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性分析
2023-11-23王飞宇
王飞宇
(太原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32)
回顾百年来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中国钢琴音乐从萌芽起始阶段到初创时期再到繁荣时期,是钢琴这件外来乐器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国钢琴音乐展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形成了具有民族性格和特征的音乐文化,展现了包罗万象的民族内容,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形式,融汇了大量的民族音乐语言。本文试图通过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内涵分析,探求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与发展。
一、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民族内容
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创作有近百年历史,所表现的题材和主题内容是多元化的,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展现民族风情与民俗活动的作品
在我国20 世纪50 年代初,音乐工作者奔赴祖国各民族地区开展了采风、记录、整理工作,各民族地域风格的作品层出不穷。如丁善德先生等人创作的新疆风格作品、汪立三等人创作的陕西风格作品、陈培勋先生创作的广东风格作品、桑桐先生创作的内蒙古风格作品、黄虎威先生创作的四川风格作品、朱践耳先生创作的云南风格作品等,全面展现了民族风情与民俗活动。在表现新疆民族风格的作品中,有丁善德先生创作的《第一新疆舞曲》(1950)和《第一新疆舞曲》(1953)、郭志鸿先生的《新疆舞曲》(1957)、石夫先生的《塔吉克鼓舞》(1959)、庄曜先生的《新疆舞曲》(1992)等,将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人民的劳动场面、歌声舞姿、性格特点、人文情怀,用独特的民族音乐语言,以钢琴乐器为载体表现了出来,表现了不同历史背景下新疆人民的生活。同时,表现人民真正翻身做主人,庆祝解放的音乐题材也凸显出来。《解放区的天》《庆翻身》《翻身的日子》这些作品吸收了当地民间戏曲与秧歌音调,在原曲的调性、拍子和曲式结构的基础上,对旋律乐句进行修饰,加强了乐曲的叙事性,把乐曲推向高潮,表现了人民喜气洋洋、欢天喜地、载歌载舞的喜庆场面。
(二)弘扬革命运动与革命精神的作品
在西方钢琴音乐史上,肖邦和贝多芬在其钢琴作品中充分表现了革命气势和英雄主义,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其中,我国钢琴协奏曲《黄河》最具代表性:以船工号子为主旋律,描写船工与黄河的惊涛骇浪搏斗的《黄河船夫曲》象征着劳动人民反抗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情温暖的颂歌《黄河颂》歌颂了祖国母亲的博爱,觉醒的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激昂雄壮的篇章《黄河愤》展现了黄河儿女遭受深重苦难而奋起反抗的精神;脍炙人口的进行曲式的《保卫黄河》象征着毛主席和党中央发出的战斗号召,风格热情奔放,具有强烈的对比和戏剧性的发展脉络,成为一部融戏剧性、深刻性和复杂性为一体的大型乐曲。
(三)描写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作品
在中国钢琴作品中,很多乐曲既有民间音乐的写实性,又展示了画面的写意效果。例如,《夕阳箫鼓》大量采用模仿琵琶的演奏效果,在装饰音、同度倚音、复倚音和分解和弦等方面,发挥钢琴的优势,营造出清泉一泻而下的意境。再如,由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曲调为基础而创作的钢琴曲《流水》,富有诗情画意,曲调婉转流畅。作品在民歌的骨干音上加花润色,融入了一些古琴音乐流水般的意蕴。节奏从容舒展,比较自由,音乐中有清幽流动的小溪,也有奔腾激越的河流,带有浓郁的云南民族地方特色。这些钢琴作品反映了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展现了一方风土人情。
(四)体现哲学观念与美学思维的作品
