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脏论治儿童抽动障碍研究进展
2023-11-23钟升兵陈坤支田洪星
钟升兵 陈坤支 田洪星
贵阳市妇幼保健院,贵州 贵阳 550001
抽动障碍是一类起病于青少年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其主要临床特征为不随意的突发、快速、刻板、重复、非节律的单一或多部位肌肉的抽动或发声抽动[1]。根据其临床特征及病程长短,抽动障碍可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以及图雷特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1-3]显示,短暂性抽动障碍患病率为5%~20%,慢性抽动障碍患病率为1%~2%,图雷特综合征患病率为0.5%~1%,且发病率具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公认的机制是遗传因素(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发病。西医治疗本病多以心理治疗及行为干预为主,缺乏疗效满意的方法,运用氟哌啶醇、硫必利等药物治疗,又存在头昏、嗜睡、乏力、锥体外系综合征等不良反应,抽动症状易反复发作[1,4-5]。中医学中并无“抽动障碍”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抽搐”“慢惊风”“肝风”等范畴。临床研究[6]显示,中医治疗本病具有疗效确切、安全经济、不良反应小等优势,正逐渐被患儿家长肯定。因此,本文将以肝、心、脾、肺、肾五脏论治为切入点,对近年文献进行分析、综述,以期为中医诊疗和研究本病提供参考。
1 从肝论治
抽动障碍临床常表现为摇头、眨眼、撅嘴、肢体肌肉的抽动,或腹部抽动,或喉中发声,其反复发作与症状多变的特点与“风”性相应。风为阳邪,易袭阳位,风善行而数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风胜则动。”[7]10《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7]188大多数与“风”相关的疾病,如肢体震摇、摇头、抽动、眩晕等皆由肝所主。《小儿药证直诀》云:“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止于头目,目属肝,上下左右如风 吹……儿不能任,故目连扎也。”[8]82故众多医家皆从肝论治抽动障碍[9]。封玉琳教授认为,抽动障碍主要病机为肝风内动,其中肝郁化火、肝风内动者,自拟疏肝解郁泻火熄风方治疗;心肺阴虚、肝风上扰者,百合地黄汤加味治疗;肝肾阴虚、虚风内动者,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10]。胡天成教授认为,本病核心病机为肝风内动,兼夹痰、热、郁、虚,强调病因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着眼于风与痰,兼顾热、郁、虚[11]。肖静等[12]认为,儿童抽动障碍因“风” 而起,病位关键在“肝”,治疗上着眼于调肝、并重视风药的应用。张葆青教授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肝,病因主要为“风”,其发病与五运六气相关[13]。项金等[14]从阴虚火旺、肝风内动角度论治小儿抽动障碍,运用文静汤治疗抽动障碍患儿30例,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盐酸硫必利片对照组,且服用文静汤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
2 从心论治
《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云:“目连扎不搐,得心热则搐……治心,导赤散主之。”[8]6《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云:“若得心热则搐,以其子母具有实热,风火相搏故也。”[8]7可见,肝心为母子,心火偏炽可致抽动障碍。薛宇航等[15]对北京地区127例诊断抽动障碍的患儿出生时五运六气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发现本病与“少阴君火”关系密切,建议在临证中采用清热凉营、滋阴养心、调和阴阳的思路治疗。刘玥等[16]从心论治抽动障碍,认为本病病位在心,心火旺盛者,治以清心泻火,方用导赤散加减;心肝火旺、肝亢风动者,以清心疏肝之法治之,方选清心平肝汤加减;心火上炎、心肾不交者,常以交泰丸加减治疗。白雪等[17]认为,儿童抽动障碍与心、肝关系密切,主张心肝同治,形神同调,以养心安神、治肝调形为其治则。韩斐教授认为,抽动障碍的患儿往往具有急躁易怒、胆怯、敏感、容易紧张等心理行为问题,基于中医“心身一体”原理,提出了从心论治为主、肝肺同调的理论[18]。王怡等[19]认为,儿童抽动障碍常伴见易激动、多动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是由于小儿心常有余,心火偏炽,痰火扰动心神所致。夏雨等[20]认为本病主要由心肝火旺所致,运用清心平肝法针刺治疗31例抽动障碍患儿,总有效率达93.55%。
3 从脾论治
