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体育舞蹈美育的现实困境与渗透路径*
2023-11-23杜菊
杜 菊
新时代高职院校体育舞蹈美育的现实困境与渗透路径*
杜 菊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 体育部,山东 威海 264504)
梳理新时代高职院校体育舞蹈美育的现实困境,探索其渗透路径,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开展,意在更好服务于新时代高职院校体育与美育工作。研究认为,新时代高职院校体育舞蹈美育现实困境主要包括体育舞蹈美育认知的异化、体育舞蹈美育内容形式化以及体育舞蹈美育评价单一化等方面;其渗透路径主要包括加强体育舞蹈美育教育团队建设、充实体育舞蹈课程教学内容结构、创新体育舞蹈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
高职院校;体育舞蹈美育;现实困境;渗透路径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高职院校美育体系确立了长期性、纲领性、战略性的定位目标和前进方向[1]。《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高职院校体育体系确立了基础性、指引性、发展性的内容要求和育人模式。在国家政策引领下,体育美育的发展迎来新契机[2],同时也使体育与美育融合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个性气质,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3]。实际上,美育渗透于人类实践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在不同层面上,美育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4]。体育美育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体育美的感知,使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逐渐内化[5],更能让学生从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体育舞蹈是体育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一项运动。体育舞蹈美育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美的认知教育、情感教育与行为教育,是体育舞蹈知识及其动作技能同美育有机融合的全脑教育。然而,无论是“何谓美育”的理论研究还是“美育何为”的实践工作都存在一定不足[6]。因此,本研究立足高职院校体育与美育实际,梳理体育舞蹈美育的现实困境,探索其渗透路径,促进体育舞蹈美育的健康可持续开展,意在更好的服务于新时代高职院校体育与美育工作。
1 新时代高职院校体育舞蹈美育的现实困境
1.1 体育舞蹈美育认知的异化
国家顶层设计的宏观美育思想与高职院校惯习的工作理念和思维模式未能有效衔接,如缺乏系统的美育课程与精品教材、缺乏专业师资队伍及其对学生社团指导等,导致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的普及程度和发展进程不理想[7]。由此逐渐形成对高职院校美育认识的片面化、价值指向的错位化、内在指引的混乱化、完成任务的碎片化等异化现象,这些都加剧了人们对体育舞蹈美育的认知“异化”,同时人们对体育的认知长期存在偏见,使高职院校体育工作一直处于“边缘地带”。这种体育认知的异化不仅使高职院校体育工作得不到“大体育”意识所带来的学科平等,而且使体育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体育舞蹈不能享受“大美育”思潮所带来的美育权利与地位。一方面,体育舞蹈美育的认知异化使体育舞蹈美育受到质疑,否定了体育舞蹈美育教育的独立性、体育舞蹈美育功能的特殊性、体育舞蹈美育效益的价值性与体育舞蹈美育评价的动态性,进而否定了“知行合一”的“体美双育”。另一方面,体育舞蹈美育的认知异化加剧了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目标的狭窄程度、教育资源的匮乏程度、教育内容的固化程度与教育评价的单一程度,进而加剧高职院校美育的“重知识、轻思想、忽参与、无行动”的“孤岛”倾向[8]。值得注意的是,至今有些体育舞蹈教师置身其中而浑然不觉。同时,体育舞蹈美育的认知异化不仅使教师无法体会其教学过程与教育目的的情感体验,而且也使学生不能从其技术动作的变换与内在审美的升华中获得情感体验,从而使体育舞蹈美育沦落为机械式的“无感无情”模仿。由此,体育舞蹈美育的认知异化既不适合教师教之教与学生学之学,也无法营造趣味盎然的审美氛围,更不能激发、维持、深化其美育情感[9]。
1.2 体育舞蹈美育内容形式化
高职院校中所使用体育教材更迭不理想,其中,在体育舞蹈教材书中,一般运动技能的学习与练习部分较为详细且全面,然而,对于体育舞蹈的美育元素(如音乐韵律、服饰搭配等)的描述就显得较为缺乏,同时,由于体育舞蹈教师的教学受到自身教育经历与教科书以及从教环境氛围等的影响,其体育舞蹈的教学内容往往侧重对体育舞蹈技能的教授,而忽视或缺乏对体育舞蹈美育的熏陶。这使得在高职院校中普及率并不高的体育舞蹈,也常常与其他运动项目一样,重视动作技能而轻其他,使体育舞蹈美育内容仅存在教案撰写时的“走过场”或教学设计上的“撑门面”。其原因也不乏在于,体育舞蹈专业教师缺乏,体育舞蹈美育课程课时占比少,其目标的确立缺乏相关专业人士指导,教授内容相对传统且缺乏美育理论联系实践,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且缺乏创新实践的美育融入,导致其科学性、规范性、整合性与针对性存在不足,同时,体育舞蹈美育内容来源相对较为狭窄,适切性水平相对较低,不能很好的融入其他美育资源,不能很好的融合多方审美需求。同时,由于高职院校体育舞蹈教学实际的客观条件限制,与体育舞蹈客观外显的身体美、技术动作的刚柔美、音乐节奏的韵律美、赛事演绎的视觉美相比,即便是因为体育舞蹈不同而增添一份别样色彩的服饰美也往往趋向形式化,或许该服饰意境的缺失也加剧了学生对体育舞蹈美育内容形式化的感知。这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即便是作为新兴项目的体育舞蹈,其“新”也会如同其他项目的动作技能学习一样而大打折扣,体育舞蹈美育也会“荡然无存”。因此,体育舞蹈美育内容形式化会加剧自身课程的形式化,使高职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的“教”变为趋于身体外在的技术动作,学生的“学”也将趋于带有功利性。
