甑等陶器。

韩新庄子村原名韩新庄。在河北省滦县地名办公室编纂的1985年版《滦县地名资料汇编》中写道:“韩新庄子村位于龙坨乡政府驻地东偏北3公里处……据《滦县志》载:该村在明永乐二年(1404年)属滦州梅一社。相传韩姓由老新庄迁到此地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韩新庄,后称韩新庄子。 ”

2002年1月,滦县的龙坨乡与高城子乡合并为高城子镇。同年5月,因高城子镇政府迁址王店子,镇名亦更名为王店子镇。所以,综合依据相关资料的记载,现在我们所说的河北滦州市王店子镇韩新庄子村瓮棺葬,在1996年被发掘的时候,其所在地村名为河北滦县龙坨乡韩新庄子村。

笔者联系到了曾经参与瓮棺葬发掘的李福利先生。李先生是韩新庄子村村民,现已从滦州市王店子镇政府退休。

对韩新庄子村瓮棺葬的考古发掘工作,李先生记忆犹新。在韩新庄子村瓮棺葬考古发掘期间,李先生组织当地村民完成了浅表层土的挖掘和清理工作。据他回忆,在挖掘的过程中,见到了骨头残片,没有见到瓮棺外有砖石垒砌的情况。工作人员在考古发掘过程中还发现了火炕烟道和水井,火炕烟道是由砖砌成的,烟道里还有黑色的烟灰,水井没有井沿儿,只是一个取水的井坑,现在已被砂石填埋,但可以被辨认出是井坑。

2000年的《滦县文史资料》中收录了唐向荣写的《古代瓮棺童葬遗址群》,这篇文章描述了韩新庄子村瓮棺葬,文章写道:“在发掘童棺葬的同时,此地还发现了两处人类生存遗址……发现北方特有的火炕烟道砌砖,以及灶址、陶片等。”

唐山博物馆藏韩新庄子村瓮棺葬遗址出土葬具

唐山博物馆陈列有河北滦州韩新庄子村瓮棺葬遗址群出土的葬具,包括陶瓮、陶釜各一件和瓮棺一套,这些葬具所处时期为汉代,距今约1800年。

陶釜在韩新庄子村瓮棺葬遗址考古发掘获取的葬具中数量占比最大,近80%,唐山博物馆展厅陈列的这件陶釜在质地、整体形制等方面较具代表性。

从质地来看,该陶釜为夹云母红褐陶。器壁不厚,外观无明显可见纹饰,为素面,腹下部呈斜弧收形态,属于斜直腹小釜。斜直腹釜的最大径位于釜的口部。口径小于25厘米的为斜直腹小釜,口径大于25厘米的为斜直腹大釜。据实际测量数据,该件陶釜的口径为28厘米,所以称其为斜直腹大釜。在韩新庄子村瓮棺葬遗址出土的且能够确定形制的陶釜中,斜直腹釜约占陶釜总数的33%。在出土的可确定形制的斜直腹陶釜中,斜直腹大釜占比约为79%。因斜直腹大釜的口径较大,更适合做瓮棺葬具,所以其在韩新庄子村瓮棺葬遗址出土的斜直腹釜中占比较高。

从口沿来看,这件陶釜属于侈口,卷沿、方唇。所谓侈口就是接近口沿的部位越来越宽,也称为敞口,比照该陶釜,不难看出这件陶釜的口沿符合侈口的形态。同时,该陶釜口沿外翻,沿面上翘且有弧度,为卷沿。此外,该件陶釜的唇沿厚重,故为方唇。

瓮棺这个名字的由来与陶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陶瓮的上方有遮盖物,这个遮盖物是与陶瓮随机匹配的,比如陶盆。在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就展出这样一件用作瓮棺的大尺寸陶瓮。

唐山博物馆展厅陈列的陶瓮,经河北省文物考古专家断定,这件陶瓮为汉代人所用,虽为残缺件,但颇具研究价值。陶瓮,在韩新庄子村瓮棺葬遗址中共发掘出土30余件,占葬具总数的5%左右。

从质地来看,唐山博物馆展厅陈列有泥质灰陶瓮。瓮棺葬遗址出土的陶瓮大多为泥质灰陶。灰陶可分为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泥质灰陶胎质相对细腻,韧性好,多用于盛储器。

河北滦州韩新庄子村瓮棺葬遗址出土的陶瓮中,近四分之三可确定形制,主要包括深垂腹瓮、球腹瓮、浅弧腹瓮、直腹瓮。其余约四分之一陶瓮因严重破损残缺,无法确定形制。唐山博物馆展厅陈列的这件陶瓮内、外壁光滑,均为灰褐色,厚度适中,素面,外观未见清晰纹饰,或因磨光而消失,敞口,圆唇,卷沿。

