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朗族音乐研究综述

2023-11-23上官子桐

戏剧之家 2023年29期
关键词:布朗族民歌音乐

上官子桐

(中国艺术研究院 北京 100012)

布朗族社会历史和文学的调查工作始于20 世纪50 年代,但对布朗族音乐文化的记录则起步稍晚。

1978 年出版的《少数民族歌曲选》始见有布朗族歌曲的记载,1980 年发表在《人民音乐》上的通讯文章《第一次到北京参加会演的少数民族节目》始见对布朗族音乐活动的报道。20 世纪80 年代,袁炳昌和田联韬两位学术前辈对布朗族音乐进行初步调查并发表了《布朗族音乐简介》,后又有《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的布朗族音乐条目内容,以及建立在之前初步考察基础上的《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下文简称乐器志)和《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器乐独奏曲选》(下文简称独奏曲选)中布朗族音乐的内容。

一、布朗族音乐研究的不同时期

从历史的角度看,若以1986 年为分水岭,1986年以前,对布朗族音乐的记录正处于发现和初步介绍的阶段;1986 年以后,布朗族音乐的进一步研究工作才开始。这一时期,杨民康老师对布朗族音乐进行了系统地考察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布朗族音乐文化的系统研究》,发表了系列学术论文:《布朗族音乐文化的系统研究》《布朗族音乐中的文化内涵》《布朗族音乐形态研究》《布朗族音乐文化的结构、功能及分类方法》,使布朗族音乐的研究建立发展起来,并成为此时期布朗族音乐研究的集中体现。后来陆续出版的史志型专著,如《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云南卷》中布朗族音乐的内容均基于杨老师80 年代的研究成果并由他本人撰写。其间,颜其香老师1991 年在《中外民间诗律》中发表的《布朗族民歌格律初探》是布朗族民歌歌词研究的重要内容,杨民康老师的研究对其亦有借鉴。

21 世纪开始散见一些学者对散居于汉族地区布朗族音乐的介绍,如孙明跃、方伟伟的《双江县布朗族民间音乐》,段龙山的《施甸布朗族民间音乐》等。2003年出版的《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则专门介绍了布朗族歌谣的概况,辑录了勐海县、景洪市、澜沧县、双江县、施甸县歌谣汉语翻译歌词,但并没有涉及本民族语言的文本。在2009 年出版的《中国曲艺志·云南卷》中,布朗弹唱作为一个曲种被记载下来,数首曲谱节选其中。此外,杨民康老师在这一时期开始了对布朗族音乐的再考察,并发表了一系列新成果:《布朗族民歌新世纪初发展变异状况的调查研究》《论布朗族人生仪礼与个体音乐活动过程》《论布朗族儿童人生仪礼民歌及其歌唱行为》《云南布朗族风俗歌【索】的变异过程及其异文化解读》《论西双版纳布朗族民歌的复叙体结构特征》,并在2012 年以其专著《一维两阈——布朗族音乐文化志》将布朗族音乐的研究推向高峰。直至2016 年5 月,《中国民族民间歌曲集成·云南卷》的出版,关于布朗族民歌丰富且完整全面的介绍、记录才最终展示出来。

杨民康老师长时间对布朗族音乐的研究,吸引了其他学者关注此领域,2010 年以来布朗族音乐研究呈进一步细化的态势。2010 年,云南艺术学院的何华完成了他的硕士论文《布朗族南传佛教音乐的人类学研究——以勐海县章朗村佛教音乐“宰种”为例》;2015年,何华在中央音乐学院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21世纪中国“布朗弹唱”的生存现状研究》;另有2016年中国音乐学院张雪儿的硕士论文《中缅边境地区布朗族民歌比较研究》、2016 年云南大学高云子的硕士学位论文《勐海布朗族宰调音乐研究》、2017 年云南师范大学丛莉苹的硕士学位论文《布朗族民歌教育价值研究》、2018年云南大学李建东的硕士学位论文《“布朗弹唱”活态传承研究——基于勐海县打洛镇曼夕村的田野考察》。