1.3 体育舞蹈美育评价单一化
目前体育舞蹈美育教育效果的评价呈现单一化。首先,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对高职院校美育评价、高职院校体育美育评价的建议相对较为笼统。对于高职院校美育而言,在期中考核、期末考评过程中,往往采取布置作业或期末考试等“静态”式的单一考评方式,这种考评方式虽有其优势,但其存在评价方法过于单一、评价内容趋于固化、评价主体参与弱化、评价结果相对封闭等诸多问题,已不符合新时代高职院校美育评价的要求[10]。对于高职院校体育美育而言,由于受到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的影响,在加上以往人们对高职院校美育认知的片面化与对高职院校体育美育认知的异化,不仅使高职院校体育美育评价增加了认知层面的阻力,而且使本来就处于边缘地位的高职院校体育的处境变得更为尴尬。即便是体育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体育舞蹈项目,也不容易使其评价变得丰富又多元。在体育舞蹈的实际教学中,首先,体育教师群体在组织领导或教师群体中的话语权往往不足,而体育舞蹈教师群体占比极少,其群体数量占比带来的不足使得其话语权更为不足;其次,体育舞蹈教师在教学大纲与考试要求的规约下,不利于自身创新评价方法,更倾向于按照传统评价方式给予学生评定;第三,对于学生而言,由于受到传统学科观念的影响,“体育作为副科”的教育观念或“体育无所谓”的片面认知已根深蒂固,使其对体育评价多元化持“反对”心态,导致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即便是新兴的体育舞蹈亦是如此,普遍带有“好玩新鲜”与“及格就好”的心态。这增加了高职院校体育舞蹈教师对其美育评价多元化的难度。
2 新时代高职院校体育舞蹈美育的渗透路径
2.1 加强体育舞蹈美育教育团队建设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实践过程中,体育教师对体育美的教育难以外化于形。体育舞蹈教师亦是如此,教学重点往往放在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训练与要求等方面,缺少体育舞蹈美育教育,这不利于学生对体育舞蹈美的认知提升与体育审美修养的提高。因此,首先需要加强高职院校体育舞蹈教师团队建设,充实现有体育教师队伍,实现不同研究方向体育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构建体育舞蹈教学与学术团队,逐渐建设一支“专、精、通”的高质量体育美育教师梯队。其次,重视高职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的职后教育或在职培训,尤其是美学教育、艺术教育以及音乐赏析能力等方面的美育知识,提高现有体育教师的审美素养;同时,高职院校体育舞蹈教师在培训期间,也可实现与其他职业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以及其他体育项目乃至其他专业教师之间的学习与交流,通过合作与探讨提升其教科研等能力。第三,应多鼓励高职院校体育舞蹈教师大胆创新实践,通过优化或创新教学方法将艺术美学与体育舞蹈相关知识有机融合,提高体育舞蹈教师对美育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第四,高职院校要定期开展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与交流,听取教师心声积极开展美育教育理论研讨,组间校内群体美育教研室,深度挖掘不同的美育教育。第五,高职院校体育舞蹈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从而利于自身在当今信息时代能准确且高效的筛选知识并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同时,实现自身教学的“科艺融合”,让科学技术赋能体育舞蹈美育,通过多媒体(或VR等)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系统、听觉系统、触觉系统,加深学生对体育舞蹈美育的全方位体验与感知,从而便于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教学活动并实现教学目标。由此,高职院校体育舞蹈教师更应发挥自身的模范引领作用,积极主动地学习提升自身艺术素养,将体育舞蹈与美育教育更好的有机结合,促进自身审美能力的提升并提高学生体育审美水平。
2.2 充实体育舞蹈课程教学内容结构
高职院校的体育舞蹈课程一般仅以体育舞蹈动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教材书中不难发现针对于体育舞蹈音乐以及舞者服饰的选配等专门性内容的书籍比较少,体育舞蹈基本动作占据教材大部分章节,对于服饰以及音乐和艺术性的讲解仅做了部分叙述。对技术动作的过分注重导致忽视了美育教育等艺术性的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艺术性、创造性的发挥,大大降低其美学想象力与学习热情,不利于学生审美的个性化发展。因此,首先,应以高职院校现用的体育舞蹈教材为基础,深研教材并重新审视其内容结构,依据体育舞蹈成套动作,适时增加曲目情感、音乐韵律、服装搭配等内容,同时,跳出教材固有内容,融入社会生活元素以及我国传统民族特色等内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对其内在关联的理解变得通俗易懂,使其从中学会主动审美,并逐步实现创造体育美,最终提升体育舞蹈美育教学效果。其次,高职院校中的体育舞蹈美育不能仅限于其自身,还应外延到体育舞蹈赛事、场馆及其举办地。以体育舞蹈赛事为契机,师生共同欣赏赛事中体育舞蹈之美,从中学习并实践,实现从欣赏美到发现美再到创造美;同时,通过对体育舞蹈赛事场馆建设风格与举办地特色文化的鉴赏,也会激发学生对赛事举办地情景的向往,促进其付诸行动实现体育旅游;体育旅游也是强化学生体育美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一认识可能超越体育课程中的任一一个项目之美;而在体育旅游过程中也是对体育美的一次重新审视,使学生不仅有看得见的“物化”体育美,更有看不见的“内化”体育美,加深对学习体育舞蹈美的认识程度。再者,高职院校体育舞蹈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等技术打造线上线下教学课程,不仅能充分利用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时间与空间,而且也使体育舞蹈的美育资源变得更丰富、更生动、更立体。
