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
2023-11-22杨戏戏
●杨戏戏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强调在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为高校思政课育人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高校思政课肩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事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尤其是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下简称“原理”课),阐释好、传播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及其内在机理,“以教促学,以学促教”,在深入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入心、入脑、入行,切实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同时,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改革创新,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程教学实效性。
一、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的三重需要
党的二十大精神对“原理”课教学具有直接而具体的指导性作用,是高校进行“原理”课教学的科学指南,也为“原理”课教学提供生动而鲜活的教学素材。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是高校进一步完善“原理”课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教学与研究的一项重大现实课题。
(一)增强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是增强“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需要。一方面,“原理”课较其他几门思政课而言,学理性更强,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枯燥晦涩、缺乏生动性等问题。另一方面,就思政课整体设计而言,“原理”课的部分教学内容,学生在中学阶段思想政治课程中已经学习,因而存在重复教学、大中小课堂衔接不够紧密等问题。如果大学阶段“原理”课仍停留在对知识点的简单讲解,而不加强对现实把握、不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进行科学阐释,无法使得理论更加“接地气”,必然会造成理论无法关联现实、无法实现自我更新,更不可能让学生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赢得学生的认同,最终“原理”课将失去自身魅力和育人功效。实际上,这与“原理”课教师对教材理解不到位、知识储备不足、对现实了解过少、无法在现实中挖掘素材进而提高自身素质有很大关系。“原理”课教师要更加注重加强理论学习,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基本已定的情况下,通过学习新理论增强自身素质、丰富教材内容,提高对基本原理的深刻认识,并推动其在新时代课堂生动再现,增强“原理”课教学实效性。因而,“原理”课教师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并将之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事实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蕴含丰富的原理知识,反映了党对基本原理生动而深刻的论证过程,体现了党对基本原理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如,在党的二十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集中总结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党克服无数困难取得了诸多成就,这本身就是党对真理与价值不断追求的集中体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2]。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及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这期间创造的辉煌成就正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成功应用。学习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提升新境界、增强自身理论修养和政治素质的过程。因而,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中,认真研读教材,不仅有利于提高“原理”课教师个人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而且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探索欲,增强课堂时代感和吸引力。“原理”课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借助引文、案例及图像等,深入浅出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丰富拓展教学内容,有效解决“原理”课教学中枯燥晦涩等问题,进而增强教学实效性。
(二)丰富基本原理内涵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蕴含的重要思想及观点都来自于实践,是通过不断实践论证了的真理,它不是封闭僵化的而是与时俱进的,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的理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3],是在解答时代之问中不断丰富发展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不断探索新课题、回应新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的奥义。[4]“原理”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具体展开和运用,并始终以此作为自己的鲜明理论底色不动摇。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真理价值与理论威力,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党通过对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探索与创新,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上遇到的各种难题,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入探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如何识变和应变的时代课题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因而将其融入“原理”课教学是高校紧跟理论前沿、把握时代脉搏、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时俱进品质的应有之义,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焕发出当代生机活力。对此,高校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为基本原理引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增强学生对基本原理的整体认识与理解,推动理论不断创新,同时注意关切现实,用基本原理科学解答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体悟基本原理的内涵与精神实质。
(三)避免理论阐释教条化的需要
教材上的基本原理往往以抽象概括的概念性形象展现出来,体现条理性的框架结构,逻辑清晰但可读性大大降低。如果仅仅局限于对基本原理咬文嚼字式的理论言说,会陷入教条主义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枯燥乏味,失去活力,造成学生对“原理”课的误解,甚至反感,这无形中拉远了与学生的距离。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教条、封闭僵化的理论系统,而是一个开放、实践的理论,是一个能够指导实践活动并被实践充分检验的科学理论,致力于解决现实问题。[6]因而,“原理”课教师在讲解基本原理知识点时,不能脱离实际情况,要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并引导学生以理论为指导解决生活难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集中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和精神实质,它是对党的百年奋斗史及新时代以来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的分析、总结、提炼而来的当代思想理论。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当前国际国内局势的认知水平,使学生认识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及在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大国形象,使其在学习中获得对当今世情国情党情的理性思考,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蕴含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造及对基本原理的灵活运用,是“原理”课必须精准把握和深刻阐释的教学内容。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能够进一步讲清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坚持并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深化学生对“原理”课的认识和把握,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而,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能够实现基本原理的具体化,避免理论阐释教条化,拉近马克思主义与学生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原理的丰富内涵及对时代发展的指导作用。
