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有效策略

2023-11-22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8期
关键词:整本书读书评价

张 瑜

(宁国市开发区小学 安徽宣城 242300)

1941年,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首次明确提出“整本书阅读”的教育主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也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分三个层面设置了六个学习任务群,在第三个层级也就是“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强调了“整本书阅读”的理念。可见,“整本书阅读”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成为小学语文学习的热点话题。

一、“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必备的关键能力,它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整本书阅读”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无论是经典著作、红色书籍还是现代文学,都蕴含着中国人的精神和力量。一本本优秀的著作,跨越历史的长河,连接着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滋养着孩子的心灵,构筑孩子的精神家园。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能更深入地接触中国文化的根与源,从而热爱、传承、弘扬中国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同时在认同、热爱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学生会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获得更丰富的知识资讯。

(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相对于语文教材中的单篇文章,“整本书”为学生语言文字的学习提供了更丰富的、更典范的材料。书中精彩的语言、跌宕起伏的情节、不同的表现手法都能成为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点。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通过积累好词佳句、梳理人物关系、整合故事情节、交流读书心得、撰写读书笔记等一系列阅读实践活动,构建了良好的语感,了解了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

(三)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快餐式阅读”“碎片式阅读”成为阅读常态,影响着青少年的阅读习惯。这些阅读方式固化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思考。而“整本书阅读”的材料是一整本书,它内容丰富、篇幅较长、线索较多,情节更跌宕起伏、逻辑关系更复杂、思想内涵更深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根据线索对故事进行预测,要联结背景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去理解故事内容,要将多个信息整合、归纳并找出重点,掌握文章主旨。同时,学生在遇到阅读困难的时候需要反复地、辩证地思考,从而得出结论,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阅读不仅是单方面接受信息的行为,也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一本本优秀的书籍,以文字为媒介,能引起学生情感和思想上的触动,使学生获得高级的审美感受和体验。学生通过深入地阅读,能发现书中的语言文字美、意境美、人物形象美和思想情趣美。学生在发现美的同时,也会“以书为鉴”去创造美,去表达美。

二、目前“整本书阅读”存在的问题

(一)时间投入不到位

“整本书阅读”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仅靠课堂上“见缝插针”的零散时间,很难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后投入更多的时间。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家长只关注孩子刷了多少题、考了多少分,家长给孩子提供的大多是“功利性”读书环境,只关注孩子阅读的数量,希望孩子在较短的时间接触不同类型的文章,掌握阅读技巧,以应付阅读理解类的试题和写作,孩子自主阅读整本书的时间越来越少。

(二)书籍选择不到位

书籍选择出现两个弊端,一是只围绕学生的意愿和需求选择相关书籍,对学生的读书选择缺乏引导。部分学生思想有惰性,沉迷于校园文学、网络文学。这些作品往往模式化严重,没有文学特色,缺乏文化内涵,有的甚至歪曲历史,捏造事实,给学生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二是干预过多,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阅读品质和阅读能力,所推荐的书籍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积极性不高。

(三)方法指导不到位

教师缺乏“整本书阅读”的专业化经验积累,阅读指导方式单一,浮于表面,停留在浅层次上。这种形式化指导不能系统地传授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和策略,不能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读书方法,导致学生很难走入文本的深处,学生的读书收获不大。

(四)评价方式不到位

长期以来,教师通常利用考试的形式检测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效果。这种评价方式单一、枯燥,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元互动。不当的评价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从而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三、“整本书阅读”的有效策略

(一)“好书”驱动

冰心在《忆读书》中提到“好书”要符合以下几个标准:一是情节精彩,二是人物生动,三是语言质朴,四是感情真挚。笔者认为真正的“好书”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能驱动阅读内需,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让学生从“要我读”变成“我要读”。所以,教师在向学生推荐书单的时候,要加强甄别,除了语文教材和课程标准要求的必读书目外,还要依据学生的兴趣、认知水平、个体差异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如刚进入一年级的学生语言文字积累较少,对直观形象的图画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文字较少、图画较多的绘本和童话。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教师可推荐他们阅读思想内容更深刻的作品。

(二)多元互动

1.同伴共读

年龄和背景等方面相似的一群青少年会彼此产生影响,这就是“同伴效应”。在“同伴效应”的作用下,同班级的学生共同阅读同一本书,相互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共同探讨书中的某一话题,会使“整本书阅读”更加高效。在“同伴共读”的过程中,因为孩子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相近,他们之间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更容易获得阅读成果。同时,在同一个群体中,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品质良莠不齐,优秀的带动稍弱的一方,可以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2.师生共读

教师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也可以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耐住性子,静下心来,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进行“整本书阅读”,读出书中的“好”来。教师与学生共读一本书,还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及时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困惑,及时关注学生的阅读成果,并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体验阅读的快乐。

