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建设的理路探究
2023-11-22杨宜姬晓婷柏文雯
杨宜 姬晓婷 柏文雯
[摘要]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程教材是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的一类,有较强的理论性、职业普适性。基于《财政与金融》教材的开发实践,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建设应以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的价值基础——价值引领、终极目标、职教特色、市场接轨和形式要求为依据,以坚持立德树人、多元主体协同、体现务实和“四新”、数字技术赋能为理念,构建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建设框架;创设多种融入方式,凸显价值引领;依据职业标准设计专栏,提升职业素养;校企协同共研内容,呈现务实和“四新”;精心配置数字资源,适应教育新生态,以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高质量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建设
[作者简介]杨宜(1966- ),女,辽宁建平人,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姬晓婷(1981- ),女,山西永济人,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金融学院,副教授,硕士;柏文雯(1985- ),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金融学院,讲师,硕士。(北京 101101)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22-0106-07
教材是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媒体形式,是陪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职业教育教材是职教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推进“三教”改革的重要支撑。2017年国务院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提出要“遴选认定一大批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2020年,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教育部印发《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对教材管理、编写等作出了相关规定;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材问题的高度重视。同时,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为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职业教育教材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鉴于此,国内不乏学者对职业教育教材改革进行研究。刘娇等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的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实践,总结了有价值的变化趨势。王云凤以“三教”改革为背景,梳理了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变革,提出了教材建设的策略。刘军等聚焦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探索其走进职业院校教材的理念和路径。祝士明等以新技术革命为背景,探索了高职院校教材改革的实现路径。刘艳飞从职业教育教材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新形态教材设计的理论基础,构建了新形态教材的开发路径。陆俊杰聚焦职业教育教材编写中“当下立场”问题,提出推进创新导向的职业教育教材开发建设理论。上述理论研究与教材开发实践多以“职业教育教材”作为笼统的研究对象,为高职院校教材建设提供了积极的价值参考与实践导向,但职业教育教材因课程性质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因此,本研究聚焦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基于《财政与金融》教材的开发实践,深度挖掘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建设依据的价值基础和理念,深入分析其实施路径,以为高职院校同类教材的开发与建设提供参考思路。
一、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界定
《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指出,“职业院校教材是指供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课堂和实习实训使用的教学用书,以及作为教材内容组成部分的教学材料(如教材的配套音视频资源、图册等)”。它应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体现国家意志,须根据职业院校教材规划和国家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规范)建设,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知识和技能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满足职业岗位工作需要,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和就业创业。
高等职业教育教材依课程性质的不同而不同,根据《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课程可以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因此,教材也相应划分为“公共基础课教材、专业技能课教材两大类” ①。其中,专业技能课教材又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和专业实训课程教材。 本研究中的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程教材是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的一类,有较强的理论性,知识体系较为系统,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深度与广度;同时,也有较强的职业普适性,适合工作性质类似或相近的一类职业所需,其内容须对接产业最新进展、融合科技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满足职业岗位工作基本知识与技能要求。
二、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建设依据的价值基础与理念分析
职业教育的教材改革建设要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定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要围绕“三教”改革,提升职业教育教材的内涵质量,通过教材的高质量建设为教师和学生增值赋能。
(一)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的价值基础
根据“职教20条”和《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教法”)的相关要求,新时代教材建设的价值基础可概括为价值引领、终极目标、职教特色、市场接轨和形式要求,该价值基础具有普适性,适用于高职院校所有教材建设。
1.“打好中国底色”是教材建设的价值引领。教材建设的价值引领是“打好中国底色”,回答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职教20条”中明确提出“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正确方向”。《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总则中提到“职业院校教材必须体现党和国家意志”。职教法指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教材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载体,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必须要突出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增强育人功能,为青年学生打好“中国底色”,传承红色基因,讲好中国故事。