在钢琴作品的创作中,作曲家的美学观念和哲学思维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钢琴家作曲家赵晓生先生创作了一种太极作曲系统,其钢琴曲《太极》通过音数、音程有规律的变化,结合中国古代阴阳的64 个卦式变化,以小二度为发端,层层扩张后再层层收缩,最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起点,可见这首钢琴曲涵盖“一生万物、万物归一”这样的“太极”理论,用现代作曲技法表现中国古代的阴阳哲学观念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再如,作曲家谭盾创作的《“火”钢琴协奏曲》是一首以中国道家文化中“水”与“火”对立统一的哲学体系为主导思想的作品。“水”是歌唱性的、流动的、温和的;而“火”是节奏的爆发力,能量的宣泄。二者对立统一,刚柔相济,体现着中国传统的精神和意蕴。
二、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民族形式
在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实践中,音乐形式与表现内容完美结合,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
(一)在钢琴创作中运用民族音乐体裁
我国民族音乐由长期的历史发展汇集而成,逐渐形成了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等音乐,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中国最早的无调性现代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是桑桐先生以同名民歌为创作素材,在原旋律骨架的基础上将横向旋律线条与纵向多声部和声叠置,进行无调性声部写作而创作的。另外,几代作曲家对传统器乐曲或近现代民族器乐曲的改编做了大量工作。《平湖秋月》《刘天华即兴曲三首》《旱天雷》等都是体现民族风格的优秀钢琴音乐作品。戏曲作为中国独特的艺术,在文本、音乐、表演等方面都有一套规范的程式。京剧艺术作为中国国粹,也被运用在钢琴作品中。倪洪进先生《京剧曲牌钢琴练习曲四首》是专门采用京剧中的器乐曲牌创作的作品,作品从描写环境、烘托气氛、形体动作、表现方式等方面都用京剧元素,如活泼又紧松有致,表现了戏曲音乐特征的《小开门》;用京剧花旦角色的形体动作,轻巧不失英姿的《柳青娘》;节奏感强,体现紧张、严肃的战斗氛围的《石榴花》;融入京剧曲调中“紧拉慢唱”的手法,鲜明体现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戏曲风格的《柳摇金》。可以说,这是我国第一部独立构思兼具传统文化价值的民族化钢琴练习曲集。之后的《皮黄》《二黄》《多耶》几部作品都将京剧音乐要素融入其中,体现了作曲家对京剧艺术的偏爱。
(二)在钢琴创作中体现民族曲式结构
中国民族音乐曲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音乐审美观念和音乐逻辑特点。由起承转合的单乐段到ABA 的三部曲式,再到变奏曲式,以及继承和运用“鱼咬尾”的连环结构、装饰性的变奏,联曲体的多段体等,都是作曲家在创作中不断丰富深化的过程。钢琴曲《皮黄》运用了变奏体的曲式结构,结合中国传统的京剧板式展现出独特的中国传统艺术特征。作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板和原板,仿佛看到京剧人物的亮相,主角光彩夺目地出场;第二部分是二六以及快三眼,是原板的一步步紧缩,音乐欢快活泼,好似作曲家童年生活的回忆,魂牵梦绕的情景;第三部分是原板放慢的扩充再现,从作曲家青少年回忆到对中国古代文学人物的崇敬之情;第四部分为快板,表现了果断昂扬的情绪;摇板部分似紧拉慢唱,由跺板步步推进,层层迭起,推向高潮;第五部分,西皮音调走向光辉的未来。作品体现着民族音乐“散-慢-中-快-散”的渐变方式,与音乐内容紧密结合。
(三)在钢琴创作中渗透民族审美意识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以平和恬静为美,以描写微风细雨、花鸟鱼虫、小桥流水居多,而较少表现狂风暴雨、峭崖荒谷。中国钢琴音乐注重旋律线条的发展,抑扬顿挫,虚实相生,意境深远,浑然天成,散板和弹性节拍使乐曲的节奏与句法变化多端,给人们一种任其自然的舒展感。比如,钢琴独奏曲《彩云追月》有人和自然的相通相融,有“声、形、神、意、趣”的结合和统一,有张有弛、有动有静,符合中国传统音乐的行云流水、清秀简淡的民族审美情趣。
三、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音乐语言
中国钢琴作品逐渐形成自己的音乐语言,体现在旋律、和声、调式、复调等方面,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表现出自身的特征。
(一)旋律的民族性