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的三个方面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必须深刻把握二者融入的现实基础、经验教训等问题,更好地把握融入的机制机理。从历史经验来看,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融入思政课已经形成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成果;从教师层面看,包括“原理”课教师在内的思政课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宣传工作,及时解读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从学生角度看,多年来高校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显著,学生的政治觉悟明显提高。这些都为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原理”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系列理论成果融入的经验保障
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都曾走进“原理”课堂,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表明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可以很好地融入“原理”课教学中,这为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提供了宝贵经验。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更加重视思政课的重要性,相继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明确目标与基本要求,并做出了具体化、制度化安排与总体规划,为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提供了制度保障。此外,2022年1月6日,为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教育部成立“2021—202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进一步为“原理”课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指导与机构依托。
与此同时,高校思政课多年来的改革与探索,为我们探索出诸多可以遵循的规律与经验,形成了“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的融入方法,理顺了党在各阶段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与辉煌成就,更加明确了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功能与育人使命。尽管不同时期党的理论成果解决的问题有所不同,但这些理论成果都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基础上,致力于解决中国发展过程中各阶段遇到的现实难题的科学理论,这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目标一致、思想一脉相承,深刻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因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能够借鉴不同时期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融入“原理”课的机制机理与经验教训。
(二)思政课教师肩负的使命担当
讲好思政课是门大学问,也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的必修课,需要下真功夫真力气细心钻研。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既是“原理”课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需要,也是其肩负的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使命的要求。教育部于2018年4月12日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强调,思政课是对高校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灵魂课程,地位十分重要。[7]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课堂教学环节。[8]从政策、制度上保证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的可能性,同时进一步要求包括“原理”课教师在内的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具备马克思主义基本素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坚决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加强对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
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中发挥重要作用,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9]。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地指出了思政课的重要性,回答了“怎么讲好思政课”“怎么办好思政课”等重大问题,给予思政课教师方法论指导。这要求“原理”课教师具备一定政治能力与政治敏锐性,能够及时而全面理解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努力练就教学本领,杜绝空洞理论说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将知识讲深、讲透、讲活;要求“原理”课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在理论讲授中,抓住“原理”课教学的核心要义,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原理的方法与观点。只有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中,“原理”课才能保持高度的思想性和政治性,通过讲好道理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及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意义。因而,思政课教师肩负的使命担当,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成为可能。
(三)学生政治觉悟提高的现实基础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关乎国家方针政策落实的有效性及国家与民族未来发展方向的稳定性,因此高校承担着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0]的重要使命。多年来,高校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将党的历次重要会议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持续推进思政课改革,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注重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环境,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各领域,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学生政治觉悟有了明显提高。2018年教育部通过调查认为,经过多措并举,高校学生学习思政课兴趣及获得感明显提升。[11]2021年相关调查数据显示,98.7%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统一起来”,99.5%的学生认同“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12]可见,经过多年思政课改革,青年学生思想水平与政治觉悟有了明显提高,具备一定的政治敏锐性与判断力,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辩证思考时事政治问题,较为理性客观地分析社会现象,这为学生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原理”课教学中运用基本原理更好分析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观点等提供了现实保障。
三、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的三种关系
党的二十大精神蕴含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将其融入“原理”课教学能够极大地提升课堂思想性与时代性。“原理”课教师要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课程特色与改革思路,注重厘清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与基本原理关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关系,解决好目标引领与问题导向关系,将党的二十精神更好地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中。
(一)厘清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与基本原理关系
