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小衔接视域下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

2023-11-22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8期
关键词:狗熊青蛙文章

李 妍

(合肥市行知小学 安徽合肥 230000)

引言

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小学一年级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起始阶段,但是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受小学教育,还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思维,所以教师应当从幼小衔接的角度对强化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进行思考。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低年级以及幼小衔接阶段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应当在阅读课文时,能够结合上下文内容以及联系真实生活,分析与了解文章内词汇的含义。一般来说,在一篇文章中出现的词语,大部分处于针对性的语言环境当中,学生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够精准掌握该词汇在文本中的含义,才能明确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及意图,掌握文章的精神内核。因此,学生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对文章中的词语进行理解,是学生掌握与理解文章内容,强化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渠道。

二、借助图画阅读课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化,其对小学语文学科阅读教学实践以及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掌握与灵活应用多种阅读方式,不断提高阅读水平。借助阅读材料中的图画进行阅读,不仅符合正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同时还能有效强化学生对阅读的积极参与,促使学生在阅读的进程当中,真切地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促使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及思想维度不断提升,实现强化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目标。另外,教材中的插图作为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文本解读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审美意识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部编版小学语文学科教材中,有一篇文章为《棉花姑娘》,这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讲述棉花姑娘请求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给自己治病的过程告诉学生一些科学常识,寓生物常识于形象的故事当中。这一篇文章所在单元的训练重点就是借助图画信息,对文章进行阅读。《棉花姑娘》中有五幅插画,五幅插画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另外,这五幅插画刚好对应文章中不同的五个情节内容,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这篇文章的课后,还有练一练、连一连等练习题。从中不难看出,教材编者从幼小衔接的角度对教材的编排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同时也给学生掌握单元内容、实践单元重点、掌握图文并重的阅读方式提供了素材支撑。教师对于这一课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

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棉花姑娘患上疾病的图片,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阅读,画出与文章插图相关的内容,然后朗读这部分内容。其次,给学生展示相应的图片,简单地介绍蚜虫,让学生对这一陌生的事物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与此同时指导学生朗读文章,将文章中蚜虫的可恨读出来。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真实生活,体会文章中角色的感情。在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将课文前几幅插图和课文中的最后一幅插图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围绕棉花姑娘生病时和健康时有什么不一样这一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和观察比较学生会很容易找出不同点。这样一来,学生自然而然地就知道了棉花姑娘生病时和健康时的区别,为接下来学生理解“蚜虫的可恶”“棉花姑娘对医生的盼望”做了铺垫。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使用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生病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受?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将自己生病时的感受与情感代入文章中,再将其朗读一遍。”这样的引导更容易将学生带入情景当中,帮助学生掌握角色的心理动态,理解课文内容。综上所述,课文插图不仅是辅助学生学习课文的一种手段,更是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一座桥梁,也是深化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载体。而图画阅读的方法更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可以遵循明确图画内涵、寻找相关内容、联系生活、感受人物情感的一套流程,科学地指导学生对语文学科相关内容进行学习。

三、圈圈画画提取信息

准确提取文章中的信息,是应当具备的基础技能。阅读教师应当培养并强化学生提取信息的意识,促使学生有意识地从阅读文章中提取信息,养成优良的阅读习惯。学生只要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那么在日后独立阅读文章信息时,就能够对信息内容有更多的关注,在众多信息中精准捕捉关键内容,实现阅读与学习齐头并进,进而更好地掌握语文学科知识。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学科教材中,有一篇名为《青蛙写诗》的文章,极富童真童趣。该文章的课后练习中,明确要求学生对《青蛙写诗》这篇文章进行信息提取。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进行强化。

例如,教师可以先使用没有情感的声调,将《青蛙写诗》这篇文章的内容朗读一遍,然后使用教学语言,向学生提问:“小朋友们,你觉得青蛙的诗有没有意境?优美吗?”学生会回答青蛙的诗并没有停顿,也没有轻重缓急,所以并不优美。这时教师只需要予以学生肯定,然后引出下文:“你们说得很对,它在写诗的时候,它的好朋友也来帮助他了,所以呀,我们对文章的第二小节、第三小节、第四小节再次阅读一遍,找一找给青蛙帮忙的都有谁,好不好?”同时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圈出自己发现的线索信息。在学生们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分别绘制小蝌蚪、水泡以及一串水珠。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对谁给青蛙帮忙已经有了基本想法,但是思维不够清晰,这时辅以黑板绘图,学生就能够更加轻松完整地回答教师的问题。不仅如此,这样的方式还能引导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对文章进行阅读的习惯,同时落实“读书就要有痕迹”的理念。除此之外,借助圈画信息内容,以及绘制相关图示的方式,还能够提升学生交流互动的有序性以及完整性。

四、整合信息简单推断

学生能够借助文章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推理与判断,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了在阅读过程当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训练的目的,推动了学生语言能力以及思维方式的共同发展,对学生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教师若想培养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促使学生进行简单的推断,就应当逐步地引导学生对教材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提取,将提取出来的文章信息整合在一起,展开推断。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帮助学生树立信息完整性的认知,对学生展开逻辑性思维训练。

例如,教师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学科课文《动物王国开大会》的时候,应当明确《动物王国开大会》是童话类型的文章,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利用童话情节反复的特点,借助图文对照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教师需要对学生提出要求,促使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对相应的信息进行提取,然后引导学生作出简单推断。教师可以依照以下几个步骤展开教学。首先,教师可以使用教学语言,对学生提出问题:“狗熊给动物们一共通知了几次呢?”然后引导学生使用画线的方式,将文章中狗熊通知的句子都画出来,最终得到狗熊一共通知了四次的答案。这个时候教师便可以使用大屏幕,将《动物王国开大会》中狗熊通知动物开会的四个句子展现出来,指导学生模仿狗熊命令的语气,将这四句话读出来。学生发现这四句话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都有“大家注意”。创设动物王国开大会发通知的情景,老师扮演发通知的狗熊,学生扮演小动物,在老师四次发通知的过程中,次次询问不参加的理由以及每次较上次的进步在哪里。其次,教师可以创建相应的游戏情境“我是推理家”,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其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路,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对其原因进行判断推理。例如:动物们在狗熊第几次通知的时候才来参加会议呢?为什么在狗熊的那一次通知后动物们决定参与会议呢?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精读,将自己的想法以及自己判断的线索圈画出来,将每一次通知的内容进行对比,展开推理与判断。学生在阅读文章、寻找线索、比较内容的进程当中,就会逐渐明确其中的原因,同时也记住了每一次通知都应当将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清晰地说出来。

五、结语

小学一年级的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并不难,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要想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教师应当从幼小衔接的角度,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实践,从而助力小学阅读教学提质增效。

猜你喜欢

狗熊青蛙文章
一只狗熊来报恩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狗熊打保龄球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小青蛙捉虫
狗熊讲体面
谁能叫醒小青蛙?
青蛙便签夹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