脾胃为中土,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病则百病丛生,正如《脾胃论》所言:“发明脾胃之病……欲人知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21]《幼科发挥·原病论》亦云:“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蜂起,故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脾主四肢,又主肌肉,故抽动障碍中四肢、肌肉的抽动等症状与脾相关。唐香倩等[22]认为,脾胃虚弱是儿童抽动障碍发病的内在原因,治疗上强调“扶土补脾”,重视调理脏腑阴阳平衡。王春荣[23]亦认为,本病与脾胃密切相关,脾主运化,脾失健运则痰湿内生,脾虚则肝旺,脾虚生风,风痰互结,流窜而为病,治疗上重视健脾助运化痰、清热平肝息风。陈丁丁等[24]认为,小儿难治性抽动障碍与五脏虚损相关,脾虚是其病机本质,病理关键在“风”与“痰”,治以健脾和胃、益气助运、化痰息风,运用健脾益气膏合揿针治疗,临床疗效较好。沈海霞等[25]主张从脾论治抽动障碍,运用点刺四缝穴联合耳穴埋豆治疗32例抽动障碍(脾虚肝亢证)患儿,总有效率达90.63%,明显优于对照组(氟哌啶醇口服治疗,有效率75.00%)。《难经·七十七难》言:“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26]基于此,在本病的治疗中,治脾之法当贯穿始终,既能治其本脏病,亦可防他脏病邪相传。
4 从肺论治
杨映柳等[27]认为,金囚木旺(肺金闭郁,肝木亢旺)是导致小儿抽动障碍的原因,小儿肺常不足,而肝常有余,感受外邪易致脏腑阴阳失调,出现金囚木旺,而与金囚木旺病因密切关联的两大病理因素是“风”和“痰”,二者常常又是导致抽动障碍发病的原因,故主张从肺论治,以宣肺涤痰、平肝息风为其治则,重在治肺与肝,同时兼顾健脾化痰、滋水涵木。胡天成教授认为,发声性抽动以鼻、咽部发异声为临床表现,肺开窍于鼻,喉为肺之门户,风热外犯,兼夹痰湿,邪犯于肺,肺气不宣,湿热蕴结,闭阻咽喉,遂发本病,治宜宣肺化湿,清利咽喉,方用银翘马勃散加减,常用药为银花、连翘、牛蒡子、马勃、桔梗、枳壳、滑石、黄芩、僵蚕、蝉蜕等,疗效颇佳[28]。
5 从肾论治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7]72若肾阴亏虚,水不涵木,必致虚风内动,可见头颈摇动、肢体肌肉抽搐;肝肾亏虚,阴虚火旺,木火刑金,金鸣异常,可见喉中异声。故亦可从肾论治抽动障碍。郭妹冉等[29]认为,肾常不足是小儿抽动障碍发病的内在基础,肾藏精,肾虚则封藏失司,精气不能内守,肾藏志,精亏则志意不充,导致神机不安、精神不专,精神、运动等调控不及,故可见行为、语言、动作的异常,临证运用补肾填精、强志御神、交通心肾、滋阴潜阳等法治疗,颇有效验。李亚群等[30]总结阎兆君教授经验,主张从“肾志不足”治疗,以益肾强志为其治法,自拟强志组方治疗本病,疗效较好。宋瑶[31]从肾辨治本病,运用电针治疗小儿抽动障碍41例(肾阴亏损、肝风内动型),总有效率为95.12%,且可降低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分,不良反应少。
6 五脏合治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形神一体观和五脏一体观是其主要内容,疾病的发生往往与多脏相关[32]。常克教授根据《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理论,提出“五脏六腑皆令儿抽动”,采用“五脏静法”治疗中后期抽动障碍患儿,疗效颇佳[33]。马融教授治疗小儿抽动障碍重视五脏辨证体系,认为本病病位在肝,与其他四脏密切相关,并以五脏为切入点提炼出核心病机,在肝为肝气郁滞、在心为心血不足、在脾为脾虚生痰、在肺为感受外风、在肾为肾精亏虚,从肝论治用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从心论治用酸枣仁汤,从脾论治用涤痰汤,从肺论治用银翘散,从肾论治用六味地黄丸[34]。国医大师王烈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心、肝、肾三脏,采取分期治疗,发作期心肝同调以止动,缓解期滋肾养脑以治本[35]。舒兰教授认为,五脏均能致抽,病位主要在肝,与心、脾、胃、肺、肾等脏腑皆相关,关键病机为风痰胶结、肝亢风动[36]。陈黎认为,小儿抽动障碍病位主要在肝、心、脑,涉及五脏,病机主要为心肝火旺、脑窍失养,辨证运用耳穴揿针治疗,疗效满意[37]。史文丽等[38]认为儿童抽动障碍与五脏相关,与肝、脾最为密切,运用疏肝理脾方(柴胡、枳壳、白芍、炒白术、茯苓、炒麦芽、大枣、甘草等)治疗抽动障碍(脾虚肝亢证)患儿59例,中医临床疗效为88.1%,该方抗抽动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抗核抗体、白介素-6、白介素-12、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相关。
7 小结与展望
儿童抽动障碍发病率正逐年攀升,严重威胁着患儿的身心健康,中医治疗本病具有明显的优势。中医认为儿童抽动障碍属虚实错杂之症,其关键病位在肝,与脾、心、肺、肾四脏均相关,五脏之间相互影响,多脏合病较为常见,但辨证时需分清主次。关键病机为肝风内动,关键病理因素为“风”与“痰”,重视“风药” 运用,重视健脾化痰。中医治疗本病方法多样,中药内服、中医外治法均有相关临床报道和研究,但由于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差异较大,多数研究及报道的都是名老中医经验或是个案报道。部分研究虽设计了随机对照试验,但由于样本量小,说服力不足,其治法方药很难推广运用[39]。未来需更多的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更好的完善实验科研设计,为临床诊疗儿童抽动障碍提供更广阔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