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胆汁酸代谢探讨“调脏通络”电针对2型糖尿病临床适宜技术研究

2023-11-22陈春海陈新华李雪峰吕大光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胆汁酸胆汁脾胃

陈春海,陈新华*,王 丹,潘 婷,李雪峰,张 昆,吕大光,田 芳

(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长春 130021;2.长春东方职业学院康复医学院,长春 130051;3.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长春 130117)

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是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约占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的90%,患病人数呈持续增长趋势[1-2]。近年来,肠道菌群和胆汁酸(BA)的相互作用影响T2DM的发生发展是重要的研究方向[3]。BA是存在于胆汁中一类胆烷酸的总称,是胆汁中除水以外的最主要成分,胆汁酸作为信号分子在葡萄糖和脂质代谢中发挥作用,影响血糖、体脂量和胰岛素敏感性[4],调节胆汁酸代谢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具有显著的疗效[5]。电针作为非药物疗法,可刺激特定腧穴起到健运脾胃、疏肝利胆的作用,促进胆汁排泄,能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激活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等多种途径调节血糖水平[6],对治疗T2DM有确切的疗效,临床应用广泛。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来自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及内分泌科门诊。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55.10±9.49)岁。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5.27±9.65)岁。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结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颁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2型糖尿病制定的标准[1],即在没有使用降糖药的情况下,患者出现多饮、多尿、多食、体质量下降等典型糖尿病症状,选择诊断明确的初发的2 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受试者筛选。诊断标准如下: 1)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FPG)≥7.0 mmol·L-1(126 mg·dL-1)或餐后血糖≥11.1 mmol·L-1(200 mg·dL-1);2)仅FPG≥7.0 mmol·L-1(126 mg·dL-1)或餐后血糖≥11.1 mmol·L-1(200 mg·dL-1),应再重复一次,仍达以上值者,可确诊为糖尿病;3)无典型症状,仅FPG≥7.0 mmol·L-1(126 mg·dL-1)或餐后血糖≥11.1 mmol·L-1(200 mg·dL-1);或糖耐量实验2小时血糖≥11.1 mmol·L-1(200 mg·dL-1)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18岁≤年龄≤75岁;3)干预前1个月未参与其他临床试验;4)病程小于3个月;5)签署知情同意者。

1.4 排除标准

1)其他类型糖尿病或其他疾病所致一过性血糖升高;2)患有严重原发性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者;3)妊娠或哺乳期妇女;4)合并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无法配合者;5)对本研究使用的治疗方法及药物过敏者。

1.5 剔除、脱落及终止标准

1)临床研究资料不全,无法判断疗效者;2)依从性差,不能遵医嘱者;3)研究中途主动退出或失访者;4)出现严重心、肝、脑、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或其他糖尿病并发症者;5)出现对针灸治疗过敏或不耐受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仪器选取:安迪牌0.25 mm×40 mm毫针,华佗牌(SDZ-V型)电子针疗仪。腧穴处方:肺俞(双)、脾俞(双)、肾俞(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合谷(双)、太冲(双)。操作:患者取仰卧位,针刺部位常规消毒后,直刺双侧的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太冲、肺俞、脾俞、肾俞,行平补平泻手法以求得气。在两侧穴位连接电子针疗仪,同侧肺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分别为一组,共4组,选择疏密波,调节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留针30 min。每日1次,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2.2 对照组

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850 mg(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每次1片,每天2次。4周为1个疗程,共服用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评价标准

主要评价指标:受试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变化(HbA1)。次要评价指标:中医症状量化积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

3.2 疗效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中消渴病的判定标准制定。显效:患者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中医症候积分减少率70%;FBG、PBG值降至正常范围或下降40%,HbA1值下降至6.2%以下,或较治疗前下降超过30%。有效:患者症状、体征好转,症候积分(30%≤减分率<70%);FBG、PBG值下降20%,HbA1值下降10%。无效:患者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FBG、PBG值及HbA1值未达到上述有效标准 。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对临床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秩和检验。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独立样本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配对样本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3.4.1 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量化积分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量化积分比较(±s,n = 30)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时间中医症状量化积分治疗组治疗前40.33±6.43治疗后17.93±7.04#△对照组治疗前41.60±6.16治疗后20.47±6.68#