二、各时期布朗族音乐研究的内容和特点

从研究内容上看,1986 年前的早期著作拉开布朗族音乐研究的序幕,对布朗族音乐的主要类型作了简略介绍,乐器部分集中在玎琴形制的记载,但不同文献中记载内容不一。如《乐器志》记载“张金属弦四根,两弦为一组,同定一音,常用五度。”而《独奏曲选》载“张四根金属弦,每两弦同度定音,四度关系定弦。”同载“四度定弦”的还有《布朗族音乐简介》,而后期出版物有涉及玎琴的却载“五度定弦”。

1986 年以后,布朗族音乐的研究进入全面系统而深入的发展阶段,以杨民康老师三个阶段的研究为代表。

第一阶段的研究,《布朗族音乐文化的系统研究》介绍了其研究的各个章节以及章节的关系。《布朗族音乐中的文化内涵》从音乐用语的变异、旋律与语言声调的关系、民间分类法的价值与音乐发展的文化动因各方面剖析了布朗族音乐的文化内涵。《布朗族音乐形态研究》则从曲调类型的谱系、音阶调式、旋律形态、曲式结构、节奏节拍态对布朗族音乐形态进行分析和归纳。《布朗族音乐文化的结构、功能及分类方法》从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音乐文化的客体分类、音乐文化系统的主体分类、布朗族音乐文化以主客体对立的关系,来讨论其结构功能的划分。在这些对布朗族历史文献搜集和田野考察基础上撰写的《布朗族音乐史》和《布朗族传统音乐》,是布朗族音乐文化书写史上的里程碑。

第二阶段的研究以《布朗族民歌新世纪初发展变异状况的调查研究》开篇。在社会、经济和文化急剧变革以及包括旅游在内的各种外来影响冲击下,布朗族音乐发生了较大变化,鉴于此,作者对这种音乐现象进行跟踪考察,在文章指出了该现象,并提出了建议性的应对策略。同为此主旨的还有2011 年的发表的《云南布朗族风俗歌【索】的变异过程及其异文化解读》,聚焦在【索】的变迁上,有新田野材料的加入。在这之后,杨老师发表的《论布朗族人生仪礼与个体音乐活动过程》,通过对人生仪礼及其阈限阶段特征的考察,发现了布朗族传统音乐不同于其他少数民族及汉族音乐的诸多艺术与文化特征。《论布朗族儿童人生仪礼民歌及其歌唱行为》就是专门从儿童人生仪礼来探讨这类民歌中的世俗性和宗教性内容,从而与普通儿歌区分开。《论西双版纳布朗族民歌的复叙体结构特征》论述了布朗族民歌区别于汉族传统民歌的复叙体结构。根据布朗族复叙体民歌的结构划分出的三种基本曲式与调式结构类型,体现了布朗族民歌发展过程复杂化、精致化的趋向和模式化的特点。总体而言,这个阶段的研究,是考察资料的增加和理论方法的多维深入。

《一维两阈——布朗族音乐文化志》的问世则标志着杨老师研究的第三个阶段,如杨老师本人在书中绪论谈到的,自己研究布朗族音乐的历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静态研究,从第二阶段(1986—1996)开始,借鉴当时盛行的系统论、符号学等社会科学的方法“动态——静态研究”,第三阶段(1996—)开始强调“局内—局外”互动关系及“换位思考”的“动态研究”。这一阶段是对此前所做工作的整理以及作为动态音乐民族志书写实例的研究。注重从较为宏观的社会学及社会关系角度出发,进一步考察布朗族音乐与“历史、社会、个体”三维关系之间的联系。从“局内—局外”“客位—主位”的眼光和方法弥补、修正以往研究中存在的学术偏向。从“一维两阈”结构之“隐身阈”入手,渐次进入“社会阈”,意在借鉴仪式人类学之“结构与反结构”的思维方法及分析手段,分别描述和介绍布朗族传统音乐的各个子系统。杨老师发表的《从布朗族“索”调的60 年变迁看“音乐与认同”》则从历时性角度分析了文化与社会转型中“解构—重构—建构”的过程,从共时性角度揭示了宗教认同与族群、区域、民族、国家等多个认同层面之间并存、冲突和调适的情况。

