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甲环酸治疗轻中度颅脑损伤的效果及对其预后的影响
2023-11-23王强韩宏杰
王强,韩宏杰
(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河南 平顶山 467000)
高空坠落、工伤意外、交通事故等外力作用于头部会导致患者出现颅内损伤,其致死、致残率较高[1]。颅内急性出血、颅内高压、血肿扩张、凝血功能异常是轻中度颅脑损伤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轻中度颅脑损伤患者于伤后4~6 h 易发生血肿扩张引起脑组织继发性损伤,使轻中度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残疾率、病死率增高[2]。除手术治疗外,及时干预也有助于清除患者颅内血肿。氨甲环酸是由人工合成的赖氨酸类似物,可通过抑制纤溶酶原和纤溶酶活性而避免纤维蛋白分解,从而发挥促凝血作用[3],应用于轻中度颅脑损伤患者中可有助于控制颅内出血量、延缓血肿扩张、改善预后。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氨甲环酸治疗轻中度颅脑损伤的效果及对其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2 年1 月我院收治的82例轻中度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头颅CT 检测显示有颅内血肿、脑挫伤、脑肿胀;②预估伤后3 h 内不需进行手术;③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9~15 分;④受伤至入院时间小于3 h。排除标准:①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②休克患者;③近期服用过抗凝药物和氨甲环酸;④伴有复合伤者;⑤孕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 例。对照组男29 例,女12 例;年龄18~75 岁,平均年龄(45.16±12.55)岁;创伤原因:交通事故24 例,打击伤8 例,坠落伤8例,其他1 例;出血类型:硬膜外血肿11 例,硬膜下血肿14 例,脑内血肿16 例。观察组男31 例,女10 例;年龄18~75 岁,平均年龄(46.74±13.10)岁;创伤原因:交通事故26 例,打击伤8 例,坠落伤5例,其他2 例;出血类型:硬膜外血肿13 例,硬膜下血肿15 例,脑内血肿13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均予以保持呼吸道通畅、低流量吸氧、处理伤口、降低颅内压、监测生命体征、中心静脉压等常规治疗和监测。观察组于手术前10 min 内予以氨甲环酸(华润双鹤药业,国药准字H11020634,规格:0.5 g/5 ml)10 ml+0.9%氯化钠溶液(NS)100 ml,静脉泵入;后8 h 内予以氨甲环酸(10 ml+0.9% NS 500 ml 静脉滴注。对照组予以等量0.9%NS。两组均观察至患者出院,并随访3 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头部CT(深圳安科高技术,型号ANATOM16)进行扫描,观察两组颅内血肿变化情况;并记录开颅手术率、入住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时间以及住院时间。②凝血指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抽取患者肘部静脉血4 ml,采用凝血常规分析仪(北京众驰,型号XL 1000i)监测两组患者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③预后情况: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4]评分评价两组治疗后1 个月和3 个月预后情况,该量表包括1~5 分,分值越高表明预后越好。④不良反应:住院期间,观察两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血栓形成、腹泻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颅内血肿体积小于对照组,开颅手术率低于对照组,入住NICU 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s),n(%)]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s),n(%)]
组别 例数 颅内血肿(ml) 开颅手术率 入住NICU 时间(d) 住院时间(d)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1 18.25±4.31 22.35±4.62* 4(9.76) 4.46±1.37 14.21±3.54对照组 41 17.62±4.96 26.12±5.03* 11(26.83) 5.61±1.79 17.18±4.75 χ2/t 值 0.614 3.535 3.998 3.267 3.210 P 值 0.541 0.001 0.046 0.002 0.002
2.2 两组凝血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D-D、FIB、FDP 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PT 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凝血指标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D-D(mg/L) FIB(g/L) FDP(mg/L) PT(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1 1.38±0.26 1.73±0.46* 3.79±1.17 4.25±1.42* 9.68±2.65 13.45±3.21* 12.12±2.43 11.34±1.65*对照组 41 1.42±0.32 1.16±0.25* 3.82±1.12 2.58±0.74* 9.80±2.71 6.74±1.83* 12.39±2.32 14.14±2.16*t 值 0.621 6.971 0.119 6.678 0.203 11.628 0.515 6.596 P 值 0.536 0.000 0.906 0.000 0.840 0.000 0.608 0.000
