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融入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3-11-22韩畅畅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19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创新路径文化自信

韩畅畅

摘   要:以文化自信为立足点,深入探讨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实践机制,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水平、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文化软实力、助推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深入挖掘文化育人的内容,彰显高校文化自信的特色;其次,优化高校文化育人的准则,形成文化自信的价值引领;最后,完善高校文化育人的方式,创新文化自信的传播平台。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等教育;文化育人;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19-0115-03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新时代铸魂育人的坚定力量,“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新时代高校的价值追求,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新时代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前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部分大学生难免受到西方价值渗透的影响,体现为文化素养不足,缺乏文化自信,甚至贬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革命历史和未来道路不甚关心。然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新时代建设者,其文化自信心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着重要作用。新时代高校只有借助于文化的力量,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树立起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为建设文化强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一、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

(一)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和相关文化活动中,高度凝练了他的文化自信观,指出其具有“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内在属性和“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大作用,他用六个“更”和三个“事关”的概述彰显出文化自信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意义。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着重强调了文化自信的奥义,指出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只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繁荣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之下,文化自信指明了全国人民继往开来的文化理念和指导思想。

(二)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具有突出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做出明确指示,他表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于是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对于文化自信的突出地位,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指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根本是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有力地传达出文化自信不仅是一种文化理念,更是指导思想,进一步凸显出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重要地位。

文化自信具有深厚的根基。在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和改革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文化自信的三重内涵——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基因,革命文化是民族的底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民族的信仰。在新时代背景之下,这三重内涵的关系密不可分,既相互依存又共同发展,是人民携手奋进的文化内核、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参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文化自信具有强大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獲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只有践行文化自信,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不竭的力量。

二、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重大意义

在文化自信语境中,高校文化育人应当依托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媒体等载体,推动主流文化融入校园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使其自觉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之下,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一)文化自信是高校文化育人的时代需求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已迈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时期,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西方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强行干预,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持续威胁。在这些多变因素的影响下,坚守意识形态阵地、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势在必行。坚定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的必要前提,高校文化育人作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新兴力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大学生正处在精神需求旺盛、价值观不稳定的关键阶段,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文化自信观和文化自觉,对实现人才强国、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由于受到西方文化入侵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我国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观较为薄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理解,对革命历史文化感到生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少深入实践,这些都是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就成为高校文化育人的时代需求,为此,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为指导,铸造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灵魂,共同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二)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强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文化软实力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重要任务。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取得相当成绩,但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过渡阶段[1]。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某些标准、制度、模式往往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有些评判标准明显不适用于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高等教育自信的不足,其根源是文化的不自信,没有充分认同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凝练出的独特政治优势、体制优势和文化优势,而正是这些优势构成了高校的文化软实力。因此,高校必须充分认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高校的文化软实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民族灵魂的新时代高等教育机制,从而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取得创新性的发展。

(三)文化自信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阵地,坚持文化自信,既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和实践抓手[2]。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五千年的“东方智慧”,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有骨气、有底气”的栋梁之才;学习革命文化、传承优良革命传统,有利于弘扬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大学生塑造高尚道德情操,培育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国家建设者;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利于培养具有开创精神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感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三、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现实挑战

(一)文化自信的育人内容与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结合不够紧密

我国高校在文化主题的教育内容上往往创新不够,仅仅局限于传授一些抽象深奥的文化概念、历史知识点,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相关理论,甚至是照本宣科式的教育,缺少对新时代的热点问题的研讨,也未能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现实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传承与创新,因而在学生中的接受度较低,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造成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本国文化了解肤浅、片面、文化认同感弱,甚至文化自信缺失。然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文化自信程度事关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也决定其是否能够经受外来文化入侵的考验。

(二)文化自信的育人机制不够完善

当前,文化自信培育尚未成为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参照,表现为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认识不够到位,对文化自信的深刻底蕴宣传不足,文化自信培育缺乏顶层设计,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缺乏统筹规划、队伍建设不到位、工作制度不够系统,导致文化育人工作的开展缺少明确目标和规范,工作成效不够凸显。

