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组建逻辑、内涵特征与建设路径
2023-11-22胡新岗黄银云桂文龙
胡新岗 黄银云 桂文龙
[摘要]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打造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与创新生态系统存在相似性。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的团队建设,其组织特征是凸显成员优势互补性与研究覆盖面的校企“双师”结构化团队,目标特征是以高水平建设推动“双师型”教师个体及“双师”结构团队形成,工作特征是以“双师”团队协作实施模块化教学深化“三教”改革,路径特征是以打造校企校际共同体与“双师”结构团队并举推动教学创新。在团队建设路径上,应强化党管人才工作,组织化制度化夯实学校主体责任;细化团队建设规划,规范化特色化保障团队协同创新;落实团队建设举措,系统化实践化提升团队教师能力;固化团队建设成果,综合化体系化梳理团队特色影响;深化信息技术赋能,数字化智能化助推教师教学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创新生态系统;师生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胡新岗(1974- ),男,安徽砀山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教授;黄银云(1977- ),女,江苏姜堰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教授;桂文龙(1978- ),男,湖南永州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江苏 泰州 225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数字化转型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DJA220468,项目主持人:胡新岗)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22-0093-07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同年5月,教育部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团队建设方案》),启动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建设工作,要求打造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教师教学创新“国家级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截至2023年,教育部已立项建设两批次共计360个团队。2023年3月,教育部公布《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质量验收指标》,并于6月份完成首批团队验收。由于已立项团队在申报及建设过程中不清楚验收标准,大多是按申报提交的建设方案进行摸索性实践,从而在团队建设的理论依据、实施策略、运行管理及验收标准等方面存在认知和实践上的误区或偏差。根据教育部有关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系列文件要求,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明晰团队建设的组建逻辑、内涵特征与建设路径,对于推动在建团队的持续改进和待建团队的质量保证,示范引领省级校级团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组建逻辑
(一)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学理特征及其对团队建设的启示
创新生态系统是源自企业经营领域的一种创新组织形式,一般由核心企业、上游供应商、下游互补方、竞争对手、金融机构、监管与协调机构、标准制定机构、教育与研究机构以及最终用户等组成。其组建逻辑是通过系统成员协同创新、共创共享价值、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内生动力,以为用户创造具有更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创新导向,开展生产技术升级、产品提质增值、售后服务优化、新兴市场开拓等系列化创新活动,实现系统成员在商业市场领域的互利互促、共生共荣的目的。该系统在组织运行上具有自发组织性与动态协调性,系统成员在资源、资本、信息、知识、技术、能力、影响等诸多方面存在优势互补性和相互依赖性,在与外部环境的反馈循环中,系统成员通过合作、竞争,推动系统组织的更新及价值的持续性創新,用户因而得到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进而促进行业产业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创新生态系统在治理上属于非契约式管理,依靠系统成员的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分享及价值占有维系系统运行与创新活力。该系统强调企业创新要与其他组织合作并相互依赖,强调政府、产业、大学、科研机构、用户等多元化的开放式协同创新及其之间的竞合关系,认同创新过程受市场、教育、产业、科研等政策的影响与约束。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由学校党委领导与统筹管理的非固定、小组化、自组性教师协作发展组织,以校企人员专兼结合为组织原则,以服务教与学的质量提升为工作目标,以创新价值共享和互相成就为动力,以专业教学改革创新为抓手,以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和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为工作依据,其与创新生态系统在组织形式、组建逻辑、工作动力、价值目标、运行机制、政策影响等诸多方面存在相似性。因此,创新生态系统的学理特征对于团队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教育行政政策主导的团队自组规则
实践中,职业院校教学创新团队的组建类型主要有基于单一专业的课程设置组建、基于专业群的跨界整合组建、基于负责人的项目团队重构组建、基于“满足团队申报条件”导向的资源适配组建四种类型,这四种组建类型往往并存或分别存在团队形式大于内容、聚集增值效应难以形成,成员之间认知隔阂较大、分工协作相对较难,囿于沿袭经验惯习、团队功能价值难以突破等问题。因此,职业院校需要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指导下,由学校组建党委统一领导、团队负责人负责、成员构成合理、共同价值取向、能力互补、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成果共享的教学创新团队,以此保障教学创新和教师能力提升双重目标的达成与价值实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分专业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团队建设方案》明确“聚焦战略性重点产业领域和民生紧缺领域专业,分专业遴选建设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团队骨干成员一般15至20人且相对稳定,涵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一半”。2021年3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遴选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通知》进一步明确要聚焦新兴产业和优势专业(专业群),按照《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申报专业。2022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通知》强调,团队负责人应为具有较强的创新理念和丰富的团队管理经验的专业带头人。以上文件对团队组建提供了按专业组建的基本逻辑,并明确了成员组成的基本规则。