2.3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
治疗后1、3 个月,观察组GOS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s),分]
表3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后1 个月 治疗后3 个月观察组 41 3.59±0.52 4.12±0.68对照组 41 3.31±0.44 3.74±0.59 t 值 2.632 2.703 P 值 0.010 0.008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恶心、呕吐、血栓形成、腹泻等情况。
3 讨论
3.1 治疗效果分析
观察组治疗后颅内血肿体积小于对照组,开颅手术率低于对照组,入住NICU 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氨甲环酸治疗轻中度颅脑损伤有助于增强治疗效果。颅脑损伤是指当外力作用于头部而导致的脑损伤,在发生创伤后的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后,机体脑细胞表现为大量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线粒体功能障碍、炎症介质分泌过多、生成大量氧自由基以及神经元死亡等,脑组织表现为颅内出血、脑水肿、脑缺血缺氧和颅内高压[5]。同时,颅脑损伤还可引起机体心血管、消化、呼吸、免疫及凝血系统等发生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氨甲环酸可通过抑制纤溶活性改善凝血机制和降低血管内皮相关生长因子水平改善机体血管内皮功能两方面[6],达到减轻脑出血,控制颅内血肿体积扩张,降低开颅手术率,缩短入住NICU 和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的作用[7]。
3.2 凝血功能分析
治疗后,观察组D-D、FIB、FDP 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PT 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氨甲环酸治疗轻中度颅脑损伤有助于改善机体凝血功能。陈汀劳等[8]研究中指出,颅脑损伤患者体内纤溶亢进是血肿扩张和凝血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颅脑损伤患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概率高达2/3,其主要机制可能与内源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急剧增多引起纤溶系统亢进有关[9],可引起机体颅内出血加重,引起颅内压增加,从而使脑水肿和脑缺血缺氧情况加剧,在颅脑损伤病情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此外,机体凝血功能障碍可能是由于血小板、内皮功能障碍和脑组织因子释放。氨甲环酸是一种抑制纤溶系统的药物,可穿透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竞争性结合纤溶酶及纤溶酶原上的纤维蛋白亲和部位的赖氨酸结合位点,阻断纤维蛋白与纤溶酶、纤溶酶原结合途径,抑制纤维蛋白分解,降低颅脑损伤后早期纤溶活性,发挥明显的抗纤溶和止血作用,从而可有效抑制颅内血肿扩大、减少脑出血、减轻脑水肿,改善预后。另外,在颅脑损伤患者中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过程是持续性的、动态化的[10],在发生创伤后的3~6 h 内,机体主要表现为凝血级联反应异常和纤溶系统亢进,继之出现血小板功能障碍、血小板计数减少,最后因纤溶关闭和血小板高活性转为高凝状态,故关于氨甲环酸最佳使用的时间段为伤后3 h 内。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中以氨甲环酸使用时间窗为标准进行分组实验,发现治疗窗前移可明显改善机体FDP、D-D 等凝血指标,减少进展性颅内出血,预后更好[11]。
3.3 预后分析
观察组治疗后1、3 个月GOS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氨甲环酸治疗轻中度颅脑损伤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颅脑损伤后脑组织损伤引起炎症介质大量释放,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机制紊乱,也可使细胞外分解酶水平升高,引起多糖包被脱落,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从而使患者脑出血和脑水肿不断发展,影响预后效果[12]。氨甲环酸可通过降低血管内皮相关生长因子水平,阻断蛋白酶介导的血管多糖包被降解过程,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脑出血和脑水肿,进而控制颅内血肿体积扩张,改善预后[13]。
3.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恶心、呕吐、血栓形成、腹泻等情况,说明氨甲环酸治疗轻中度颅脑损伤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能原因是氨甲环酸在体内吸收迅速,于给药后24 h 内经尿液排出,不易产生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氨甲环酸治疗轻中度颅脑损伤患者有助于增强治疗效果,改善凝血功能和预后,且无不良反应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