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代谢当量的运动康复干预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3-11-23赵雁
赵 雁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湖南 衡阳 421001)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由心肌缺血缺氧、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或心肌病等原因引起。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1],全球范围内CHF的患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统计[2],目前全球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超过2 600万人,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以美国为例,慢性心力衰竭每年的新发病例约100 万人,成为每年美国住院患者的第一位原因。而在欧洲,每年有数百万的患者被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2]。据2019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公布的数据显示[3],我国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为0.9%~1.4%。老年人是慢性心力衰竭的高发人群,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更容易患上慢性心力衰竭[3]。慢性心力衰竭的典型症状是呼吸困难和疲乏无力,特别是在做日常活动或运动时更加明显。患者会感到气短、胸闷、咳嗽、喘息、夜间呼吸困难等[4]。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水肿、腹胀、腹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并且可能会因为心脏功能减弱而出现手脚发凉、心悸、晕厥等,故应采取相应护理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5]。代谢当量是指进行定量运动活动时,单位时间内消耗的氧气量。测量代谢当量可以估计人体的氧耗能力和卡路里消耗。运动康复利用代谢当量来指导运动量,从而减少肌肉疲劳和促进身体恢复,提升身体的代谢能力和氧合能力,从而减轻肌肉疲劳,改善身体机能。本研究探讨基于代谢当量的运动康复干预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46 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3 例。观察组男40 例,女33 例;年龄(56.28±5.16) 岁;病程(6.49±0.62) 年;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Ⅱ级20 例,Ⅲ级39 例,Ⅳ级14 例。对照组男38 例,女35 例;年龄(57.13±5.43) 岁;病程(6.61±0.68) 年;心功能分级:Ⅱ级22 例,Ⅲ级34 例,Ⅳ级17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制定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6];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患者病程大于1 年;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患者合并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有骨折、关节不稳定等影响康复运动类疾病;患者无法耐受运动康复训练,中途退出研究;患者合并精神或意识障碍,无法正常沟通交流。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定期监测病情变化、控制水钠摄入量、营养支持、缓解呼吸困难、避免并发症和定期随访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代谢当量的运动康复干预。第一,评估代谢当量: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代谢当量需要通过测量最大摄氧量(VO2max)来评估。VO2max通常通过心肺功能测试测定。第二,设定运动目标:根据患者的代谢当量,制订适当的运动目标。常见的运动目标包括改善运动耐受力、减轻疲劳等。第三,制订运动计划:根据患者的运动目标和代谢当量,制订相应的运动计划。包括运动强度、持续时间、频率等方面的指导。建议患者每周5~7 d进行有氧运动,每次运动20~30 min,运动强度应控制在60%~80%的心率峰值。针对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给予不同程度代谢当量运动训练。对于心功能Ⅱ级患者,指导其进行3~5 met代谢当量运动训练,主要包括骑自行车、拖地、上下楼梯等,每次15~20 min,每天1~2 次;心功能Ⅲ级患者指导其进行2~3 met代谢当量运动训练,主要为穿衣、洗漱、慢走、室内活动等,每次5~10 min,每天1~2 次;心功能Ⅳ级患者进行1~2 met代谢当量运动训练,包括床边站立、床上活动、床边慢走等,每次3~5 min,每天1~2 次。第四,监测和调整运动计划:通过定期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等指标,调整运动计划以确保患者康复锻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患者可以耐受为宜。两组患者均持续干预3 个月。
1.4 观察指标
第一,患者干预前、干预3 个月后做心脏彩超,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内径(LVESD)和左室舒张内径(LVEDD)。第二,干预前和干预3 个月后采用健康行为自评量表(SRAHP)评价两组患者健康行为评分,包括心理、运动和健康责任等三个维度,评分越高提示患者健康行为越好。第三,干预3 个月后采集两组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比较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主要包括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第四,干预前和干预3 个月后抽取两组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离心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体液因子水平,包括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同型半胱氨酸(Hcy)、乳酸(LA)和脑利钠肽(BNP)。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后两组LVEF水平高于干预前,LVESD和LVEDD水平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健康行为评分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心理、运动和健康责任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健康行为评分比较 单位:分
2.3 两组患者干预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IgG和IgA水平低于对照组,IgM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单位:g/L
2.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体液因子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体液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AngⅡ,Hcy,LA和BNP水平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体液因子水平比较
3 讨 论
研究表明[7],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心脏、血管、内分泌等多方面因素有关。首先,心肌损伤是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发病因素。病毒感染、高血压、冠心病等因素会导致心肌组织发生不可逆损伤,从而引发慢性心力衰竭。其次,心脏负荷过重也是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心脏的正常功能是通过不断地收缩和舒张进行血液输送,因此,心脏的负荷过重可能导致心脏肥厚和增大,从而影响心肌正常功能,引起慢性心力衰竭。此外,内分泌系统功能异常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8]。心力衰竭时,机体内持续存在的压力刺激,导致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强,进而刺激心血管系统,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导致心力衰竭[9]。最后,心脏的能量代谢异常也是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心脏是一个高能消耗器官,其能量代谢异常直接影响心脏舒缩功能,同时,这一过程还会引发氧化应激反应,造成心肌细胞死亡,最终导致慢性心力衰竭[10]。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应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病情,减轻患者痛苦,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再住院率[11]。
运动康复已被证明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然而,在运动康复治疗中需要注意的是,患者的锻炼强度不能过大,以免造成不良反应[12]。因此,了解个体代谢当量的情况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指导患者的运动干预强度和措施。代谢当量是静息代谢消耗率的倍数,是衡量不同运动强度和类型的通用指标,它反映了体循环和肌肉代谢的程度,并可以用于评估不同运动强度的适宜性[13]。不同程度的运动所需要的代谢当量也不同,因此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康复方案,代谢当量的选择至关重要[14]。研究显示[1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锻炼能够提高心肺功能,改善体力活动水平,减少住院次数,并且可以改善心理和社交功能。然而,如果运动强度太低,可能无法得到足够的益处;如果运动强度太高,可能引起不适甚至危险。因此,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代谢当量非常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LVE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LVEFD和LVEDD水平低于对照组,提示基于代谢当量的运动康复干预模式可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心理、运动和健康责任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经过基于代谢当量的运动康复干预,患者健康行为明显改善。干预后观察组患者IgG和IgA水平低于对照组,IgM水平高于对照组,提示基于代谢当量的运动康复干预模式可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免疫功能。AngⅡ水平可反映患者内皮细胞损伤程度和心力衰竭严重程度;Hcy可通过抑制一氧化氮合成酶,调节凝血酶活性,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功能;LA水平可反映机体器官氧供求关系;BNP水平和心肌坏死数量存在相关,可直接反映患者心衰程度。干预后观察组患者AngⅡ,Hcy,LA和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基于代谢当量的运动康复干预可调节患者体液因子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起到改善作用,与陈丽萍等[16]研究具有一致性。
本研究选取样本较少,且全为我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加之患者自身病情差异,对干预措施耐受程度不同等因素,且未进行更长期随访研究,可能产生一定偏倚,有待多中心、大样本实验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