3.4.2 2组治疗前后FBG、PBG、HbA1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FBG、PBG、HbA1比较(±s,n = 30)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时间FPG/(mmol·L-1)PBG/(mmol·L-1)HbA1c/%治疗组治疗前7.77±0.3512.71±0.649.27±0.57治疗后4.96±0.84#△ 8.81±0.97#△6.26±0.36#△对照组治疗前7.88±0.3012.80±0.569.27±0.57治疗后5.32±0.81# 9.33±1.18#6.47±0.25#

3.4.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

表3 2组临床疗效比较(n= 30) 例

4 讨论

目前,T2DM的发生与肝脏糖异生增多、肝糖原存储减少、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等关系密切,糖脂代谢紊乱与胰岛素抵抗互为因果,稳定的血糖与血脂水平是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关键[8-9]。因此,血糖的控制对于T2DM代谢的管理极为重要,改善生活方式、监测血糖、健康教育和服用降糖药物等对于控制T2DM的发展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0]。其中,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降糖药物是口服二甲双胍或胰岛素促泌剂以及皮下注射胰岛素[11],疗效确切,多数患者需终身服药,存在多种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胆汁酸(BA)是胆汁中的主要功能成分,由肝脏中的胆固醇在多种酶的作用下形成初级胆汁酸并储存于胆囊管中,在进食后分泌到肠道,经肠道微生物作用进一步生成次级胆汁酸[12],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肠道中脂质的乳化和吸收。BA作为一种信号分子,能激活多种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参与糖脂、能量等多种代谢调节过程,又是代谢稳态的关键调节剂,BA代谢和信号转导的改变与T2DM密切相关[13-14]。有研究证实,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胆汁酸的产生、上调FXR/TGR5/ GLP-1通路可以缓解2型糖尿病的症状[15]。胆汁酸代谢调节糖脂代谢的作用已经成为治疗T2DM新的靶点。

本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其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主要责之于肺胃肾三脏,以润肺、益胃、滋肾为临证治消之大法[16]。《灵枢·本脏论》曰:“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表明消渴与肝胆、脾胃的失调有关。肝胆和脾胃同居中焦,相互协助,共同促进中焦气机升降有序,共守全身气机调畅,气机升降有常则能气血津液生化有源。胆汁为肝之余气所化生,储藏于胆,排泄依赖于肝之疏泄,《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胆腑疏泄有常对五脏六腑的新陈代谢具有促进和调节作用[17]。脾胃阴虚燥热,气机升降失序,水谷精微化生不足,可见多饮、多食、多尿等表现,导致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排泄不足,又可进一步加重脾胃运化功能失调。疏肝利胆,健运脾胃,促进胆汁排泄,恢复中焦气机升降是重要的临证思路之一。

足三里可健运脾胃以助脾胃升降,脾胃升降有序则能促进胃肠蠕动和胆汁的分泌、排出;针刺三阴交能同时调理肝脾肾三经,起到疏肝、健脾、滋肾的作用[18],与足三里合用可健脾益胃以布津液;太冲为肝经输穴,能疏利肝胆以促进胆汁酸分泌;合谷为大肠经腧穴,可清胃腑之热,二穴合用两穴共奏疏肝解郁,调畅气血,平衡阴阳之效[19];肺俞、脾俞、肾俞分别为肺脾肾三经的背俞穴,与五腧穴配合使用可以调整脏腑功能,调节人体的津液代谢[20]。

综上所述,“调脏通络”电针可调节机胆汁酸代谢,进而调节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推广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胆汁酸胆汁脾胃
胆汁酸代谢与T2DM糖脂代谢紊乱的研究概述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总胆汁酸高是肝脏出问题了吗?
唐映梅:带你认识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胆汁酸代谢在慢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