2.3 创新体育舞蹈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将美育教育纳入到体育舞蹈课程的评价考核中,这是推进高职院校体育舞蹈美育教育渗透的关键环节。因此,需要构建并完善高职院校体育舞蹈课程的考核标准,科学合理的加入美育的考核指标。建构高职院校体育舞蹈美育考核标准不再是以单一的动作技能考核为主,还需要结合曲目情感、音乐节奏,服饰风格,动作配合等元素,同时将其进行有机融合,从而使学生更能亲身参与其中、积极动脑思考、团队交流合作,实现单一的“静态”评价向多维的“动态”评价转变,利于其自身体育舞蹈运动技能的掌握与体育舞蹈美育的审美反思。首先,高职院校体育舞蹈教师需要转变自身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改变以往课堂教授方式,增加课堂理论知识传授,更多给予学生自主学习与练习的时间,让学生更好在学习与练习的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的探索适合自己或所在团队的“专属”体育舞蹈成套动作,同时体育教师对其进行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其次,高职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之间要进行相互评价,对每位体育舞蹈教师的测评方式展开评判,包括教师的美育培训、课前备课、课中传递艺术审美、课后反思美育教育等各个环节是否渗透美育教育;同时,结合预期教学效果,对体育教师的任教风格与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态度展开评价,交流与总结经验,让教师之间的互评工作走上常规化遇制度化。再次,评价方式要坚持以人为本、区别对待的教育理念,遵循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以体育人”与“以美育人”,以及职业教育中的“工匠精神”等教育理念,顺应时代与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注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以及学生的个性化体育学习需求,对于学习能力强、接受能力好的学生适当提高考核标准,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练习效果,增强创作意向;对于学习能力弱,接受能力弱的学生适当降低考核标准,维持其学习兴趣,保持练习水平,基本达到教学任务要求,从而促进学生体育与美育教育的双重提高。
3 结语
梳理新时代高职院校体育舞蹈美育的现实困境并探索其渗透路径,是高职院校体育与美育“知行合一”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议题,它能使“体美双育”更好的实现有机融合,这不仅符合高职院校体育与美育教育的新时代诉求,也顺应社会对新时代人才身心健康的需求。
[1]吴文轲,饶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大学生新美育的价值实现[J].教育学术月刊,2022,30(9):54-60.
[2]谢军,董倩.体育美育融合与北京冬奥教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2,26(2):1-7.
[3]祁志祥.“美育”的重新定义及其与“艺术教育”的异同辨析[J].文艺争鸣,2022,27(3):98-105.
[4]张瑜.美育与实践、自由关系初探——对当前美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的反思[J].上海文化,2021,16(4):5-10+45.
[5]姜勇,史壮壮.核心素养视域下体育美育的价值诉求与优化路径[J].福建体育科技,2021,40(2):1-5.
[6]杨杰.当前高校美育工作的瓶颈及其问题辨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5(3):127-140.
[7]王萌.高校美育的逻辑起点、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2(12):68-75+95.
[8]易扬扬.论新时期高等高职院校美育之现实困境及应对[J].当代教育论坛,2021,51(6):85-92.
[9]杜卫.情感体验:美育的根本特征——当代中国美育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之四[J].美术研究,2020,31(3):5-10.
[10]张俊列,杨靖雪.当前高职院校美育课程开发的价值指向、问题与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22,26(1):55-59+66.
The Practical Dilemma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Sports Dance Aesthetic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Chrysanthemum
DU Ju
(Shando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of Foreign Affairs, Weihai 264504, Shandong, China)
基金项目: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评审办公室艺术教育专项课题(课题编号:L2021Y10290103)。
杜菊(1992—),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