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研究
2023-11-23高露
高 露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戏剧影视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无论在何种戏剧类型当中,塑造人物形象都是演员表演过程中的重点内容,要深刻地反映故事中人物的特质,将角色塑造得有血有肉,才能将观众带入故事中,使角色成功打动观众。如今随着人们开始逐渐关注传统戏曲文化,黄梅戏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这也对黄梅戏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演员们要不断打磨自己的演技,思考自己与角色人物之间的关系,从各个方面入手不断提升自己的表演能力,让观众能够通过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角色体会黄梅戏作品的艺术内涵。[1]
一、黄梅戏及其角色的发展演变
黄梅戏最初是由民间歌舞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地方戏剧,在黄梅戏形成初期,演出地点大多在田间地头,演员也都是农民和手工业者,劳动人民将自己在实践生活中总结的经验、经历的故事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呈现。传统观点认为黄梅戏发源于湖北或者江西一带,主要来源于当地的采茶调、花鼓戏,但随着黄梅戏研究的不断深入,现阶段研究更倾向于黄梅戏发源于安庆一带。安庆具有深厚的黄梅戏文化底蕴,并且在黄梅戏发展过程中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戏曲传承人才,仅《皖优谱》中记载的172 位优伶中就有安庆籍91人,而泛指皖籍的,另有44 人。[2]清朝中后期,许多黄梅戏艺人滞留江浙一带,他们从当地的采茶调中获得灵感并以此为创作主体,融入徽调唱腔、剧目、锣鼓伴奏等精华,形成了小丑、小旦、小生俱全的黄梅戏雏形。
黄梅戏发展到后期,出现了半职化班社,上场的人物越来越多,角色也开始有了明确的分工。到辛亥革命时期时,角色分工有上四脚和下四脚,上四脚是指正旦(青衣)、老生(白须)、正生(黑须)和花脸;下四脚是小生、花旦(包括闺门旦)、小丑和老旦。[3]上下角色的分工并不是由演员在班社中的地位决定的,而是指演员在后台化妆时坐的位置,一般黄梅戏后台会有一张长方形的桌子,在化妆时上四脚的正旦、老生、正生、花脸一般坐在桌子的上方,下四脚的花旦、老旦坐在下方,小生坐左侧,小丑坐右侧。黄梅戏发展初期受社会物质条件限制,服装与道具并不充足,黄梅戏的服装一直参照京剧的样式,甚至有些表演者的服装是从京剧演员处转让而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黄梅戏当中的服装道具设计越来越精细,尤其在黄梅戏艺人职业化以后,虽然黄梅戏服装依然承袭京剧的模式,但演员也会从自身角色形象出发,邀请更加专业的舞美设计进行更具风格化的改良。
二、黄梅戏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黄梅戏中有许多平民化的配角。由于黄梅戏来自民间,剧情本身侧重于描述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人间烟火气、表达生活中的家长里短、温柔细腻的儿女情长等。进入新社会后,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一些家国情怀类的题材也层出不穷,这一时期黄梅戏以《李四光》《东坡》《李时珍》《活字毕昇》等为例,其中的主角公正严明、勇于抗争。黄梅戏中的平民化的配角在性格上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为了避免戏剧过于严肃和教条主义而设置的耍宝类的丑角型配角,主要是为了调节演出时的氛围,如《李四光》《徽州女人》中的小叔等人;另一类是为了完善故事情节,传递作品的思想内涵的、比较复杂的配角形象,如《李四光》中的败军,刚出场时吊儿郎当,还抢走李四光等人的汽车,随着剧情发展,其形象开始转变,到剧情结尾部分他舍身赴死保护了李四光。这些角色因性格上的前后转变而更具深度,作为配角的他们也使主角和主题更有灵魂,使观众从他们身上看到一些美好品质,使剧情更加丰满、更引人入胜。
三、黄梅戏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方式
黄梅戏在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在与其他剧种融合、变革与创新,早期吸收地方戏曲文化,后期学习话剧以及歌剧当中的表演方法,这也是它能从地方小戏种逐渐发展为闻名遐迩的戏剧大类的原因。[4]而人是群居动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表演家们对黄梅戏的人物形象塑造要紧跟时代步伐,自觉自发地进行创新。此外,黄梅戏在20 世纪50 年代到70 年代发展得最为火热,甚至流行到世界各地。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对黄梅戏故事内容和人物角色的需求和标准越来越高,那些人物形象更加矛盾,故事情节反转更多的剧本才能吸引观众。现阶段各种新媒体手段的出现,使黄梅戏的生存愈加艰难,这更需要演员们在创新的剧目的同时,在服装造型、人物角色塑造方面下功夫。
(一)注重扎实的基本功和行当的锻炼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有代表性的表演形式、剧本创作方法、唱法以及服装造型。因此在塑造人物角色过程中演员首先要遵守统一的表演程序,才能使黄梅戏更加规范,使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基于此,必须对黄梅戏的演出人员加强审核力度,保证这些演员具备扎实的基本功,遵守黄梅戏当中的“行当”。“行当”是指传统戏曲文化中特有的表演程式,是老一辈艺术家们通过观察生活当中各行各业人民的生活习惯总结出来的规范化、艺术化的人物形象呈现方式。黄梅戏的角色行当体系是从“二小戏”中发展演变而来,经过长期融合创新才形成了正旦、老旦、小旦、正生、小生、花脸等行当。[5]演员要想更专业地塑造人物形象,就要从角色的行当特征出发,运用相应的程式塑造人物。其次,演员要重视提升基本功,使自己具备深厚的戏曲文化素养和艺术素质。在短短的一段戏曲表演中,要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到角色的情感变化不仅需要演员调动比平时强烈百倍的感情,还要在肢体语言、唱腔等方面深入钻研。正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由于黄梅戏多讲述一些民间故事,并且戏剧类的服装多为宽袍大衣,因此演员的动作幅度要大一些,但应拒绝浮夸。同时演员们也要善于运用表演技巧润色自己的演出,学习永无止境,演员要不断挖掘自身的不足之处并改正,不断在演出过程中磨练自己的专业技能,才能演好一出生动形象的戏,将戏剧的魅力完全地展现给观众。