该件陶瓮为鼓肩,而该瓮棺葬遗址出土的陶瓮中深垂腹瓮、直腹瓮、浅弧腹瓮全部为折肩,只有球腹瓮为鼓肩。所以,从这件陶瓮展示的部分来看,推测其原始整体形制为球腹瓮。球腹瓮大体形制为整体呈球状,底部多为圆底,少数为尖圆底,腹底分界不明显,鼓肩,器外壁多有纹饰,但因磨光,所以发掘出来的陶瓮纹饰多已不清晰。韩新庄子村瓮棺葬遗址出土的陶瓮中,器表纹饰种类多为弦纹、绳纹,少数为几何纹、菱形纹等。

唐山博物馆展出的这件陶瓮为残缺件,仅为陶瓮的上半部,下半部因残缺严重未能匹配展出,倒扣放置于展柜内。观众可清晰地观赏到这件陶瓮的内、外壁和上半部形制,对陶瓮有初步认知。

唐山博物馆陈列展示中的瓮棺,由大小不等的四件陶釜组成。按质地划分,从图左往右依次为夹云母红褐陶釜、夹云母红褐陶釜、泥质灰陶釜、夹云母红褐陶釜。

按组合方式划分,从图左往右依次为套接、套接、对接,图中左1的陶釜口套接左2陶釜底,左2陶釜口套接左3陶釜底,左3陶釜口对接左4陶釜口,左2和左3均为无底陶釜。因陶釜的口较大,方便盛放东西,所以陶釜在瓮棺葬中的使用频率较高。

这套瓮棺长约1米,由此推测,墓主人的年龄大概在2~3岁。从瓮棺的选材和组合情况看,墓主人很可能出自一个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一般的家庭,但是其家人在选择这套瓮棺的器具和制作瓮棺时也是用心良苦,显示出墓主人的家人对其充满了爱恋。

从陈列展示的瓮棺组成部分来看,古代人們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用途灵活掌握,将陶器制作成最实用的器具。充分体现出古人的心灵手巧和用智慧创造生活、改造生活、服务生活的聪明才智。

韩新庄瓮棺葬遗址群出土文物的

延展思考

从韩新庄瓮棺葬遗址群出土的瓮棺数量来看,可推测出:因古代的社会水平低下,医疗条件有限,百姓的经济条件一般,导致很多患病的儿童得不到及时救治,死亡率较高。但从瓮棺的用途来看,现已发掘的古代瓮棺大多是存放死去儿童的尸体。由此看来,儿童在古代也是比较受社会重视的。

从出土的瓮棺外观不难发现,其底部或用作棺盖的盆上大多有一个小孔,这个小孔有的是不规则的,有的则是很规则的圆形孔,并且小孔上往往还加盖一块小陶片,其内表面涂的是红色的颜料,被称为“凿孔”现象。郭沫若参观半坡遗址时有诗云:“半坡小儿冢,瓮棺盛尸骸;瓮盖有圆孔,气可通内外。”对“凿孔”现象的延展思考:古代的医疗技术非常有限,偶有误诊或“假死”情况发生,家人们对死去的孩子复活抱有一丝丝希望,留一个小孔通气用,供孩子呼吸,给孩子一个“死而复生”的机会。还有说法就是,小孔可以让死去孩子的灵魂自由出入,不让幼小的孩子受到束缚。

从瓮棺内存放的物品来看,瓮棺主要是存放死去儿童的尸体,存放成人尸体的瓮棺比较少见。瓮棺与子宫的形状相似,也可以让死去的孩子犹如在子宫里一样被包裹着,有安全感。

从瓮棺的出土地点来看,多数为人们生活居住区内的房屋旁边或室内居住面下。延展思考:古代人们之所以把存放儿童的瓮棺埋在居住地,是因为儿童早死本来就很值得人们去可怜和同情,其家人不愿与死去的儿童分开。把瓮棺埋在居住地寓意把死去的儿童留在身边,保护死去的儿童,充分体现了人们对死去儿童的爱护和珍惜,是古人的情感体现。

猜你喜欢

滦州灰陶唐山
探究天津东丽博物馆藏张贵庄战国灰陶器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唐山分行
唐山香酥饹馇圈
一件夏代灰陶象鼻盉的再修复
一件西晋灰陶兽的再修复
陶器
王大根
赫然一座滦州城
把唐山打造成为国家级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放歌滦州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