旋律是音乐中最富艺术表现力的元素之一,性格鲜明的旋律线条是促进作品流传的重要方式。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中,直接移植民间旋律或编创具有民族风格的旋律音调已经成为展示中国钢琴音乐话语权的有效方式。例如,钢琴作品《解放区的天》的旋律来自同名歌曲,《百鸟朝凤》的旋律来自豫剧音乐等。在分析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曲家独特的构思方式,然后分析乐曲的地域特点或风格特征,熟悉地方音乐语言的声韵及音调的旋律形态,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和声配置以及声部层次安排问题,才能够比较完整地表现作品的神韵。
(二)和声的民族性
长期以来,和声的民族风格问题一直都受音乐创作者的重视。不仅要考虑民族曲调、调式、律制的特征,还要考虑民族生活、习俗、环境、语言的特点以及社会变化带来的时代精神与要求。自“五四”运动以来,在和声民族化的进程中,人们逐步总结出了和声的运用手法,在大小三度叠置的和弦基础上,融入中国民族调式,丰富了和声音响的色彩性,使音响表达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可以说,几代作曲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音乐语言语汇,显示出鲜明的个性特征。桑桐先生的音乐创作中运用了纯五声性的和声,将五声性旋律与五声纵合化和声结合,不仅仅是旋律的简单综合,还存在旋律与和声的完全一致、部分一致以及二者互补的状态。这说明,在各种织体形态中,旋律声部灵活丰富,此时主要看作曲家对作品风格与流派的把握。
(三)调式运用
调式是乐音的有序组织,从西洋中古调式到以大小调为中心,再到中国的各种民族调式,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钢琴作品有向西洋作曲技法模仿与借鉴的过程,也有民族调式融合与探索的过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被称为“新潮音乐”的一些作品具有典型的观念创新意义。如王震亚等人创作的“九声音阶”、赵晓生先生创作的“太极音阶”、罗忠镕先生创作的“五声性十二音序列”等,突出体现了中国钢琴作品的风格特色,体现着作曲家个性创作风格,也具有中国传统民间调式的某些特征。
(四)复调织体
中国钢琴作品中主要运用了学习借鉴自西欧的技法与中国的五声性旋律的结合。最早的复调性作品是贺绿汀先生的《牧童短笛》,该作品运用五声性旋律与自由对比二声部对位,巧妙避免了声部进行中不协和的音程,终止感明确,旋律清新淳朴,生动描绘了牧童吹奏短笛的自在情景。在钢琴曲《花鼓》第三部分,将左手《凤阳花鼓》及右手《茉莉花》两首民歌的旋律音调融入其中,形成了二声部的对位,同时,各自音调作装饰性的变化,其方法和手段与《牧童短笛》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开拓与发展
相对于中国钢琴教学与钢琴演奏的发展水平来说,中国原创钢琴音乐作品在创作的数量方面依旧较少。人们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认识和学习几乎仍然停留在20 世纪的作品上。
(一)钢琴音乐创作中民族内容的开拓
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创作有近百年历史,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在分析曲谱时会看到,有的作品在创作后演奏机会很少。钢琴曲《秦腔曲牌主题奏鸣曲——〈感天动地窦娥冤〉读后》是一首采用秦腔音乐素材创作的大型钢琴奏鸣曲,带有强烈的戏剧性和交响性。但由于演奏难度较高,这样的作品没有很好地流传开来。另外,在改革开放后,作曲家们创作出二十余部钢琴协奏曲,但真正有长久艺术生命力的,被钢琴家多次演奏的作品并不多见。
(二)钢琴音乐创作中民族形式的发展
目前,由民歌或器乐曲改编的钢琴作品较为丰富,但重奏、协奏等表演形式较少,尤其是钢琴与民族乐队合作的作品更少。重奏协奏的音乐形式对于提升钢琴演奏的对话能力、音乐理解能力以及配合协调能力有很重要的价值。重奏钢琴音乐的创作、教学与表演应该被提升到比较重要的位置,以钢琴为主奏乐器的室内乐形式将会有很大发展空间。
(三)钢琴音乐创作中民族音乐语言的发掘
《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在1994年出版之后至今,田野调查发现在大约20 个民族中还保存和流传着多声部民歌,有的民歌存在着四声部或更多声部的复音唱法。随着原生态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如民族化复调“侗族大歌”,特有的中国民族调式如现代“三音列”、少数民族五声性调式等,这些资源将是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宝贵素材,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
面对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中国文化基因,继承优秀传统,弘扬民族文化,敞开胸怀、放眼全球,让中国钢琴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