(二)注重对剧中人物性格的分析
塑造黄梅戏当中的人物性格离不开演员对角色的深入分析,随后通过自己在表演过程中的面部表情、眼神动作的变化使观众了解人物内心活动和性格特点。这不仅体现出黄梅戏演员的生活积淀程度,同时也考验演员本人对剧情的理解程度,演员们只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入研读剧本之后,站在人物角色的立场和处境当中才能身临其境地与角色共情,才能更好地塑造神形兼备的角色,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好评。首先,演员在深入揣摩人物性格时,要寻找人物在特定剧情环境下的内心活动和立场动机,结合人物整体的角色设定,抓住其内心的本质、性格底色。例如严凤英老师在黄梅戏《七仙女》角色塑造过程中谈到她对七仙女角色的塑造方法:七仙女是谁都没有见过的、活在人们想象当中的角色,缺少现实形象的参照,但我们可以根据她们的思想活动进行表演。她们敢于违反天条,这说明他们勇敢大胆,她们在凡间与恶势力周旋,呈现出有智慧、有能力的性格特点,这些性格就成为了七仙女这一人物角色的骨架。在有了大体的性格定式之后,再通过调整眼神、表演手势、台词、音调和动作与角色性格相匹配,创造出更加具体的舞台形象。
(三)注重对作品背景信息的分析
演员能以表演为桥梁,连接剧本创作者和观众的思想,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演员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表演基本功、深入分析人物性格,还要从创作者角度出发,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创作者本身性格和创作环境等背景信息,更好地塑造艺术形象。
首先,演员要深入研究剧本内容,分析故事情节、分析不同情节下角色的动作、语言和作者通过角色想要传递给观众的思想和感受。表演者还要关注创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了解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的行为习惯、思想观念等,帮助演员塑造出更有代入感的角色。例如黄梅戏《徽州女人》,讲述了19 世纪生活在安徽徽州闭塞村落中封建社会最底层女人的艰苦生活。该部剧的创作整体的基调悲观凄凉,这就为演员演出全程的情绪奠定了一个大体方向。
(四)注重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黄梅戏中塑造人物形象不仅要通过眼神动作等展现人物性格,使观众获得视觉和听觉方面的享受,同时演员要注重与观众之间进行情感交流,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加深他们的情绪体验,使观众通过黄梅戏体验百态人生,引发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首先,演员们自身要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并且在生活当中见微知著、善于观察,才能在深刻理解生活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体会与思考,创造出更加生动的角色,演员自身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便可辨别艺术创作中的高雅低俗。其次,演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从我国传统戏曲文化体系当中挖掘值得借鉴的角色表现方法,从其他戏剧类型当中学习表演技巧和情感表达技巧,塑造一个又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有情感的人物角色。[6]最后,戏剧来源于生活,戏剧的表演是对生活的再创造,戏剧当中的艺术又要高于生活,这就需要演员在理解人物的基础上融入自己对角色的情感,并进行二次创作才能加强角色的情绪表现力,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五)注重人物塑造方式的现代化创新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融,我国许多艺术领域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出现许多新的艺术形式。人们的艺术素养、审美需求、观赏角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现阶段的黄梅戏观众越来越少,并且这些观众大多为老年群体,不利于它的传承与发扬。因此黄梅戏当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必须从时代特征出发,进行革新和调整,在保留鲜明传统文化特征和吸取文化精髓的同时,在内容、表演方式、服装道具方面进行创新,融入更多的现代化元素,才能扩大黄梅戏知名度,使更多年轻群体也参与到黄梅戏的欣赏、表演和创作当中,最终实现黄梅戏的长足发展。例如在演出经典黄梅戏剧目《七仙女》时,首先在对外宣传的过程中要着重强调七仙女与现代社会女子在性格形象方面的共同之处:女性越来越独立、自我,对自己的生活和爱情有了更加主观的见解,她们敢于突破传统教条的束缚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其次演员要在表演过程中着重体现七仙女对自由和爱情的执着,着重表达七仙女为了守护自己认为正确的理念而勇于付出、勇于斗争的精神。在表演过程中也可以多一些与观众的互动,使黄梅戏以一种更加灵活的方式活跃起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艺术作品是每个创作者的心血和结晶,凝结了他们的智慧,也是一个时代价值观和社会发展的缩影。黄梅戏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长河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基层人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反映,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要想让更多人观赏到这一独特的艺术,生动形象的人物角色的塑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需要演员在了解剧本内容、时代背景以及创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演技,着力研磨自己的发声和旋律的节奏,揣摩剧种的韵味,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和情感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