2.“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材建设的终极目标。教材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②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占据着核心地位,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提出要“引导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为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职教法指出“职业教育,是指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教材改革目标要坚持“以人为本”,让每个受教育者都有一技之长,能够创业及就业,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3.“多元参与的导向”凸显职业教育教材特色。“多元参与的导向”凸显了职业教育教材改革的特色,也就是回答了“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职教20条”指出“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教材管理办法》第十六条明确指出“教材编写团队应具有合理的人员结构,包含相关学科专业领域专家、教科研人员、一线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等”。因此,教材的开发模式要形成以学校骨干教师、行业专家、企业一线骨干、教研机构课程专家共同参与的模式,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
4.“融产业发展需求”是教材建设与市场接轨。教材改革建设要与市场接轨,突出体现在要将产业发展的需求融入教材改革建设中,仍然是回答“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职教20条”提出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职教法提出“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在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就业中发挥重要主体作用的企业,按照规定给予奖励”,一方面激发了企业参与、融入职业教育的动力,另一方面助推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现。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可根据行业产业的升级需求、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将其改编为以模块、项目、任务为实践导向的编写体例,深度对接行业、企业标准,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有效实现职业教育“毕业即就业”。
5.“适应数字化发展”是教材载体的形式要求。为主动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新形势,新时代“教材”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纸质“教科书”的概念,具有“大教材”的概念,即不仅包括具有文字资料的教科书,还包括知识链接、动画、微课链接等丰富的电子教学资源的有力支撑,使教材更加生动化、立体化,便于教师更懂教材、把握教材和使用教材,更符合新时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适应当代数字化社会的发展。正如“职教20条”提出的“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信息化资源……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
(二)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建设的理念
根据教育部2022年9月发布的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财政与金融”课程列入了非金融专业(如财务会计)的专业基础课程中。其教材将财政和金融有效融合,便于学生理解财政与金融政策协同联动支持我國经济的发展,适用于财经商贸类专业高职高专学生学习使用。本研究依据上述教材建设的价值基础,基于《财政与金融》教材的开发实践,深度挖掘出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建设应遵循四大理念: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彰显中国底色。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建设要将立德树人贯彻始终,要依据学科性质的不同,分层次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依据行业不同,融入职业素养;依据教材的体例设计,探索如何讲好专业领域内的中国故事。二是多元主体协同,凸显职教特色。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建设要紧跟行业发展趋势,邀请专业领域专家、一线教师、行业人员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教材编写工作,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三是体现务实和“四新”,服务产业发展。专业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较为系统,具有职业普适性,是岗位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综合,教材较难以“工作流程”进行开发,应保留原有的“章节”结构;同时,应坚持“理论、适度、够用”的原则,且保证一定的理论广度与深度。此外,教材开发要体现行业企业新需求,紧跟行业企业新热点,展现行业企业新科技,展望行业企业新方向,凸显职业教育特色,服务相关产业发展,提升学生未来岗位的适应性。四是数字技术赋能,适应个性需求。教育数字化必然要求课程教材的数字化。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是在“互联网+”下成长的一代,打造生动化、立体化教材是教材形态的价值追求。通过教材的数字化建设,推动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传统课堂教学与同步在线教学有效结合,构建学生的个性学习空间,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为实现沉浸式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丰富的数字化资源也为异步在线教学提供了条件,以进一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三、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建设的实施路径
《财政与金融》教材的开发为培养懂财政、通金融、明经济,具备财经商贸通用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基于《财政与金融》教材的建设实践,依据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建设的理念,分析该类教材建设的实施路径,使其适用于高职院校同类教材的开发。
(一)构建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建设框架
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建设框架是指开发一个完整教材体系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材建设者要将较为抽象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职业能力等转化为具体的、可以操作的教材建设路径。如图1所示,教材建设的理论基础是所有高职教材须遵循的原则;教材建设的理念适用于高职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建设;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开发可以分为目标导向、能力导向、教学导向三个策略,其中,目标导向是教材内容选择的依据,能力导向和教学导向是教材组织的基本方法,每个策略对应有开发原则,依据专业的不同,形成相应的教材展现形式和具体的表现形式;教材建设的目的要落到“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终极目标上。
(二)创设多种融入方式,凸显价值引领
《财政与金融》教材建设创设多种融入方式,运用多种载体,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凸显价值引领。