(三)文化自信的育人方式缺乏创新性

高校文化育人主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途径较为单一,大学生课外文化实践的机会较少,并且由于部分教师对文化的认知水平欠佳,导致其课程教学本身与文化自信的融合程度较低[3]。此外,随着全民网络化深入大学生生活方式,高校文化育阵地也需要与时俱进。然而现阶段的高校文化育人仍旧依赖传统教学模式,缺少专门的网络平台来传播文化自信理念,导致传播渠道不畅通,文化育人的作用不明显。

四、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创新路径

(一)深入挖掘文化育人内容,彰显高校文化自信的特色

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高校应针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特征,结合新时代的建设要求,对优秀传统文化加以传承和创新。从思辨、个性人格、道德品质、精神追求、劳动意识、健康观念等角度出发,凝练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让传统文化能够真正贴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时俱进、焕发新生,为大学生所理解和运用。坚持以文化人,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4]。

厚植愛国主义情怀和改革创新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持续开展爱国主题教育,开展红色文化活动,传承红色基因,讲述红色故事,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文化精神,唱响爱国主义旋律,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和奉献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高校科学研究工作,重点宣传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等科研革命精神,结合时代需要,深刻阐释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突出中华民族的坚毅品质和责任担当,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当中,体悟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促进大学生形成爱岗敬业、奋发向上、勇于担当的新时代风采。

发掘优秀校史典型和独具特色的高校文化。通过继承和弘扬校史、院史、典型人物事迹等,有助于弘扬优秀的校园文化精神,形成优秀的校风、学风,加强大学生对学校的文化自信和认同。通过发掘高校办学的特色文化、学科文化、校友文化、班级文化等,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价值引领,让大学生了解母校的独特精神文化内涵,形成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人文精神指引。

(二)优化高校文化育人的准则,形成文化自信的价值引领

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育人化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担当的时代新人。马克思主义作为经受过伟大实践考验的科学理论,饱含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为高校文化育人提供了信仰力量。遵循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规律进行育人工作,关键是要将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将理论转化为指导实践的精神力量[5]。首先,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转化为各学科的方法论,转化为教学的话语体系。其次,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核心内涵,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变为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准则。

尊重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生的心理有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规律,若要做好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就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尊重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尊重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尊重学生对自身价值认同的需要。高校文化教育应当充分体现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并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在理论教学之外多发掘鲜活的事实和案例,通过案例教育、形象教育等方法,让大学生能够真切体悟到文化自信的意义。最后,教师应当言传身教,展现高尚的师德师风,做好行为示范,激发学生崇德尚学的自主性。

(三)完善高校文化育人的方式,创新文化自信的传播平台

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抓手。上好思政课程,特别是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法纪教育过程中,探索文化自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凝练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观。

以课程思政作为文化育人的着力点。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中,从各类学科知识中提炼与我国文化实践相关的思想精髓,深入挖掘学校的办学历史和特色经验,总结其中的文化背景、历史事件、家国情怀等内容,从而真正做到以文化人,让知识学习不再脱离本国文化,让文化自信刻入学生的思维方式中。

以文化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落脚点。一是以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历史纪念活动为契机,开展相关文化主题活动;二是充分利用文化馆、烈士纪念馆、校史展览馆等文化教育场所,让大学生了解当地的红色文化和学校的历史文化;三是搭建以文化创新为主题的融媒体平台,创新文化的网络传播形式,用大学生熟知的语汇、结合新时代的时事热点,提炼出创新性的文化符号,让传统文化资源焕发生命力,发挥新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锅红.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共生的路径研究[J].高教探索,2020(8):101-102.

[2]   邹佰峰,张小静.以文化自信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重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6):115-116.

[3]   魏荣,肖李伟.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2):41.

[4]   陈俊秀.现当代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方法论探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132-133.

[5]   谢守成.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6-8.

[责任编辑   卫   星]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创新路径文化自信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技术文化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师之大爱—————三尺讲台铸辉煌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