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院心脏运动康复应用于稳定性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效果
2023-11-23吴诗频叶丽掀
吴诗频,徐 斌,叶丽掀
(福建省老年医院,福建 福州 350012)
稳定性慢性心功能不全(CHF)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体液潴留和疲乏等[1]。若不及时治疗,会引发休克、猝死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临床针对此类患者通常选择常规护理干预,包括药物指导、饮食干预、生命体征的监测等,但由于个体差异较大,且居家治疗时间较长,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的健康指导,加之常年心肺储备功能不足、基础代谢率下降,导致临床疗效不尽人意[3]。心脏康复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综合干预。心脏康复治疗针对患者个体生理功能特征,通过动态评估和运动处方设计,给予相应的运动负荷和干预手段,是达到最佳运动效果的治疗方法。该方法通过运动及心理调节等多种方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症状,改善患者内皮功能,稳定动脉斑块,提高心肺耐力。以往研究证实[4],心脏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稳定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及运动耐量。故本研究旨在探讨入院心脏运动康复应用于稳定性CHF患者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7月—2022年11月收治的121 例稳定性CHF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组(n=60)和运动组(n=61)。传统组中男36 例,女24 例,年龄(62.34±5.07) 岁;病程(5.84±0.92) 年;心功能级别:Ⅱ级30 例,Ⅲ级22 例,Ⅳ级8 例;体质量指数(BMI)(21.15±1.21) kg/m2;心脏基础疾病:高血压性心脏病29 例,缺血性心脏病20 例,肺源性心脏病11 例。运动组中男37 例,女24 例,年龄(72.81±2.29) 岁;病程(5.79±0.88) 年;心功能级别:Ⅱ级27 例,Ⅲ级23 例,Ⅳ级11 例;BMI(21.17±1.25) kg/m2;心脏基础疾病:高血压性心脏病21例,缺血性心脏病24例,肺源性心脏病16 例。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符合CHF的诊断标准[5];经治疗病情处于稳定期;心功能分级为Ⅱ~Ⅳ级;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具有一定的配合能力。
排除标准:精神异常、认知功能障碍者;依从性差者;随访期间死亡者。患者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
1.3 方法
传统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第一,宣教:包括稳定性CHF的相关知识、用药重要性、休息和活动、一般心理支持及心理护理支持。通过与患者交谈、聊天等沟通方式,向患者讲解有关知识,教会患者正确监测体质量变化,以明确有无液体潴留,若出现呼吸功能等方面的异常,及时就诊。第二,饮食指导:强调良好营养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性,每日摄入新鲜蔬菜等高蛋白饮食和水果。第三,出院指导:及时告知患者有关稳定性CHF治疗的并发症及注意事项,嘱咐出院患者定期返院治疗及复查。
运动组在传统组的基础上给予心脏运动康复。第一,患者入院第1 天,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开展一次完整的体检,并记录患者体征,与此同时,向患者宣教疾病相关的知识,如发病病因、症状和体征、治疗手段、护理的重要性等,以此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使其积极配合治疗。第二,患者入院第3天至第4天,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开展小幅度的运动,包括翻身、小腿弯曲、体位改变等,在患者能够顺利完成后再指导进行大幅度的运动,包括四肢屈伸等。小幅度的运动可以帮助患者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有助于改善病情。待患者病情稳定可适当下地走动,走动范围以病房内为主。若患者恢复情况一般,患者在感到喘息时立刻静坐,背部尽量靠椅子,进行简单的颈部和肩部活动。若患者有一定的耐受力可适当进行上下楼、步行等运动。第四,患者入院第5天至第7天可进行功率自行车运动。首先根据心肺运动实验及心肺功能选择适当的功率负荷,运动前先进行10~15 min的拉伸及慢跑,后踩踏自行车20~30 min,再进行15 min的整理运动,一周进行4次运动。连续运动2周后,可增加运动量,增加运动时间。患者出院后,根据患者的运动喜好,可采用快步走、太极拳等,每天运动30 min,一天2次。两组患者均干预3个月,无失访病例。
1.4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自我管理能力、运动耐力水平的变化情况。
1.4.1 心功能指标
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Philips iE Elites)检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测试6 min步行距离(6MWD)。
1.4.2 自我管理能力
于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采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评估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恢复情况[6]。量表包括4个维度,即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健康知识水平,每个维度60分,分数越高,自我管理能力越高。
1.4.3 运动耐力水平
于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采用运动心肺测试系统在医师的指导下测量患者运动心肺功能恢复水平,包括峰值耗氧量、最大运动功率以及代谢当量。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心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LVEF,LVEDD,6MW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运动组LVEF高于传统组,6MWD远于传统组,LVEDD小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2.2 两组自我管理量表比较
干预前,两组ESCA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ESCA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且运动组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自我管理量表比较 单位:分
2.3 两组患者运动耐力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峰值耗氧量、最大运动功率、代谢当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峰值耗氧量、最大运动功率、代谢当量水平均上升,且运动组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运动耐力水平比较
3 讨 论
稳定性CHF是各种病因所导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患者有心力衰竭的病史,但病情相对比较稳定[7]。临床上针对稳定性CHF的治疗,除了改善心肺功能外,还应关注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从而控制病情进展[8]。临床通常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健康宣教、出院指导等,但由于此类患者存在心力衰竭病史,所以各器官功能有所减退,患者的自我管理积极性受到影响,增加再入院的可能性。入院心脏运动康复以医护人员指导后患者自主训练为主,通过对患者实际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对病情进展进行及时评估和反馈,督促和指导患者保质保量完成每日训练内容,并实时评估训练耐受性,可改善患者心肌侧支循环,增强应对疾病的能力,提高康复信心[9]。
本研究中,干预3个月后,运动组LVEF高于传统组,6MWD远于传统组,LVEDD小于传统组,ESCA各维度评分高于传统组(P<0.05),表明运用心脏运动康复能够改善稳定性CHF患者心功能,提高机体自我管理水平。可能的原因是入院心脏运动康复结合患者病情、病程等实施个性化管理,纠正不良心态,提高能动性与依从性,积极应对疾病;通过系统、规律的有氧运动,使得每位患者由被动进行康复训练转为主动训练,逐步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和骨骼肌肌力;通过增加心排血量,提升心血管运动效率,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延缓病变进程,改善心室重构等,改善患者的心脏整体功能[10]。同时不断强化患者自护意识,改善其认知能力,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干预,及时纠正不良生活方式,促进患者更好地进行角色转变,增强其自护能力和治疗信心[11]。
本研究中,两组峰值耗氧量、最大运动功率、代谢当量水平均上升,且运动组高于传统组(P<0.05),表明运用入院心脏运动康复能够提高稳定性CHF患者运动耐力水平。可能的原因是心脏运动康复根据患者安全代谢量和运动靶心率的情况制订合理康复方案,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鼓励患者适当运动,缓慢提高机体自主运动能力;通过心理、运动等调节方式增加冠状侧支血管血流速度,提高运动耐力[12]。另外,适当的运动能够促进患者机体的有氧代谢,提高毛细血管密度,降低交感神经张力等,进而减轻心肌缺血缺氧的状态,改善心肌细胞的代谢功能。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在患者入院后的不同阶段,从基础性锻炼、独立练习等方面进行干预,不仅能够对患者四肢功能进行较好的锻炼,也促使心脏康复训练更为规范化,更具可行性,不断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运用入院心脏运动康复能够改善稳定性CHF患者心功能,提高机体自我管理水平和运动耐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