从杨老师各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研究是一个议题不断深入以及论域不断扩宽的过程,也能看出杨老师在不同历史时期受各种研究理论思潮的影响。

2010 年以来,除杨老师的研究外,较为系统的布朗族音乐研究则以一些学位论文为代表。何华的硕士论文《布朗族南传佛教音乐的人类学研究——以勐海县章朗村佛教音乐“宰种”为例》主要是对“宰种”这种佛教音乐形式进行了实录,用梅里亚姆和莱斯的经典理论模式来阐释以“宰种”为核心的佛教音乐。他的博士论文《21 世纪中国“布朗弹唱”的生存现状研究》分析了“布朗弹唱”传习的个案,总结出“布朗弹唱”是“从传统中构筑现代”的音乐艺术形式;音乐风格和文化意义的多重性促使“布朗弹唱”成为一种“文化性标识”;歌手的音乐观是操控“布朗弹唱”发展的不竭动力;国家在场及文化互动是“布朗弹唱”得到发展的重要原因;日益开放的社会语境促进了中缅布朗族音乐文化交流。张雪儿的硕士论文《中缅边境地区布朗族民歌比较研究》关注到了国境线两侧的布朗族音乐;高云子的《勐海布朗族宰调音乐研究》集中关注了宰调,总结了宰调的音乐类型、音乐形态特征及其社会功能;丛莉苹的《布朗族民歌教育价值研究》则侧重布朗民歌的教育功能的探讨;李建东的《“布朗弹”唱活态传承研究——基于勐海县打洛镇曼夕村的田野考察》从音乐活动的传承机制进行了考察。

除以上研究外,进入21 世纪的二十余年中,散居于汉族地区的布朗族音乐研究开始从整体性的布朗族民族划分中独立出来,进入学术视野,但该研究尚处于推介阶段。

以上各类性质的记载与研究,基本经历了从关注音乐本体,到深入探讨音乐与其生态背景关系的视角转变,也经历了从借鉴西方音乐形态分析方法,再到借助西方社会学、人类学经典分析理论的研究历程。特别要指出的是,杨民康老师的布朗族音乐研究,不仅是对研究对象本身的呈现,更是研究之研究,是对音乐民族志方法论的探索,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

三、结语

布朗族音乐的研究工作开展已近四十年,其间产生了大量且集中的研究成果,对布朗族音乐的研究呈现出由全而泛转向系统、深入且细化的研究态势。虽然关注到此领域并深入研究的学者不多,但杨民康老师、何华等人的研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为后学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材料,使得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成为可能。例如,对史志著作中音乐面貌记载不一的情况,可以进一步考证。在布朗族音乐形态研究中,运用申克分析法,可以很好地简化还原出旋律进行的音调材料和框架,属于音乐形态分析的描述层面,但对音乐的内部结构逻辑和风格的体现,或许可以从与音乐审美表情意义更为紧密的方面来探讨。研究地域方面,以往研究者着墨不多的汉族散居区布朗族音乐,可作为被拓宽的探讨范围,跨界布朗族音乐的比较研究亦需深入。音乐文化背景方面,布朗族音乐在当代文化发展中的适应情况等诸多议题值得更为广泛深入的关注。

猜你喜欢

布朗族民歌音乐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作品研讨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新书发布暨作品研讨会成功举行
“文明上山”之后——《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读后感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圣诞音乐路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音乐
保山市布朗族音乐习俗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