(三)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的团队组建逻辑
根据创新生态系统的学理特征及其对团队建设的启示,职业院校可以借鉴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基于国家教育行政管理政策对团队组建的要求和职业教育教学基本规律,按照创新为本、专兼结合、价值共创、能力互补、方向专攻、利益共享的原则,遴选专业组建团队,打造以服务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生态系统(如图1所示)。由于教师教学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学生学习,其服务对象是学生,创新成效也要通过学生检验。因而,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的团队成员除有公共基础课、专业课教师(含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外,还应选取部分成绩优良、善于交流、有创新思想的学生代表参与团队建设,在教学创新过程中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团队作为师生命运共同体和多元利益共同体,具有致力于教学模式创新、教师能力提升、教学成果产出、学生质量提高以及推动校企共生共荣的共同价值目标。团队成员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合作关系,校内教师之间基于项目课题研究及教材课程建设等活动开展互利合作,校企双师之间基于教学协作、科技研发、项目攻关等开展互惠合作,校企双师与学生之间开展教学创新研究促进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团队还应依据学校有关团队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自身运行管理办法,以此激励、约束、规范成员行为,保障团队在负责人带领下分工协作、协调规范高效工作。鉴于教学创新要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实施,产业、职业院校与科研机构要形成密切合作关系,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应协同提升信息化教学及实训环境,提供数字化教学与实训条件,出台有利于双师团队建设的激励制度,优化产教融合育人环境,产教科多元协同保障团队建设有序运行。
二、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内涵特征
(一)组织特征:凸显成员优势互补性与研究覆盖面的校企“双师”结构化团队
《团队建设方案》要求“团队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骨干成员一般15至20人且相对稳定”。成员要求来源广泛、能力互补、专业多样、专长多维,有助于形成团结协作、互相成就、有序竞争、互利共赢的内部创新生态体系。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的结构化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团队成员在学缘、所属学科、专业特长、知识技能等方面应具有差异化,兼顾公共基础课与专业类课程,能够满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师资需要和项目化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施教需要。二是团队成员在年龄、职称、教学技能、教改能力、教研水平等方面应具有互补性,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新型教材编写、在线课程搭建、教育教改研究、课程思政实践等方面应各有所长、相得益彰,教学经验资历上能够老中青搭配、以老带新。三是团队成员应具有“双师结构”特征,即团队成员以学校专业教师为主体,按教育部规定配备不少于3名具有五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同时,团队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超过50%,中职、高职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关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教师分别占30%、40%以上。
(二)目标特征:以高水平建设推动“双师型”教师个体及“双师结构”团队形成
《团队建设方案》明确团队的高水平建设应实现三大目标:一是示范引领性,即能够示范引领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建设省级、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二是辐射带动性,即能够辐射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加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三是改革推动性,通过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点”上建设能够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面”上改革。为了凸显团队建设的紧迫性,2019年8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指出,与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相比,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短缺,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通知》再次强调,创新团队建设是加快职业教育和“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和重要举措。系列政策均表明,以团队的高水平建设推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及“双师”结构团队形成是团队建设的根本目标。
(三)工作特征:以“双师”团队协作实施模块化教学深化职业教育“三教”改革
“双师”团队的核心工作是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对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教学创新工作有明确要求:一是紧密对接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按照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和本专业(群)相关职业标准,制定并持续优化课程标准,基于职业工作过程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二是制订专业能力模块化课程设置方案,将每个专业划分为若干核心模块单元,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及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优质课程等资源纳入专业课程教学。三是强化课程总体设计,把模块化教学作为重要内容,结合专业特色、课程特点、教师教学风格和生源学情,分工协作实施基于项目任务或生产过程的项目化、情境化等教法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四是行业企业要在团队建设周期内全过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等教学创新工作,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四)路径特征:以打造校企和校际共同体与“双师”结构团队并举推动教学创新