3.亲子阅读

因为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时间主要集中在课外。亲子阅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亲子阅读一方面增进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帮助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另一方面也营造了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发挥家庭教育的督促作用,保障阅读的时间。

(三)方法引领

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自制能力尚未成熟,教师不能仅仅推荐阅读书目,放任学生自由阅读,教师必须做好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有效融合,通过相关的阅读指导课精心组织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实现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带领学生进入更广阔的文学世界,帮助学生形成独有的“整本书阅读”模式。整本书的阅读指导课可以分为读前引导、读中推进和读后展示三个环节。

1.读前引导

读前引导是学生迈入阅读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明白阅读这本书的意义何在,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初步制订合理的读书计划。

如:《猴王出世》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走进中国古典名著”的略读课文,本文选自《西游记》的第一回。《西游记》是本单元“快乐读书吧”要求的必读书目。在阅读教学中,笔者以教材为依托,以课文的教学内容为衔接点,引导学生通过课内阅读,学习阅读方法,形成阅读期待,进而为整本书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笔者引导学生走进原著的创作背景,走进作者。其次,笔才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指导学生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体会古典名著的语言美,大致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次,在读懂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聚焦精彩语句,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畅谈体会,学习通过细节品味的读书方法,感受人物形象,体会石猴的性格特征。最后,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展开想象,参照原著目录猜想原著中还有哪些部分也会很精彩,强化角色体验,触发阅读欲望。

2.读中推进

“整本书阅读”的周期较长,因此读中推进这一环节必不可少。读中推进是指在学生阅读实践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书籍的特点,通过开展阶段性的读书交流活动,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持续点燃学生阅读的热情,继续推动和指导学生深入阅读。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原著时,根据学生的阅读进度,笔者分三个阶段开展了不同的专题读书研讨活动,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追踪学生的阅读情况,提升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针对性,实现高效阅读。

专题一:绘制西游地图

在通读原著的基础上,绘制一张属于自己的“西游取经路线图”,简单记录唐僧师徒路过的主要地方和重要事件。此专题旨在引导学生理清故事情节。

专题二:品读精彩故事

《西游记》中有许多精彩故事,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片段复述给大家听,并畅谈自己的感受。此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感受惊险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专题三:话说唐僧师徒

描述唐僧师徒的性格特征,并用书中的具体情节来印证。此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精读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在不同的专题活动中,“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持续渗透,学生的理解更透彻、感受更细腻、联想更广泛,阅读的兴趣得到持续激发。

3.读后展示

在学生读完一整本书,并对书籍内容产生一定的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搭建交流平台,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模式,梳理、总结、完善自己的读书收获,对所读作品的相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特色化的展示、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读书成果展示要体现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原则。

阅读成果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展示学生的读书笔记、读书小报,可以举行朗诵、讲故事、戏剧表演等比赛,也可以分享读书体会、交流“整本书阅读”的方法。

阅读成果展示要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要保障所有学生阅读展示的权利,促进每个学生不断地进步和超越,让“整本书阅读”逐渐成为所有学生的一种自觉习惯。

(四)评价续航

好的评价能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习惯和能力,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导向的功能,为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续航。

1.多维度评价

教师在“整本书阅读”的评价中要关注三个阅读维度,即阅读的广度、阅读的深度和阅读的态度。

所谓阅读的广度就是广泛而大量地阅读。这要求学生对教科书和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根据学段推荐阅读的书籍都有所接触和了解,阅读总量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阅读的深度指的是在阅读整本书的实践过程中能辩证地、独立地思考,深切地感悟文本的内涵,理解文章的内容,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阅读的态度就是学生对整本书阅读保持积极、主动、不怕困难的态度,具有探索精神,经常阅读,喜欢阅读,能体验“整本书阅读”带来的乐趣。

2.多主体评价

“整本书阅读”的评价主体不仅仅是老师,还包括家长、学生。教师首先要明确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根据学生阅读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设置评价量表,家长和学生对照评价量表进行评价。这样既改变了家长对阅读的功利性看法,又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的阅读情况进行改善和调整,促进学生自我分析、自我提升。

3.多形式评价

“整本书阅读”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除了把“整本书阅读”纳为语文考试的一个常规考点,还要拓宽评价的渠道和空间,通过丰富多彩的评价活动准确、及时地考查学生的阅读水平。例如结合班级实际开展“读书摘录卡制作比赛”“最佳读书批注评选”“最佳朗读者评选”“阅读征文比赛”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读书氛围。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整本书阅读”对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探索“整本书阅读”的有效策略任重而道远,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地改进、创新阅读策略,帮助学生成为优秀的阅读者,体验求知的乐趣和探索的快乐。

猜你喜欢

整本书读书评价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我们一起读书吧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