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工院校中国历史教学的课程思政探索实践

2023-11-22郭艳红龙翔

职业 2023年17期
关键词:探索课程思政实践

郭艳红?龙翔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围绕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发挥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基于此,本文着重进行技工院校中国历史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从思政元素的凝练、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论述,为课程思政在技工院校中国历史教学的实践提供具体建议。

关键词:中国历史 课程思政 探索 实践

课 题: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技工教育立项科研课题“技工院校中国历史课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2JGY105)的研究成果。

一、 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新征程之中。

为了贯彻这一指导思想,教育部2020年编制发布了中职学校历史课程标准。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将历史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并且增加了一倍的课时。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着力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能人才。这对于技工院校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培育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技工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的教育类型,在教育体系中二者具有同等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技工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高,在教育体系中越来越重要。在部分技工院校中,“重视技能,轻视德育”的问题较为突出,由于存在技能竞赛和就业的压力,学校与教师更加重视专业课的教学,弱化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当今时代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仅是高技能,还要高素质,技工院校学生不但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还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提出了价值观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注重与专业课程相互配合,形成协同育人合力。由此可见,学校和教师应充分提炼其他课程内容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工匠精神、人文情怀等相关思政元素的“触点”和“融点”。根据各课程特点融入思政元素,实施课程思政,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二)技工院校学生发展的需要

技工院校部分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较薄弱,学习自觉性差、学习目标不明确。通过深度挖掘中国历史学科资源,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把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明确学习目标,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笔者在此着重探索课程思政在技工院校中国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从思政元素的凝练、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为技工院校中国历史教学课程思政实践提供参考。

二、中国历史课程基本情况

中国历史课程是技工院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聚焦培养学生历史科学核心素养,彰显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该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在讲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基本脉络、基本规律和优秀文化成果;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養、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课程思政融入中国历史课程教学设计及内容

在教学设计方面,笔者主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凝练思政元素。同时结合中国历史中蕴含的丰富思政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恰当的思政元素,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接受思政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的高素质人才,以实现“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标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技工院校使用的某出版社《中国历史》教材为例,在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与先秦历史中,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探寻以及对夏商周文明的学习,让学生认识中华文明灿烂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通过诸子百家经典阅读,帮助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都江堰的建造引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在第二单元秦汉时期大一统格局的建立与巩固中,通过学习秦汉时期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激发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感;通过古代丝绸之路,引入总书记关于丝绸之路的讲话,引导学生传承古丝绸之路精神,了解“一带一路”建设,深刻理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其他内容都可以借鉴以上案例,凝练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设计。

在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中,可以通过曹操的《蒿里行》,学生感受军阀混战、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生活,体会国家分裂和战争的残酷,明白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在第四单元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中,可以通过隋炀帝治国失德的特点与隋朝迅速灭亡的教训,从历史的维度论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的以德治国观;通过唐朝繁荣的经济、辉煌灿烂的文化和开放的对外关系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在第五单元宋元时期民族关系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新发展中,通过宋元时期的科技发明和文化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导学生认知工匠精神,激发刻苦钻研专业技术的热情,树立技能报国的理想。通过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和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第六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及潜伏的危机中,通过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学生了解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激发学生树立“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爱国情。通过学习,学生体验到了科技与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了古代中国人的创造力和智慧。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

(一)注重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国家重视思政教育的今天,各地都有各类专业的博物馆和纪念馆。技工院校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虽占有一定的比重,但主要侧重的还是专业课的实践教学。中国历史作为公共基础课,同样可以制订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甚至开设中国历史的一体化教学课堂。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博物馆、纪念馆等历史场所,将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各地的历史。比如,教师在讲授革命史时,到当地的烈士陵园扫墓或者抗战遗址参观,更能使学生感受历史的真实性;教師在讲授古代工艺时,可以带学生参观工艺品展,现场观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更有利于学生树立技能报国的决心和信念。

(二)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学生是课堂的中心,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设计好教学课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内容,形成主题报告,概括主题精神内涵,并在班级进行讲解或者展示。比如,在讲解唐朝盛世景象与灿烂文化时,以《步辇图》为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相关史料,讲解这幅画背后的故事,了解唐朝文化对当时世界的影响,了解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开放政策和各民族友好交往的民族政策,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最主要的就是进行引导和指导,通过主动学习获得的知识和感受,更易于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

(三)注重信息化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通过运用国家和重要教育平台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在课堂中播放相关历史视频资料,让学生从影视资料中直观感受历史,活跃课堂气氛。比如,教师在讲解南宋时期抗金英雄岳飞的事迹时,可以播放影视资料《满江红》的诗词朗诵,让学生感受岳飞的英雄气概,通过视觉、听觉等直观冲击,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南宋将领抗金的历史,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民族气节,增强历史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小结

综上所述,技工院校中国历史课程思政的实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深挖中国历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能更好地服务于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是技工院校历史教师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王晶晶.历史教育在大学生思政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20(9).

(作者单位:桂林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探索课程思政实践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