紧扣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岗位(群)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际协同,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是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路径。一是校企协同打造现代产业学院、高水平产教融合平台或实习实训基地,推动人才共享、资源共用;二是行校企共建高水平教师发展中心,企业深度参与教师能力建设和资源配置,共同打造“双师”团队,通过合作教学、合作研发、合作育人,实现成果共享、共生共长;三是联合同专业布点学校,基于专业领域建立团队协作共同体,建立校际團队共建、信息互通、成果共享机制,推动教师教学与科研合作,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资源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核等方面协同创新,从而高质量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任务。
三、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路径
(一)强化党管人才工作,组织化制度化夯实学校主体责任
团队建设是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与重要举措。学校是团队建设的责任主体,坚持党委领导是团队高质量建设的基础。一是校党委把团队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发展和校院(系)两级教育教学改革总体规划,并作为年度重点工作予以部署。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分管教学校领导任组长的团队建设领导小组,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平台支持作用,围绕“三全育人”等内容提高创新团队教师开展教学、培训和评价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三是建立团队管理制度。制定学校层面的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明确职能管理部门,把校级以上团队建设列为重点科研项目,在建设经费、教改项目、教研课题、研修访学、校企合作、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四是建立团队建设绩效奖惩机制。学校在教师学历提升、职称晋升、境内外访学研修、企业实践、考核评价、“双师型”教师认定等方面,将参与团队建设情况作为重要依据并作优先考虑。重视师德师风考核,及时发现并妥当处置教师和学生出现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负面问题。五是强化监督与评价。依据教育部发布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结合行业专业特点,分专业制定校本“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将体现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的“双师素质”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团队建设自我评价指标体系及团队建设质量保障体系,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团队教师的第一标准,聚焦团队师德教育、能力提升、专业改造、课程建设、教学创新、协作攻关等重点工作,由教务、质控、教师发展等职能部门分工对团队建设广泛应用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及诊断性评价,督促团队针对各种阶段性评价实施针对性持续改进。
(二)细化团队建设规划,规范化特色化保障团队协同创新
全面协同创新是团队建设的基本定位,细化团队建设设计是团队建设规范化全面化落实的保障。一是依据《团队建设方案》中的规划,制定契合本校发展的团队建设规划,明确合理的建设目标,制订工作计划、分解任务,明晰责任分工,细化建设措施,充分体现示范引领和落实立德树人要求。二是紧扣专业特色和对应行业产业特点,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师能力标准与测评方案以及科学合理的教师能力提升方案,并贯彻于团队建设全过程。三是建立健全思政课程体系,重视教师师德教育,有计划地组织团队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培训,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四是注重成员技术服务能力培养。倡导团队成员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按照团队建设方案要求,坚持德技并修、校企合作,坚持个人发展与团队建设相促进、坚持协同创新的理念,充分利用企业资源,通过岗位培训、企业兼职、社会服务、生产实践等途径提升实习实训指导能力,每年累计时长不少于1个月且尽量连续实施。五是夯实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建设。制订协作共同体建设方案,完善组织机构,吸纳同专业领域团队参与,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协作制度及协作网络,明确成员单位责任分工及工作内容,发挥共同体在人员交流、研究合作、资源共享、师资培养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协同创新作用。六是把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作为促进团队建设的有力抓手,积极申报、参与课题研究。七是建立完整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落实“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或按照岗位技能要求实施教育教学改革,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规模化、特色化职业技能培训。
(三)落实团队建设举措,系统化实践化提升团队教师能力
团队教师能力提升是团队建设的核心任务,开展专项培训是全方位培养团队成员教学改革与科研能力的关键。一是重点围绕师德师风教育、专业“三全育人”改革、专业教学标准研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与课程体系重构、数字化教学资源及在线课程建设、模块化教学设计与实施、校企利益共同体与校际协作共同体建设、团队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等任务,设计具有专业特色的实用路径,开展全程伴随式培训,聘请课程专家、教育教改专家、标准研制专家等给予指导,全方位提高团队教师能力素质。二是安排教师参加企业生产链轮岗实践,掌握专业领域最新设备、工艺、操作规范、生产流程,提高解决企业生产问题的能力。企业深度参与创新团队教师发展计划,为教师提供企业实践岗位,为技术技能创新创造条件。三是发挥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团队建设作用,把校企深度融合落实到育人全过程,与合作企业开展人员互聘与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建立产业学院或企业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制订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实施教学,共同开发教材、建设育人平台、实施考核评价,提高团队成员教学建设与课程教学实施能力。四是开发高质量数字化课程资源,应用数字技术进行专业改造,参与“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与资源应用,借助数字化教学平台开发线上课程并实施混合式教学,持续提升创新团队建设能力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五是把模块化教学作为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和行业企业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及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课程体系重构,融入行业企业最新技术、标准、规范等,按照岗位生产需求制(修)定课程标准。六是精心开展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结合数字技术探索创新项目教学、情境教学等新教法,实施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协同教研,分工协作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建立教与学的过程性、发展性、增值性评价方案,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评价改革和实践,形成具有专业特色、行业特点和本校文化的教学风格。