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化、系统化的理论概括,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是新时期党对基本原理的深入论证与创新发展。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过程中,高校要处理好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与基本原理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二者如何有机结合的问题。“原理”课教师要找到融入的契合点,做到不仅要从学理上对“原理”课教材中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而且要从实践中找到例证进行对接与证明,讲清基本原理深刻内涵的同时,更加注重用基本原理解释和回应现实问题。“原理”课教师要在授课中通过对相关论述的引入和案例的分析来论证基本原理,廓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基本原理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不仅理解基本原理,而且能从现实中、从发展的理论中认识和把握基本原理的精神实质,淬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时,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谈到的,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囯特色。[13]这个“共同特征”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尽管现代化具有一般性特征,但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社会主义中国的典型特色,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又充分考虑中国历史与现实,这是与其他国家现代化截然不同的地方,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具有个性特征。通过解释,学生既能正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内涵,又能更好地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以此将党的二十大的基本精神、基本观点与“原理”课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理性认识,进而促使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照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观察事物,把握规律,增强“原理”课学习的获得感。
(二)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关系
理论要有效,必然能指引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并进一步推动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一经诞生就与各国革命实践紧密相连,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强调:“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14]毛泽东进一步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魅力也正在于此。[15]结合具体情况开展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决定了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必须将基本原理同我国实际情况及国情相结合,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在当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暴露,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矛盾日益激化,工人运动此起彼伏,但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时代召唤科学理论指导工人阶级运动,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致力于服务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与自觉的实践性。新时代以来,党在坚持 “两个结合”中很好地解决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问题,创立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系列理论成果,并在其指导下,解决了不同发展阶段的诸多难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可供借鉴的发展新理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完成了彪炳千秋的三件大事。[16]这些成就的取得源自党团结带领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解决问题,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成功典范,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本性的充分体现。
此外,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必须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及十八大以来党的历次会议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融会贯通,贯彻领会其核心要义,对其内容、关键性问题、方法、逻辑主线有系统完整性理解与掌握。要讲清楚党在坚持把基本原理同我国国情与现实相结合的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就,在这些成就取得过程中,如何体现党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与此同时,还要注意遵循科学认知规律,不能生搬硬套,断章取义,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注意整体与部分关系,两点与重点关系,在把握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拓展,构建“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的学习模式,全面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大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用新理论指导新实践。[17]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是在党的坚强有力的领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断解决时代赋予的新课题,不断探索和认识规律中完成的。在今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中,马克思主义仍是我们党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思想指导和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理论底气。同时,“原理”课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将原理知识内化于心,提高自主学习意识与应用能力;要引导学生运用基本原理、方法自觉分析当前热点与难题,自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联系起来,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力量。
(三)解决好目标引领与问题导向关系
新时代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国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接下来将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指引下,续写华章。目标引领是我们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也是党领导的显著优势。在“原理”课教学中,“原理”课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目标引领,自觉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作为着眼点,用基本原理讲清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其关系,让学生清楚明白我们现在进行的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是基于我国国情确立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阶段性目标,既体现一般与个性关系,又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要求。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增强目标引领,帮助学生认识到实现物质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是遥不可及的,不是虚无缥缈的,也不是抽象的理论,更不是不可落地的空中楼阁,而是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目标、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的战略规划中,正在不断推进的事项、正在实现的理想,进而帮助学生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推进、最终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中的关键作用。“原理”课教师要善于找准问题,注意以问题导向组织课堂教学。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能够客观展现一时代的真实状况。[18]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善于找寻问题,不断增强问题意识,针对问题对症下药,在这个过程不断实现思路、方法及理论等的创新与发展。[19]治党治国需要聚焦问题,同样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融入“原理”课教学,也要找到融入的契合点,从解决学生疑难问题出发,对症下药。如,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了解国家方针政策的渠道越来越依赖于网络,网络上与党的政策建议有关的热点议题往往也是学生关注的问题,“原理”课教师要主动搜集有关党的方针政策的热点话题,将这些学生关注的舆论热点引入“原理”课教学中,为学生解疑释惑。同时,要精准把握学生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及党的具体方针政策的程度,对其理解误区进行研究,顺着学生逻辑思路找到其知识的盲点,对照问题进行课程改革,开展教学研究,做好情况摸底与效果评估,确保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相互促进、相辅相成。