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情境教学探究

2023-11-22

教育评论 2023年9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形势理论课

●周 杨

一、“形势与政策”课定位与规范化建设的境遇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既担负重要使命,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2018年,教育部更进一步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重要渠道”。[2]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在其课程规范化建设过程中取得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学分学时、教学考核等制度化层面都逐步规范与完善。然而,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有自身的独特性,在当下出现了一些实际困难与问题。

“形势与政策”课程因时效性与现实性较强,在教学内容上是动态的,“形势”与“政策”两部分内容会随着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国内外形势、国际关系等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形势与政策”课呈现出变动内容多、稳定内容少的特点,这成为该课程在规范化建设上的重要难点。为应对该课程内容不断变化的特点,教师要随着国内外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难度,导致部分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仍然沿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这门课程提不起兴趣。

近年来,党和国家不断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同时也不断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等等。”[3]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为高校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水平,切实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发展与问题

通常来说,教学内容是教师与学生展开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在面对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时的主要依据及判断,也是塑造与培养学生价值观与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具有独立的知识逻辑与知识系统。因此,“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较,既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般性特点,也具有其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与规律。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主要由各教学单位针对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求,进行自我综合、选择、设计的开放性内容,以最新、最近的鲜活事实与事例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但是,因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材不固定,导致部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参考资料存在着与时事脱节的滞后性现象。因此,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如何设计、如何把握一直以来都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遇到的难题之一。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发展与规范

“形势与政策”课的具体教学内容既包括教育部每年两次发布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要点,也包括各教学单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组织的有侧重和自身特点的教学内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伴随着党和国家对国内外重大形势的判断以及政策的调整而变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形成系统与稳定的教学,但脱胎于党的形势教育活动,直到延安时期,才基本形成比较稳定的教育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以“分析时局、中国的历史状况、社会状况、革命状况和具体工作以及宣讲毛泽东思想”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时事与政策”,过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规范化,形成稳定的课程形态,成为党的形势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延伸,并进一步“正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3]。1988年5月,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施意见》。形势与政策课首次被作为一门正式课程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该《实施意见》规定了这门课程的四部分主要教学内容,即“观察和理解政策的正确立场、观点、方法”“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任务、发展现状和趋势;党和国家实现现阶段任务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和决策”“当前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立场”“大学生在形势与政策方面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的情况及政策”[4]。此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逐步完善。1994年,将“国内外形势以及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5]作为教学内容。1996年10月,原国家教委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形势与政策”课要“密切结合省(市、区)情、国情和国内外大事,充分运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丰富生动的实践,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6]。1998年,《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提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全面正确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7]。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除了指出这一课程本科四年要修满2个学分,还对教学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包括对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和经验的教育,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教育,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我国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等教育,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8],至此基本构建了“形势与政策”课较规范的教学内容。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形势与政策”课要重点讲授“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及贯彻其中的制度建设的新举措新成效”“党中央关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决策部署”“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的新进展局面”“祖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新贡献”[9]。202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课主要讲授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及其热点难点问题。”[10]此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

(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现状与问题

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寄予厚望,教学内容与结构也在不断趋于合理与完整。但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自身还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是目前教学的现状,并且有一个突出的问题便是教学过程中的时效性常常滞后。这滞后性会使“教学内容更多是将以往的教学经验以给定的教学素材的方式植入特定的教学课件中,或者以一种静态的方式存在于教学者的思维中。并且,这些经验性的教学内容均先于课堂教学而存在,而这种经验给定性又导致教学内容的文本逻辑性”[11]。最终,这个突出问题成为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主要症结,并制约着“形势与政策”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这些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加以改革与创新。此外,以“Z世代”为主体的当下大学生群体,既勇于表达个性也敢于挑战权威。他们的成长时期几乎与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相吻合,善于在互联网上搜寻各类信息。他们的认知水平与心智的成熟也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做出改变。

三、情境教学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中的实践

情境教学亦可以称之为情景式教学、沉浸式教学。情境式可以说是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是认知的基本过程之一。“实践证明新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是在情景式的过程中完成的。”[12]

杜威最先将情境引入教育领域,提出“道德教育应从崇高的道德理想中走出来,走进现实的道德生活,关注具体的道德情境”[13]。在此基础上,在西方的认知与学习理论中,将“合法的边缘性参与”(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这一概念作为情境学习的基础之一,认为“学习是情境性活动,没有一种活动不是情境性的”[14]。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新方向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教师通过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场景,构建特定的情境,以引发学生对这一场景的情感体验,进而在情境中获得知识、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大局,形成马克思主义形势观与政策观。相较于现有的以传统课堂讲授或大报告的教学方法,情境式教学能够突显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将具体的实例直接运用于教学中,有效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适应网络环境的新教学方法

当下,现代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网络空间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数字技术与网络的创新与应用,正深刻改变以“Z世代”为主体的当下大学生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也深刻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发挥好数字技术在高校思政中的重要作用,以数字化赋能网络思政工作体系、内容、方式等全方位创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重要新举措。[15]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6]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在面对网络新环境时,“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创造主流化、个性化、创意化的教学内容以汇聚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知。故而,以情境式教学为切入点,合理使用虚拟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数字技术,使学生沉浸于“形势与政策”课创设的情境中,做到“精准滴灌”与“润物无声”。

(三)“形势与政策”课程情境式教学的思考

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教师在情境式教学的创设环节上主要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其一,中心要明确。“形势与政策”课因其教学内容的宽裕、跨度大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种领域,并且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可使用的情境方式有很多,能够吸引学生兴趣。但是,一切情境的设计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的中心。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情境、什么样的形式,教师都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政策观,以“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大纲为首要考虑的中心。

其二,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形势与政策”课改革会涉及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传统的灌输式课程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主体性。有学者提出,通过情境式教学,“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站在各自角色的角度上来思考问题,阐述自己的想法,最终解决问题”[17]“课堂必须是学生‘在场’的课堂,注重学生参与教学的情感和体验,其教学形式是多主体互动的民主对话方式,而不是简单灌输式”[18]。这里的情境式教学,是对传统灌输式教学的一种批判,在“形势与政策”课上更多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对形势的判断与价值观的形成。教师作为引导者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灌输者,应当把学生的独立思考作为情境设置出发点,把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对当下重大形势与政策的独立思考和理解作为情境创设的重要目标。

其三,要重视内涵与价值观。“形势与政策”课的情境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当前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轻视知识教育的倾向,虽然为学生创设了事件发生与发展过程的环境,但情境的创设仅仅是添加一些趣味性素材吸引学生,缺乏深层剖析事件的理论与深刻内涵。传统的教学会导致“学生不感兴趣”,情境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不感兴趣”,但过度重视形式会导致学生对教师传递内容的“听过无痕”,缺乏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涵的理解,即“价值不在场”[19]。

四、结语

通过“形势与政策”课向广大青年学生清晰、准确的“讲道理”,必须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讲清讲深形势,引导学生筑牢使命与感召力;必须要深入面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好新时代的精神,以典型人物、事件打动学生,引导学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件的伟大成就中感悟思想伟力。

2022年7月,《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给“形势与政策”课的发展与改革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0]鲜活的情境建构便是“大思政课”的生动体现,也是教师选择、运用情境正确打开“大思政课”的重要方式。教师在“形势与政策”课中运用情境教学,要先在提升自己人格境界过程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与影响,进而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师还要在“形势与政策”课的研究内容、方法以及思路上不断创新,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效性、针对性,培养学生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形势理论课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效果研究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论我国器官移植面临的新形势及其立法需求
东南亚地区形势:2015年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