1.沉浸式融入,推进专业内容与价值内化相融合。依据财经商贸类学科的特点,《财政与金融》教材开发以“沉浸式融入”为指导,推进专业内容与价值内化相融合。一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将国家意识、价值导向、“四个自信”、优秀文化、法治观念通过案例、红色故事、 融媒体等载体有效融入教材设计,同时以“目标导向”开发策略列入教材中的“素养目标”中。例如,在设计“政府预算”章节时,通过“2021年财政部预算——政府过紧日子 百姓过好日子”的点睛式案例,彰显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折射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二是根据学科特点,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③该方式以“目标导向”开发策略列入教材中的“素养目标”和“技能目标”中。财政与金融是经济学的分支,教材建设依据相关教学内容,特设“财政金融与国计民生”专栏,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有机融入,将财政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助力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守牢金融安全、绿色低碳等深度融入(见图2),创建“鲜活教材”,引导青年学生关注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筑牢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2.嵌入式融入,推进财政与金融改革与实践创新成果进教材。青年学生身处新时代,是新时代的见证者、记录者,他们不仅要了解正在发生的中国故事,还应该了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这正是教材编写的担当和使命。《财政与金融》教材开发实践中设计嵌入式专题,即为每一章增加一节,该节对我国财政与金融领域的相关改革实践或经验总结进行梳理,清晰展现我国财政与金融发展所取得的瞩目成就及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见图3),帮助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依据职业标准设计专栏,提升职业素养
依据国家与行业职业标准,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专业内容中,凸显职教特色。“财政与金融”是财经商贸类专业的基础课,涉及财务会计、金融及商贸类等专业,教材建设旨在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严谨合规、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经世济民的财经商贸通用职业素养以及具有“数据解读”“新闻解读”“创新思维”的通用职业能力,反映在教材开发策略“目标导向”中的“素养目标”和“能力目标”中。
在教材的开发实践中,通过“专栏设计”展现岗位所需的通用职业素养,并强化该职业素养,为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岗位需求的通用能力创造条件。一是设计编写的“案例导入”专栏具有导向性。在“信用”的相关教材内容中,选取“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案例,引导学生理解诚信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教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二是设计“数说财金”专栏,栏目契合专业知识,用数据解读财经新闻,一方面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财经素养,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与精准性,让学生收获胜任未来工作岗位需求的基本能力。三是设计“课后实践”专栏,栏目设计便于学生巩固与拓展所学内容,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相关实践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校企协同共研内容,呈现务实和“四新”
《财政与金融》教材开发采用校企协同的方式,使教材紧跟市场需求,为学生快速适应职业需要提供支撑。其开发团队包括财政与金融专业领域的专家、相关专业的一线教师、学科教研人员以及来自银行、企业的专家等。《财政与金融》教材内容组织呈现出务实和“四新”,具体而言,一是根据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特点,保留传统的章节,按照学科体系结构来组织教材内容,没有生硬地改成项目任务制,而且在内容和体例的确定上邀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进行论证与取舍;同时,保证基础理论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以为学生后续职业发展提供保障。二是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研讨案例的选取、微课的制作等,确保内容体现行业企业新需求、新热点、新科技、新方向。例如,对标教材开发策略中的“教学导向”,章前点睛式的“案例导入”紧密结合我国财政与金融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展开思考。“新技术驱动的金融机构变革”微课的录制以大数据带来的金融机构的变革为例,展现科技引领金融行业转型的新方向,体现新技术推动金融行业向普惠金融、小微金融和智能金融方向发展。
(五)精心配置数字资源,适应教育新生态
《财政与金融》教材建设对标数字教育发展新生态,对表“教学导向”开发策略,设计二维码知识拓展链接、二维码微视频链接、融媒体课程思政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教材形式更加“鲜活”,这些数字媒体资源的选择并非随心所欲,而是根据教学对象进行的精心选择。例如,在“金融市场”章节的开发中,选择不同的二维码数字资源,有其不同的目的和意义(见表1)。
数字资源的配置符合新时代青年的认知特点,彰显了“互联网+职业教育”的特色,表明教学活动从重视“教”的技术转向了重视“学”的技术。《财政与金融》教材通过数字化教材的建设,融合了静态、动态教学内容,将传统课堂教学、同步在线教学、异步在线教学互通互联起来,构建了不同的学习场域,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打破了时空和地域限制,适应了新的教育生态环境,可让有志于财政金融的社会人士都参与学习,推动教育资源的共享。
[注釋]
①许远.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教材开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63.
②赵婀娜.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材建设工作综述[N].人民日报,2021-10-11(1).
③邱海平.系统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N].光明日报,2021-07-13(11).
[参考文献]
[1]顾相伟.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及当代发展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2]刘娇,王哲,房巍,等. 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跑道——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36):76-81.
[3]刘艳飞.基于“帮学课程”教学模式的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开发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8):30-37.
[4]刘军,周俊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职业院校教材的理路框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1):76-81.
[5]王云凤.“三教”改革背景下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的实践探索与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5):93-96.
[6]祝士明,王帆,梁裕.新技术革命背景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路径探究[J].职教论坛,2021,37(6):58-63.
[7]陆俊杰.创新导向的职教教材开发理论与实现策略[J].职教论坛,2023,39(1):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