(四)固化团队建设成果,综合化体系化梳理团队特色影响
团队建设成果是团队建设绩效的佐证,既包括课题、教材、奖项等各类显性成果,也包括体现团队改革创新经验模式及成果应用推广成效的书面佐证材料。一是佐证专业建设成效的专业建设成果及课程与教材建设成果。包括获立项的省级以上高水平(特色、品牌、骨干)专业(群)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获批国家级(省级)在线精品课程、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及优秀(重点)教材、国家级(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教育教学创新优秀案例。开展现代学徒制、“三全育人”等其他综合改革育人成效,获批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教师研修平台,获得国家级(省级)先进党支部、先进集体;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二是佐证教师个体发展成效的建设成果。包括团队成员获得的国家级(省级)优秀党员、教学名师、劳动模范、优秀教师、黄炎培杰出教师等荣誉称号,获得的国家级(省级)教研教改项目、教学成果奖、教师教学能力或技能大赛奖及高水平教学研究论文、专著等,获立项企业横向项目、授权专利及专利转化等。三是佐证学生发展成效的建设成果。包括本专业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优秀毕业生等荣誉数、获取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等学生数,获国家级(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双创大赛、互联网+等获奖学生数;承担技术服务、技术创新、横向项目,发表专业论文、获授权专利等。团队教师指导的毕业生就业率、就业满意度、在行业内龙头企业就业情况等质量指标及毕业生在管理、科研、生产等岗位做出突出成绩佐证材料。四是团队建设特色创新佐证成果。包括特色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具有高辨识度的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特色鲜明的模块化教学模式等得以应用的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入选省级以上职业教育质量年报的特色案例以及公开发表的体现团队建设改革创新经验的教育教学论文、专著等。五是团队建设成果推广佐证成果。包括团队建设经验、成果在校内外示范应用成效材料,体现团队和协作共同体及时将建设过程、资源、成果在“国家職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展示及借助网络、报纸和自媒体等广泛宣传的材料,团队与兄弟院校和行业企业开展团队建设、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等交流材料,团队向国际(境外)推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以及教学资源等材料数量,团队与国际(境外)机构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合作材料。
(五)深化信息技术赋能,数字化智能化助推教师教学发展
2021年9月,《教育部关于实施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深入推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的融合,助推教育教学创新,助推教师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打造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职业院校利用数字技术重塑了学习场所、教学模式、课堂管理以及学生评价,教与学新样态的重构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新要求,需要高职院校探索技术赋能教师教学发展。一是升级智慧化学习教室,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数字化、智能化教学环境,利用智能技术在课堂上自动对教师进行教学行为和表情捕捉、自然语言识别与处理并开展大数据存储与分析,为教师教育教学创新提供有力支持,提高教师教学发展诊断能力,帮助教学管理人员与质量控制部门客观、全面地洞察、理解与评价教师教学发展状态,为教师的自我改进以及督学督导的分析与干预提供抓手。二是依托智慧校园构建教师教学发展画像平台,汇聚教师从事教育教学、专业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其成果产出等教学大数据,建立教师教学发展的数据化、可视化、动态性画像,对教师教学发展状态进行全方位刻画,实现教师发展管理部门和团队负责人对教师教学发展进程和成效的常态化监测和即时性干预,推动数据赋能教学团队管理与服务。三是响应教育部教师发展数字化行动,组织团队教师聚焦教学能力建设与教学创新,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教师研修”板块的课程改革、精品课程、备课资源、教改经验等多种资源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提升。四是制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将在线课程搭建与内容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线上教学组织与实施、线上线下教学效果、教学评价与诊改等教学运行数据纳入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内容,引导教师利用课程教学平台教学大数据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促进教学创新与教学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健,高太山,柳卸林,等.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理论基础与治理[J].科学学进步与对策,2016,33(17):153-160.
[2]刘静,解茹玉.创新生态系统:概念差异、根源与再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20(20):8-14.
[3]柳卸林,王倩.创新管理研究的新范式:创新生態系统管理[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1,42(10):20-33.
[4]付达杰,唐琳.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构成、冲突与增值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6):26-31.
[5]辛冲,李明洋.创新生态系统中知识基础关系特征与价值共创[J].管理科学,2022,35(2):16-31.
[6]许秋璇,吴永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与逻辑框架——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3,35(2):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